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体重、身长、坐高测量评分表

小儿体重、身长、坐高测量评分表

小儿体重、身长、坐高测量评分表

姓名学号班级

小儿体重、身长、坐高测量评分表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0-18岁体重、身高、头围)详细解析 数字来源于全国学生体质调查,仅供参考。 表1 中国0~18岁男童体重参照值(kg) 年龄组下等中下等中等中上等上等初生 2.54 2.92 3.30 3.68 4.06 1月~ 3.84 4.47 5.10 5.73 6.36 2月~ 4.72 5.44 6.16 6.887.60 3月~ 5.40 6.19 6.98 7.778.56 4月~ 5.94 6.757.56 8.379.18 5月~ 6.267.148.02 8.909.78 6月~ 6.747.688.62 9.5610.50 8月~7.198.199.19 10.1911.19 10月~7.578.619.65 10.6911.73 12月~8.089.1210.16 11.2012.24 15月~8.489.5910.70 11.8112.92 18月~8.8710.0611.25 12.4413.63 21月~9.3110.5711.83 13.0914.35 2.0岁~10.0111.2912.57 1 3.8515.13 2.5岁~10.9012.231 3.56 1 4.8916.22 3.0岁~11.4012.911 4.42 1 5.9317.44 3.5岁~12.2713.8215.37 16.9218.47 4.0岁~12.6914.4616.23 18.0019.77 4.5岁~13.361 5.3017.24 19.1821.12 5.0岁~14.081 6.2118.34 20.4722.60 5.5岁~14.8817.1319.38 21.6323.88 6.0岁~15.7718.3720.97 23.5726.17 7.0岁~15.2519.3023.35 27.4031.45 8.0岁~16.2120.9725.73 30.4935.25 9.0岁~17.2222.9428.66 34.3840.10 10.0岁~18.4225.1531.88 38.6145.34 11.0岁~20.1527.9235.69 43.4651.23 12.0岁~22.2831.0139.74 48.4757.20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

儿童用药剂量计算 药学部裕海明 儿童的用药量要根据年龄或月龄来计算。一般药物说明书上对儿童剂量只写“儿童酌减”。那么,该酌何情减多少呢?下面提供几种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1:按体重折算小儿用药剂量。 有很多药品需按体重计算小儿剂量,如果有条件称量出准确的体重,其剂量的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X每公斤体重规定用量=小儿每日用量 在不方便称体重的情况下,一般按年龄来推算体重。公式如下: 1~6个月:月龄数×0.6十3=体重(公斤) 7~12个月:月龄数×0.5十3=体重(公斤) 1 岁以上:年龄×2十8=体重(公斤) 举例:比如痢特灵(呋喃唑酮)的小儿剂量为每日每公斤体重5~10毫克,分4次服。如果按每日每公斤体重7.5毫克计算,8岁儿童每日剂量为:7.5×(8×2十8)=180毫克。痢特灵的规格为每片100毫克,8岁儿童每次的剂量45毫克(约半片),每日剂量在2片以内。 计算方法2:按成人剂量根据年龄折算。列表如下: 计算方法3:简易快速计算法。

此法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1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0.01×(月龄十3) 1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0.05×(年龄十2) 举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100毫克(即1片),8岁儿童1次该服多少?按式计算:10 0(毫克)×0.05×(8十2)=50(毫克)。即8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50毫克(即半片)。 计算方法4:按体表面积计算。 小儿输液,成人和小儿用抗肿瘤药物,多按体表面积来计算剂量。计算方法是: ①体重在30公斤以下者,其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体重(公斤)×0.035十0.1=体表面积(平方米)。 ②体重在30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5公斤,体表面积增加0.1平方米。比如30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1.15平方米,35公斤体重者为1.25平方米,40公斤体重者为1.35平方米。 计算方法5: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 小儿中药剂量的计算与西药的有所不同,一般按年龄分成4种。即1岁以下者用成人量的1/4,3~4岁用成人量的1/3,4~7岁用成人量的1/2,7~15岁用成人量的2/3,1 5岁以上按成人量。

