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建筑对城市空间优化作用的探索

微建筑对城市空间优化作用的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目录

I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 V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1.2.1 小空间 (2)

1.2.2 微建筑 (2)

1.2.3 空间优化 (4)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

1.3.1 相关研究的历史溯源 (5)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6)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9)

1.4.1 研究内容 (9)

1.4.2 研究方法 (10)

第2章微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启发 (11)

2.1 微建筑发展的实验性探索 (11)

2.1.1 早期建筑发展中的微建筑倾向 (11)

2.1.2 当代微建筑发展的实验性探索 (15)

2.2 材料技术的创新 (17)

2.2.1 新型材料的挖掘与使用 (17)

2.2.2 传统材料的追溯与改进 (19)

2.2.3 新式技术的运用与拓展 (20)

2.3 “微建筑”设计思维 (22)

2.3.1 建筑功能可变化性 (22)

2.3.2 适应环境可移动性 (24)

目录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3 材料轻质可预制式 (26)

第3章微建筑在现代都市空间中的应用 (27)

3.1 微建筑产生的社会根源 (27)

3.1.1 都市空间资源的紧缺 (27)

3.1.2 居住人员构成的改变 (28)

3.1.3 城市对象人群的需求 (29)

3.2 微建筑的适应性功能探究 (32)

3.2.1 临时应急微建筑 (32)

3.2.2 公共艺术化的微建筑 (34)

3.2.3 微建筑的景观价值 (36)

3.3 绿色生态的微型空间 (37)

3.3.1 材料可再生与循环利用策略 (37)

3.3.2 微型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平衡 (38)

第4章空间优化策略与微建筑发展的愿景 (41)

4.1 微建筑功能的改进与优化 (41)

4.1.1 空间功能与人体工程学 (41)

4.1.2 功能的复合型与高效性 (42)

4.2 微建筑形式的创新与优化 (44)

4.2.1 空间的压缩与开放 (44)

4.2.2 造型的个性与艺术美感 (46)

4.3 微建筑对居住空间的优化 (48)

4.3.1 空间高度精细化设计 (48)

4.3.2 空间的模块化组合 (50)

4.3.2 居住者的心理需求 (52)

4.4 中国城市微建筑的发展愿景 (53)

参考文献 (55)

致谢 (57)

V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世界资源虚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已濒临一触即发的阶段。人类对建筑规模的奢侈追求极大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环境。面对严峻的现实问题,人类逐渐意识到将建筑与环境割裂开而寻求发展是不可行的,应重新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应融入自然。重型且密集的建造规模使地球不堪重负,人们应采取行动给地球减压,因此近年来建筑“微型化”的设计理念也逐渐被一些建筑师所认可和推崇。建筑是人类寻求庇护而产生的,是人类基于自然的本能产物,不仅能够使人们得到保护,同样也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建筑规模“微型化”的探索在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并渐渐形成了小热潮。在世界各国的建筑研究中我们都能看到关于“微建筑”的相关设计理念以及实验性探索。

对于我国如此规模的人口大国,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的环境之下,大城市的摩天大楼与日俱增,但城市社会的整顿却无法赶上高楼不断攀升的脚步。城市的人口与建筑密度如此稠密,呈现出的状态是喧闹、拥挤、压迫和非人性化的。因此必然出现很多城市问题,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居民个人及公共生活的影响而言大多是负面的,因此不仅是环境问题的产生,同时还逐渐演变成了城市的空间危机。这个时候,一种拥有小空间的袖珍型建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称其为“微建筑”。微建筑不仅创意十足也兼具生态、绿色、轻巧、便携和集约化等特征,是处理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不仅可以居住得更加健康,也可以更加人性化。建筑的发展史上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会使建筑史跨进一大步。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必将生成新的建筑类别。

新时代的人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球生态危机以及城市空间资源匮乏的问题,如何面对危机、如何实现空间优化?本次课题希望将微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微建筑在功能、结构与形式上的可能性,通过微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实践的研究和分析,对如今的城市问题中,无论是公共环境还是居住空间都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合理化设计,达到优化空间的研究目的。设计者们应该最大化的合理利用资源来创造最大效率的空间。微建筑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同时微建筑领域的发展是对城市建筑空间优化的一种实验性探究,也是对城市未来发展中新居住可行性的探索,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1

