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英语教学中隐喻的运用“隐喻”这个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暗藏的意义”,而它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则更多地表现在英语教师对学习者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定义隐喻是指用一种表层含义暗含另一种深层含义的文字表达方式,其特点是以一种特定的表象来表达另一种抽象的概念。
例如:“它是一只飞鸟”,表层含义是指它是一只鸟,而暗含的深层含义是指它是一个人,因为“飞”这个动词暗示的是“快速的”,这样,隐喻就将一种直观的物质感,转换为一种抽象的概念。
二、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拓展学生思维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单词、句型、文章等的抽象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学习句型“you ca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教师可以通过隐喻,让学生体验到该句型的深层含义,即“不要以貌取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型的抽象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
2、增加趣味性通过隐喻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用鸡和兔子之间的比较,来比喻“鸡要早起,兔子要晚睡”,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型的深层含义,并且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
3、激发学生兴趣隐喻可以让学生想象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用“沙漠是一只大象”这样的隐喻,来比喻“沙漠是一片广阔的大地”,这样,学生就可以想象出沙漠的大象形象,从而激发对英语的兴趣。
三、总结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隐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增加学习英语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积极运用隐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对教师的生命关怀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改善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高教师的生命自觉能力,鼓励教师自我超越,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展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关怀;缺失;复归长期以来,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常常被认为是专业性不强,只能说是“准专业”或者“半专业”。
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形象和社会地位都受到损害,教师的工作永远处于技艺的层面,教师的价值永远处于工具性的位置。
目前,人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促进学生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出发,教师被视为是注释主流文化的工具而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范,教师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环境中的生命存在的角色被忽略了。
如此一来,就使得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失去了其最重要的基石,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因而也失去了其内在动力。
因此,从生命角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缺失1.传统教师隐喻的影响农业时代以来流行着一种把教师比做“园丁”的说法,也就是说教师像园丁一样,不辞辛劳,在花园里培植着幼苗,促进其茁壮成长。
工业化时代产生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隐喻,就是说教师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净化学生的心灵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上级对“工程师”如何设计其“产品”往往有统一的要求,“工程师”是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设计的,所以这表明教师不具备自己应有的自主权。
意大利著名人士路费尼说:“教师就像蜡烛,点燃了自己,启发了学生。
”[1]据此,后来也有人借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教师。
这也说明了教师默默无闻的牺牲精神。
由以上的说法可见,传统的教师观对教师的定位很高,几乎把教师当成了“圣人”。
但是,本人认为,这其中存在着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把教育活动仅仅看做是付出和给予,是教师的青春乃至生命的消耗,而忽略了教师从中得到的收获和回报。
西方“隐喻分析”与“教师角色”研究●李淼 韩秋莹摘 要 本文对作为认知手段的隐喻及其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功用等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借助国外较有影响力的利用“隐喻分析”为手段研究“教师角色”的成果,对隐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粗浅思考。
关键词 隐喻 隐喻分析 教学 教师角色作 者 李 淼,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北京 101601)韩秋莹,防灾科技学院地震科学系讲师(三河 065201) 上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确立了隐喻的认知理论,成为当代隐喻研究的基础。
隐喻在国内外的研究都有一种方兴未艾的趋势,很多西方学者借助隐喻分析作为手段对教学中主要因素(特别是教师角色)进行研究,试着使用隐喻分析来探索教师角色的认知,取得卓有成效的结果。
在国内,对这些研究与介绍不多见。
本文试对隐喻分析进行一系列的梳理与评述,旨在提升隐喻分析在教师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功效。
一、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隐喻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心理工具,“适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语言的学习与教学”①。
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都尝试使用隐喻作为一种理解教学经验,或探索与教学和学习相关的心理活动的途径。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职业,阐释它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多重的隐喻概念”②。
在隐喻认知理论中,“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的一个修辞手段,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构建着我们的态度以及行为”③。
这种思维模式的优势即是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把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用我们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描述出来。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或者说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会形成某种概念框架,这个概念框架即我们所说的概念隐喻。
它产生于人类大脑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了协调一致的网络体系,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④。
“一种卓有成效的理解教师思维本质的方法,就是仔细分析教师的表达中所出现的隐喻”⑤。
托宾和尤勒李克证明了教师的课堂实践确实与用来描述自己的教学所使用的隐喻相吻合。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笔记第一章:人类文明与师德一、教育推动人类文明进步1. 教育的定义与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影响,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1)教育的个体功能- 传授知识:教育使个体掌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
- 塑造人格:教育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发展能力:教育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 陶冶情感:教育培养个体良好的情感态度,如爱国、友善、尊重等。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文化传承:教育是传递和保存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 社会整合:教育有助于统一社会价值观,促进社会稳定。
- 社会流动:教育为个体提供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
- 社会创新:教育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推动社会进步。
2. 教育与人类文明的关系(1)教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提供动力。
3. 教育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1)传递文化- 教育将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如语言、艺术、科学知识等,传递给下一代。
- 教育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使文化得以保存、发展和创新。
(2)培养人才- 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 教育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进步。
(3)创新知识- 教育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 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4)引领价值观- 教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风气向好。
