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微生物教程期末复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

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④菌落小(0。1~1。0mm),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呈特有的“油煎蛋”状;⑤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⑥能在含血清、酵母菌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⑦多数能以糖类作能源,能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进行氧化型或发酵型产能代谢;⑧基因组很小,仅为0.6~1。1Mb;⑨对能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醇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特点:①有细胞构造;②细胞内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③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革兰氏阴性;④有核糖体;⑤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⑥以二分裂方式繁殖;⑦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⑧只能使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或HeLa细胞组织培养物等活体进行培养。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真菌、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比较项目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细胞核

核膜有无

DNA含量低(约5%)高(约10%)组蛋白有无

核仁有无

染色体数一般>1 一般为1 有丝分裂有无

减数分裂有无

生理特征氧化磷酸化部位线粒体细胞膜

真菌特点:①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③细胞壁多含几丁质;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性;⑤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⑥陆生性较强.

酵母菌特点:①一般以单细胞非菌丝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③能发酵糖类产能;

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

酵母菌细胞壁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细胞膜由三层结构组成:球状蛋白,磷脂,甾醇。(成分:蛋白质,脂质,糖类)

酵母菌繁殖方式:无性——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有性(产子囊孢子)。

营养菌丝体:密布在固体培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取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称为气生菌丝体。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因子

非细胞生物:①真病毒;②亚病毒因子:类病毒、拟病毒、卫星病毒、卫星RNA、朊病毒。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类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存在。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长期保持其感染活性.

病毒特性: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必须电镜下观察;②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故称“生物分子”;③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不是DNA 就是RNA;④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生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蛋白质与核酸;⑤以核酸和蛋白质为“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⑥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状态存在,并可长期保持其侵染活力;⑦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还能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并诱发潜伏性感染。

噬菌体的繁殖: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噬菌体的增殖:以核酸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使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适度改造,合成噬菌体所特有的组分和“部件",所需原料可通过宿主细胞原有核酸等或从外界环境中取得。

当噬菌体的dsDNA注入宿主细胞后,首先是设法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有的RNA聚合酶转录出噬菌体的mRNA,再由这些mRNA进行翻译,以合成噬菌体特有的蛋白质。这一过程为早起转录,由此产生的mRNA称早起mRNA,其后的翻译称早期翻译,而产生的蛋白质则称早期蛋白。早期蛋白种类很多,最重要的是一种只能转录噬菌体次早期基友的次早期mRNA聚合酶;而在T4等噬菌体中,起早期蛋白则称更改蛋白,特点是它本身并无RNA聚合酶的功能,却可与宿主细胞内原有的RNA聚合酶结合以改变后者的性质,把它改造成只能转录噬菌体次早期基因的酶。至此,噬菌体已能大量合成其自身所需的mRNA了。利用早期蛋白中新合成的或更改后的RNA聚合酶来转录噬菌体的次早期基因,借以产生早期mRNA的过程,称为次早期转录,由此合成的mRNA称为次早期mRNA,进一步翻译即为此早期翻译,其结果产生了多种次早期蛋白,例如分解宿主细胞DNA的DNA酶,复制噬菌体DNA和DNA聚合酶,HMC(5—羟甲基胞嘧啶)合成酶,以及供晚期基因转录的晚期mRNA 聚合酶等。晚期转录是指在新的噬菌体DNA复制完成后对晚期基因所进行的转录作用,其结果产生了晚期mRNA,由它再经晚期翻译后,就产生了一大批可用于子代噬菌体配装用的“部件”——晚期蛋白,包括头部蛋白,尾部蛋白,各种装配蛋白和溶菌酶等。

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

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做一步生长曲线。(1)潜伏期:隐晦期和包内积累期;(2)裂解期;(3)平稳期。

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的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为溶源性。宿主成为溶源菌。

噬菌体的侵入和增殖之间分为裂解性周期和溶源性周期。

植物病毒大多数为ssRNA百病毒。

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整的病原体称为亚病毒因子。

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或壳内类病毒,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朊病毒与真病毒的主要区别:①呈淀粉样颗粒状;②无免疫原性;③无核酸成分;④由宿主细胞内的基因编码;⑤抗逆性强,能耐紫外线辐射,杀菌剂和高温。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微生物的六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

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称为氮源,氮是构成重要生命物质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一般不提供能量。

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为能源.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须,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狭义的生长因子指维生素.除此之外,还包括碱基、卟啉及其衍生物、甾醇、胺类、C4~C6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有时还包括氨基酸营养缺陷突变株所需的氨基酸.

