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43.25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145-01【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观察。
方法:将32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
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临床护理,观察组则由责任护士用一对一的方式,掌握患者的疾病资料,目前的心理状态及遵医行为情况,形成患者自评量表。
结果:经过精心的临床护理和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药物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足治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严格控制血糖,积极地控制感染是糖尿病足成功的关键。
针对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特有的心理特点,在糖尿病足基本治疗前或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临床护理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易出现无用和孤独感等负性心理,引起性格改变及行为的异常,严重者拒绝治疗及护理。
其治疗及护理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护理方法可减少其发生率及致残率拉。
我院内分泌科2009年2月一2010年5月期间共收治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老年患者32例,我们对1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进行全程心理指导,提高了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本文将其临床表现及护理策略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临床表现本组32例患者,糖尿病足发生前均有患肢足远端针刺样疼痛,感觉异常或麻木感,严重时感觉缺失,寒冷季节症状更明显,其中8例因足部外伤所致溃疡。
32例患者均有膝、踝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老年糖尿病心理分析老年糖尿病的心理特点? ①自责与内疚:患糖尿病后更需家人的照顾,常年需治病花钱,因此,常感到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感到自责内疚。
②悲观与悲世:一些老年患者因久病出现了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冷漠,不配合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现代医学成果证实,不良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像胰岛素的分泌。
所以根据糖尿病患者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战胜疾病的心态,这是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共识。
而糖尿病发展阶段不同,其产生的心理状态不同,研究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的心理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控制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50例,男95例,女65例,年龄30~78岁。
1型糖尿病32例,2型糖尿病118例。
病例均经过临床确证。
心理护理:⑴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怀疑态度,否认自己患病,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拒绝接受治疗,对于有意拒绝的患者给与关心和照顾,鼓励倾诉心里话,针对其矛盾做疏通安抚工作,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态度。
⑵患者一旦被确诊,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长期的服药、注射、病程的迁延,很难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护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卫生宣教,讲解一般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疗效有大致的了解。
①首先解除与减轻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树立同疾病斗争的耐心和信心。
②要讲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把控制饮食建立在患者自觉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做好必要的饮食指导。
③慢慢和科内糖尿患者进行交流,让他们各自谈体会、经验、互相启发、互相鼓励。
糖尿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26-01【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糖尿病专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其心理特点采取相对应的心理措施。
结果:30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心理障碍得到了改善。
结论: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人;心理护理;重要性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各种并发症,还能导致患者的心理障碍。
由于患者对所患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紧张情绪,担心血糖控制不佳、害怕并发症、恐惧胰岛素注射等焦虑症,消极情感对血糖控制不利,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心理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针对我院糖尿病专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规范的心理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病人的抑郁和焦虑,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现对糖尿病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糖尿病专科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年龄20~75岁,平均(42.5±10.5)岁。
糖尿病病程3~18年不等。
住院时均表现为血糖升高、恶心呕吐、不能进食、进食即吐、卧床不起、不语言、表情冷漠。
大部分患者没有去正规医院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有间断治疗的现象,影响了疾病的转归。
2. 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在临床护理观察及交谈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过重,对医院环境陌生,对治疗效果等情况不了解,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常常会产生疑惑、忧虑、抑郁、悲观失望等心理活动,家庭成员缺乏基本医疗常识、不能安慰帮助患者。
【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
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
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23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
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
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外界心理护理对治疗的影响。
方法:采用直接和100例老年患者交谈、询问及观察分析三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结果:自身情绪及外界不良影响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医护人员的良好心理护理对治疗有利。
结论:了解掌握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具体心理状况和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糖尿病;心理分析;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221—01老年人由于身体衰老、心力渐退、活力和决断力下降,加上各种社会因素影响,对生活的兴趣、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都不如年轻时,比较容易产生异常情感。
心理及影响因素不仅是影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糖尿病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糖尿病的心理护理与患者的治疗存在相关性。
因此,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采取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共观察了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男66例,女34例,年龄61~82岁,平均71.5岁,其中1型糖尿病20例,ⅱ型糖尿病65例,其它类型15例。
1.2 方法对100例患者采用直接和患者交谈、询问、观察分析三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
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行以下相应的心理护理。
1.2.1 焦虑和恐惧心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对身体上的任何变化包括心理的都非常敏感,害怕生病,特别是身边的朋友、同事或同龄人因病身故,极易产生悲观心理,表露对生活的留恋和自身健康的关心,并背上心理包袱,忧心忡忡[1]。
特别是老年人患有糖尿病这种难以治愈的终身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科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也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对这类患者护理工作应予以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转移其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糖尿病心理护理护理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且持续的治疗和管理。
除了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外,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糖尿病心理护理包括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需要家人、朋友或者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不要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家人和朋友可以通过陪伴、倾听、谈心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的挑战。
其次,心理疏导也是十分必要的。
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而感到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另外,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及其家人需要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疾病。
医护人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如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向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总之,糖尿病心理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参与。
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疾病带来的负面情绪。
例如,他们可以尝试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如散步、读书、听音乐等,来转移注意力和舒缓压力。
定期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也能让患者感到身心愉悦,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此外,心理护理中也应该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调节饮食和运动,避免诱发高血糖的因素,同时还需定期服药。
医护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管理的信心和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疾病管理的过程,增强对疾病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
最后,在心理护理中也需要重视糖尿病家属的心理健康。
