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单位:新郑市龙湖镇王许完全小学

姓名:侯淑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在从事语文教学已经20多年中,我努力地耕耘着,默默地奉献着。在实际教学中,我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语文课,我困惑了……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有了兴趣作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有兴趣作伴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始终是愉悦的,精神始终是饱满的,成效自然是高效的。

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

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新课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上课完全抛弃应付考试这一思想包袱,挖掘每篇文章的精彩点、趣味点、价值点,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一篇文章的方法,而不是去讲解一些知识点,当然,有碍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知识点还是有探讨的必要的。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激扬生命,生本教学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精彩。生本教育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四个突出”,即: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3、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就给老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应充当什么角色呢?教师的讲授到底以多长时间

为宜?我的理解是,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核心理念指引下,教师不应充当甩手掌柜或是大包大揽,而应是学生的需要者、引领者、鼓励者,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生本教育真正从实践层面揭示了教育本质,回归到教育本体,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是快乐的、充满阳光的。我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分组。按照郭思乐教授的做法,全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一组以4——6人为宜。分组时,我也是充分地尊重了学生意愿,同时又注意了各小组之间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相对平衡。两周时间过去,班级中基础特差、家庭情况特殊、厌学成性的三名学生自动从小组中

分离出来,成了三个独立的小组。当然是做了本人的、小组的,甚至包括家访等许多工作,但效果甚微。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成功的愉悦,是生本教育的灵魂。对于这些学生,应该选择一个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们能够自愿、安心、高兴地回到小组中去呢?虽然我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进行褒奖鼓励,但还是很难做到兼顾全面,整体提高。

困惑三: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期末考试形式单一,考题内容“广”“深”“活”,有的试卷甚至连课本的影子都没有了。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分,或美其名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去钻研考试题型,搞题海战术行吗?那些不作为考试内容的查字典、词语解释、修辞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还要关注吗?那些一张试卷无法评价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要下大力气去训练吗?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之中,最后还是被考试的指挥棒牵着走。

可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却有着与当今的语文课格格不入的情景,语文课堂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题海战术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小学生面临着高考般的考验,远比初中毕业生面对的压力大。因为中考有统一命题,有统一的考纲,范围很明显,这样就有一个明显的目标,而小学却不一样,应面临各所中学各具特色的选拔。家长和孩子将来要考什么学校,各自选择的不一样,小学毕业班的教师要钻研各所学校的考试题型。而且各所中学的招生时间都会不定期,如果一个学校开始招生,其他学校竟相效仿,学生一个月或一个半月每周

都安排了考试。学生就向苍蝇一样随着考试的时间奔赴各所中学,直考得晕头转向,身心疲惫。本该好好享受童年快乐的他们过早的肩负着升学的压力。作为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要面对社会和学校的压力,对学生于心不忍却又无可奈何地充当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家长指望教师带孩子进入重点中学的大门,他们攀比着,这样无形给老师多了一道紧箍咒。如果你还想在这个学校呆下去,你就会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同化。纵然你有一千个不愿意,可又能怎样呢?其实,学校也有难言的苦衷,也处于无奈。所以我们也只能一边高喊着实行素质教育,一边仍顽固地演绎应试教育的角色;一边要求给学生减负,一边又让学生练习各种有关考试题型。教师好比生活在夹缝中的猫,处于新课程改革与应试教育的矛盾中,处于长远规划与应付眼前考试的矛盾之中。

生本教育实现了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同步提升,破解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矛盾的难题。我知道,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按照生本教育的“评研”考试方式,我在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结束之后,拿出试卷让学生做,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换试卷互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再由学生编题来考小组的其他同学。最后,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拿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然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原因可用一句话来概括: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在想,考试不会成为学

生的沉重压力,但长此下去,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学生的潜能是不是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发展?

纵观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满堂讲,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巴不得把教参教案上的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就是把阅读课上成了活动课或政治课,根本没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文本,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应景之作。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用足这个例子。首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还要有所创新,要看到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开发别人看不到的有效资源。同时,还要考虑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会怎样读,可能会读懂什么,会获得什么,哪些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哪些地方的学习需要帮助等等。我想,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如果脱离了文本,缺少了对文本的阅读,学生没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也只能算作纸上谈兵式的失败课堂。在摸索生本课堂的实验中,我感觉到,一周两节的语文早自习和一节阅读课,是很难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原因是什么?时间。怎样把宽裕、自由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颇令我头疼的问题。

以上困惑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真真切切遇到的困惑,愿意与各位同行一起研究探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