无机盐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基因移位指一类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输。其运送机制主要靠磷酸转移酶系统。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氧化就是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氧化的形式包括某物质与氧结合、脱氢和失去电子三种:生物氧化的过程可分为脱氢、递氢和受氢(或电子)三个阶段;生物氧化的功能有产能(ATP)、产还原力[H]和产小分子中间代谢产物三种;而其类型包括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①供应ATP形式的能量和NADH2形式的还原力;②是链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产物途径的桥梁;③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④通过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意义:①供应合成原料,为核酸、核苷酸、NAD(P)+、FAD(FMN)和CoA 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赤藓糖—4-磷酸是合成芳香族;②产还原力,不仅可供脂肪酸、固醇等生物合成之需,还可供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能量之需;③作为固定二氧化碳的中介;

④扩大碳源利用范围;⑤连接EMP途径。

TCA循环的特点(意义):①氧气不直接参与其中反应,但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运转;②每分子丙酮酸可产4个NADH+H+、一个FADH2和一个GTP,总共相当于15个ATP,因此产能效率极高;③TCA位于一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不仅可为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各种碳架原料,而且还与人类的发酵生产紧密相关.

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

呼吸链是指位于原核生物细胞膜上或真核生物线粒体膜上的、由一系列氧化还原电势呈梯度差的。链状排列的一组氢(或电子)传递体。

氧化磷酸化又称电子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

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底物水平磷酸化:指高能化合物的放能水解作用与基团转移相偶联的A TP合成作用,不包括光合磷酸化或呼吸链中氧化磷酸化的A TP生成过程。

凡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称为两用代谢途径。

代谢物回补顺序又称代谢物补偿途径或添补途径,指能用两种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产物的那些反应。通过这种机制,一旦制药产能途径中某种关键中间代谢产物必须被大量用作生物合成原料而抽走时,仍可保证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

经常以较高浓度存在的“常规部队”叫组成酶,只有当其分解底物或有关诱导物存在时才会合成的“机动部队”叫诱导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极其控制

同步培养技术既设法使某一群体中所有个体细胞尽可能都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然后通过分析此群体在各阶段的生物化学特性变化,来间接了解单个细胞的相应变化规律。这种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叫同步生长。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叫生长曲线。分为延滞期、指数器、稳定期和衰亡期.

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指少量单细胞微生物新鲜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因代谢系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④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的合成加速,易产生各种诱导酶;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指数期又称对数期,指在生长曲线中,紧接着延滞期的一段细胞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时期。特点:①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因而细胞每分裂一次时间-—代时或原生质增加一倍所需的倍增时间最短;②细胞进行平衡生长,故菌体各部分的成分十分均匀;③酶系活跃,代谢旺盛。

稳定期又称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特点: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菌体产量达到最高点,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消耗间呈现出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衰亡期,微生物的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出负生长状态(R为复值)。细胞形态发生多形化;有的微生物因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增强而发生自溶;有的微生物在这期会进一步合成或释放对人类有益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

连续培养是指向培养容器中连续流加新鲜培养液,使微生物的液体培养物长期维持稳定、高速生长状态的一种溢流培养技术,故又称开放培养.

恒浊

恒化

抗生素是一类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其人工衍生物,在低浓度时可抑制或干扰其他物种的生命活动。

微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①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②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③形成“救护途径”;④使药物不能透过细胞膜;⑤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把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遗传:指上一代生物如何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的传递给下一代的行为或功能。

遗传型又称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指某一生物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性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经典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噬菌体感染实验证明了DNA中存在着包括合成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整套遗传信息.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也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

七个水平:1、细胞水平。2、细胞核水平。3、染色体水平。4、核酸水平。5、基因水平.6、密码子水平。7、核苷酸水平。

凡游离在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即cccDNA,就是典型的质粒.

含质粒的细胞在正常的培养基上受吖啶类燃料、丝裂霉素C、紫外线、利福平、重金属离子或高温等因子处理时,由于其复制受抑而核染色体的复制继续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胞中不带质粒,叫质粒消除.

质粒在基因工程中的优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小,便于DNA的分离和操作;②呈环状,使其在化学分离过程中能保持性能稳定;③有不受核基因组控制的独立复制起始点;④拷贝数多,使外源DNA可很快扩散;⑤存在抗药性基因等选择性标记,便于含质粒克隆的检出和选择。

F质粒又称F因子、致育因子或性因子,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体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概率很低,一般在百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

基因突变的七个特点:①自发性;②不对应性;③稀有性;④独立性;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⑦可逆性。

Luria等的变量试验和Newcombe的涂布试验证明了自发性;Lederberg等的影印试验证明了不对应性。

诱变育种的原则:①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②选择优良的出发菌株;③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④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⑤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⑥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⑦设计高效筛选方案;⑧创造新型、高效筛选方法。

艾姆思试验(了解内容P210)

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或遗传重组,简称重组.

