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培植特色产业
- 格式:pdf
- 大小:55.75 KB
- 文档页数:1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作者:陈雅玲陈其华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在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之后,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寻找产业支撑意义重大。
湖南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总蕴藏量为全国第二位,《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指出要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为此,通过产业调研及障碍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传统中药材产业行业痛点,并从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分析的角度,提出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探讨通过科学种植、中药加工储运、创新经营、服务支撑、监测保障这一实践路径,推动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
〔关键词〕中药材;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湖南省〔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2.03.028〔Abstra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nation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how to find industrial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Hunan Province is rich in wil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ources, with the total reserves ranking second in China. The strategic pla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Hunan Province focuses on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nd advantageous industrial clusters,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ases and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the pain poi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through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obstacl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based on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vitalize rural economy,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scientific plant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innovative management,service support and monitoring guarante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and support rural revitalization.〔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 medicine; rural vital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Hunan Province2021年1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原文指出:“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1]。
产业培育及发展建议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产业培育及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产业培育是指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促进特定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本文将就产业培育及发展的重要性、现状、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产业培育及发展的重要性1.提升经济竞争力:通过培育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有助于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确保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2.促进就业增长:特定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将吸引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资,推动科技进步。
4.优化经济结构:通过合理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培育及发展的现状虽然各国都在积极推动产业培育及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政策支持不足:有些地区缺乏针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支持,如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
2.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一些产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导致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在国际市场中立足。
3.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比重过小,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
4.人才短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撑,但现实中人才短缺现象较为普遍。
四、产业培育及发展的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特定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2.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
3.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4.加强人才培养:教育部门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全力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增加政府投资,扩大市场融资,引导民间投资,积极招商引资,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促进实体经济繁荣发展。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畜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突出抓好县城扩容提质。
加强交通网络、旗县电力扩容、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城镇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镇、农村牧区、矿区和交通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好家园。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实施整村推进和扶贫移民工程,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重点人群就业,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深化企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落实好各项惠农惠牧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完善城乡低保、社保和各项救助体系,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救助机制,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浙江省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详细阐述了浙江省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浙江;种植业;现状;问题;对策1 浙江省种植业发展概况1.1 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减少,种植业所占比例下降,但效益仍保持稳中趋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98年的1 003亿元增至2006年的1 514亿元,累计增幅达50.90%(按当年价格计算)。
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由1998年的161.34万hm2减少至2006年的158.91万hm2,人均耕地仅为0.034 hm2。
199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91.96万hm2,2006年为284.84万hm2,比1998年减少了27.33%。
但由于通过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1.2 种植业全面走上市场化轨道2001年起,浙江省率先进行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近年来,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不具有区位优势和生产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开始大幅度缩减,而比较效益好、明显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得到了发展,种植业全面走上了市场化轨道。
1998~2006年,具有优势的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不具有区位优势的作物品种开始大幅缩减,具有优势的蔬菜、瓜果、花卉、中药材的生产发展较快,食用菌、茶叶、桑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浙江省种植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基本主导产业日益凸现,农业产值和效益得到同步增长[1]。
1.3 立足优势,产业特色发展鲜明1.3.1 优势产业持续发展。
蔬菜、果用瓜播种面积、产量迅速增加,至2006年分别达78.55万hm2和2 126.84万t,较1998年增加了81.16%和72.54%,2006年蔬菜总产值为200.76亿元,总产量和产值均已超过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的首位。
已形成了一批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出口蔬菜、高山蔬菜和西甜瓜、草莓等区域性特色蔬菜基地。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7.18•【字号】唐政字〔2022〕67号•【施行日期】2022.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唐政字〔2022〕6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积极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以及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着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坚持供给创新、需求引领、产业集聚、人才兴业、开放融合,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国家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唐山“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培育。
市场需求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强化政策引导和优化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重点突破,集中发力。