微建筑对城市空间优化作用的探索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士论文目录 I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 I V 第1章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1.2.1 小空间 (2) 1.2.2 微建筑 (2) 1.2.3 空间优化 (4)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5) 1.3.1 相关研究的历史溯源 (5)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6)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9) 1.4.1 研究内容 (9) 1.4.2 研究方法 (10) 第2章微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启发 (11) 2.1 微建筑发展的实验性探索 (11) 2.1.1 早期建筑发展中的微建筑倾向 (11) 2.1.2 当代微建筑发展的实验性探索 (15) 2.2 材料技术的创新 (17) 2.2.1 新型材料的挖掘与使用 (17) 2.2.2 传统材料的追溯与改进 (19) 2.2.3 新式技术的运用与拓展 (20) 2.3 “微建筑”设计思维 (22) 2.3.1 建筑功能可变化性 (22) 2.3.2 适应环境可移动性 (24)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协调发展研究”(2014CJJ03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4240041030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13B010)。

基于存量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策略探索_司美林

基于存量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策略探索 司美林旷薇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大规模扩张与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积极盘活和充分利用存量空间,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存量空间大多存在建设密度高、环境条件差、利益主体多元等一系列问题,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规划策略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以《北戴河整治提升规划》为例,以北戴河东部旅游休疗片区现状问题为导向,在当前时代背景和区域发展形势的引导下,结合片区发展实际,从功能提升、环境整治、“三旧”改造和交通优化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了存量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存量空间,优化提升,规划策略,北戴河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大规模迅速扩张,经济发展和城市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短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土地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这意味着城市发展将从追求“量变”到注重“质变”,从而实现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型发展,这也为规划师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存量规划”。所谓存量规划,是指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1在全国大多城市还在以增量扩张为主要发展模式时,北戴河已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开始探索存量空间的布局优化与品质提升,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项目背景及动因 2.1项目概况 北戴河区地处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的西部,是秦皇岛滨海地区空间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中国最早开发的海滨度假区。红顶绿树,碧海金沙,北戴河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内容摘要:在城市空间配置的变迁过程中,优良的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进而提出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与意义。 关键字: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优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表现了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为: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第三,围绕各级中心各种职能有规律的排列;第四,内涵调整与外延扩展交互作用。 二、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 (一)、聚集效应与城市的关系 聚集效应决定着土地利用的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本质上是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它不仅从整体上影响并决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在微观上影响企业与居民的选址决策,它们的相互作用就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化。聚集效应还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总量和城市内部各功能区域聚集的规模。 (二)、地租与城市空间结构化的关系 地租与聚集效应密切相关。聚集效应是地租的资本化;地租的竞争过程使得聚集效应均等化合聚集数量最大化,地租成为调节城市空间结构的杠杆,地租与聚集效应成为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一对平衡力。 三、城市经济运行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城市聚集效应的形成、演化与作用过程,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变动属于同一个过程,这种演化一般通过四个过程交互作用而成,使得城市空间结构表现出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特征。 (二)、技术进步是影响城市聚集最为直接的因素,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以及创造新的城市形态的活跃因素。

优化空间布局 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山建设低密度高品质住宅,打造主城区独具特色的高端住宅区域。

优化教学策略 促进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策略促进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李爱华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习惯,思维创新及解题策略优化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发挥计算教学的功能。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作引玉之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接触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实用价值,才能避免计算与应用割裂的局面,才能改变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误区,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上衣64元,裤子36元,我们全班52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数,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52。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结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里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实际需要,实现了计算的实际意义,学生了解了哪些地方可以运用规律简算,体会了简算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积极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再如,在“连加”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许多型号不同,颜色各异的车辆在不同的车道停了下来。先让学生把这些车辆分类,学生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有按汽车排列顺序分的,有按车道分的,有按颜色分的,有按汽车型号分的……,再让学生算一算共有多少辆汽车。由于学生分类标准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各种各样。这样,不仅实现了活跃与多样的统一,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多样化是生活中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连加算式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整体就是各部分之和”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新课结束时教师再次创设情境:“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本领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用数学的意识。后来在小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连加问题。如:我早上吃了2个苹果,下午吃了1个,晚

