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技能

  • 格式:doc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7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技能

第一节什么是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进入新课题时运用建立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这类教学行为广泛用于上课的开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

小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对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点往往分辨不清;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根据小学生心理上的这些特点,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必要的导入手段,创设某种情境,揭示某个矛盾,提出某些质疑,使学生的注意由其他事物转移到学习上来,并使之集中于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指向明确,从上课的一开始就将思维集中到教学重点上,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由于导入要突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内容准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文章的起始段,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具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节导入技能的功能

1、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重要心理现象。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入。在一节课的开始,要给学生较强,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的各种其他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注意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例如:开始上课后,老师向同学们发问:“谁知道今天是何年的何月何日?”全班同学先是一愣,接着都举起了手。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995年10月15日”。指着板书教师再问“这里面哪些词是表示时间的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995 10 15”擦去,黑板上只留下年、月、日三个大字,这时教师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感情的体现,能促使动机的产生。学习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使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在教学之初,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讲“圆的认识”一课。教师这样导入:用一段细绳,一端系着一个小球,另一端用手拽着甩动小球,使小球做圆周运动。教师边示范表演边问:“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小球画出了什么图形?”。教师接着说:“我把刚才甩小球的活动用电动教具演示出来,请大家注意看针尖是怎样移动的?形成了什么图形?”这时电视的屏幕上出现由亮点的运动而逐渐形成的圆。这样新颖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圆”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会自然产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用“甩小球”和“演示电动圆”的方法导入圆的认识的学习,做到了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圆,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揭示了圆的形成,为学习圆、圆心、半径等概念作了铺垫。

3、承上启下,以旧引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掌握较低层次的知识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知识作铺垫。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提问、作习题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利用知识迁移规律,自如地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易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二年级讲“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就从一般退位减法的旧知识导入;讲用8的口诀求商就从8的乘法导入。这样以旧带新的导入都为学习新知识准备了必需的条件。由于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紧密,为思维的再加工做好铺垫,学生很容易抓住规律,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4、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

在学习之前向学生讲清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及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明白他们要做什么,应达到什么程度,或要得到什么结果。使学生学习活动有明确的导向,思维有清楚的目标。避免学生糊里糊涂地跟着老师走的被动局面。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教师这样导入:我们已经学过整数除法,今天来学习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致的,重点是要解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具体怎样计算呢,请看例题。几句简要的导入说明,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重点。

第三节导入技能的构成要素

1、引起注意

导入的构思与实施,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使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是有碍的活动迅速得到抑制。只有学生专心于导入活动,才能从教学之始就得到鲜明的反应,使之注意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已经引起注意的标志是:同学们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凝神思考、或紧张屏息、或议论纷纷、或精神为之一振……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主要作用,情绪易兴奋,注意力不稳定。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并引向有意注意。导入活动的强度、变化和新奇,都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而刻板平淡的,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方式,就很难引起无意注意。例如精美的彩色图片;鲜明的对比实验;实物、模型的演示;甚至师生的目光接触、片刻的沉默、生动的语言、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形态或位置的变化等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将注意转向教师的教学活动。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法将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加强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可引起有意注意,因为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必须积极思考和注意有关事物,还可以将智力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容易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增强学习的兴趣。

例如:三年级讲“倍”的认识。教师说:“春天来了,学校的小花园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许多蝴蝶飞来了。”出示蝴蝶图,如图3—1所示。

美丽的蝴蝶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力全集中在图上了。教师及时将这种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提出观察问题:“有几只白蝴蝶?有几只花蝴蝶?花蝴蝶的只数与白蝴蝶的只数比,有什么关系呢?”当同学说出“多少”的关系后,教师顺势导入新课:“这两种蝴蝶的只数除了刚才你们说的相差关系外,还有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使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例导入呈现方式新颖,通过教师的演示及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注意集中和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有利于注意的保持,为完成学习任务提供良好的开端。

2、激发认知需要

在教学的开始,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和制造学习的气氛,使学生感到与他们的原有知识经验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些了解,但知之不多。良好的导入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或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能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上产生要知道的愿望。这种认知的需要会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新知识、新问题的探究。

可以从三个方面设计激发认知需要的导入:(1)设计适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又适合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激发认知需要,引入新课。

例如:四年级讲商不变的性质,教师从一组口算题目的计算入手,引出新课。

60÷20=3

(60×2)÷(20×2)=3 (60÷10)÷(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