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注意事项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的血糖含量高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的疾病。
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民患有糖尿病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达到11%左右;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干预以及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就会进一步加重。
那么如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科学护理呢,饮食方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下面进行科普介绍。
一、糖尿病患者的护理1、心理护理因糖尿病病程长、患者需长期服药,常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抵抗治疗,心理应激反应诱导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对血糖波动产生不利影响,对抗胰岛素、对患者病情控制产生不利影响。
日常生活中,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普及疾病诱因、常见用药及注意事项等,予以鼓励、安慰及支持,列举既往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例,情绪较差者,指导家属积极参与到心理护理,对社会支持作用加以重视,稳定情绪、消除顾虑,提高主动配合度。
2、用药指导控制糖尿病的有限方式是合理用药,护士对各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及药物使用剂量等方式需准确掌握,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且实时监测患者用药后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及神志改变等,有异常及时汇报给临床医师处理,且叮嘱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对胰岛素注射剂量需准确掌握,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降低感染风险。
其次,叮嘱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实时监测血糖变化,结合实际、调整胰岛素用药剂量,用药30min后叮嘱患者用餐、避免发生低血糖,且做好低血糖防治措施,若发生低血糖需立即卧床静养,定期监测血糖值,结合实际、食用糖类食物缓解不适。
3、脚部护理:糖尿病病人多发生糖尿病足,护理糖尿病病人要注意观察脚的皮肤是不是有溃烂、红肿。
洗脚时一定要用手背试水温合适与否,或者由家人试水温。
因为糖尿病病人脚部麻木,知觉会丧失感觉不到水温,容易造成烫伤。
临床有很多糖尿病病人把脚放在汤壶、暖气上,一直到脚起大泡才看到,但自己感觉不到疼痛。
所以糖尿病足保护是糖尿病护理的一大方面。
4、应用胰岛素的护理(1)胰岛素的保存:中效及长效胰岛素比普通胰岛素稳定。
糖尿病病人护理问题及措施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护理。
以下是糖尿病病人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1.恶化的血糖控制:由于胰岛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血糖控制的困难,容易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况。
-与医生合作: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定期测量血糖、使用胰岛素或口服药物等。
-合理的饮食: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分的摄入,增加蔬果和蛋白质的摄取。
-规律的锻炼:适量的锻炼可以增加身体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心理支持:提供精神支持,减少焦虑和压力,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控制。
2.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糖尿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眼部病变、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评估、神经系统检查等,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控制血压和血脂: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脚部护理:保持脚部的清洁干燥,定期检查是否有创伤和糜烂,并及时治疗,避免感染和溃疡的发生。
-眼部护理:避免眼部受损,保持眼部的清洁和润湿,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合理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以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情绪和心理问题: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等情绪和心理问题。
-提供支持:团结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以及加入支持性的互助组织,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交流心得,共同面对困难。
-应对压力:通过身体锻炼、放松训练、冥想等方式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育患者:定期教育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提供信息和技能,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的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4.饮食控制问题: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特殊的饮食原则,但可能会面临理解和坚持的困难。
-营养教育:为患者提供营养教育,包括糖尿病饮食的原则、优质蛋白质和蔬果的选择等,帮助他们正确理解饮食问题。
-饮食计划:与营养师合作,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考虑患者的口味偏好和日常生活习惯。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现代医学成果证实,不良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像胰岛素的分泌。
所以根据糖尿病患者其特有的心理特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十分复杂,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树立良好的战胜疾病的心态,这是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共识。
而糖尿病发展阶段不同,其产生的心理状态不同,研究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确的心理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治愈率及控制其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50例,男95例,女65例,年龄30~78岁。
1型糖尿病32例,2型糖尿病118例。
病例均经过临床确证。
心理护理:⑴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怀疑态度,否认自己患病,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拒绝接受治疗,对于有意拒绝的患者给与关心和照顾,鼓励倾诉心里话,针对其矛盾做疏通安抚工作,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介绍高血糖的危害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的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态度。
⑵患者一旦被确诊,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长期的服药、注射、病程的迁延,很难有乐观向上的心态。
护理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卫生宣教,讲解一般知识,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疗效有大致的了解。
①首先解除与减轻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树立同疾病斗争的耐心和信心。
②要讲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把控制饮食建立在患者自觉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做好必要的饮食指导。
③慢慢和科内糖尿患者进行交流,让他们各自谈体会、经验、互相启发、互相鼓励。
糖尿病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糖尿病护理诊断:
患者陈某,男性,55岁,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
血糖不稳定,经常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状,血压和血脂也在偏高范围。
患者自觉病情严重,情绪低落。
护理措施:
1. 监测血糖水平:每日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时记录和跟踪。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胰岛素使用剂量。
2. 控制饮食:制定低糖、低脂、高纤维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食物,控制热量摄入,促进血糖稳定。
3. 定期体育锻炼: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血糖水平制定适宜的体育锻炼计划,帮助患者增加体力消耗、促进血糖代谢。
4. 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5. 定期复诊:定期复诊检查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护理措施旨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控制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需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努力应对糖尿病。