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

新生儿男宝宝的平均身高会高于女宝宝一些,根据幼儿生长发育测评标准显示, 新生儿的身高标准范围为男宝宝-53.6cm,平均值为50.2cm,女宝宝-52.8cm,平均值为49.6cm,伴随着孩子的月份成长,由于受营养、遗传、环境等因素影响,孩子的身高在迅速生长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月份里,都要一份标准量表,家长可随时参考。 测量,最好由两个人进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的最高点,至足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道具:两本厚重、不易移动的书(如字典)和一把卷尺。? 方法:在宝宝熟睡时,把一本书轻轻抵住宝宝的头;然后将宝宝的身体放平直, 在用一只手按直宝宝的同时,另一只手将另一本书抵在宝宝的脚掌后;最后把两本书都立稳后,将宝宝轻轻移幵。这时两本书的距离就是宝宝的身高了。? 温馨提醒:无需天天为宝宝测量身高,两三周测量一次即可。 4?6个月此期体格生长较出生头三个月有所减缓。体重平均每月平均增长500 -600克,身长每月平均增长约一2.4厘米。有部分孩子在6个月左右幵始萌出第一颗乳牙,一般为下门牙。

4-6 个月男童体格发育 月龄体重(千克)身长(厘米)头围(厘米)胸围(厘米) 4 个月 5 个月 6 个月 ? 4-6 个月女童体格发育 月龄体重(千克)身长(厘米)头围(厘米)胸围(厘米) 4 个月 5 个月 6 个月 7?9个月此期小儿体格生长速度相对前面6个月来说,继续减慢,体重平均每月增加300-400 克左右,身长平均每月增长 1.5 厘米左右。 7-9 个月男童体格发育

最新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1、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2949;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3109。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2、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37.69(厘米);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545+父母平均身高×0.544+25.63(厘米),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下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 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厘米)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骨龄是生物年龄,与生长密切相关,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片,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还可以预知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和孩子的生长潜力,如发现骨龄和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符,应到医院检查。 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身高与营养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著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完整版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1、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体重=出生体重+月龄* 7~12个月:体重=6+月龄* 2~12岁:体重=年龄*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 46cm。 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岁(12~18个月)应闭合。 7、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8、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00~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 即5*(100~110)=500~550 9、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①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②按体表面积: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 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 ③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1-5岁儿童新的标准身高体重测评表

1-5岁儿童新的标准身高体重测评表 来自:好父母网 | 时间:11月1日 19:34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新的国际婴儿成长标准,第一次就全世界每一个婴儿成长提供数据和指导。 新的婴儿成长标准称,婴儿之间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在区域和全球大规模人群之间,平均成长显著相似。新的标准证明,在婴儿出生至5岁时成长差别更多地受到营养、喂养方法、环境以及卫生保健而不是遗传或种族特性的影响。 有了这些新的标准,父母、医生、决策人员和儿童权利倡导者将了解什么时候婴儿的营养和卫生保健需求未得到满足,随后可在早期发现并处理营养不良、体重超重和肥胖以及其他与生长有关的状况。 “标准提供新的手段支持每一个儿童在最重要的形成性格时期获得最佳发育机会。”世卫组织总干事李钟郁博士说。 新的标准是世卫组织1997年开始的一项强化研究的结果,以便为评估从出生至5岁的所有婴儿的身体成长、营养状况和运动发育制定新的国际标准,涉及8000多名儿童。新的标准以母乳喂养的儿童为基础,作为生长和发育的规范。 这些标准包括不同年龄的婴儿体重和身长的正常参数、相对于不同身长的体重标准以及婴儿在坐、立和行走等重要发育阶段的一系列标准。 WHO女童体重标准(公斤) WHO女童身高标准(厘米) 初生 3.2 初生 49.0 1岁 9.0 1岁 74.0 2岁 11.5 2岁 86.0 3岁 13.9 3岁 95.0 4岁 16.0 4岁 103.0 5岁 18.2 5岁 109.0 WHO男童体重标准(公斤) WHO男童身高标准(厘米) 初生 3.4 初生 50.0 1岁 9.6 1岁 76.0 2岁 12.1 2岁 87.0