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家人,他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心理社会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4年第01期【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社会适应;2 型糖尿病;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1-60-04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经历频繁的血糖波动,如高血糖和低血糖,这会导致疲劳、口渴、多尿、视力模糊等不适感,同时,患者还可能面临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和肾脏疾病,这些症状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1]。
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购买药物和器械,需要接受长期治疗和并发症管理,这些医疗费用可能对患者造成经济负担,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较差或没有医疗保险的患者来说,经济压力可能更为突出,给患者带来了心理压力,降低了社会适应能力[2-3]。
本研究通过调查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疾病心里社会适应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选取2022 年2 月- 2023 年4 月某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共220 例作为调查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2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年龄≥ 60 岁;具有正常的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各种原因无法配合者;患有其他器官恶性肿瘤或重大器质性病变、精神疾患或意识障碍者。
所有调查对象对调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调查。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当场发放问卷,当场回收。
共发放调查问卷220 份,剔除2 份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8 份,有效回收率为99.09%。
调查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等。
(2)疾病心理社会适应量表:由Derogatis[4] 修订,姚静静[5] 汉化,量表共44 个条目,各条目计分分别为0 ~ 3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心理社会适应问题越多。
(3)疾病接受度量表:由Felton 等[6] 编制,赵雯雯[7] 汉化,共有8 个条目。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除了身体上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护理。
近年来,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通过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提供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策略。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支持,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方案[1]。
因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干预价值。
一、糖尿病开展心理护理的价值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心理压力可能来自于疾病的不确定性、长期治疗的负担、并发症的风险和社会心理的影响等。
心理护理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困惑和焦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树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心理压力。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饮食和运动的限制,这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影响。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提供饮食和运动指导,让他们了解如何在疾病控制的前提下享受生活。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网络,参与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增强社交支持[2]。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方法(一)提供教育和信息为了提供教育和信息,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糖尿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会诊或电话咨询与患者进行直接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书面材料也是提供教育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的宣传手册、健康教育册子、饮食指南等书面材料,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查阅。
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
2018-06-28T15:25:48.2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下第6期 作者: 赵敏玲
[导读] 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病患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南京市建邺区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19)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病患的生活质量变
化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相应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病患的总满意度为
90.00%,对
照组病患的总满意度仅有
75.0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经心理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
改善,且病患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糖尿病;生活质量;影响
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遗传、环境)引起的死亡率较高的一类慢性病,而该病的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且主要是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造成的
[1]。因糖尿病的不可治愈性,糖尿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便的同时,还对病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降低糖尿病给
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成为医学热点。一系列临床治疗表明,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因此,
本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6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用于本研究,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准。随机
将
40例患者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70.7±6.6)岁;病程3~13
年,平均病程
(8.8±2.5)年。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63~86岁,平均年龄(72.6±5.7)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1±2.8)
年。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及病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可用于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患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如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患者的饮食控制以及各生命体征的检查等。观察组病患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
施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2]:病患入院后,应详细了解其病情,并耐心地为病人及其家属讲解。其后,对病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按
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对策。由于糖尿病为一类慢性病,病程长且无法治愈,同时病人的饮食多受控制。因此,病患易出现暴躁、焦虑等
状况,此时需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相互配合,疏导病人情绪,避免不良的情绪给患者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加强与病患的交流,向其讲解糖
尿病知识、注意事项,鼓励其积极面对病情,树立信心,获取病人的信任,提高依从性,对病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制作生活质量观察问卷,主要包括: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以及躯体疼痛5个方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成三个等
级,即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
=(满意人数+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的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分别用(?x±s)与率(%)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差异
的验证使用卡方检验,
P<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病患护理后生活质量的对比
对比两组病患护理后各生活质量指标发现,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是指超过60岁或60岁之前发病一直延续到60岁以后的糖尿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急
剧增加。糖尿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以及消瘦,由于该病是一种长期的不可治愈疾病,需要用药物来控制病情
[3]
。因此,给病人健康带来不便的同时,还增加了经济压力。而长期的药物治疗以及饮食控制易使病患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如出现暴
躁、焦虑等症状,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明显,而近期多项研
究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病人的心理状况,有助于病情控制
[4]。心理干预主要是通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了
解病人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变化,并依据获取的内容对患者实施相应的心理干预,如疏导其不良情绪,获取信任,提高依从性等均有利于病
情控制。本文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病患的生活质量各指标明显低于进行心理干预的观察组,同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
达
90.00%,而对照组仅为75.00%,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心理护理干预老年糖尿病患者后,其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心态明显改善,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海燕,胡细玲,郭晓迪,等.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7-9.
[2]
梅群超,刘菊,贺艳.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临床医学,2015,41(4):300-302.
[3]
王红磊.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5):129-131.
[4]
李骞.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临床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