一、前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护理工作在临床护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糖尿病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近期,我科室组织了一场糖尿病护理讨论会。
现将讨论内容总结如下:二、讨论内容1.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护士应积极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
2.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针对饮食管理,讨论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2)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3)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
3.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讨论中强调,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护士应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并遵循以下原则:(1)运动强度适中,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糖波动。
(2)运动时间以每周5-7天,每次30-60分钟为宜。
(3)运动前后监测血糖,确保安全。
4. 糖尿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讨论中强调以下几点:(1)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2)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5.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讨论中提出,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负担。
护士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总结通过本次糖尿病护理讨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糖尿病护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提高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助力患者战胜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护理措施及护理目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糖尿病护理措施及护理目标。
1. 控制血糖水平:通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和饮食控制,以及适量的运动,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 管理饮食:建立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分摄入量,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选择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食和饮酒。
3. 规律运动:通过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减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眼部、足部、肾脏等器官的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预防并减少糖尿病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5. 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支持或者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护理目标是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避免低血糖、高血糖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通过积极的护理措施和目标的达成,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另外,糖尿病患者应该建立良好的自我监护意识,每天定时监测血糖,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药物使用。
同时,要定期复查,包括眼部检查、肾功能检查和神经病变的筛查等项目,以及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护理过程中,家庭成员和照护者也需参与其中,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支持其持续进行血糖监测和遵循治疗计划。
家庭应保持健康的烹饪方式,定期引导和鼓励患者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帮助患者克服健康问题的心理障碍,提供情感支持。
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食方面,需避免摄入过多含糖高热量以及高油脂的食物,适量控制饮食摄入,保证进食均衡,确保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尤其要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等,保持适宜的体重。
总的来说,糖尿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护理人员、医务人员和家庭共同合作,制定并执行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以达到稳定血糖水平、延缓并发症进展的目标。
糖尿病足患者心理护理论文糖尿病为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一旦发展为糖尿病足,由于疾病长期折磨,导致患者易发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加重足部的症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足患者心理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足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一:21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摘要】总结21例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严格控制血糖,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皮肤的护理,皮肤水泡的护理,创面处理,心理护理及糖尿病宣教。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21例全部痊愈出院。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由于末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我院从2007年5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21例糖尿病足患者现将相关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63.5-78岁,糖尿病史5-13年,病程3-13天,体重指数23-28kg/m2,血糖11.3-35.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8%-10.3%。
按Wagner分级法[2]:0级2例,1级5例,2级4例,3级7例,4级3例,5级0例。
2 护理2.1 严格控制血糖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及活动量计算每日饮食量,以达到热量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平衡。
糖尿病足部坏死的患者因消耗大,应适当增加热量10%-20%[3]。
应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应用微量泵以0.1U(kg.h)的速度小剂量注入胰岛素,并视情况调胰岛素剂量,以每小时降 6.1mmol/L为宜。
直到降至13.9mmol/L后改为“三短一中”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监测为指测空腹加三餐后2h及睡前血糖,并根据患者血糖及进食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
把血糖控制在6.0-6.5mmol/L之间最为理想。
有利于局部病变的恢复。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
这样的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初患糖尿病患者,常由于缺乏相关的认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消极、疑惧、悲观等情绪,并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的一举一动。
基于患者的上述心理特征,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优质服务,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耐心宣教,帮助调节自身情绪,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
标签:糖尿病;心理;护理一个健康的心态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心态对于病情的治疗和稳定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对于患者心理护理是不能忽视的。
1合理安排生活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适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2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一个主要方面,合理的控制饮食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控制饮食中糖、脂肪的摄人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指导患者进餐要定时、定量,食品要以粗粮为主,细粮搭配,必要时加餐,病情有变化时要及时改变膳食量等。