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

婴儿身高体重标准参考: 1个月男:身高48.2-52.8cm,体重:3.6-5.0kg;女:身高47.7-52.0cm,体重:2.7-3.6kg 2个月男:身高52.1-57.0cm,体重:4.3-6.0kg;女:身高51.2-55.8cm,体重:3.4-4.5kg 3个月男:身高55.5-60.7cm,体重:5.0-6.9kg;女:身高54.4-59.2cm,体重:4.0-5.4kg 4个月男:身高58.5-63.7cm,体重:5.7-7.6kg;女:身高57.1-59.5cm,体重:4.7-6.2kg 5个月男:身高61.0-66.4cm,体重:6.3-8.2kg;女:身高59.4-64.5cm,体重:5.3-6.9kg 6个月男:身高65.1-70.5cm,体重:6.9-8.8kg;女:身高63.3-68.6cm,体重:6.3-8.1kg 8个月男:身高68.3-73.6cm,体重:7.8-9.8kg;女:身高66.4-71.8cm,体重:7.2-9.1kg 10个月男:身高71.0-76.3cm,体重:8.6-10.6kg;女:身高69.0-74.5cm,体重:7.9-9.9kg 12个月男:身高73.4-78.8cm,体重:9.1-11.3kg;女:身高71.5-77.1cm,体重:8.5-10.6kg 婴儿身高体重对照表 月龄体重(单位kg)身高(单位cm)男女男女 01月 3.6-5.0 2.7-3.648.2-52.847.7-52.0 02月 4.3-6.0 3.4-4.552.1-57.051.2-55.8 03月 5.0-6.9 4.0-5.455.5-60.754.4-59.2 04月 5.7-7.6 4.7-6.258.5-63.757.1-59.5 05月 6.3-8.2 5.3-6.961.0-66.459.4-64.5 06月 6.9-8.8 6.3-8.165.1-70.563.3-68.6 08月7.8-9.87.2-9.168.3-73.666.4-71.8 10月8.6-10.67.9-9.971.0-76.369.0-74.5 12月9.1-11.38.5-10.673.4-78.871.5-77.1 15月9.8-12.09.1-11.376.6-82.374.8-80.7 18月10.3-12.79.7-12.079.4-85.477.9-84.0 21月10.8-13.310.2-12.681.9-88.480.6-87.0 2岁11.2-14.010.6-13.284.3-91.083.3-89.8 2.5岁12.1-15.311.7-14.788.9-95.887.9-94.7 3岁13.0-16.412.6-16.191.1-98.790.2-98.1 3.5岁13.9-17.613.5-17.295.0-103.194.0-101.8 4岁14.8-18.714.3-18.398.7-107.297.6-105.7 4.5岁15.7-19.915.0-19.4102.1-111.0100.9-109.3 5岁16.6-21.115.7-20.4105.3-114.5104.0-112.8 5.5岁17.4-22.316.5-21.6108.4-117.8106.9-116.2 6岁18.4-23.617.3-22.9111.2-121.0109.7-119.6 7岁20.2-26.519.1-26.0116.6-126.8115.1-126.2 8岁22.2-30.021.4-30.2121.6-132.2120.4-132.4 924.3-34.024.1-35.3126.5-137.8125.7-138.7 10岁26.8-38.727.2-40.9131.4-143.6 131.5-145.1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计算公式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计算公式 宝宝从婴儿到学龄前的时期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家长需要通过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来衡量宝宝是否达标。 一、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计算公式 1、体重标准测量公式:1~6个月时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6(公斤);7~12月体重(公斤)=出生体重(或3公斤)+月龄×0。5(公斤);2~10岁体重(公斤)=年龄×2+7(或8)。 2、身高标准的增长规律:足月儿身长平均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约增长25厘米,所以一岁时大约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长5厘米,因此2~12岁以后小儿身长(厘米)=年龄×5+75(厘米)。凡身高超过标准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3、头围标准计算公式: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头围测量可作为儿童智力发育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头围=身长(cm)×4/10+15 那么,影响宝宝身高发育的因素是什么呢? 二、影响儿童身高发育的因素 1、遗传:遗传因素很重要,儿童身高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等都受到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孩子的身高与父母亲的身高密切相关,按照父母的身高通用公式可推算出子女成年后身高的大致范围。 2、性别:男孩、女孩生长发育各有其规律与特点。一

