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的艺术特色_陈霞
- 格式:pdf
- 大小:110.56 KB
- 文档页数:2
现实批判、浪漫书写与“人性循环”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一种理解与分析王春林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曾被看作是一部具有“反官僚主义”思想内涵的作品。
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反官僚主义”主题内涵的作品可以说非常之多,但为什么只有王蒙这部作品能够跨越半个多世纪,成为“十七年”期间屈指可数的一部文学经典?又或者说,既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已然成为一部经过了时间与历史残酷淘洗的文学经典,那么,它肯定具有并非“反官僚主义”这五个字所能概括的深厚思想艺术内涵。
迄今为止,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陈思和与洪子诚两位的见解具有启示性的学理价值。
首先是陈思和:“从小说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①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个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小说也正是以林震的心理体验为视角,在事业功勋和爱情体验这两条线索上,通过麻袋厂事件的始末,展开对理想与现实之冲突的叙述。
”“刘世吾的形象并不是‘官僚主义者’这一概念可以概括的。
至少,从刘世吾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只是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外在冲突意义上的概括。
并不能完整地体现这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性。
”②很显然,陈思和在强调应该看重主人公林震主体性心理体验的同时,也强调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性。
洪子诚则把王蒙的小说与丁玲的短篇小说《在医院中》进行了比较分析:“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讲述的是关于20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的‘疏离者’的故事。
抱着单纯而真诚信仰的‘外来者’林震来到新的环境,却不能顺利融入,他因此感到困惑。
小说的主题、情节模式,与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颇为近似。
投身革命的青年医生陆萍来到根据地医院,她无法处理想象与事实之间的巨大裂痕,她与周围的人发生摩擦,也有一个异性的知音给予支持,但他们又显得那样势单力薄。
【赏析】杜拉斯《组织部来了个青年》
文学考研
【赏析】杜拉斯《组织部来了个青年》文学考研
杜拉斯是法国著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她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以描写一个年轻女子在组织部工作的经历为背景,深入探讨了人性、权力和性别等主题。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呈现,展现了主人公对自己工作的热情和对组织部的忠诚。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作者揭示了组织部作为一个权力机构的内部运作和权力结构的不公正。
主人公在工作中意识到组织部的许多非法行为和道德问题,但她依然选择保持沉默,成为了组织部的一部分。
这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对权力的迷失。
作品中还深刻探讨了性别问题。
主人公作为一个年轻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组织部中感到无力和困惑。
她受到了性别歧视和侵犯,但却没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杜拉斯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困境和无奈。
杜拉斯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组织部来了个青年》引发了对权力、性别和人性的深思,是一部有力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人入胜。
通过对权力、性别和人性的揭示,杜拉斯成功打开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组织部来了个青年》在文学考研中值得深入研究和赏析。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发表时编辑部对其有所改动16.王蒙创作这个短篇小说时才22岁,但已经是一个具有八年党龄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想主义的陶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谐性。
小说的文字清新流丽,讲述了一个对新中国和革命事业抱着单纯而真诚的信仰的青年人林震,来到中共北京市某区委会组织部工作后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
小说发表后,在文坛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人们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
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当中,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
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
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症一般的职业病,他对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一句“就那么回事”成了他的口头禅;小说还揭示了在刘世吾对事物冷静理智的观察和分析背后的世故与冷漠,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等等。
此外,“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更是作者在小说中直接抨击的对象。
在这一种阅读和分析的视野里,相对于对刘世吾形象的重视和争议而言,对作为小说叙述人和主要人物的林震形象,虽然也有大致准确的把握,认为他是小说中与刘、韩等人物对立的中心人物,一个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员的形象,但这一形象在小说叙述结构中的作用和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则明显地存在被忽视的倾向。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年仅22岁的青年干部林震,由学校调到来到组织部工作后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他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相当细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仅真实而大胆地揭示出党的组织部门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的精神状态,还触及到年轻一代朦朦胧胧的“情绪的波流”和过于单纯天真、对生活理想化的弱点,表现出了对年轻的人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人物分析】1。
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