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通过转化形成的杂种后代叫转化子。

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

转化因子(了解内容P218)

转化过程:①供体菌的dsDNA片段与感受态受体菌细胞表面的膜连DNA结合蛋白相结合,其中一条链被核酸酶切开和水解,另一条进入细胞;②来自供体菌的ssDNA片段被细胞内的感受态特异的ssDNA结合蛋白相结合,并使ssDNA进入细胞,随即在RecA蛋白的介导下与受体菌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配对、重组,形成一小段杂合DNA片段;③受体菌染色体组进行复制,于是杂合区也跟着得到复制;④细胞分裂后,形成一个转化子和一个仍保持受体菌原来基因型的子代。

普遍转导是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型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详细了解内容P219)

高频转导裂解物、双重溶源菌。

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叫接合。

大肠杆菌的4种接合型菌株(了解内容P222)

有性杂交一般指不同遗传型的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

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他更原始的两性生殖方式,这是一种在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他可不借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准性生殖过程:①菌丝联结;②形成异核体;③核融合;④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是指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一、目的基因的取得。①适当供体物中提取;②逆转录酶作用,由mRNA合成cDNA;

③化学方法合成。

二、优良载体的选择。①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结构清楚、有自我复制能力的

复制子;②能在受体细胞内大量扩增;③载体上最好只有一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口;

④必须有一种选择性遗传标记。

三、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

四、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进行复制、扩增。

五、重组受体细胞的筛选和鉴定。

六、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七、“工程菌”或“工程细菌”的大规模培养.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绪论 一.微生物概念 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 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 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2.细菌的基本形态: 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 2)杆菌 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细菌乙醇发酵与酵母菌乙醇发酵 酵母菌乙醇发酵,在厌氧和偏酸(pH3.5-4.5)的条件下,经过糖酵解(EMP)途径将葡萄糖落解为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丙酮酸脱羧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还原成乙醇,1分子葡萄糖产生2分子乙醇、2分子二氧化碳和净产生2分子ATP。 细菌乙醇发酵,细菌即可利用EMP途径也可利用ED途径举行乙醇发酵,经ED途径发酵产生乙醇的过程与酵母菌经过EMP途径生产乙醇别同,故称细菌乙醇发酵。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举行乙醇发酵,生成2分子乙醇和2分子二氧化碳,净产生1分子ATP。 2菌降与菌苔 菌降,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通常来源于一具细胞、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细胞群体叫做菌降。菌苔,当菌体培养基表面密集生长时,多个菌降相互连接成一片,称菌苔。 3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 原生质体指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普通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形成。 原生质球指用同样的办法处理,仍有部分细胞壁物质未除去所剩下的部分,普通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所形成。 4温柔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 温柔噬菌体,有点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别增殖,也别裂解细菌,这种噬菌体称为温柔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能在寄主细菌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噬菌体并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5挑选性培养基与鉴不培养基 挑选性培养基,是依照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别营养要求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别同而设计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能够将某种或某类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鉴不培养基,是依照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一般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经过培养后的显群反应区不别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6延续培养与分批培养 延续培养,在培养容器中别断补充新奇营养物质,并别断地以同样速度排除培养物,使培养系统中细菌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这算是延续培养法分批培养,将少量单细胞纯培养物接种到恒定容器新奇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细菌数量。培养基一次加入,别补充,别更换。 7恒化培养法与恒浊培养法 恒化培养法,经过操纵某种限制性营养物质的浓度调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及其细胞密度,使装置内营养物质浓度恒定的培养办法 恒浊培养法,依照培养液细胞密度调节培养液流入的速度,使装置内细胞密度保持恒定的培养办法 8随机培养法与同步培养法 同步培养法,使被研究的微生物群体处于相同生长时期的培养办法 随机培养法,在普通培养中,微生物各个体细胞处于别同的生长时期的培养办法 9碱基转换与颠换 碱基转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具嘌呤,或嘧啶被另一具嘧啶所置换,叫做转换 颠换,DNA链中嘌呤被另外一具嘧啶,或者嘧啶被另外一具嘌呤所置换,叫做颠换。 10 转化与转导 转化,是受体菌直截了当汲取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经过交换将其整合到自个儿的基因组中, 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导,经过缺陷型噬菌体将供体菌的DNA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11普遍性转导特异性转导 普遍性传导,指供体菌中任何部位的基因都能被某一噬菌体携带并传递给受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 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 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病毒:是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活细胞外具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C/N比:所谓C/N是指在微生物培养基中所含的碳源中碳原子的摩尔数与氮源中氮原子的摩尔数之比。 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它具备微生物所需的六大营养元素,且其间比例合适。 基因:是生物体内一切具有复制能力的最小遗传功能单位,其物质基础是一条以直线排列、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 纯培养:微生物学中将在实验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作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化学物。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产生的还原力不经呼吸链而直接传递给某一中间代谢物的低效产能反应。 抗生素: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在很低浓度下就能抑制或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最小抑制浓度:表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单位是 g/ml。 抗菌谱: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有一定范围,这种作用范围称该抗生素的抗菌谱。 广谱:对多种微生物有作用(如:土霉素、四环素); 窄谱:仅对某一类微生物有作用(如:多粘菌素) 生态学(ecology):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附生微生物:生活在植物地上部分表面,主要借助植物外渗物或分泌物为营养的微生物,称为附生微生物。 革兰氏染色:是丹麦医生创立的一种新的使细菌染上颜色的方法,一般先用草酸胺结晶紫液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细菌着色,用此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乙醇处理不脱色,而保持其初染的深颜色,称为革兰氏阳性反应细菌,简示为G+;另一类经乙醇处理