- 教育通过德育活动,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师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障1. 师德的定义与内涵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orizon:Teacher Metaphor and Artisan Spirit 作者: 朱广兵[1]
作者机构: [1]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讲师,安徽和县2382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教育论丛
页码: 52-5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期
主题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书匠;工匠精神;教师职业
摘要:高素质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教书匠隐喻是对教师群体最为直接和形象的批判。
对教书匠的批判必须要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思考。
从本质上讲,人们对教书匠的蔑视是技术主义的。
“教书匠”只是教师众多隐喻之一,对教书匠的批判只抓住了其中的匠气,而教书匠身上的工匠精神却是值得颂扬的。
不思进取、固步自封在任何时候、任何职业中都应该被批判。
现代教师可以利用工匠精神为其专业化发展助力。
一、简述题1、教师角色的涵义教师角色是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人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不一样:(1)教师角色的概念:①《教育大辞典》:教师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
二是教师的期望角色。
又分为―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及―自己对他人的期望‖等方面。
②学者的解释:―处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饶从满)。
(2)进一步的理解:①教师是一个角色丛,往往要扮演多重角色。
②教师要充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思想基础是要树立角色意识。
③教师角色意识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在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教师心理体验与感受,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我国古代教师有何特征:3、我国教师角色观的演变⑴中国传统教师角色观:①―蜡烛论‖——关于教师伦理道德的隐喻。
②―工程师论‖———工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③―园丁论‖——农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④―一桶水论‖——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
二、当代优秀教师具备哪些能力?与传统教师要求有何不同?---个性特征:高效能教师是什么样的人。
特征一:满怀使命感和热情。
视教学为“天职”,热情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特征二:积极而真诚。
关心、理解和尊重学生、家长及同事,并能公正地对待他们。
特征三:具有领导才能。
积极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和同事。
---教学特征:高效能教师做什么。
特征四:全面关注。
了解并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因素:①课堂管理与组织;②学生参与;③时间管理。
特征五:风格。
具有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能将戏剧性、热情、活力、幽默、魅力、创造性和新颖性融人教学之中。
特征六:激励技巧。
杰出的激励者,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学生的生活,不断敦促和关注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学业保持更高的期望。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
陈向明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实验》
【年(卷),期】2001()1
【摘要】最近,我应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邀请,对四所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主题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由于自己在前一段有很多使用参与式方法培训教师的经历(如在甘肃省组织工作小组进行教师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培训课程,编写教材等),效果还不错,因此这次也着意采取了参与式方法。
首先,我请教师们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思考下列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我在干什么?我起到了什么作用?我希望起到什么作用?
【总页数】7页(P13-19)
【关键词】教师;作用;隐喻;“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桶”论
【作者】陈向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教师是什么: 源自教师隐喻的理解 [J], 徐吉洪
2.幼儿园教师是什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隐喻的理解 [J], 高维;刘文娟
3.幼儿园教师是什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园教师隐喻的理解 [J], 高维;刘文娟
4.教师成长中论文写作价值的个案考察——基于教师隐喻的分析 [J], 潘正凯
5.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对英语教材的认知调查分析——一项基于隐喻的调查研究[J], 殷刚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摘要】教师隐喻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职业期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以及“参与中的伙伴”等是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师隐喻。
通过对这三种教师隐喻的源起及其背后的喻意的分析,提出它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启示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
教师隐喻反映的是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期待。
因此,不同的教师隐喻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是不同的,这对教师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启示。
关于教师的隐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蜡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桶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它们大多比较单调,不是强调教师的某种精神,就是强调教师对学生机械的“塑造”。
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1] 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相长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
因此,本文就选择了“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参与中的伙伴”这三个教师隐喻来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成长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反思性实践者”就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师隐喻,反思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么“反思性实践者”究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一)关于“反思性实践者”的分析“反思性实践者”是舍恩为了批判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所提出的,他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通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提倡以实践为导向。
[2] 这也正与现代教育情景充满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相适应。
1.“反思性实践者”的源起“反思”一词最早并不是由舍恩提出来的,早在1933年杜威就对反思性思维、反思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在杜威的《我们怎样思维》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就对反思作了解析。
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的思维活动。
这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983年舍恩发表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的理解及分类。
他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
他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
因此,教师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是“反思性实践者”。
2.“反思性实践者”背后的喻意“反思性实践者”比喻的这一类教师,他们强调反思,实现了从“局外人”到“当事人”的转变,他们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而是自己进行研究,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幸福感。
另外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技术性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们所运用的是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仅来源于活动过程中认识、审查与实践审察及实践经验的反思,而且在“反思”活动的同时,也通过基于实践背景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的活动,形成他们在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