资源型城市空间演变及发展优化策略_田燕

□ 田 燕,苏文龙,张力文,张一恒 资源型城市空间演变及发展优化策略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资源型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产业亟待转型、城市空 间格局分散和发展用地不足等系列问题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资源型城市加强了对城市空间优化和未 来发展策略的研究。研究在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空间演变类型、现状特点、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黄石为例,详 细分析其城市发展阶段及其空间演变特征,并从新城区建设、旧城区更新和生态格局构建3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优化 的策略,以期为黄石在城市转型期的空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形态;空间演变;优化策略;黄石 [文章编号]1006-0022(2014)09-0088-06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Spatial Evolu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source Cities/Tian Y an, Su Wenlong, Zhang Liwen, Zhang Yihe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ic and demand-supply structure has changed.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ragmented urban space, and insufficient land have restricted resource cities development. These cities have conducted urban spac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studies. The paper takes Huangshi c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resource cities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raises spatial improvement strategies in new district construction, old district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layout crea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Huangshi city in transition. [Key words] Resource cities, Urban morphology, Spatial evolution, Improvement strategy, Huangshi 0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型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伴随着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及资源型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资源型城市出现了产业亟待转型、城市空间格局分散和发展用地不足等系列问题,为了科学解决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加强对城市空间优化和未来发展策略的研究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矿冶文明之都”—湖北黄石因矿而兴,拥有近三千年的工业历史,人们早在西周时期已开始在铜绿山采掘铜矿,后又依托丰富的矿山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矿冶文化[1]。伴随着“以矿建厂、以厂建镇、联镇成市”的产业发展历程,黄石逐渐形成了“矿—厂—镇—市”的城市空间发展脉络。 2013年,黄石作为衰退型城市首次被纳入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黄石成为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之一。同时,后资源时代的黄石是武汉“1+8”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资源型产业遭遇发展瓶颈,而其独特的工矿文明又急需彰显,旅游产业亟待开发,城市空间格局也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资源型城市黄石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及其空间格局优化策略进行探 索,是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的。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308427)、湖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3BDF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IV-038) 田 燕,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总工程师。 苏文龙,张力文,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一恒,助理规划师,现任职于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优化空间结构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在国际贸易改革试点和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背景,我市的城市规划建设面临转型升级,围绕“百万人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定位,迫切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我市城市品质。根据这一目标要求,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城市品质谈几点思路想法: 一、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㈠引导我市从单核圈层蔓延向多中心组团发展 《义乌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明确了我市的空间结构为一主两副,即主城区、义南副城及义北副城。但通过多年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副城内的各个镇还是各自发展,副城的发展停留在规划图上,无法具备相应的人口规模及城市产业经济职能,不能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职能,造成主城区功能要素过于集中,产生了集聚但不经济的现象,同时交通拥堵、功能混杂等城市病凸显。 随着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摊大饼”式单核发展模式已不适合我市的发展,建议以义西南战略区为载体,加快新区建设,融合上溪、义亭及佛堂资源优势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副城,实现我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副城与主城

