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一、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焦虑和抑郁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加剧糖尿病的发展。
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加重会导致糖尿病的恶化,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心理护理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对病患进行心理健康的预防、干预和治疗的护理方式。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心理护理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心理行为干预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展。
三、心理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1. 具体实施本研究选择了一定数量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方式对这些患者进行干预。
具体包括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和心理行为干预等措施,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干预的过程中,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以及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观察心理护理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
2. 观察结果经过一定的干预期后,观察到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干预结束后,部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有了显著的下降,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较好的调整。
部分患者的糖尿病相关生理指标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些观察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一定的效果。
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摘要】本文阐述了糖尿病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抑郁等产生的原因及护理的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病人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抑郁紧张护理随着现代医学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综合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感到身心疾病产生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是由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
同时糖尿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也是密切相关的,运用心理学方法,了解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需要,观察其心理变化,收集其心理信息,及时解决其心理问题,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糖尿病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一糖尿病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多数糖尿病病人患病后,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
他们对疾病的病因、转归、预后不明确或是过分担忧。
病人希望对疾病做深入的调查,但又担心会出现可怕的结果,他们反复询问病情,对诊断半信半疑,忧心忡忡,因而产生焦虑。
长期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心理上不平衡,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妨碍身体的康复。
2.恐惧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需要终身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有的病人得病后,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感到恐惧。
特别是得知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的危害后,如视网膜病变会导致失明、糖尿病坏疽要截肢、合并心脏病容易得心肌梗塞等,思想顾虑更多,对糖尿病更加恐惧。
这种恐惧心理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患儿会对医护人员的白色工作服及各种医疗措施有一种生疏感,从而产生惶恐不安、恐惧心理。
3.抑郁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易感素质者更易产生。
这些人性格内向,易悲观,将生活看得灰暗。
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被改变,由于长期控制饮食,无法享受到“美味佳肴”,对自己不能与正常人一样生活感到悲观失望,有的甚至失去治疗的信心。
有些老年人则因自己患病给儿女造成的负担过重而抑郁,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糖尿病病人心理健康的护理干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 , 全世界有糖尿病病人约 2.46亿人 , 我国的糖尿病病人达 9000余万人。
由于大多数病人对疾病知识缺乏 , 思想上不重视及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 致使血糖长期不理想而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等病变 , 导致疾病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幅增加 ,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尚无特效方法来彻底治愈的疾病, 加上长期的治疗和病情的不可逆转,使病人产生一些不利于治疗的心理问题,因此,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我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一些护理体会。
1 纠正对糖尿病的错误观点,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糖尿病病人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而往往产生以下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如盲目忌口导致营养不足 ; 只知血糖高了不好 , 会影响多个脏器,而不知道产生低血糖之后更危险 ; 自己读相关书籍 , 听信宣传,到处打听好药 , 认为可以经过特殊药物而治愈糖尿病;比较医生 , 以为成了专家 , 结果往往是断章取义、误诊误治。
有的病人认为 , 糖尿病不能预防、糖尿病有年龄阶段限制、非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糖尿病、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等。
因此通过心理干预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纠正对糖尿病在认识上的误区是使病人和家属配合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前提。
并且使病人建立对糖尿病的正确认识, 让其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在遗传和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 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引起的糖代谢紊乱为主的累及全身各个脏器的内分泌代谢病 ,发病机制不明 , 目前世界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鼓励糖尿病病人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 , 去接受正规的终身治疗 , 避免心存侥幸 , 相信不负责任媒体的虚假宣传及某些惟利是图行医者的游说 , 使用所谓根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灵丹妙药 , 致使血糖难以控制或发生低血糖而加重病情。