般说男孩身高高于女孩,但在特定年龄段可能女孩高于男孩。如11-13岁左右,因为女孩较男孩青春发育早2年。 3、营养:儿童身高的发育必须有完善的营养素供给,营养需要均衡,在保证必需的热量的基础上,需要提供优质蛋白质类食品,如鱼、肉、蛋、奶等,同时还需要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等。营养均衡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发挥。 4、疾病: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干扰作用十分明显,慢性感染常使体重减轻;长期慢性疾病则影响体重和身高的发育;内分泌疾病常引起骨骼生长和神经系统发育迟缓;先天性疾病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5、母孕情况: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受孕母的生活环境、营养、情绪和疾病等各种因素影响,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可影响孩子生后生长缓慢,直至影响最终身高。 6、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对儿童健康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居住环境及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护理、正确的教养、体育锻炼、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等都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况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

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表完整版

儿童标准身高体重对照 表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 用小儿身长预测成年时身高法 1、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2、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父母平均身高×+(厘米);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父母平均身高×+(厘米),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厘米) 女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厘米) 上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骨龄可知孩子的生长潜力 骨龄和年龄不是一回事,骨龄是生物年龄,与生长密切相关,常用来评价人生长发育的成熟状态。判断骨龄主要是利用X线,拍一张小儿右手腕骨的X 片,根据腕骨X片显示的骨化点的个数及小儿的实际年龄就可以确定小儿的生长潜力。骨化点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相反说明小儿生长潜力很大。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长高些,给孩子服用一些催长的药物,虽然暂时加快了小孩的生长,但由于“刹车”时间提前反而影响了最终的身高,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以上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还可以预知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和孩子的生长潜力,如发现骨龄和孩子的实际年龄不符,应到医院检查。 ? 青少年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在青春期生长突增中,身高的增长非常快。长高的原因主要是骨骼的发育。男孩平均每年可增高7~9厘米,最多可达10~12厘米。女孩平均每年可增高5~7厘米,最多可达8~10厘米。这主要靠下肢和脊柱的增长。一般女性在19~23岁、男性在23~26岁身高才停止增长。这时因为骨骺闭合,所以不能再生长了。由于女性的骨骺闭合一般比男性早,所以成年女性比男性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身材,这就要进一步了解可能影响身高的因素: (1)身高与性成熟早晚有关 成熟年龄的迟早会影响急速成长的身高。一般是急速成长现象发生较早的人,就较快达到终止点;较晚发生的,也较晚达到其终点。当性早熟的少女不再长高时,性晚熟的少女却还在长高。因此,性晚熟的少女就比较高。身高长得最快的时期是青春前期。女孩在月经初潮的前一年,身高的增加可以达7~8厘米;而男孩的身高增长的巅峰期是青春期头一年,约13~14岁,身高增加可达10~12厘米。 (2 )身高与营养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说,身高是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堆砌”起来的。构成人体的蛋白质的物质有5~10万种,组成这些蛋白质的8种必需氨基酸要靠食物供给。如果食物能提供足量的8种必需氨基酸,就能加速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骨骼和骼软骨的生长发育。对学龄前儿童的试验表明,每餐面包中增加0.5克赖氨酸的实验组的身高体重显着超过其他儿童。日本将6对孪生婴儿分两组进行试验,第一组给予正常营养,第二组在食物中增添赖氨酸。1300天后,第二组的婴儿比第一组平均高1.7厘米,重1公斤。可见,全面、合理的营养是影响身高的因素,同时也是补救身高的必要条件。骨骼,尤其是下肢和脊柱,在性发育期新陈代谢最旺盛,这就需要丰富的营养供给。饮食中的高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质和钙、磷、维生素等无机盐类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鱼类以及各种促进新陈代谢的维生素B族、E族,豆类、杂粮及新鲜水果、蔬菜等所含营养成分,都有助于骨骼的充分发育,即骨骼的增长、增粗、增宽和骨皮质增厚。 (3)身高与睡眠有关 生物学家研究内分泌腺分泌规律时发现,对少年儿童来说,睡得好长得高。身高的增长,取决于骨骺的不断增长,而骨骺的生长又受内分泌腺的控制。控制身高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脑下垂体分泌的生长素、黄体化激素和性激素,其中生长激素作用最显着。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其明显的规律性,即白天分泌较少,夜晚睡眠时分泌较多。研究人员发现,当儿童深睡1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超过白天5~7倍,而深睡时性激素和黄体化激素的分泌也很旺盛。显然,这对儿童身高的增长非常有利。青春期是生长激素和雄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期。生长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使四肢骨骼增长;雄性激素则使骨骼增粗,更结实。这两种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尤其旺盛,所以青少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与计算方法