在血糖控制理想稳定期间,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橙子、草莓等,都可以根据食物交换份法在2次正餐之间适当食用。
3做好心理护理3.1紧张心理该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有些患者十分畏惧糖尿病,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惧怕死亡等。
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通过调查得知,紧张的心理可导致许多糖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进一步升高,我们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
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46亿人患有糖尿病,而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糖尿病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和抑郁不仅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观察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并探讨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意义。
一、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调查为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我们在某医院随机选择了100名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况,其中有30%的患者存在轻度焦虑抑郁,20%的患者存在中度焦虑抑郁,10%的患者存在重度焦虑抑郁。
这一结果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二、心理护理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意义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在实际临床中进行了一项观察性研究。
通过对60名焦虑抑郁情绪较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其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具体干预内容包括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经过3个月的干预后,观察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有40%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缓解,20%的患者情绪得到部分缓解,仅有10%的患者情绪无明显改善。
这一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以上观察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心理护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心理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疾病和治疗的信心与勇气,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一、糖尿病的心理护理二、糖尿病的危害三、适合糖尿病人的零食
糖尿病的心理护理1、糖尿病的心理护理
1.1、焦虑及护理:病人因对糖尿病缺乏了解而焦虑,表现在担心血糖控制不佳,害怕并发症等。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窒息感、盗汗、腹部不适、感觉异常、胸痛、怕冷等。
1.2、恐惧及护理:病人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表现在对血糖测定、胰岛素注射产生持续及不必要的恐惧以及极力回避。
在5例恐惧症的病人中,有1例43岁女病人,在门诊确诊时号啕大哭,入院后对胰岛素注射不了解,对各种并发症恐惧,情绪波动较大。
就此例病人进行了如下护理: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为病人详细讲解病区的设施和介绍所有的医护人员,以消除病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1.3、抑郁及护理:抑郁症病人主要表现心境低落、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自责感强甚至有轻生念头。
要改善抑郁症可适量增加病人的运动时间,运动可减轻胰岛素抵抗。
同时,提高病人的生活情趣,可组织病人收看有积极意义的喜剧影片,以排解压力,培养病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2、糖尿病的一般治疗
2.1、教育: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
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2.2、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
[糖尿病心理护理浅析论文]糖尿病患者护理的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恐惧、抑郁、敌对等心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糖尿病心理护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糖尿病心理护理浅析论文篇一《糖尿病心理干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方法:50例存在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在入院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SCL-90表进行评价。
结果:干预后焦虑、恐怖、抑郁、人际关系、敌对性因子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心理护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糖尿病患者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心理干预心理护理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12-301-01【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diabetics with mental illness. Method Fifty diabetics with mental illness a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with SCL-90. Result The score of anxiety, fear, de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are on diabetics with mental illness is effective.【Key Word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care Diabetes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
精品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为此,护理的专科化已成为许多国家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目前总结多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对多例来我院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活动错综复杂,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糖尿病的发展、预后,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指导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伟恒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于过程,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以及与医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其他许多因素影响下,常常引发各种心理障碍,现将糖尿病病人的心理障碍及心里护理介绍如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加强,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护理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护理操作,而是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身心兼顾的整体护理,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中,情绪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因为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等[1]。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1. 焦虑、恐惧 这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因为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糖尿病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 精品
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 2. 悲观、绝望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或病情经常反复而产生悲观、绝望情绪,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很好的疗效。 3. 紧张、烦躁不安 患者从身边已熟悉的社区环境走进陌生的病房,会感到紧张、烦躁和不安,对治疗护理不配合而影响治疗。 二、护理对策 1.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情感沟通及健康教育 患者希望医生、护士给予同情帮助,把自己的康复寄托在医生、护士身上,常反复地询问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十分注意医生、护士的一举一动。因此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服务要周到,向患者主动诚恳地解释有关问题,要恰当说明病情,介绍糖尿病知识,增加患者自我调摄的能力。鼓励患者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适当的运动能使患者心情舒畅,并有利于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因此,要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向患者解释其所以然,使他们理解这些活动与适当的休息相结合,有助糖尿病的稳定,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这些安排,而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2.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要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 精品