期末考试复习全资料_微生物学教程 周德庆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 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 ⑤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应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 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3、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具有不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4、微生物分类学有哪3项具体任务?试加以简述。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 何谓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包括非细胞型微生物和细胞型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有病毒和亚病毒 细胞型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原核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古生菌 真核微生物有真菌、原生动物、微型藻类 2.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盛,繁殖快 适应强,宜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类 一、名词解释 1. 菌株:同种微生物中不同来源的个体的总称。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即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2. 纯培养:从一个细胞或一群相同的细胞经过培养繁殖而得到的后代,称纯培养。 二、简答题 1. 何谓细菌分类的双名法? 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属名和种名斜体、必要,后面正体,可省略。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 一、简答题 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 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荚膜、芽孢、气泡 2. 简述革蓝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关系。 在革兰氏染色中,经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细菌内形成深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对于革兰氏阴性细菌,这种复合物可用乙醇从细胞浸出,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则不易浸出。究其原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脂质含量低,网 格紧密,用乙醇脱色时,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脱水,网状结构的孔径缩小以至关闭,从而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外逸,保留初染的深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细

环境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消毒:是指杀死全部病原微生物只要是营养细胞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或者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灭菌:是指将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全部彻底消灭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或者使机体或材料内所含有的活细胞和微生物完全死亡的方法(例如通过加热))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互相分工协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 寄生:是一种生物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进行繁殖,对另一种生物损害或死亡。分解代谢:是生物将自身或外来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又称异化作用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合成为自身细胞物质的过程,因此又称同化作用 (或者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或生物合成,是从小的前体或构件分子(如氨基酸和核苷酸)合成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过程。) 分批培养:是将微生物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使其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培养方法。 微生物适应期:微生物进入新的生长环境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环境。 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适宜温度正向促进微生物生长 2、高温导致菌体蛋白变性,微生物死亡 3、低温抑制微生物菌体蛋白复性生长 4、温度在生物膜法中影响生物氧化进行需监测。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理 简述好氧生物膜净化作用机理 1、首先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吸附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2、吸收溶解性的有机物和小分子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代谢产物; 3、下层生物膜吸收从上一层生物膜流下来的代谢产物,进一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4、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原生动物吞食,最终废水得到净化。 简述固氮作用定义,原理,共生固氮、自生固氮举例说明 微生物固氮作用,是指大气中的分子态氮在微生物(固氮生物)体内由固氮酶催化还原为氨的过程。 微生物固氮作用原理: 共生固氮体系:微生物与植物紧密生活在一起,由固氮微生物进行固氮,微生物在与植物共生状态下直接将大气中分子态氮转化成化合态氮。(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固氮菌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气的能力,但不能利用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而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分解为有机酸,产物有机酸对其生长繁殖却不利。若两者共同生活时,固氮菌固定的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可被固氮菌作为碳源和能源,同时又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毒。) 自生固氮菌:是指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细菌。自生固氮菌大多数是杆菌或短杆菌。菌:细菌、蓝细菌、固氮菌酶:钼铁蛋白、铁蛋白(将固氮芽孢杆菌(自生固氮菌)接种于食用菌的培养基(含碳量高,缺氮)中,可大大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采用金球菌阐述肽聚糖合成途径: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1、微生物定义:形态微小、数量众多、结构简单。 2、三大类微生物: (1)非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病毒、朊粒。---形体最小,纳米为单位,只有一种核酸。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记忆:原(衣原体)来荔(立克次体)枝(支原体)一裸(螺 旋体)放(放线菌)就长细菌(细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人体属于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或称粘肽,肽聚糖----细胞壁特有,肽聚糖β-1,4糖苷键 为抗生素作用部位。 (2)细胞膜:形成中介体(参与细菌分裂繁殖) (3)细胞质 (4)核质 2、细菌细胞壁结构差异在医学意义: PG和头孢-----抑制G+菌肽聚糖的五肽交联桥; 溶菌酶-----可水解聚糖骨架的β-1,4糖苷键,发挥抗菌作用; 多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杆菌肽-----抑制四肽侧链的连结; 磷霉素-------抑制聚糖骨架的合成。 3、 胞质颗粒------用于细菌鉴别诊断。 异染颗粒:鉴别白喉,鼠疫,结核 4、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1)荚膜:具有粘附宿主细胞核抗吞噬等致病作用,具有侵袭力。 (2)鞭毛:是运动器,具有抗原性并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普通菌毛可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而致病;性菌毛----噬菌体吸附于 F+菌,并使后者获取致病物质。 (4)芽胞:抵抗力强,耐高温。内含生命物质,可以再生。通常以杀死芽胞作为灭菌 指标。1.05kpa,121.3℃,15-20分钟------灭除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 1、细菌繁殖方式: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并向不同平面分裂而形成细菌排列方式的 不同。细菌的分裂周期所需时间,称为代时。 2、热源质----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如脂多糖。 3、细菌素:细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只对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用于 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期末复习