他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争.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
面对同样有着激情和理想,不甘心在日常琐事中逐渐沉沦却又无从倾诉的赵慧文,他虽未表现出悲哀与失望,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
后来,由于市委和报纸的介入,使麻袋厂问题得以解决。
在总结会上,林震提出了应防微杜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主张,却又一次受到责难.几经思考,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法……。
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他由单纯、幼稚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显现出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
2.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作为区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党性,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活的考验和锻炼,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十七年文学——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摘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写于1956年,创作背景为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
王蒙用他身为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期间,党组织的干部的状态,讽刺了当时很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至今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王蒙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发表一些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说这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
小说写于1956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开展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运动。
将中国卷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当时的人们也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的希冀。
年轻的王蒙在那样的社会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文学的创作激情。
年轻的他,肩负起了一个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
理智地审视着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他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正在经历的新生活,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丑陋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这篇小说的创作的基本背景。
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里,王蒙以对生活的细致贯彻深入思考,以充满热情的语言,怀揣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希望,写出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鞭挞了官场早期的丑陋的工作作风,抨击了为官者的官僚主义。
这部作品可谓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写照,因此它充满了现实意义的内涵。
这篇小说的生活基础十分浓厚,文学对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十分的准确。
简要写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故事内容标题:《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陈家村,每年都会有一场特殊的盛宴——春节联欢晚会。
而今年,这场盛宴似乎多了一分期待和激动,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村里的老乡们早已习惯了组织部的稳定,那些从业已多年的工作人员,他们的面孔在村里是如此熟悉,就像是一张张岁月的烙印。
然而,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村里的人们发现了一个新面孔——一个年轻有为的组织部工作人员。
这位年轻人名叫张涛,他是刚刚从城市调派到陈家村的。
他的到来引起了村里人的极大兴趣和好奇。
大家都想知道,这位年轻人会给村里带来些什么新鲜的变化。
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涛展现了出色的主持能力和亲和力。
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串起了晚会的节目,将整个场面烘托得热烈而欢乐。
他不仅和村里的老人们聊得火热,还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大家都被他的热情所感染,纷纷表示欢迎他的到来。
除了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出色表现,张涛在日常工作中也展现了出色的能力。
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想法和措施。
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尊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涛成为了陈家村的一名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不仅是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更是村里的一位好朋友、好兄弟。
他用自己的行动,彰显了年轻人的担当和责任,为陈家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张涛的带领下,陈家村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年轻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到村里的建设中,老人们也更加乐观向上。
村里的变化和进步,让每个人都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
就这样,在张涛的努力和带领下,陈家村迎来了新的一年,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他用自己的热情和担当,成为了村里的一面旗帜,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故事中,张涛代表了年轻一代的力量和担当,他的到来给陈家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通过他的努力,村民们更加团结一致,共同为村里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轻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要他们肩负起责任,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 1.分析:&、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1、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总题)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他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与官僚主义不良风气作斗争班级:中文系1001班姓名:陈雅倩学号:201001001104 内容摘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表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实现愿望,同以政治形式反映出来的传统文化规范的冲突和摩擦。