认真、耐心地作好解释工作 , 使病人了解糖尿病虽不可根治 , 但如果控制良好仍可享受正常人的寿命 , 树立病人接受正规治疗 , 终身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 提高生活质量 , 延长寿命。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及护理目标,护理计划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护理。
以下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和护理目标以及护理计划的一些建议:护理问题:1. 血糖控制问题:糖尿病患者可能遇到血糖控制不稳定的问题,包括高血糖或低血糖。
2. 饮食和营养问题:病人可能需要指导和支持来管理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并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
3. 药物管理问题:病人需要合理使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并掌握正确的用药方式和时间。
4. 运动管理问题:病人需要适度的运动来控制血糖水平,但在运动过程中也需要防止低血糖发生。
5. 心理和情绪问题: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情绪压力和心理困扰,需要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6.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足部溃疡等,需要预防和监测。
护理措施和护理目标:1. 血糖控制:-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和饮食控制。
-提供血糖自测和监测教育,帮助患者掌握血糖管理技巧。
-促进患者参与制定个性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并提供支持和鼓励。
2. 饮食和营养:-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包括合理的饮食规划和食物选择。
-教育患者关于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计划。
-监测饮食营养摄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维持健康的体重。
3. 药物管理:-提供药物管理指导,包括药物的正确用法、剂量和时间,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帮助患者建立用药提醒系统,确保按时服药。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4. 运动管理:-与患者一起制定适合其身体状况的运动计划,并提供运动指导。
-监测运动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并帮助患者预防低血糖事件。
-鼓励患者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5. 心理和情绪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应对糖尿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引导患者寻求社会支持和参与支持小组活动。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和用药规律。
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处理疾病带来的压力,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管理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心理护理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心理护理团队通过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心理治疗等方法,全面照顾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并与医疗团队密切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希望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能够获得全面的心理护理支持,更好地应对疾病挑战,享受健康的生活。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作用还体现在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应对策略上。
糖尿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自我管理,包括严格控制饮食、定时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物、监测血糖水平等。
这些自我管理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负担和挑战,容易导致情绪的波动和压力的增加。
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自我管理的信心和动力,提高他们应对疾病挑战的能力。
在心理护理的干预下,患者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学会应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应对疾病的心理韧性。
同时,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因疾病带来的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压力等心理困扰,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疾病的影响,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支持体系。
另外,心理护理团队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医疗决策,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
心理护理还可以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时监测血糖等,促进疾病的稳定控制。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一、糖尿病的心理护理二、糖尿病的危害三、适合糖尿病人的零食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1、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1.1、焦虑及护理:病人因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焦虑,表现在担心血糖控制不佳,害怕并发症等。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窒息感、盗汗、腹部不适、感觉异常、胸痛、怕冷等。
1.2、恐惧及护理:病人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表现在对血糖测定、胰岛素注射产生持续及不必要的恐惧以及极力回避。
在5例恐惧症的病人中,有1例43岁女病人,在门诊确诊时号啕大哭,入院后对胰岛素注射不了解,对各种并发症恐惧,情绪波动较大。
就此例病人进行了如下护理: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为病人详细讲解病区的设施和介绍所有的医护人员,以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1.3、抑郁及护理:抑郁症病人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责感强甚至有轻生念头。
要改善抑郁症可适量增加病人的运动时间,运动可减轻胰岛素抵抗。
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情趣,可组织病人收看有积极意义的喜剧影片,以排解压力,培养病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2、糖尿病的一般治疗
2.1、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
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2、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应用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药物治疗等管理措施。
除了身体上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关注和护理。
近年来,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心理护理通过与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特点和治疗的重要性。
心理护理可以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并提供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策略。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定期的随访和支持,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方案[1]。