儿童身高体重表 年龄 男孩女孩 身高(cm)体重(kg)身高(cm)体重(kg) 02月52.1-57.04.3-6.051.2-55.83.4-4.5 03月55.5-60.75.0-6.954.4-59.24.0-5.4 04月58.5-63.75.7-7.657.1-59.54.7-6.2 05月61.0-66.46.3-8.259.4-64.55.3-6.9 06月65.1-70.56.9-8.863.3-68.66.3-8.1 08月68.3-73.67.8-9.866.4-71.87.2-9.1 10月71.0-76.38.6-10.669.0-74.57.9-9.9 12月73.4-78.89.1-11.371.5-77.18.5-10.6 15月76.6-82.39.8-12.074.8-80.79.1-11.3 18月79.4-85.410.3-12.777.9-84.09.7-12.0 21月81.9-88.410.8-13.380.6-87.010.2-12.6 2岁84.3-91.011.2-14.083.3-89.810.6-13.2 2.5岁88.9-95.812.1-15.387.9-94.711.7-14.7 3岁91.1-98.713.0-16.490.2-98.112.6-16.1 3.5岁95.0-103.113.9-17.69 4.0-101.813.5-17.2 4岁98.7-107.214.8-18.797.6-105.714.3-18.3 4.5岁102.1-111.01 5.7-19.9100.9-109.315.0-19.4 5岁105.3-114.51 6.6-21.1104.0-112.815.7-20.4 5.5岁108.4-11 7.817.4-22.3106.9-116.216.5-21.6 6岁111.2-121.01 8.4-23.610 9.7-119.617.3-22.9 7岁116.6-126.820.2-26.5115.1-126.219.1-26.0 8岁121.6-132.222.2-30.0120.4-132.421.4-30.2 9岁126.5-137.824.3-34.0125.7-138.724.1-35.3 10岁131.4-143.626.8-38.7131.5-145.127.2-40.9

0-6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

0-6岁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 0-1个月 一般掌握部分 出生时生理指标正常均值: 体重:3.12—3.21千克;身高:49.6—50.2厘米; 头围:33.5—33.9厘米;胸围:32.2—32.3厘米。 身体发育:一个月的孩子,一逗会笑。可以注视某一物体,1—2个月的孩子集中了全身不协调的动作(握拳)。 早期教育:可在小床上悬挂彩色观点,色彩鲜艳、简单、种类不宜多,还可以挂带响声的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几个方面来刺激宝宝透视能力及听觉能力。采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训练宝宝听觉能力。 (1)体重:喂养得当,宝宝的体重就会增加,否则就会下降,生病时体重下降,恢复后又上升。因此,测体重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既方便又灵敏。 (2)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不是足尖)的长度,3岁以内的宝宝以仰卧位测量。 (3)头围:观察和测量婴幼儿头围,就可了解千口掌握婴幼儿脑发育是否正常,大脑发育不正常会导致头围过大,可能是脑发育异常。头围的大小决定了小儿的脑发育,正常发育:吠态下的小儿出生时脑的重量平均为370克,约为成人脑的1/4。9个月时为出生前的2倍多,3岁时会超过出生时的3倍。 (4)胸围:代表胸廊与肺发育。婴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几厘米,从半岁开始胸围逐渐接近头围。 宝宝出生时体重约为3—3.5千克,不足2.5千克的婴儿称为“低体重儿”,需要在医院采用暖箱保持体温,待自身能保持体温时才可出院。体重超过4千克的婴儿称为“巨大儿”,如果母亲产后血糖升高,婴儿也需要住院观察。 由于口乎吸与蒸发导致身体水分减少以及大小便的排出、母乳分泌不足、婴儿吃奶还不太多等因素,所有新生儿的体重都会减少,称为生理性失重,俗称“掉水标”,一般体重会减少3%—9%。待母乳充足后大概到两周,婴儿会恢复到出生体重,到满月时体重增加0.6—1.2千克。观察宝宝的体重十分重要,可以知道宝宝是否发育正常,母乳是否充足。家庭中最好准备磅秤,为宝宝定期测量体重。测量时可;曙宝宝直接放在垫好衣被的磅称上,减去衣被的重量;也可以由妈妈抱着测量,减去妈妈的重量,不过这种称法不太准确。 胎儿的胎红细胞携静脉氧,需要的量较多,出生后有了自主口乎吸,红细胞需要的量减少,因此过多的红细胞会死亡,红细胞中的铁留在肝脏中,其中的胆红素由于肝脏的酶系统还未成熟,不能结合而排除,大量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黄疸。所以足月儿中70%从出生第二天起,皮肤、黏膜、眼的结膜、躯干、手

