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51
杭州市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生态补偿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杭州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2014〕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杭州市对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上游地区淳安县、临安市、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和余杭区瓶窑组团〔以下简称“二区四县(市)”〕实施生态补偿时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三条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是指由杭州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鼓励上游区、县(市)保护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生态环境的补偿性资金.第四条市财政和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全市生态补偿工作,做好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督、管理及后期绩效评估,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配合。
第五条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坚持“保护和补偿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受补偿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绩效,给予为保护下游生存权而牺牲自身发展权的地区适当的补偿。
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可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
第六条全市生态补偿项目由基础补助和重点工程项目两部分构成,权重分别为90%、10%.基础补助项目主要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清水治污等区域性重大环境整治项目.重点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年度“重大工程”或“示范工程”项目等,主要依据为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及《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等。
第七条余杭区瓶窑组团的基础补助资金额度按照乡镇数量进行测算,以全市基础补助项目资金为基准,根据余杭区瓶窑组团占全市纳入生态补偿乡镇(街道)总数的比例进行测算。
其他县(市)、区的基础补助资金额度在扣除余杭区瓶窑组团的基础上,根据“三项考核指标"进行测算,“三项考核指标”具体为:(一)生态功能保护类指标: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准入区和限制准入区的面积比重,权重为30%,其中禁止准入区为22.5%,限制准入区为7。
5%;2015年《杭州市环境功能区划》批复实施后按该规划相关分区规定实施。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简单来说,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手段,对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成本、做出牺牲的地区、单位或个人进行补偿,同时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征税,从而实现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目标是激励人们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行动,促进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它可以是政府主导的,也可以是市场驱动的,或者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生态功能重要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资金支持,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市场,允许生态资源的产权交易,如碳排放权交易、水资源使用权交易等,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补偿机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补偿主体和对象来看,补偿主体通常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如下游地区的居民、资源开发企业等;补偿对象则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提供者,如上游地区的居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等。
其次,从补偿方式来看,既包括资金补偿,如直接的财政拨款、生态补偿基金等;也包括技术补偿,如提供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持、培训等;还包括政策补偿,如给予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
再者,从补偿标准来看,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服务的价值、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确保补偿的公平合理。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补偿范围相对较窄。
目前的生态补偿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湿地等领域,对于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的补偿还相对薄弱。
二是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地区的补偿标准过低,难以充分弥补生态保护者的成本和损失,影响了其积极性。
试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赔偿与补偿。
在此背景下,本文试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是指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行为主体,依法对受害的生态环境承担经济责任的制度。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对于修复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法律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通常是通过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来进行补偿的。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或地方行政机关以国家财政、环境保护基金等资金对生态环境损害行为进行经济补偿,主要是通过行政处罚、罚款等形式来进行赔偿。
而民事赔偿是指受害方要求侵权方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经济赔偿的行为,主要是通过法院的民事诉讼程序来进行赔偿。
在中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依法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包括环境保护部门和行政机关,它们在执法过程中要求环境污染者对受害环境进行恢复、修复。
受害方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要求侵权方进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二、生态补偿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不同,生态补偿是指为了修复、保护或弥补生态环境受到的损害,由破坏者或受益者支付给受害者或补偿机构的一种经济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是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约束性补偿和市场化补偿等方式,补偿自然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退化。
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维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生态补偿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生态保护区、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区域,政府在建设和开发过程中要求相关单位进行生态补偿,通过金融机制和税收政策等方式来鼓励和引导生态补偿。
生态补偿还可以通过资源开发补偿、生态效益补偿等方式来进行。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的关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补偿都是为了修复、保护和弥补生态环境损害的制度。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概述流域生态补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它是由生态学、经济学、法学三学科交叉而衍生出来的一个交叉概念。
目前法学界关于流域生态补偿概念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学者周大杰等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中央和下游发达地区对于保护环境敏感区而失去发展机会的上游地区以优惠政策、资金、实物等形式的补偿制度”;钱水苗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以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在流域内上下游各个地区之间实施的以直接支付生态补偿金为内容的行为”;李磊认为“流域生态补偿是指流域上下游之间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受损和受益的不公平,由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给予一定补偿,补偿上游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为了实现全流域内上下游及各地区之间更好的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更好的体现全流域内的公平和正义,笔者认为对于流域生态补偿应该这样界定:流域生态补偿是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供者(生态投入或失去可能的发展机会)给予的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