因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干预价值。
一、糖尿病开展心理护理的价值糖尿病患者面临的心理压力可能来自于疾病的不确定性、长期治疗的负担、并发症的风险和社会心理的影响等。
心理护理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倾听和理解患者的困惑和焦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消极的思维模式,树立积极的心态,应对心理压力。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饮食和运动的限制,这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活动造成了影响。
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提供饮食和运动指导,让他们了解如何在疾病控制的前提下享受生活。
心理护理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建立支持网络,参与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增强社交支持[2]。
二、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的方法(一)提供教育和信息为了提供教育和信息,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与糖尿病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会诊或电话咨询与患者进行直接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提供专业建议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书面材料也是提供教育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的宣传手册、健康教育册子、饮食指南等书面材料,以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查阅。
糖尿病心理护理问题及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除了身体上的症状,糖尿病患者也常常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是一些糖尿病心理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首先,许多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感到沮丧和焦虑。
他们可能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心疾病会限制他们的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感到有安全感和被关注的。
其次,一些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和管理疾病的要求感到压力。
他们可能觉得应对疾病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自我管理计划,让他们更好地控制疾病。
另外,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治疗效果不佳而感到沮丧。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对疾病失去信心。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可以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治疗进程和预期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和信心。
最后,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疾病的影响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和朋友可以多陪伴患者,尽量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帮助。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困难期,让他们更好地管理疾病。
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可能面临着对社会的歧视和误解。
他们可能因为疾病而遭受到不公正对待,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疾病,减少对疾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应该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接受和适应疾病,寻找支持和帮助的途径。
加强自我管理意识,遵循医生和营养师的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血糖,这些都是帮助缓解心理压力和更好地管理疾病的关键。
心理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同样重要,定期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情感,将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孤独感。
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护理探讨
常恩荣
【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5(011)005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为制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评定一周以来258名糖尿病患者和258名非糖尿患者的心理问题.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总症状因子分、躯体化因子分、忧郁因子分、恐惧因子分、人际关系因子分和焦虑因子分P<0.01,偏执因子分P<0.05;DM-Ⅰ与DM-Ⅱ之间,躯体化因子分、焦虑因子分和敌对性因子分P<0.05,忧郁因子分和恐惧因子分两者均较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针对性心理治疗和护理十分必要.
【总页数】2页(P407-408)
【作者】常恩荣
【作者单位】利津县中心医院,山东,利津,257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 [J], 殷俊英;周华淑
2.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J], 马朝斌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调查 [J], 王建芳;游锦萍
4.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护理探讨 [J], 常恩荣; 宋英姿
5.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调查研究 [J], 吕水玉; 柯秀权; 刘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一)【关键词】糖尿病心理护理糖尿病是内分泌系统常见的疾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心身相互间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报道,长期焦虑易激发或诱发糖尿病〔1〕。
近年来,WHO已把糖尿病归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并强调心理应激在其发生中的重要作用〔2〕。
本文对125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125例患者中男76例,女49例,年龄46~81岁,平均62岁。
认真仔细地询问患者,并通过交谈与患者沟通,观察患者的表情、情绪以及对环境的反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护理。
2心理分析与护理2.1焦虑糖尿病使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角色发生转换,在得知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依靠药物,还要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接受长期的检查和各种治疗措施,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和恢复,加重糖尿病病情。
对此,我们在护理时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主动地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讲解控制饮食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对患者提出的有关糖尿病的各种问题给予恰当的解释,讲解糖尿病药物、运动、饮食、血糖监测、尿糖、预测并发症等知识和技能,并说明精神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可以控制的疾病,从而消除焦虑心理。