这种似乎是个人理想与外部现实的冲突,贯穿了王蒙后来的很多小说,这也是王蒙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的一个解读中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的主题线索。
在《组织部》里,“年轻人”——林震,是这个小说的原发点,这篇小说是由他的感受、体验而产生的,或者说,小说的动机与意向性,都产生于林震的内心经验,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心理事件,因而是一篇心态小说。
但在客观论的片面熟悉论的时代思潮中,小说不可能不被错读和误读。
刘世吾的真正悲剧是被组织,被革命话语所异化,而非“革命意志衰退”。
林震是个个人主义者。
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时代必然构成冲突,林震的喜剧性遭遇由此决定。
正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自《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发表,已经五十五年了。
这篇小说无论是对王蒙个人还是整个中国当代文学而言,都是一篇重要的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它连接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一种情感。
半个世纪以来,《年轻人》从“毒草”到“鲜花”?,蕴含了太多的历史的沧桑。
人们对它的解读、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在《年轻人》不断的意义“重构”中,也隐现了当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部描写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有着固定秩序,传统习俗和价值约束的世界后与这些“规矩”发生摩擦的故事。
闯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
这部小说则有不同。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说明作者也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这篇小说写了一个名叫林震的年轻小伙子,是个教师,年轻共产党员,新调到一个区委组织部工作。
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从一个小学校,一个很单纯的环境被派到了区委的组织部工作。
他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希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见到了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特别是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和厂长王清泉,在与官僚主义不良风气斗争的经历故事。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问题⼀:谈谈你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认识?问题⼆:谈谈你对刘世吾和林震的认识。
⼀、王蒙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这⾥简单讨论两个问题:⼀是作品产⽣的时代背景;⼆是作品与王蒙的关系。
“双百⽅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发表于《⼈民⽂学》1956年9⽉号上。
发表时,标题被编辑部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在收⼊中国作家协会编辑的1965年《短篇⼩说选》时,由作者改回原标题。
1979年上海⽂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时,收⼊该作品,仍使⽤《组织部新来的青年⼈》的标题。
它是“双百⽅针”提出后,出现的“⼲预⽣活”的代表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发表之初,曾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但后来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届三中全会之后,⼩说与作者⼀起得到平反。
⼆、刘世吾:理想对现实的妥协A、“新式官僚主义”说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由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的⿎舞下,作家积极⼲预⽣活,勇于揭⽰社会⽣活⽭盾的⼀个尝试,是现实战⽃精神的⼀种体现,所以通常认为这是⼀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说。
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袋⼚党⽀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系列的有官僚主义作风的⼈物形象,⽽在这些⼈物当中,作为区委组织部第⼀副部长的刘世吾的形象,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
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与“⾦⽟其外”,“漂浮在⽣活上边,悠然⾃得”的新⽣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不同,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个性格复杂的、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他有⼀定的⾰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学学⽣⾃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作能⼒和魄⼒,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作重点,只要⼀“下决⼼,就可以把⼯作做得很出⾊”,但他对⼯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种职业性的平静甚⾄漠然。
分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艺术成就【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出于偶然,我的几部影片都是以当代青年生活为题材的。
我并没有事先为自己的创作安排好一个轨道,是我碰到的几部写青年生活的小说或剧本打动了我。
几年来,我先后拍出了《我们还年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遭遇激情》。
这几部影片各自有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背景,包含有不同的信息,又因其诞生的不同年代而有了不同的境遇。
但有一点相同:它们写的都是青年。
还有一点:它们都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得到了广大青年观众的认可。