儿童及青少年身高体重对照表

儿童及青少年按身高的体重自测对照表 身高(厘 米) 男性体重(千克)女性体重(千克) 中下等平均值中上等中下等平均值中上等 120 17.56 20.50 23.44 17.64 20.60 23.56 121 17.98 21.10 24.22 17.70 20.70 23.70 122 18.08 21.30 24.52 17.66 21.00 24.34 123 18.70 22.00 25.30 17.98 21.60 25.22 124 18.54 22.50 26.46 18.00 22.00 26.00 125 19.02 22.80 26.58 18.70 22.60 26.50 126 18.56 23.50 28.44 18.74 22.80 26.86 127 19.88 23.60 27.32 19.10 23.20 27.30 128 19.50 24.40 29.30 18.42 23.70 28.98 129 20.60 24.50 28.40 17.88 24.30 30.72 130 21.02 25.20 29.38 19.40 24.70 30.00 131 20.70 25.80 30.90 20.12 25.30 30.48 132 21.54 25.80 30.06 20.50 25.50 30.50 133 20.94 26.30 31.66 21.14 25.80 30.46 134 22.24 27.20 32.16 21.14 26.40 31.66 135 22.58 27.70 32.82 22.04 27.40 32.76 136 22.62 28.30 33.98 22.50 27.20 31.90 137 22.62 28.70 34.79 22.14 28.20 34.26 138 23.98 29.30 34.62 22.44 28.90 35.36 139 23.92 29.90 35.88 23.22 29.40 35.58 140 24.36 30.30 36.24 23.76 29.70 35.64 141 24.76 31.40 38.04 23.70 30.70 37.70 142 26.34 31.50 36.66 24.60 31.40 38.20 143 25.80 32.10 38.40 23.56 32.20 40.84 144 25.46 32.70 39.94 25.36 33.60 41.84 145 26.20 33.80 41.40 26.08 33.60 41.12 146 27.48 34.20 40.92 26.40 35.00 43.60 147 27.68 35.00 42.32 27.02 35.40 43.78 148 27.60 35.30 43.00 26.92 37.10 47.28 149 28.62 36.00 43.38 28.14 38.40 48.66 150 29.12 36.60 44.08 29.50 39.90 50.30 151 29.48 37.70 45.92 30.12 41.00 51.88 152 31.58 38.40 45.22 31.20 42.10 53.00 153 31.36 39.40 47.44 32.50 43.10 53.70 154 32.70 39.80 46.90 33.18 43.60 54.02 155 32.96 41.00 49.04 33.42 44.20 54.98 156 31.82 42.40 52.98 34.78 45.10 55.50 157 33.82 43.20 52.58 35.56 45.70 55.84 158 34.94 43.90 52.86 36.38 46.50 56.62 159 36.80 45.30 53.80 36.10 46.70 57.30 160 36.96 46.30 55.64 37.46 47.90 58.34 161 37.30 46.50 55.70 37.02 48.60 60.18 162 37.28 48.00 55.72 38.52 49.60 60.68 163 39.82 49.40 58.98 38.30 49.90 61.50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儿童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 新生儿用药剂量应该没有专门的书籍介绍,不过可以参照临床《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儿童用药有几种计算方法,可以掌握。 ? 方法一:简易快速计算法 此法适用于药品说明书未规定小儿剂量,或忘记按公斤体重计算的剂量。公式如下: 1 岁以内剂量:成人剂量 **(月龄 +3) 1 岁以上剂量:成人剂量 **(年龄 +2) 例:成人服痢特灵每次 100 毫克 (即 1 片),8 岁儿童 1 次该服多少按上式计算:100(毫克)**(8+2)=50(毫克),即 8 岁儿童服痢特灵剂量每次为 50 毫克 (即半片)。 ? 方法二:根据小儿体重计算 多数药物已算出每公斤体重,每天或每次的用量,因此根据小儿体重决定用药剂量的方法,目前应用相当广泛。对于已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实际测得的体重 (千克) 计算用药量。公式如下: 小儿剂量 = 每公斤每天 (或每次) 用药量 * 体重(千克) ? 方法三:按公斤折算剂量 小儿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重 /50(即成人平均体重)。对没有测知体重的小儿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婴儿 6 月前体重 (千克)= 月龄 *+3 7 个月~12 个月体重 (千克)= 月龄 *+3 一周岁以上体重 (千克)= 年龄 *2+7 ? 方法四: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近年来,国外推荐药物按小儿体表面积计算,既适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科学性较强。其计算方法如下: 1、体重在 30 公斤以下者,其体表现积计算公式为: 体重 (公斤)*+= 体表现积 (平方米)。 2、体重在 30 公斤以上者,在前公式基础上每增加体重 5 公斤,体表面积增加平方米。比如 30 公斤体重者,体表面积为平方米,35 公斤体重者为平方米,40 公斤体重者为平方米。