2.2怀疑初诊为糖尿病的患者,有些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自我感觉良好。
这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糖尿病后,往往觉得难以置信,认为自己的家人无人得糖尿病,自己又很少吃甜食,又没有像糖尿病那样多食多饮的症状,怎么会是糖尿病呢?怀疑自己的血糖高可能是检验错误,或者是暂时的高血糖,因此拒绝接受各种检查和治疗。
对此,我们对患者耐心地讲解糖尿病不仅与遗传有关,也与生活方式有关,而且各型糖尿病以及病情的不同发展程度,症状是有区别的。
说明能够及时发现糖尿病,积极地治疗,改善以往不良的生活方式,使疾病得到控制,糖尿病既不会影响寿命,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浅析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因素和心理护理
标签:糖尿病;心理;护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饮食习惯社会活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患者逐渐增多。
糖尿病难以治愈且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残疾和早亡,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痛苦[1]。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因素分析有助于恰当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稳定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11例。
年龄以35~65岁居多,血糖12.0~18.4 mmol/L。
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者10例,肾病综合征3例,无合并症者2例。
2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分析
由于年龄、阅历、病程和知识水平、家庭条件等不同,患者表现不一,主要有以下心理状态。
2.1焦虑、恐惧、不安心理糖尿病难以治愈,一旦患之伴随终身,控制不当则会继发多种并发症。
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一旦确诊,将终身服药,若是没有外源药物替代治疗将会继发代谢紊乱危及生命。
如果患者对本病知识了解不足,缺乏信心,就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心理。
表现为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性格变暴躁,抑郁等[2]。
2.2孤独、悲观、自暴自弃由于病程长,并发症多,饮食和药物剂量掌握不准,血糖波动较大控制不理想,患者则会对治疗药物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治,继而对医务人员不信任,对治疗不配合,自暴自弃,整日沉湎在悲观绝望的情绪中。
2.3怀疑和满不在乎心理被确诊的早期,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对本病认识不足且患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不适,有的身体健壮,红光满面,能吃能喝,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没大影响,有的甚至怀疑是否医院诊断错了,所以满不在乎,不注意控制饮食;有的不能及时按时用药或拒绝用药,毫不改变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病情加重。
3心理护理
综上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3.1解除焦虑恐惧心理
3.1.1倾听护理人员要严格观察患者情绪变化,了解患者心理,倾听他们的心声,让患者尽情倾诉内心的感受,从而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 掌握恐惧焦虑心理的成因,消除对疾病治疗的不利因素。
3.1.2劝导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反映用亲切和蔼的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分析问题的成因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安慰劝导,使患者配合治疗。
3.1.3关怀主动、热情、耐心、细致的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增进护患之间的交流,消除患者悲观、绝望、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等心理,用高尚的医德和娴熟的技能给患者安全感、亲切感、信任感,让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有益于康复。
3.1.4传授知识和信息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糖尿病基本知识和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但非绝症,只要合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身体,坚持科学合理用药,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能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患者向健康人一样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生存。
3.2帮助患者自我心理保健训练
3.2.1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护理当情绪低落、寝食难安时,要有意控制和调整身心,给自己输入一个良好的信息:这一切是暂时的,病魔永远不是我的对手,我会好起来的。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做好长期持久地与疾病斗争的心理准备,力求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把疾病对人体的损坏降低到最低点。
3.2.2转移注意力培养生活情趣,使患者把精力转移到感兴趣的活动中。
帮助患者制定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参加体育锻炼和有情趣的娱乐活动,比如参加单位、社区、村屯组织的文体活动等,让自己充实起来。
3.3克服麻痹大意、满不在乎心理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正确与否对疾病的治疗和发展至关重要。
要告知患者: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吓唬自己和满不在乎、麻痹大意。
3.3.1明确糖尿病的危害指导患者要正确对待,谨遵医嘱,不可谈糖色变自甘暴弃,更可不麻痹大意掉以轻心。
糖尿病并发症危害极大,血糖控制不好可导致心、肝、肾、脑、眼等一系列症候群。
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危害程度及后果。
3.3.2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一定要定期检测血糖、尿糖、血压和体重,科学合理调配饮食,要忌口,不该吃的不能吃,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坚持持之以恒;按医嘱用药,学会自我检测血糖,如有血糖不稳或其他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不能相信非法广告宣传,没有灵丹妙药,灵丹妙药是自己的心态、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科学合理用药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转归,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发展转归非常重要。
4.1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是复杂的,作为社会文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糖尿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甚至年龄段很低,这部分中年人他们面临的压力很大,既要工作又要支撑家庭生活的重负,身心疲惫,所以,他们更需要关怀帮助和心理安慰。
4.2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是酸楚的。
限制了饮食,限制了社会活动,患者总是在疾病和诱惑中抗争,为了身体就要放弃很多,尤其是并发症的到来,巨大的痛苦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所以在治疗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用娴熟的专业技术、丰富的知识让患者在高度信赖、极其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参考文献
[1]车映菊.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2-113.
[2]王菊仙.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