我不是第一个拍青年题材电影的人,也不是唯一关注青年题材电影的导演。
全国每年都有许多部反映青年生活的影片在拍摄在制作,稍稍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多少年来,可以说,历来,年轻人就是银幕表现的主要对象。
毕业于电影学院已经近10年了,至今仍记得诸位老师常常灌输给我们的只言片语,其中最记得清的一句就是:电影是年轻人的艺术。
我拍的第一部片子就叫做《我们还年轻》。
那时我们的确还年轻,大学还没毕业,这部影片就是我们的毕业作品。
《我们还年轻》改编自叶之臻的小说,写的是三个在工厂当钳工的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位刚刚闯进这一男人世界的姑娘,他们是好朋友,但有着不同的爱情观。
结果,看来最有希望的选手失去了机会,姑娘嫁给了三伙伴中最不起眼、沉默寡言的一个。
另外两个在为他们祝福的同时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失落。
好在他们还年轻,还有时间去反思自己年轻时候的失误。
整个影片反映的完全是这些年轻人的生活与爱情,以至于影片完成之后,竟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青年的理想和事业怎么没得到表现?问题提得不错。
因为从50年代起,反映青年生活的影片,无不以理想、事业为其主要线索。
至于爱情, __没有,至多也只是个佐料,弄不好就成了事业的反作用力,或者被牺牲的对象—二者皆可抛嘛。
可是《我们还年轻》竟然把爱情这点事,翻来覆去地整整拍了一部电影!有些电影界的前辈问我:“他们爱她什么?为什么三个人都爱这一个?”我说,很简单,因为她漂亮。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故事梗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故事梗概:在某个大型企业的组织部门,一直以来都是由一群资深的老员工来管理,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稳重的工作态度,但也因为年龄较大,对于一些新潮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并不是很了解。
而就在这个时候,组织部迎来了一个年轻的新员工,他叫小明。
小明毕业于一所知名的管理学院,他对于组织管理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
刚刚进入组织部门的小明,面对着一群老员工,他感到有些吃力,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努力地学习和适应。
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新颖的管理理念,开始在组织部门发挥作用。
在工作中,小明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方案和工作流程,有些老员工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新方法不切实际,难以实施。
但小明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这些新方法的可行性。
渐渐地,一些老员工开始接受了小明的管理理念,他们发现这些新方法确实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更加顺畅。
小明不仅在管理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他还在团队建设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他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他提倡开展团队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在他的带领下,组织部门的工作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员工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逐渐赢得了组织部门老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他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得到了认可,组织部门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小明的加入,为这个原本稳定而又有些守旧的组织部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活力,也让大家重新认识到,年轻人在管理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通过小明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在组织管理中所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对于组织部门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融入新鲜血液,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可以让组织部门更加具有竞争力和活力。
因此,对于组织部门来说,引入年轻人,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年仅22岁的青年干部林震,由学校调到来到组织部工作后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他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相当细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仅真实而大胆地揭示出党的组织部门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的精神状态,还触及到年轻一代朦朦胧胧的“情绪的波流”和过于单纯天真、对生活理想化的弱点,表现出了对年轻的人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人物分析】1.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
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
他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争。
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
面对同样有着激情和理想,不甘心在日常琐事中逐渐沉沦却又无从倾诉的赵慧文,他虽未表现出悲哀与失望,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
后来,由于市委和报纸的介入,使麻袋厂问题得以解决。
在总结会上,林震提出了应防微杜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主张,却又一次受到责难。
几经思考,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法……。
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他由单纯、幼稚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显现出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
2.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
作为区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党性,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活的考验和锻炼,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学评论1.引言1.1 概述概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一部文学作品,通过描写组织部门迎来一位年轻人的故事,探讨了年轻一代在组织部门中的作用和特点。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年轻人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年轻人和组织部的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