重点突破,拉动全面增长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选择最具发展条件、最具优势潜能、最具引领作用的领域,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支持率先突破,加强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建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下面,就如何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提三点意见:一、坚持群众主体,政府引导。
培育任何一项特色产业,出发点都是助农增收、促进发展,既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也离不开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具体实践中,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作用和群众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近远期产业发展规划,搞好市场的研判、分析和定位,制定和实施有关扶持政策,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培育典型,树立导向,为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教育引导群众学理念、学技能、学经营、学方法,主动走产业富民的路子,要坚决防止政府包办代替、越界行事,使政府和群众各就其位,各尽其能。
XX县在推进特色产业过程中,围绕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作了一些探索。
以果品产业为例,县委、县政府在准确把握县情发展实际、资源禀赋特点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一是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研究编制了全县果品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全国绿色果品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全国绿色果品出口创汇基地的目标定位,按乡镇、分年度确定分解任务,高标准推动规模扩张、政策引导、技术服务、市场宣传等各项工作,很好地发挥了把方向、谋全局的组织引领作用;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经过探索实践,制定出台了资金扶持、土地流转、技术服务、督查考核等“十条措施”,强化对乡镇部门的压力传导和督促指导,大力推行“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形成了发展果品产业的强大合力;三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上每年筹资1800万元购买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免费发放,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补贴;四是强化技术服务指导,为了解决群众管理技能欠缺的问题,县上聘用700名果树技术员,常态化开展技术指导,帮助群众管理果园,形成了鲜明导向,群众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近四年每年新增果园5万亩,发展的速度、规模前所未有,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XX万亩,年产值18亿元,产业效益逐年攀升,果品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首位产业。
农业调查报告4篇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xx县特色农业发展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
特色农业的关键之点就在于“特”,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唯我独存或唯我独尊。
在世界上,一些比较典型的特色农业范例,如荷兰的鲜花、加拿大的小麦、美国的牛肉、日本的红富士苹果、新西兰的牛奶、哥伦比亚的香蕉、澳大利亚的羊毛、韩国的罗州梨、泰国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够世界闻名,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
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东施效颦”,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
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
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
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绝对不是“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一个技术不过关的产业是根本无法振兴的。
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本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地理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以及后发优势,紧随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国际化、技术支撑高新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等大趋势,我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独特,潜力巨大。
xx概况xx这座西部边陲重镇,国境线长148.07公里。
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137公里,国土总面积5686.75平方公里。
境内有国家级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天然植物园”、“绿色宝库”、“动物王国”。
xx年统计上报耕地面积39067公顷,土地详查耕地面积81262.4公顷,其中水田51032.4公顷;旱地30229.7公顷。
全县xx年末农业人口55.33万人,乡村劳动人32万人,年末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详查0.147公顷。
再造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崔双保 原亚峰(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畜牧兽医中心)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而畜牧业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点之一。
一、上党区畜牧业概况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四季分明,原面平整,海拔1200米以上,年均气温 9℃,自然条件比较适宜畜禽养殖。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上党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调结构、转方式,促进畜牧业加速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方向转变,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化。
通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上党区形成了以生猪和蛋鸡养殖为主导,牛、羊和特色养殖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2020年,全区畜禽养殖总量达到382万头只,养殖场户1752个,肉类产量2.58万吨、禽蛋产量4.18万吨、鲜奶产量0.3万吨。
畜牧业年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8.3%。
二、畜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1.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柱。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
就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现状来讲,畜牧业正成为农村经济中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
2.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
畜牧业历来是农村的传统产业,目前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具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
关于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精选范文多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4篇农业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篇1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农业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夯实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加快X年22个贫困村退出、1728户5383个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按照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以及X区产业发展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围绕“优质粮油、品质果蔬、特色养殖”三大产业发展重点,以扶贫攻坚为统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以培育壮大扶贫产业为抓手,坚持农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加快构建“一圈三园五带”产业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一)X年拟退出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目标。
新植芦笋1万亩、以川明参为主的巴药0.5万亩、优质水果1万亩、以魔芋为主的露地蔬菜1万亩,新建或改造粮油基地2万亩,种植青贮玉米及饲草0.3万亩,改(扩)建水产养殖示范基地1处,新增渔业水面0.4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示范小区(场)11个,实现年出栏猪48.2万头、牛2.6万头、羊5.6万只,小家禽179万只(羽);新建水产养殖小区2个、种养循环示范区2个、休闲农业园区(农庄)2个、休闲农业专业村1个、新增农机动力1811千瓦、农业化生产道路1.5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机提灌站20座;发展“四小经济”示范户X户;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合社20家、家庭农场10家、种养大户200户;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个,新培育科技示范户530户,新认证“三品一标”1个,打造农业标准化基地1万亩,推广特色优质农产品40个,新建益农社135个,新建现代农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新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8座,流转土地2万亩、林地0.5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其中绿色示范园区0.4万亩,完成22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成1.5万人次的实用技术培训,使2640人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确保22个拟退出贫困村5383人口如期脱贫。