概念: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类群: ①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影响人物 ①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②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 ③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原核生物 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称核区)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 立克次氏体: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虫媒微生物” 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能量寄生型生物” 细菌 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一般为无性繁殖。 多数繁殖方式: 二分裂繁殖(存在不等二分裂) 少数其它方式: (1)三分裂,如绿色硫细菌 (2)复分裂,如蛭弧菌 (3)芽殖——芽生细菌(芽生杆菌属等)

概念: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 功能: 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低渗透压损伤; 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 ③阻拦大分子(Wr>800)抗生素或酶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肽聚糖 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 G+肽聚糖单体: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 双糖单位: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胺、b-1,4-糖苷键(易被溶菌酶水解) 脂多糖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壁层特有的成分,它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构成 革兰氏染色法 染色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液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关键步骤)→番红复染(省略不影响) 机制:细胞壁通透性学说 ①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②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多,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胞壁较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退成无色 ③番红复染:G-细菌呈红色,G+细胞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壁成分、结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革兰氏染色,就能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缺壁细菌 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人为操作或自身突变下缺乏细胞壁 ①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适宜的营养物质 (2)适宜的氢离子浓度(pH)

(3)适宜的温度 (4)适宜的气体条件 (5)适宜的渗透压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 (1)热原质: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热反应,本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高温,高温蒸汽灭菌不被破坏,需干烤及特殊石棉滤板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保护细菌,促进其扩散,导致机体病理损伤 (3)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用于鉴别细菌 (4)抗生素: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5)细菌素:可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6)维生素:为机体提供营养。 4.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1)迟缓期:细菌处于适应准备状态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呈典型的生物学性状,最佳药敏试验时期。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此期细菌总数急剧下降,形态难以辨认。 5.试述紫外线杀菌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 (1)原理;紫外线(200-300nm)的波长,尤其是265-266nm的波长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致使其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二聚体结合,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 (2)特点:穿透力弱 (3)适用范围: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6.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哪些? (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2)荚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4)细菌生物被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及抵抗杀伤作用。 (2)细菌毒素 1)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引发机体特定组织的病理损伤。