区形成相对比较明显的城市区域职能分工,并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整体集聚优势,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同时副城的建设也能促进城市人口空间的重新分布,降低主城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吸纳主城区的污染企业外迁,避免中心城区工业和居住混杂状况,从而实现中心城区人居环境的改善。 ㈡优化老城结构,重塑老城中心的功能和形象 老城中心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她本身的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解构,正在逐渐失去她原有的中心魅力。面对产业升级和城市形象提升带来的各种压力,老中心区亟需注入新的物种空间形态与新的文化精神,来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思路如下: 1、控制城区用地的无序蔓延扩张,集约节约用地 通过副城建设,避免主城“摊大饼”单中心发展弊端,在城市主要干道轴线、重要节点及交通枢纽实现高强度开发,采用TOD开发模式有利于节约土地、增强主城区集聚功能,实现主城区土地高效利用。 2、加快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目前我市主城区还存在一定比例的工业用地,建议采用“腾龙换鸟”、“退二进三”等工程,把工业产业从主城区迁移出去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同时也能支付高昂地租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逐步降低城市用地中工业、仓储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性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性 近几年来,我们在探索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道路上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 提高。然而在许多热闹精彩的课堂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这些看似精彩别样 的课堂活动真的有效吗?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来实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与有效性的统一,从而让英语课堂从表面繁华走向内部丰富呢? 一、有效导入——优化课堂教学的奠基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环节里,导入正是起着这样的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只是为营造英语学习气氛,带领学生或唱歌或游戏或用英语与学生进 行简单的交流,对如何通过导入来为新授做铺垫缺乏考虑,使导入变得乏味,缺少一定的生 命力。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也会相 应提高。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让新的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兴奋”中心,把学生注意 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中,让他们在快乐当中去完成任务。当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 见的还有歌曲导入法、直观导入法等等。无论是哪一种导入法,我们都要追求“有效性”。高 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且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向新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优化英语教学的目的。所以说,导入不在于其形式,更 重要的是有效,使导入真正成为一课的良好开端。 二、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教学的交流平台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主动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用不 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 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时学生的提问能帮助教师拓展教学的空间。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提问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问,以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有效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 要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愉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调动他们积极探索、思考的欲望,从而达到教 与学的最佳效果。而“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线。有效的课堂活动应是“活动”最充分、“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应该围绕着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活动。与此同时,课堂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以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为出发点,注重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语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是调查采访、角色表演、游戏竞赛、画外配音,还可以是唱一唱、画一画、尝一尝、做一做……我们要根据课堂需要来选择有效的活动形式。 四、举一反三——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从人的认知心理角度来说,直接印象比间接印象深刻得多。在讲解知识点时,要适当给学生 举一些例句,以便使学生印象深刻而牢记一些词、词组、句型或语法。首先,举例要具有准 确性。作为英语教师,教给学生的语言知识应是准确无误的,同时还要注重语言文化的差异 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使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而不是中文式的英语。其二,举例要具有比较性。对所举例子要精心选择,如在讲解同义词时要通过恰当的例句比较,使学生准确理解和区别其含义;对语法知识点如非谓语动词,可通过比较它们在句中的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 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 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 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 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 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这可以看做沈阳现代城市发展的探索时期。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_罗成书.caj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罗成书1 ,周 敏2 ,钱 苗 1 (1.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杭州310027;2.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36) 摘要:自行车骑行是旅游者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方式,规划建设高效合理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众多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结果发现,目前杭州的自行车服务点与休闲旅游点的空间耦合度较低、与旅游流网络特征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关 键 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优化;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1)04-0094-04 收稿日期:2010-04-02;修回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罗成书(1984-),男,浙江苍南人,经济师,硕士,主 要从事旅游规划研究, (E-mail )lcs_1984@163.com 。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个性化设计、自组织实现和深度化体验为特征的散客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需求转型的重要趋向。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快速交通的迅猛扩张对城市传统空间造成无形割裂,特别是在城市旧城区、休闲旅游区(点),快速交通设施建设更对传统的社区文脉、 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分隔,使得散客的都市休闲旅游品质大大降低。城市快速交通与城市旅游需求转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建立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城市的共同选择。同时,城市可持续旅游思潮的兴起, 要求城市旅游“既要协调城市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城市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在呼唤绿色交通的出现 [1] 。在欧洲,已有里昂、巴黎、赫尔辛基、伦敦等30多个城市建立了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国内许多城市,如杭州、北京、上海、武汉、株洲等,也相继开始构建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在此背景下,优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进一步满足旅游者通过骑行自行车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合理布局 1.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组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是一个由“慢行交通”衍生而 来的概念。慢行交通(slow traffic )通常是指靠人力等作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 [2] 。慢行交通系统(简称慢 行系统)包括自行车、步行、滑行、手摇船系统等类型。慢行系统在旅游交通领域的应用称之为旅游慢行系统, 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旅游慢行系统则称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节点、通道、分区和网络。其中,节点是指自行车服务点,具备自行车借还、旅游咨询、智能卡信息查询等功能,其基本类型主要有区域自行车调度中心、普通自行车服务点等;通道是指自行车专用道路,是连接各节点的旅游交通线, 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享受;分区是指受都市休闲旅游点区域聚集的影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服务节点也呈现分区特征, 节点、通道在休闲旅游点集聚区首先形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区”;网络是指各自行车旅游慢行区在都市范围内相互连通,最终形成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网络结构。 1.2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 根据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国 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私人自行车旅游和自行车共享系统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政府仅提供自行车旅游道路系统,私人拥有自行车;进入第二个阶段后, 政府或旅游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设计专门骑行车道,修建完善自行车友好(bicycle-friendly )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维修部等),通过建立覆盖整个城市(区域)的自行车慢行系统,为旅游者提供通借通还、费用低廉(或免费共享)、方便快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一项名为 “白色自行车计划”的社区自行车共享项目,是自行车共享系统的雏形①。 21世纪以来,自行车共享系统作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大力推广。目前,已经有法国、丹麦、英国、瑞士、德国、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其中,法国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30No.4Aug.2011 ①“Bicycle sharing system ” ,From Wikipedia.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进行,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和教师进行互动,使课堂教学效率获得实质性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转变被动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深入探究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来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中有效掌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对教师充满畏惧,而是在课堂上和教师进行积极的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思考问题的方向趋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加强数学运用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