组织部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担负着对组织内人员进行选拔、培养和管理的职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组织部门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这个背景下,来了一个年轻人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变革。
年轻人常常被认为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代表。
他们拥有开放的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和新方法。
相较于传统的组织部门成员,年轻人更加擅长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具备更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这些特点使得年轻人在组织部门中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组织部门的改革和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这位年轻人在组织部门中的作用。
通过对他的行为和思想的描写,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如何运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为组织部门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
同时,也将评价年轻人在组织部门中的表现,并分析他对组织部门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评价,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年轻人在组织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组织部门朝着更加开放、高效和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从整体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重要性,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共同构成文章的完整框架。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吸引其继续阅读。
在引言中,我们会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简要介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具体阐述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背景介绍、年轻人的特点和作用。
在背景介绍中,可以回顾过去组织部的状况和现状,引出年轻人的到来,并说明其背景和原因。
芒种论坛《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艺术特色
◎陈霞
(长春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一、王蒙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蒙,193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今河北沧州,在上中学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到了194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地下党员;1953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写了一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是因为写了这部小说,导致王蒙被打入右派,经历了京郊劳动改造;到了1962年被调入北京师范学院担任人民教师的工作;1963年又到了新疆生活和工作十多年,并学会了维吾尔族语;1978年调入了北京市作家协会;1979年平反右派;在1983年至1986年担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6月又同时担任文化部部长,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可以说王蒙的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他的作品大多如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与碰壁,他的创作热情由初期的纯真而改变到后来的理智、冷峻,在创作的过程中从未缺乏热情,并且精力充沛、积极向上,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善于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深刻传神的描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当中,每个人物通过他的描写,显得活灵活现,让人们读了此小说之后,能深刻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清苦和官僚主义的那种霸道蛮横,也深刻体现了当时那种教育体制背景,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国家的一些不民主的问题,当代知识青年悲催的命运,有知识不能得以好好地发挥和利用等一些现状,使人们能深刻融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能体会到小说人物在那种文化历史背景中的辛酸与苦乐,并能联想到现代社会教育体制背景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能让人感知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以及更能触动现代文艺青年的发愤图强和报国壮志。
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创作特色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小说曾在当代社会引起过强烈的反响,在经历被打入“反党反社会”大毒草之后,又成功平凡,是一部揭露当代社会体制反应强烈的文学作品,也蕴涵了很高深的艺术特色。
在50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下,那种政治模式,作家王蒙能从现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充分了解社会现象,做到了小说的背景真实性的创作前提。
在题材和人物的处理上,不同于流行的写作风格,能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丰富和复杂。
比如在描写刘世吾的性格形象时,并没有单纯地说刘世吾是一个新式官僚主义者,而是通过他所说的一些话,深刻地反映出人物性格的内涵,能将人物的内在东西揭露出来,并没有平铺直叙地把人物给概念化,使人物形象和性格更加传神。
本部作品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的手法能更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具体。
为了简练明确,通常将几个人物结合在一起写,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之处,例如,同是组织部的成员,在面对麻袋厂问题时,林震是心急如焚,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不让问题继续发展延伸,而刘世吾早就知晓此事,并还教训林震幼稚,而面对林震向他汇报时,他总是能找到一套借口和理论来为自己开脱。