微生物学教程期末复习重点

微生物教程期末复习 绪论微生物与人类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nm)、构造简单. 微生物种类:①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xun]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包括荚膜和粘液层)和芽孢,伴孢晶体. 细胞壁是细胞的外被,主要成分肽聚糖。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⑤与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磷壁酸,脂磷壁酸,肽聚糖。厚度大(20层),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脂蛋白,磷脂,脂多糖,孔蛋白,外膜蛋白.壁薄,层次多,成分复杂,机械强度较弱. 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番红覆染 阳性菌:紫色。阴性菌:红色。 缺壁细菌1。实验室中形成:①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②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体)2。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枝原体。 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芽孢形成:①DNA浓缩,形成束状染色体;②细胞膜内陷,细胞发生不对称分裂,其中小体积部分即为前芽孢;③前芽孢的双层隔膜形成,这时芽孢的抗热性提高;④在上述两层隔膜间充填芽孢肽聚糖后,合成DPA-Ca(吡啶2,6-二羟酸钙),开始形成皮层,再经脱水,使折光率提高;芽孢衣合成结束;⑥皮层合成完成,芽孢成熟,抗热性出现;⑦芽孢囊裂解,芽孢游离外出。 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一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寄生性逐步增强,是介于细菌和病毒间的一类原核生物。 枝原体的特点:①细胞很小,光镜下勉强可见;②细胞膜含甾[zai]醇,比其他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③因无细胞壁,故呈革兰氏阴性细菌且形态易变,对渗透压较敏感,对抑制细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一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答:①四肽链结构:重链、轻链②免疫球蛋白的分区:可变去和恒定区高变区和骨架区、铰链区③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连接片(J链)、分泌片(SP). 2.抗体的生物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①特异性的生物学作用、②激活补体、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④穿过胎盘和粘膜。 3.比较五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答:共分为五类:①IgG、②IgM。③IgA、④IgD、⑤IgE :①IgG 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功能最多: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并介导ADCC、通过胎盘、结合SPA.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并介导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 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 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天然的血型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亦属IgM.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膜表面IgM 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3、IgA (1)血清型IgA:以单体形式存在。 (2)分泌型IgA(s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4、IgD 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半寿期很短(仅3天)。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 5、IgE 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10-5mg/ml.IgE为亲细胞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4.简述补体系统主要生物学作用。 答:①细胞溶解作用; ②调理作用;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整理)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一.绪论 1.微生物: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 总称。 分类:无细胞结构:病毒、亚病毒因子 有细胞结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六界系统:占4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三域学说:古菌域、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2.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微生物的人——1676 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否定“自然发生”学、说证明微生物引起发酵、制备疫苗预防疾病、发明巴斯德消毒法 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发明固体培养基、分离出病原菌、提出“科赫法则”、创立显微镜技术 布赫纳:用酵母菌无细胞压榨汁将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取得成功,发现了微生物酶的重要作用、从此将微生物学推到了生化研究的阶段。 3.微生物的特点: (1)形态微小结构简单(2)代谢旺盛繁殖快速(3)适应性强容易变异 (4)种类繁多分布广泛(5)食谱广、易培养、起源早、休眠长 二.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1.细菌的基本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细菌的大小:度量细菌细胞大小常用的单位是微米um。1m=103mm=106um=109nm. 大肠杆菌可作为典型的细菌细胞大小的代表,平均长度约为2um,宽 0.5um。最小到最大:50nm~0.75mm,相差一万倍。

3.细胞壁的功能:(几乎所有细菌(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 (1)保护细菌免受机械性或其他外力的破坏。 (2)维持细胞特有的形状 (3)屏障保护功能 (4)提供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的着生、运动所必需的结构 (5)赋予细胞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抗生素及噬菌体的敏感性。 4.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比较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主要成分肽聚糖,磷酸壁肽聚糖,脂多糖 肽聚糖层数,壁厚度20,20~80nm 2~3,10~15nm 外膜无有 周质空间窄宽 孔蛋白无有 5.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 阳性:肽聚糖的含量与交联程度都比较高,肽聚糖层多,所以细胞壁较厚,壁上的间隙较小,媒染后形成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不易被洗脱出细胞壁,加上它本来就不含脂质,乙 醇洗脱时细胞壁非但没有出现缝隙,反而使肽聚糖层的网孔因脱水而变得通透性更小, 结果蓝紫色的结晶紫—碘复合物就留在细胞内而使细胞呈蓝紫色。 阴性:肽聚糖含量与交联程度较低,层次也少,故其壁较薄,壁上的孔隙较大,再加上细胞壁的脂质含量高,乙醇洗脱后,细胞壁因脂质被溶解而孔隙更大,所以结晶紫—碘复 合物极易洗脱出细胞壁,乙醇脱色后细胞成无色,经过番红复染,结果就呈现红色。 6.鞭毛:所有弧菌、螺菌和假单胞菌,约半数的杆菌和少数球菌有鞭毛,细菌鞭毛是一端连 于细胞,一段游离的、细长的波形纤丝状物。鞭毛的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鉴定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 质是一类含有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书P67)/形体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超显微大分子微生物。(笔记) 2. 噬菌体:侵染在细菌、放线菌内的病毒,也叫细菌病毒。(笔记) 3. 内毒素:(书p278) 4. 类毒素:(书p278) 5.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中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 通过 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书P219) 6.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 殖 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书P218) 7. 点突变:指DNA链上的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突变。(笔记) 8. 基因突变: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类,泛指细胞内(或病毒体内)遗传物质的分 子结构 或数量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9. BOD5:微生物分解1L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毫克数,又称生化需氧量。 10.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 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病毒的能力。 11. 抗代谢物:又称代谢拮抗物或代谢类似物,是指一类在化学结构上与细胞内必要 代谢物 的结构相似,并可干扰正常代谢活动的代谢物质。(书P178) 12. 呼吸(有氧): 呼吸又称好氧呼吸,是一种最普遍又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书 P114)