二、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现状(一)流域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我国是开展流域管理比较早的国家,对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现有的流域管理机构职能单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缺乏履行职能所必须的自主管理权、经济实力、制约手段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有效监测的机制,以及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使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虚化;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行业管理与统一管理的关系没有理顺,职责权限交叉不清,矛盾重重。
流域水行政管理机构和水资源保护机构并存,水资源的量与质两个方面的管理被人为分割;流域内大型供水及引水工程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尚未形成流域统一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利益相关方参与不足,用水户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形成权威的流域协商决策和协调议事的机制,公众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流域水资源竞相开发、分散管理的问题较为严重,流域机构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不能对全流域水资源实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也没有将水资源的管理纳入到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
生态补偿实施方案生态补偿是指在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进行补偿和修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工作方式。
这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本文将从政府立法、市场机制、社会参与等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补偿的实施方案。
一、政府立法方面的实施方案1.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政府应根据地方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标准和责任主体等内容。
同时,对于违规或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要明确相应的处罚措施,形成强制力。
2.设立生态补偿基金政府可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补偿和修复生态环境。
该基金主要由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企业缴纳,并由专门机构管理和分配,用于生态补偿项目的推进和监督。
3.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和评估,建立定期检查和监测制度,对于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治。
同时,要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恶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市场机制方面的实施方案1.建立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政府应建立生态产品认证制度,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友好型产品。
对于符合一定生态标准的产品,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推动市场向生态友好型产品转型。
2.实行资源税和排污费制度政府可以对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企业征收资源税和排污费,根据资源消耗和排放程度进行差别化征收,倒逼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鼓励资源节约和减少环境污染。
3.推动生态产业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资金、税收优惠政策和创新引导等方式,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
三、社会参与方面的实施方案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加大对生态补偿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教育机构等渠道,向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补偿的方式方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2.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可以鼓励环保组织、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参与生态补偿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提高整个生态补偿机制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浅谈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内容与做法摘要: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加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组织领导;加强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的立法工作;加强生态补偿程序公开透明等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理论;做法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的转变,有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快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1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1.1 概念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专门针对水、土地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植物、矿产资源等)的使用者对其造成的水土流失及由此导致的资源损坏、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和丧失的行为应支付的代价,简言之就是土地使用者为水土流失治理者和被损害方作出的经济补偿。
从社会公平性、维护公共利益的原则出发,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手段,旨在解决区域内或区域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激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理论基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源于生态补偿,比生态补偿更具有针对性,是专门针对因水土流失导致资源损坏、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而言。
生态补偿是指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主要针对区域性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领域,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
差异化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差异化生态补偿是指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精准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下面将提出一个差异化生态补偿的实施方案,以期提供参考。
一、差异化生态补偿的原则1. 精准性原则: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补偿,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
2. 激励性原则:注重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激励,通过适当的经济、法律和政策手段,引导各方参与生态补偿。
3. 互补性原则:注重生态补偿与其他生态保护政策的互补性,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差异化生态补偿的实施步骤1. 划定补偿区域:根据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划分不同的补偿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区、水源涵养区等。
2. 制定补偿标准:根据不同补偿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补偿标准,包括物质补偿和非物质补偿。
3. 资金筹措与分配: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资金体系,整合不同渠道的资金,如政府财政资金、生态补偿金、企业捐赠等,确保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性。
并按照补偿标准,将资金进行合理分配。
4. 实施补偿措施:根据补偿标准,制定具体的补偿措施。
对于自然保护区,可采取限制开发、生态补偿金发放、生态补偿岗位设立等措施。
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区,可采取生态补偿金发放、技术培训、生态示范合作等措施。
对于水源涵养区,可采取水资源补偿、河道维护、防洪设施修建等措施。
5. 监测与评估:建立差异化生态补偿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补偿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补偿措施。
三、差异化生态补偿的政策和法律支持1.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明确差异化生态补偿的目标、原则和措施,为补偿措施的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2. 设立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差异化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3.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差异化生态补偿考核和评估机制,对不履行补偿责任的行为进行惩罚。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实施生态补偿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简单来说,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通过经济手段,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激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的制度安排。
它的核心目的是促进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实现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公平。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基于这样一个理念: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服务,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稳定的气候等。