(二)转变思维,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实践者”观念始于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满,教育理论的“专业知识”常常无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矛盾常常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
而反思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提升专业能力。
因此,作为教师,要转换思维,在反思中提升专业发展。
1.要在行动上自我反思行动上反思,包括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施时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在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反思。
这有利于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当然这里的行为并不一定就只是指教学,还包括研究等,但教学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2.要在反思中自主学习教师应该要以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通过对这两者的反思,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学习和改进,就能不断弥补其职前培训的不足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做反思型教师,提升自主发展的专业水平反思行为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
教师应该树立反思意识,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
通过不断审视、分析、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陌生人”:在批判中体验“陌生人”这一教师隐喻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格里涅于1973年提出来的。
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觉醒、批判与解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脉络,并在此找到意义,且与他人分享,在对话情境中,获取真正自由、正义与道德的生活。
(一)关于“陌生人”的分析“陌生人”给教育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刺激教师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把自己当成陌生人,就是随时以新奇和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教学情境或师生互动,这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收获。
1.“陌生人”的源起“陌生人”隐喻源于格里涅于1973年发表的著作《Teacher As Stranger: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这本书是她为教师及准教师所撰写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进行哲学思考,去思索他担任教师这个职位时的所有教学思考及行为,也就是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不断思考教育哲学上的三大问题:人的本质、知识与价值以及教育的根本究竟是什么?2.“陌生人”背后的喻意“陌生人”在提醒教师面对日常世界,必须以探究、惊奇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要如返乡的陌生人一样,去觉察过去未加留意的细节、未加质疑的仪式和习俗,以崭新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过去认为理所应当的、察而未觉的现象,重新诠释所见所闻,进行有意识的探究。
也就是教师要带着质疑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场所发生的事情或者现象。
(二)转化立场,变身为“陌生人”“陌生人”隐喻强调体验和批判,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获得新的感悟。
且“陌生人”背后包含的三大哲学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探究人、知识和价值。
对教师来说,审视清楚这三大问题会有助于教师弄清自己的定位,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1.要在体验中教学体验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经验,去反思对事物理所应当的常识性的看法。
体验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悟,减轻教师对课本的依赖程度。
教学,并不是讲课本,而是要讲授课本背后的道理、知识。
2.要在批判中教学教师成为一位陌生人,就是处于一种“确定”与“不确定”的状态中,所以教师要随时站在一种批判的旁观者角度来审视以往自己熟悉并认为理所应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批判的结果要影响下一次的行为,否则是无效的。
3.成为“陌生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陌生人”鼓励在体验和批判中教学,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能培养教师的思辨能力,让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教育魅力。
教师关于“人的存在性”的探究会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境遇,更加关注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从而通过体验和批判的方式开启学生崭新的生命可能性。
三、“参与中的伙伴”:在参与中学习20世纪后期,主要受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参与中的伙伴”产生并迅速成为美国最受推崇的教师隐喻。
这种基于情境参与取向的教师观,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
下面通过对这种教师隐喻的分析,以找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关于“参与中的伙伴”的分析“参与中的伙伴”显然体现了特殊的教师角色定位,“参与”和“伙伴”是其核心。
“参与”弱化了教师的传统“功能”,而“伙伴”却体现了一种师生相互间的和谐。
1.“参与中的伙伴”的源起该隐喻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情境学习的指导。
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人只能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相互理解,从而展开学习。
那么,学习本身是什么?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参与,所以不可能存在任何全知全能的个体,也不存在外在于学习者的向导,所有的人都是交往的参与者,都是理解的建构者,都是学习的进行者。
因此,教师也就成了“参与中的伙伴”,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2.“参与中的伙伴”背后的喻意“参与中的伙伴”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彼此相互理解,一起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该隐喻背后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地位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仅仅是一个启发者和参与者。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对等,两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转换身份,充当“参与中的伙伴”“参与中的伙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教育教学。
从本质上来讲,它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意识或者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成长。
1.在教学相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然作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那么他们之间就应该是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关系。
“教”和“学”相互影响和促进,使彼此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稳定互动的氛围,也会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教师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领域,否则他是成为不了“参与中的伙伴”的。
因为既然是对学生的引导,那么教师自身的软性能力(比如教学艺术)就应该比专业知识更重要。
好的教学过程,并不是要求教师什么都得掌握,教师更多的是把握一个基调,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共同成长。
这样也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
3.成为“参与中的伙伴”,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是核心,它贯穿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指导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而“参与中的伙伴”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对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对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这能实现师生的双赢。
四、结论以上三种教师隐喻,尽管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启示,但是它们也透露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
对待自身的学习,要有反思、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要有积极参与的热情。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一个各种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一个各种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1]叶澜,白益民,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转引自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