13. 同步生长:通过同步培养的手段而使细胞群体中各个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称为同步生长。(书P153) 14. 菌落:由单个或少数细胞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发育后用肉眼可以看到的子细胞 群体。(笔记) 15. 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 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书P297) 16. 抗体:是高等动物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 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书P299) 17. 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能够独立生存,必须在显微镜下或电子显微镜下能观察 清楚的一类微小的低等生物组合。(笔记) 18. 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用的混合营养料。(书P96) 19.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做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 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书P13) 20. 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 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二、问答题(12个) 1.革兰氏染色原理,如何鉴别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 答:初染(草酸铵、结晶紫)→I2助染(媒染)→乙醇脱色→蕃红(沙黄)复染 原理:因为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不同,当革兰氏阳性细菌遇到乙醇时,肽聚糖脱水收缩,降低了细胞壁的通透性,被染进去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

期末复习总结微生物学

第五章:微生物的代谢 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通过体内的一系列变化,转变为微生物细胞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EMP途径是绝大多数微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 HMP途径也普通存在于生物界,通常是和EMP途径同时存在的。 ED途径是少数EMP途径不完整的细菌所特有的利用葡萄糖的替代途径。105页 发酵:无氧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氧化性中间代谢产物的一类低效产能反应。 同型酒精发酵:葡萄糖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发酵产物只有酒精。 异性乳酸发酵:葡萄糖经发酵后主要产物除乳酸外还有乙醇、乙酸、CO2等多种产物的发酵。光能营养型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 ⑴循环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 ⑵非循环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⑶紫膜的光合磷酸化(嗜盐菌) (一)固氮微生物 (1)自生固氮菌是指在土壤中能够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应用得最多的是圆褐固氮菌。(2)共生固氮菌是指必须与其它种生物共生在一起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 (3)联合固氮菌指必须生活在特定植物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进行固氮的微生物。固氮酶:固二氮酶(还原N2的活性中心,“FeMoCo”辅助因子)固二氮酶还原酶(含铁的蛋白;需要严格厌氧环境)。 固氮过程:书136 (三)好氧菌固氮酶避氧害的机制 1.好氧性自生固氮菌的抗氧保护机制: (1)呼吸保护(2)构象保护 2.蓝细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 (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细胞(2)非异形胞蓝细菌固氮酶的保护 3.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类菌体 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书139页 初级代谢产物:能使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结构物质或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物质。 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某些生物中,并在一定的生长时期出现,代谢产物对产生菌的生理功能不清,非微生物生活所必须。产物主要是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色素。 次生代谢产物特点: ①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其调节; ②产物一般在菌体的生长后期合成; ③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酶专一性较低; ④次级代谢产物有菌株特异性; ⑤次级代谢产物受质粒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生长:若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细胞原生质不断增加,细胞的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 繁殖: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分裂,形成两个基本相似的子细胞。对于单细胞微生物而言,细胞分裂的结果就是个体数量的增加,则是繁殖。 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生长。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微生物:就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直观的单细胞或直观多细胞、甚或就是没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泛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 人类增添非常大利益的同时也增添“凶残”的毁坏。 2.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 场灾难。 3.2021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 存有很强的传染性,它就是由一种新型的病毒所引发。 4.微生物包括: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知名的微生物学家rogerstanier明确提出,确认微生物学领域不应当只是根据微生物的大小,而且也应当 该根据有别于动、植物的研究技术。 6.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关系的新型学科领域,称作细胞微生物学。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民要术”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 醋等工艺。 8.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科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食品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 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 ① 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性或渗透压的破坏; ② 维持细胞特定外形; ③ 协助鞭毛运动,为鞭毛运动提供可靠的支点; ④ 作为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第一屏障,阻止内外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通过而不妨 碍水、空气及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 ⑤ 为正常的细胞分裂所必需; ⑥ 决定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特异敏感性; ⑦ 与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密切相关。 a) 试剂:结晶紫、碘液、乙醇、番红。 b) 操作步骤:(1).结晶紫作用30s ,水冲洗2s 。(2).碘液媒染1min ,用水冲洗。(3).95%乙醇冲洗10~30s,用水冲洗。(4).番红作用30~60s ,用水冲洗,晾干。 c) 结果: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细菌仍保留为紫色。 d) 原理: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主要由于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能力(脱色能力)的不同导致染色结果的不同。