然而,这些服务往往被人们无偿享用,而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付出努力和成本的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同时,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状况,让生态保护者能够获得经济上的补偿,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生态保护区的补偿,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发展。
其次,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些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生态补偿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此外,生态补偿机制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氛围。
那么,如何实施生态补偿呢?这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通常包括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如使用清洁水源的城市居民、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游客等;客体则是那些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个人、集体或地区,如生态保护区的居民、从事生态修复工作的企业等。
其次,要科学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
补偿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生态保护者的损失等因素。
例如,对于水源保护区,要考虑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保护水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因限制开发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等。
2024年生态补偿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丧失了原有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
为了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2024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我国制定了一项全面而系统的生态补偿实施方案。
二、目标设定1. 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框架,明确生态补偿的原则、目标、措施及责任分配;2. 通过生态补偿,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3. 提高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到生态补偿工作中。
三、主要内容1. 立法和政策支持a.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补偿工作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b. 明确生态补偿的政策框架,包括原则、目标、措施和责任分配;c. 加大对生态补偿工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各方对生态补偿的认识和参与度。
2. 生态工程建设a. 针对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方案;b. 加大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完善生态保护设施,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c. 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动生态补偿的实施。
3. 生态损害评估和补偿a. 建立生态损害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程度进行科学评估;b. 根据生态损害的评估结果,确定生态补偿的标准和额度;c. 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对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4. 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a. 明确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b. 设立生态补偿管理机构,负责生态补偿方案的制定和实施;c. 加强对生态补偿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补偿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5. 宣传和教育a.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和参与度;b.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生态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c. 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等平台,加强对生态补偿工作的信息发布和传播。
2024年生态补偿实施方案____年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被广泛应用。
本方案旨在探讨____年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以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提升。
二、生态补偿目标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补偿,提升生态系统的自然价值,减少生态环境受损。
2. 促进生态平衡:通过生态补偿,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物多样性。
3. 维护生态安全:通过生态补偿,防止和应对生态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推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补偿,倡导绿色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补偿范围1. 生态保护区:对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补偿,保护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2. 生态修复地区:对受损的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和补偿,提高生态功能。
3. 生态损害地区:对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行生态修复和经济补偿。
四、生态补偿机制1. 建立生态保护税收制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征收环境污染税和资源税,将税收用于生态补偿。
2. 设立生态补偿基金:各级政府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项目。
3. 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生态产业发展,在生态补偿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交易实现生态补偿。
4.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法律追责,并追求生态修复和经济赔偿。
五、生态补偿项目1. 生态保护区补偿项目: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增加生态补偿经费保障。
2. 水资源补偿项目:针对水资源受污染和生境破坏的区域,实施水资源补偿和生态修复工程。
3. 森林资源补偿项目:对非法采伐、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进行补偿,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4. 城市生态修复项目:针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城市绿地建设、生态景观修复等项目。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一、关于环境补偿机制的文章:1、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十七大报告在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中首次提出,要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即建立考虑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此举旨在通过非行政化的方式解决资源与环境的瓶颈问题。
一、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近十几年中,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石油消费量增长100%、天然气增长92%、钢增长143%、铜增长189%、铝增长380%、锌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资源不足成为突出的瓶颈问题。
200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
同时,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缺口也在不断增大。
数量稀缺且分布不均的资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短板”。
补足资源“短板”正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现实意义所在。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支付相应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它的理论基础是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理论。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重点应该包括:第一,建立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机制。
应该按照维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求,构建合理的自然资源价格的差比价关系,正确地处理自然资源与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各种不同资源价格的差比价关系;纠正原有的不完全价格体系所造成的资源价格扭曲,将资源自身的价值、资源开采成本与使用资源造成的环境代价等均纳入资源价格体系。
通过完善资源价格体系结构,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严格执行资源开采权有偿取得制度。
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各种有色金属等都是面临枯竭的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因此资源开采者必须向资源所有者——国家交纳相应的税费以获得开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