积极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解题思考,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题海战术来让学生掌握统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这样的做法会让学生形成定式思维,在遇到新颖的题目时无从下手。在素质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利用问题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的知识体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探究的效率。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蝴蝶、衣服、风筝等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让他们从生活中找出来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中,他们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点,提高了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成为了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取得实效,教师

033、长春市交通空间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长春市交通空间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宋云婷 赵阳 摘要:城市功能空间作为城市功能活动的空间载体,是城市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场所。交通空间作为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空间之一,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空间的组织布局。近年来,快速路、地铁等交通空间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长春市城市交通空间,并将对长春市的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已有交通空间仍不能满足市民对交通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本文运用AutoCAD、ArcGIS等软件工具和实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结合长春城市交通空间相关数据资料,旨在分析长春市交通空间的现状,以剖析交通空间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交通空间优化策略。 关键词:长春市;功能空间;交通空间;公共交通 《雅典宪章》指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功能活动。无论是居住空间、工业空间、服务空间等单个功能空间内部各种要素的流动,还是不同性质功能空间各种要素的交换、交流,对交通空间的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交通空间的体系化构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城市功能空间及其设施的体系化构建。深刻研究长春市交通空间,为科学架构城市空间,更好的组织优化各个功能空间,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体系化建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1] 1、交通空间的现状分析 1.1交通空间总体现状分析 通过查阅长春市城市交通空间现状相关数据资料,以各城区街道和新规划单元为基本单位,以交通空间比例(交通空间比例=交通空间用地面积/城市空间用地面积)为主要指标,结合使用AutoCAD和ArcGIS软件,得出长春市中心城区交通空间比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交通空间比例图 从图1.1可以看出,中心城区交通空间比例总体上呈现出“中高外低”的布局特征,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交通空间体系在城市核心区现状建设完善,然后向外逐渐降低,在城市边缘区现状建设薄弱的总体特征。交通空间比例按大小排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重庆街道、永昌街道和桂林街道,皆位于城市中心的朝阳区内。其中,重庆街道以27.84%的交通空间比例居长春市各街道与新规划单元交通空间比例之首。 以各城区、开发区的行政辖区为界,得出各区的交通空间比例对照表,如表1.1所示。 表1.1 各区交通空间比例对照表 (单位:公顷、%) 城区 总空间面积 交通空间面积 交通空间比例 朝阳 3645.95 508.87 13.96 宽城 3690.02 473.39 12.83 经开 4538.73 552.54 12.17 二道 2970.91 338.26 11.39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优化初探——以苏州为例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初探 ——以苏州为例 邓东杨滔范嗣斌 摘要:采用何种方式去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研究、以及一些方法;然后采用空间句法的方法,研究苏州案例,试图发掘多重尺度的空间机制,可运用于空间结构的建模、仿真和优化。这对于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空间结构、优化、可持续的城市化、空间句法、苏州 1、引子 我国城镇化率已到达了53.7% [1],不过近年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例如,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1.85,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2]。这一土地利用低效现象还伴随着众多城镇的交通拥堵、雾霾频繁、水资源恶化等现象。一般而言,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密切关系;从理论而言,选择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这些城市现象。 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政策方针[3];国土部门也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通知[4]。这也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限制城市边界的前提下,通过选择、评估并优化空间结构来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品质,从而实现精细化空间规划、设计和管理?由于城市在区域中彼此联系,又涵括各种层面的片区、邻里和社区,多重尺度的互动是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2、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考 2.1 形态和功能的交织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

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