四.细胞的特殊结构。 ①.鞭毛 ●定义:某些细菌在细胞表面着生1根或数根细长而呈波浪状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化学组成:鞭毛蛋白(很好的抗原物质) ●生物学功能:细菌的运动器官(?)。 ②.菌毛 ●定义:菌毛是一类生长在菌体表面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微丝。 ●化学组成:蛋白质 ●生物学功能: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 ③.性毛 ●定义: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似,但比菌毛长,数量仅一至少数几条。 ●化学组成:蛋白质 ●生物学功能: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上,在细菌接合交配时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 ④.糖被 ●定义: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在菌体细胞壁表面形成的一层厚度不定的松散透明的粘液物质。 ●化学组成: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主要是多糖或多肽,有的还含有少量的蛋白质,也有多肽与多糖复合型的。 ●生物学功能:◆保护菌体,使细菌的抗干燥能力增强。◆贮藏养料。◆粘附物体表面。◆堆积某些代谢产物。 ⑤.芽孢 ●定义: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生长阶段,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高度折光、厚壁、含水量低、 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化学组成:蛋白质、芽孢肽聚糖、DPA-Ca、磷脂、核糖体、酶类、PNA。 五.原核生物的分类和鉴定。(了解) ✧须记:系统分类单元——共七级: 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es 第二章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一.区别于其他微生物的特点 1).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2).病毒通过基因组复制和表达,产生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随后装配成完整的病毒粒子; 3).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不具备其他生物产能所需的遗传信息;(病毒的生物合成实际上是病毒遗传信息控制下的 细胞生物合成过程) 4).某些RNA病毒的RNA经反转录,合成互补DNA(cDNA),与细胞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胞DNA的复制而增殖; 5).病毒没有细胞壁,也不进行蛋白质、糖和脂类的代谢活动。 二.分类 1995年提出的一个病毒分类系统包括1个目,71个簇,11个亚簇和164个属(超过400个种)。 ①根据寄主范围分:②现在的分类系统分: 一.脊椎动物病毒 dsDNA(双链DNA)病毒 二.无脊椎动物病毒 ssDNA(单链DNA)病毒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三版-期末复习

1.曲颈瓶实验巴斯德否认了自然发生学说 2.微生物发展的五个时期:史前期(朦胧阶段);初创期(形态描述阶段),列文虎克---微生物的先驱者;奠基期(生理水平研究阶段),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显微镜的发现),科赫一细菌学奠基人;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布赫纳---生物化学奠基人;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3.巴斯德的成果: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②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③发明了狂犬病毒减毒疫④苗制备方法⑤发明巴氏消毒法 4.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①.体积小,面 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5.细菌的三个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6.细菌的一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区。特殊构造:鞭毛,菌毛,性菌毛,糖被(微荚膜,荚膜),芽抱 7.细菌的细胞壁的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 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酶蛋白或抗生素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④赋予细菌特有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8.肽聚糖由肽和聚糖,肽聚糖单体构成,①、四肽尾,由四个氨基酸分子按L 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接在N-乙酰胞壁酸上。②、双糖单位: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P-1,4#昔键连接,溶菌酶水解此键。③、帆松:甘氨酸五肽,肽桥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9.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成分是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是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10.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的特有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成分:脂多糖LPS(类脂A:是革兰氏阴性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是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己心多糖:O-特异侧链);磷脂和若干外膜蛋 11・假肽聚糖的3-1,3糖昔键被水解。 12 .缺壁细胞:实验室中形成:自发缺壁突变:L型细菌 人工方法去壁:彻底除尽(原生质体)部分去除(球状 体) 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支原体 1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 制程序染液G+G- 初染结晶紫紫色紫色 媒染碘液蓝紫色蓝紫色 脱色乙醇95% 蓝紫色无色 水洗H2O 蓝紫色无色 14 .PHB聚羟基丁酸酯,细胞内含物之一,具有贮藏能量,复染番红蓝紫色红色 碳源及降低细胞内渗透压作 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