儿科计算公式

执业医师考试:儿科计算公式大全 1. 小儿体重的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 出生时约为33~34cm,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 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5.牙齿 乳牙计算公式:月龄- 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 出生时为1.5~2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配比 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1岁内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1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X0.035+0.1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0.02+1.05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9.血压 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小儿烧伤面积计算 (1)小儿头部烧伤面积为:9+(12-年龄): (2)双上肢: 9×2(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 (3)躯干:9×3(前13%、后13%、会阴1%); (4)双下肢: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 11.补液生理需求量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烧伤面积(%)×1.8(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

少年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少年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 年龄矮小偏矮正常偏高高个3rd 10th 50th 90th 97th 身高(cm)体重(kg) 身高体重(kg) 身高体重 (kg) 身高体重(kg) 身高体重(kg) 2岁82.1 10.22 84.1 10.9 88.5 12.54 93.1 14.64 95.3 15.46 2.5岁86.4 11.11 88.6 11.85 93.3 13.64 98.2 15.73 100.5 16.83 3岁89.7 11.94 91.9 12.74 96.8 14.65 101.8 16.92 104.1 18.12 3.5岁93.4 12.73 95.7 13.58 100.6 15.63 105.7 18.08 108.1 19.38 4岁96.7 13.52 99.1 14.43 104.1 16.64 109.3 19.29 111.8 20.71 4.5岁100 14.37 102.4 15.35 107.7 17.75 113.1 20.67 115.7 22.24 5岁103.3 15.26 105.8 16.33 111.3 18.98 116.9 22.23 119.6 24 5.5岁106.4 16.09 109 17.26 114.7 20.18 120.5 23.81 123.3 25.81 6岁109.1 16.8 111.8 18.06 117.7 21.26 123.7 25.29 126.6 27.55 6.5岁111.7 17.53 114.5 18.92 120.7 22.45 126.9 27 129.9 29.57 7岁114.6 18.48 117.6 20.04 124 24.06 130.5 29.35 133.7 32.41 7.5岁117.4 19.43 120.5 21.17 127.1 25.72 133.9 31.84 137.2 35.45 8岁119.9 20.32 123.1 22.24 130 27.33 137.1 34.31 140.4 38.49 8.5岁122.3 21.18 125.6 23.28 132.7 28.91 140.1 36.74 143.6 41.49 9岁124.6 22.04 128 24.31 135.4 30.46 142.9 39.08 146.5 44.35 9.5岁126.7 22.95 130.3 25.42 137.9 32.09 145.7 41.49 149.4 47.24 10岁128.7 23.89 132.3 26.55 140.2 33.74 148.2 43.85 152 50.01 10.5岁130.7 24.96 134.5 27.83 142.6 35.58 150.9 46.4 154.9 52.93 11岁132.9 26.21 136.8 29.33 145.3 37.69 154 49.2 158.1 56.07 11.5岁135.3 27.59 139.5 30.97 148.4 39.98 157.4 52.21 161.7 59.4 12岁138.1 29.09 142.5 32.77 151.9 42.49 161.5 55.5 166 63.04 12.5岁141.1 30.74 145.7 34.71 155.6 45.13 165.5 58.9 170.2 66.81 13岁145 32.82 149.6 37.04 159.5 48.08 169.5 62.57 174.2 70.83 13.5岁148.8 35.03 153.3 39.42 163 50.85 172.7 65.8 177.2 74.33 14岁152.3 37.36 156.7 41.8 165.9 53.37 175.1 68.53 179.4 77.2