将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工作作风以及生活态度完全明朗化,林震对党是忠心耿耿、充满热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而后者对任何事情都是冷漠、麻木的。
整部小说通过对历史背景、人物性格、具体事件的阐述,达到了小说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对刘世吾的为人处世哲学和韩常新的虚伪面孔给予了讽刺和嘲讽,达到了深度批判官僚主义作风的目的,比如刘世吾的理论:“问题不在又没有缺点,是什么主导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伟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的”,以及韩常新笔挺的“海军呢制服”,用嘹亮的声音讲解工作,不时发出的豪放的笑声,显示出那种人性的虚伪,好像他比领导还像领导。
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鲜明的人物特色
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作者王蒙在描写人物时,不但善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人物性格塑造,而且还能多方面描写人物,利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所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性格都显得比较鲜明。
比如,小说主人公林震为人正直、富于理想主义,是个勇于进取的人,也非常的单纯,甚至还有
007
芒种论坛
总第期
441MangZhong
Literature
些幼稚,他怀着对组织部的憧憬,热血沸腾地来到了组织部,就像小说里面有一段提到“他带着一种节日兴奋的心情跑着到组织部第一部长面前报道”。
通过这些语言的描写就能体现出林震的那种单纯以及富于理想主义,并且幼稚的想法和为人。
小说中的王震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青年,拥有对生活与工作的激情,但是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与工作,那种熊熊的满腔热情又顿时灰飞烟灭,只有表现得无可奈何,内心的执著与强大并不能将社会的现实混杂在一起,面对现实生活和工作只有被现实社会制度文化的定格所瓦解,空有的一腔抱负和斗志并不能改变什么,所以就留下了王蒙在自传里面所说那样青春洋溢着欢唱和自信,也充斥着糊涂与苦恼,青春总是会自以为是,有时候还咄咄逼人。
作家王蒙以林震的人物性格充分勾勒出了青春年少的人们对于事业和理想的追求,同时又经历现实的摧残,但又必须面临所丢失的青春,换来的只有成长。
从王蒙描写林震这个人物形象,又作为本小说的主人公,从麻袋厂的故事情节展开铺设,把当代的青年和现代的青年描绘得神形兼备,能充分感受作家王蒙当时创作故事人物主人公的情景、所展开的人物布局、人物性格定位等,更加有利于小说的丰满性和紧凑感,体现了作家王蒙特有的小说创造艺术特色。
作家王蒙在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塑造了另外一个人物———刘世吾,为本部小说的成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刘世吾的出现,深刻而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新式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与林震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人同样都属于知识分子,刘世吾的性格却不像林震那么单纯正义,他的性格比较复杂,身上带有一种当官的特有的官僚主义作风和生活习气,但他又让读者感到不是那么的讨厌,有时候还会让人感到可亲可近。
他知道在那个年代的工作与生活中的是与非,有时候是不一定是,非不一定是非,是一定能战胜非,又不能一下子击垮非。
就像他经常道出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生活和工作的那种冷漠和麻木,完完全全地侵蚀着他,他仿佛看透了天底下的一切,成为一个悠然的旁观者,对任何人和事件都不怎么关注。
他知道天什么时候塌下来,没有热烈的爱,也没有热烈的恨。
他能容忍一切,但是每天也忙忙碌碌着,干着机械性的工作,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
他并非是个马马虎虎、整天混日子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启发诱导下属,有时候还能把工作干得非常出色,而且他还会找到一些理论为自己做挡箭牌,比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一旦自己的工作出现了错误,他的这些理论都能成功地为他掩盖和庇护。
每当林震问他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时,他总是说一大堆理,然后又是一句“就那么回事”。
例如文章中描写刘世吾所说的话:“现实往往
残酷,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浪漫”“炊事员的职业病是缺少良好的食欲,饭菜是他们做的,他们整天和饭菜打交道,我们创造了新生活,结果,生活反倒不能激动我们”“真忙啊,忙的什么都习惯了,解放以来从来没有睡过八小时觉”。
第一句能反映出他的那种精明,第二句以炊事员的饭菜为借口,成功地批评别人,抬高自己,最后一句说他忙,能表现他确实拥有很强的工作能力。
所以赵慧文对刘世吾的评价是:“他看透了一切,以为就那么回事。
”他什么都见过,什么都知道,所以在他眼里不存在是与非,导致他不再操心,不再爱也不再恨了。
王蒙通过这样的描写方法将刘世吾的新式官僚主义形象塑造起来,使读者都能够揣摩到刘世吾这个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了。
我们也更能体会到刘世吾当初也可能和林震一样从知识青年一步一步爬到组织高层的经历,显然刘世吾的工作能力很强,对任何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为了保全自己,导致他懂得察言观色,学会了圆滑的为人处事技巧,令他变得冷峻、内敛、低调,在不知不觉中使自己逐渐迎合灰色状态,身为干部的他一天处理这,处理那,却没有真正处理过自己身上的问题,形成了人物鲜明的定格。
总之,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让小说每个人物的鲜明性格完全得以显露出来,不仅真实大胆地揭露了党内部的一些作风和各部门存在的消极因素,还触及了年轻人那种朦胧,对任何事情的那种冲劲、执著与幼稚,展现出年轻人单纯、对生活理想化的性格特征,能让年轻人在面对任何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能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斗志,能让年轻人对未来的路展开思考。
该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作家王蒙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事件的描写,合情合理地展现出当代党机关内部组织存在的一些工作情况和给予人们的一些生活启示,成功地赞扬了年轻人的那种工作激情,成功地对官僚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批判,让读者能融入小说场景当中。
[参考文献]
[1]孙先科.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精神现象学阐释[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03).
[2]谢泳.重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J ].南方文坛,2002(06).
[3]程光炜.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 ].文学评论,2001(06).[作者简介]
陈霞(1975—),女,山东蓬莱人,硕士,长春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曲静波]
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