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海东市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1.05.07•【字号】东政办〔2021〕34号•【施行日期】2021.05.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海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海东市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东政办〔2021〕3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青海省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青政办〔2021〕25号)要求,积极推动我市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见效,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建立海东市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协调推进机制。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协调推进机制组成人员组长: 史瑞明市政府副市长副组长: 星伯田市政府副秘书长保秀萍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成员: 马吉荣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白增先市科技局副局长严得煜市财政局副局长曹有仁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局长蔡秀萍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陶联德市水务局副局长范建忠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涂志刚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牛周羊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康宁市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局长刘峻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冶占龙市高原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保秀萍兼任办公室主任,严得煜、康宁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协调推进机制及办公室主要职责分工(一)协调推进机制主要职责。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省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重点围绕青稞、油菜、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布局,研究推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进牦牛藏羊精深加工。
县域经济“互联网+”转型座谈会策划方案一、会议名称:“互联网+”县域经济转型二、会议主题和议题1、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特点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还需要结合中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
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
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
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
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
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
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2、县域经济的发展的瓶颈;1引用某报的一片文章来自河南、正在北京打工的胡银安告诉记者:“10年前,县里组织村支书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就号召大家盖蔬菜大棚,种菜发家致富,当时,因为看到人家寿光种菜赚大钱了,所以我们劲头很足,一下子乡里盖了很多大棚,我也盖了四个。
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7.03.29•【文号】农计发〔2017〕40号•【施行日期】2017.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农计发〔2017〕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局、委、办)、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财务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以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与要求,贯彻落实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融合、农户带动、技术集成、就业增收等功能作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财政部现就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重大意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在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明确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建设水平比较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是新时期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各地要深化认识,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创建申请和建设工作。
(一)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新平台。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高标准上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促进产业转型、产品创新、品质提升,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新消费,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
(二)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创造新经验。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加快改革举措落地,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打通先进生产力进入农业的通道,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
产业发展的措施有:
1.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
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2.拓展乡村特色产业。
在县域内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乡村特
色产业的附加值,促进农业多环节增收、农民多渠道增收。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立足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3.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
强化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田园风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
4.发展新型服务业。
支持供销、邮政、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
开展农技推广、生产托管、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推广农超、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
1662022年1月下 第02期 总第374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引言经济发展的支撑在产业。
近年来,梁山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县情、突出特色,把产业升级摆在突出位置,发挥比较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全力培植支柱产业,经过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县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已初步培植起专用汽车产业、教育服务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稀土新材料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体系。
1.专用汽车产业发展情况1.1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专用汽车产业属于梁山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不仅属于梁山县的支柱产业,更是梁山县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专用汽车产业步入由规模膨胀向质量提升、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的重大转变。
迈向高端化、品牌化,运输类专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1%,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65%,产业产值突破360多亿元,打造了完善的产业链,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整车企业,为行业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集、通亚、正阳、水泊焊割等老牌企业支撑力依然强劲,梁县专用汽车产业整体形势稳中可控,稳中向好[1]。
1.2专用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龙头企业缺失。
梁山专用车在总量上虽然逐年增长,产业已成集群集聚之势,公告企业达到136家。
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就单个企业来看没有出现产量过万产值过10亿级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梁山专用车企业没有一家产量超过1万辆。
(2)产品种类缺少。
梁山县专用汽车产业主要产品集中在后翻、侧翻、粉罐等工程类专用车,类型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逐步加剧。
(3)科技含量低。
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低,很多小企业的生产工艺还停留在“一把焊枪”“叮叮咣咣”。
(4)产品缺核心技术。
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只能糊口饭吃。
1.3专用汽车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原材料价格增长迅速。
特别是钢材、轮胎等零部件价格上涨较快,近乎一天一个价。
【中心组研讨发言】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中心组的研讨会上发言,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想法。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资源禀赋。
我们所在的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煤炭、油气、水力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优势为我们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然而,我们也要明白,仅仅拥有资源并不足以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需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向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领域转化,使资源禀赋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其次,让我们关注一下区位优势。
我们所在的地区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处于东西方大交通和贸易的交汇点。
这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
打造开放型经济,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全力打造区域物流枢纽。
通过优质的服务和高效的运作,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为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还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中心组的引领作用。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不断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变。
鼓励创业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创新载体和政策支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立足于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作为中心组的成员,更要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我们要带头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各项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通过与各方的深入沟通和合作,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