标准身高体重计算公式

一般来讲2-12岁的儿童可用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其身高: 身高(cm)=(年龄-2)×5+85=年龄×5+75 按年龄计算体重公式: 婴儿: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0.7+(月龄-6)×0.5 2~12岁儿童体重(KG)=(年龄)×2+12=年龄×2+8 体重的评价指标如下: 标准体重的60%以下严重营养不良 标准体重的60~80% 中度营养不良 标准体重的80~90% 轻度营养不良 标准体重的90~110% 正常范围 >标准体重的120% 肥胖 ----------------------------------------------------- 测量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 较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 成年:〔身高(cm)-100〕×0.9=标准体重(kg) 另一种是: 男性: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 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基本已被广泛采用。 另外,最近军事科学院还推出一计算中国人理想体重的方法: 北方人理想体重=(身高cm-150)×0.6+50(kg) 南方人理想体重=(身高cm-150)×0.6+48(kg) 这一计算方法,似乎比较适合南北地区中国人。 儿童标准体重的计算,简便的方法是: 1~6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6=标准体重(kg) 7~12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5=标准体重(kg) 1岁以上:8+年龄×2=标准体重(kg) ----------------------------------------------------- 计算身高的公式 利用遗传因素即利用父母的身高进行预测。计算公式为: 儿子成人时的身高=(父高+母高)×0.54 女儿成人时的身高=(父高×0.923+母高)÷2 此方法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大约在3-5厘米。 2.利用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后天发育情况,即当时的实足年龄、身高、足长进行预测: Hm=A+(B×C)其中Hm为成人后的身高,A为常数,B为相应的系数,C为当时的身高。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常数和系数。A和B是通过统计资料制成的表中查得,这里可查阅《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第36页提供的预测身高表。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足长与身高有着密切关系,它包含着遗传和后天发育情况。中国青少儿体质调查组根据1979年对11万名7-25岁男女学生

幼儿园测量身高、体重、视力方法及注意事项

幼儿园测量身高、体重、视力方法及注意事项测量身高、体重 每年5月、11月测量身高、体重 1、测量体重: ①测量前准备测量前应将秤稳地置于地上,检查零点(每天下午测量前及测量中均应检查一次)。测量者应熟悉秤的读码及使用方法;被测者应事先排小便,脱去鞋、袜、帽子和外衣,最好仅穿内衣裤。{若没有暖空调测量后要扣除衣服重量(目测)}②记录方法: 体重要以公斤(千克)为单位,记录到 0."01公斤(千克)。 测量身高: 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测量时小朋友要脱去鞋帽。 ②小朋友立正姿势,脚跟、臂部及两肩胛间几个点同时靠于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两眼平视正前方,胸稍挺起,腹微收,两上肢自然下垂,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使底板下滑恰至接触小朋友头顶点时,读滑板底立柱上的数字。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板在同一水平上。 ③记录方法: 身高要以厘米(公分)为单位,读至 0."1厘米。 测量视力 每年4月、10月测视力。(小班上学期不必测量,下学期开始测量) 1、测量前准备:

各班教师要先让每位小朋友熟悉“E”朝向。 2、检查距离: 视力灯悬挂高度----视力灯上面“ 1.0”位置一般距离地面1米(大多数小朋友双眼水平一致);小朋友站位置距离视力灯5米。(视力灯要悬挂在光线好地方、若光线差的一定要插电源。) 3、"检查方法: 先右后左,检查一眼时,另一眼用遮眼匙遮住(注意勿压眼球)。小朋友能看到的最小视标行的全部视标均为查完。 4、视力记录方法: 被测眼能看到的最小视标行若能看清半数及以上视标,则视力为此行(记录时写本行视力)。 如国际E字表 0."5行共5个视标,能看清3个,则该眼视力记为 0."5;若能看清2个,则该眼视力记为 0."4。 5、注意事项: 初次检查的小朋友,尤其年龄小、对物反应欠佳的小朋友应于检查前耐心教会其辨认视标的方法〈可嘱家长先教〉。 ①剧烈活动后不要马上查视力,需先休息; ②强光下活动后勿马上查视力; ③被测不许偷看、眯眼、揉眼,否则有误差。若儿童自觉视力模糊,可允许休息后再查;④遮眼时勿压迫眼球,否则影响视敏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