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疗。调整和安排好患者的情绪、生活,是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3. 创造良好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住院环境脏乱差、有噪音是一种恶性刺激,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主动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优雅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通风,哪怕一声平凡而亲切的问候都会给患者以极大的亲切和温馨,有利于病情的治疗。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2]做情绪的主人,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病人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换”,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洞察法”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4.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 4.1 临床护理告知的定义 指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将入院注意事项、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各种护理操作的相关内容以及出院后注意事项的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口头或书面的讲解说明。当患者住院期间遇到或希望了解的某些有关医疗和护理方面的问题时,护理人员进行的解答也属于临床护理告知的范畴。临床护理告知的目的是为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医学伦理学的精神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新服务理念。通过建立健全护理人员的患者互动,突出了患者至上的服务本质, 精品
满足了患者的知情权的需求,加强了对医护人员自身诊疗及护理活动的监督,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4.2 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的方法 4.2.1 落实各类知情同意 对于严格知情同意情况,要求医护人员以书面的形式履行告知义务,患者或委托人要求签字同意。临床上对患者创伤性、危险性大的治疗、检查手段或易于引发纠纷的措施需严格知情同意。如:用药前腰告知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风险、并发症等,患者或委托人同意药履行签字手续。 对于一般知情同意情况,可口头告知患者家属,不要求患者或委托人签字。对于临床上的一般性问题和对患者创伤性、危险性较小的治疗护理措施可施行一般知情同意。如护理人员在给患者注射胰岛素是,告知患者并请配合,患者口头同意或伸出手臂默许。 4.2.2 以整体护理理念全程落实护理告知程序 因在临床新型医学模式要求下,我们除关心疾病外,还要对患者的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予以关注。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依据患者健康状况、自理能力、个性习惯、文化背景、家庭及社会支持、康复期望等状况进行评估,找出其现有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通过采取合理的护理告知程序和措施,使患者的护理问题得以解决。 4.2.3 让患者权利在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中得到充分体 住院病人入院后角色适应困难,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不知道医护人员将对她施行什么检查和治疗,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不知道医护人员将对她施行什么检查和治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护理,应该注意什么?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将患者病情、治疗方案、各项医疗活动实施的理由、方法、预期效果和存在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给 精品
予技术性建议与专业指导,患者就能够理解,使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到医疗护理过程中来,使患者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得到了充分体现。 4.2.4 在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中要充分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 在实施临床护理告知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主动向患者提供健康指导,患者亦有可能提出与疾病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熟练,还要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如:法律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学等,才能提高解答能力,以满足患者在疾病信息方面、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调动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5.实行临床护理告知程序的成效 5.1 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融洽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 护患双方沟通不畅示引起各种纠纷的原因之一。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尽管院方无任何过错,有时也会出现难于预测的医疗意外,如药物过敏而导致患者身体伤害。通过临床护理告知,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做好告知性沟通,增加了护患交流的机会,拉近了护患之间距离,护患之间能够充分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反馈,避免了因沟通不畅、告知不细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患者被尊重、被接纳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使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而达到在满足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的目的。 5.2 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临床护理操作告知程序示经过专家及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制定的程序,具有科学性、运用性、可操作性。它规范了护理工作,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以往,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往往忙于操作,不注重患者感受、治疗效果及患者心理变化。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可以有效地唤起护患间的注意,并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化,减少了工 精品
作中的缺陷或漏洞,最大限度上避免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5.3 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对病情的知晓率 通过实施临床护理告知程序,患者在症各治疗期间能够得到有关信息和健康教育指导。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信任、支持。从一些开展了临床护理告知程序的单位的调查中,患者满意度和对病情的知晓率均有了显著地提高,有序的保证了护理质量。 三、小结 心理障碍在致病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如WTO专家所说“从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像心理冲突那样,带给人们深刻而持久的痛苦。”心理的变化引起生理变化,过之或不及进而引起病理变化,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目标有利于健康 积极心态可使免疫系统发挥正常作用,生活中有追求的目标,决定了良好的心态和生活状况,表现为患病率低、病死率低而长寿。而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产生心理障碍时,生理发生变化,出现病理表现。如心情抑郁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因此,把心血管疾病类属于身心疾病。心理因素在发病中占30%——40%的成分。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升高,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理护理就是从整体观念出发,观察病情,进行身心护理,是以组织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护理方法。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通过心理的指导,减少病人对疾病的误解,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患者,更让患者对生活更有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