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通识·学术写作系列|郁喆隽:互联网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

  • 格式:docx
  • 大小:28.89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通识·学术写作系列|郁喆隽:互联网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

写作在大学生活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研究型大学中,学术是大学生活的一种训练方式,而写作则是学术的主要呈现方式,写作能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学术写作,不是工具性写作,不是创意写作,也不是文学性写作。它本质上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缜密性、理性化、说服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于2019年推出学术写作指导计划,在这个学期组织了学术写作系列讲座,由来自不同专业的擅长学术写作的教师,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如何组织布局,如何分解问题以及如何考虑读者。

2019年3月26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郁喆隽的讲座以“互联网时代的学术阅读和文献管理”为题。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宗教学,代表作有《神明与市民:民国时期上海地区迎神赛会研究》。郁老师开设的复旦大学校级哲学精品课“《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年年爆满。在Coursera和中国大学慕课的网络课程上,他在哲学分类中的具有超高人气。

他的讲座从大学学习生活的几个环节入手,分析写不出论文的主要症结;还介绍了当代世界主流的征引体和学术规范,并剖析几个违反学术规范的典型案例;讲座还介绍几款常用的笔记和文献管理软件,以帮助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从源头上践行学术规范,提高学习效率。讲座最后还将提出几个写作论文的原则性要求。以下系其讲座现场整理稿节选。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宗教学系副主任,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

一、大学生活的四个环节

各位同学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有关学术规

范和文献管理的问题。这看似是一个很细微的问题,但在我们整个大学教育中是缺失的。如果我们对于阅读管理,或者说知识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很可能会影响个人更长远的发展。更不要说,如果因为技术的原因导致学术规范出现问题的话,就可能在你的未来人生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这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很多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困惑,不管是写学年论文还是期末论文,给定选题或者自由任选,都会感到很茫然,会感到好像没什么话要说、不知道要写什么。这本身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件事情。当你面对电脑写不出东西的时候,这并不是写作本身的问题,而是说明你在之前大学生活的许多环节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所以我想首先从我们现在同学最能够感受到在复旦大学学习生活的这几个环节开始谈起:上课、找文献、读书、上网/娱乐。如果你在这四个环节中的学习没有到位,或者你的知识管理和阅读出现了问题,那很有可能在最终面对论文题目的时候就会无话可说。

二、上课与藏宝图

第一个环节是上课。上课是每个学生的本分。在移动互联时代,你能在网上迅速找到非常多的相关视频课程。最近几年,我大量的学习时间是在B站度过的。B站目前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不收费的学习型网站,里面搬运了很多课程,既有国内的公开课,也有国外的公开课。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也是许多教育研究者始终在关心的问题:大学教育与网上的公开课程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当我打开B站的时候,我并不是以发弹幕或者娱乐的心态,而是怀着一种非常崇敬的学习心态,因为那里面有大量的宝藏吸引着我、等待我去发掘。这也促使我去反思高校目前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的课程不必面面俱到。“倾销式”的把一个学科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被动知识的学习和获得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便捷、方便。只要有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你就可以随时找到相应的书籍、网络课程,甚至是大量的专业研究资料。这跟过去20年相比,完全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继续回到之前那个命题思考上来。大学老师到底应该传授什么,学生应该从大学课程当中获得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在于你获得在这个领域当中面面俱到的信息,而在于你获得了一张“藏宝图”。这当然是个比喻,假设你对这个领域是不熟悉的话,你首先要形成一个大致方位的藏宝图。

以哲学学科为例,这张藏宝图可能关心的是,它在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流派和人物;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自论证的重点是什么;在面对现实或理论问题的时候,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又是尚未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后人去开发。这张藏宝图可以很简略,但是要点要清晰,比如哪里是“山川湖海”,哪里是“边界”,哪些势力在“针锋相对”等等。这些基本的要点都要勾勒出来。等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时,你能否把所有阅读过的书本、论文、笔记全部合上,闭上眼睛给自己画出这张藏宝图?

这张藏宝图可能并不是非常详细,但它奠定了在本科时代甚至是未来硕士和博士的学习阶段你对整个领域的基本认识。坦率的说,形成整全的图景事实上是很难的,因为到现在为止,有很多老师依然采取的“信息倾销”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告诉学生,但是并没有把理论跟理论、知识跟知识之间的勾连、以及内在的结构性关系展现出来。作为一个学生,当你在上课时,首先要思考课上老师讲的知识点是什么,把它放在大的图景中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个图景是这个学科的基本脉络。

三、如何进行阅读

第二个问题是文献。上了一个学期的课程,学生一定会花大量时间在阅读材料上。过去我们是要动手找材料,而现在很多资料唾手可得。同学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真是何其幸运。文献的稀缺性是我在读本科时感受最深刻的,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论文可以轻易检索到,专业数据以及电子化的资源也非常丰富,即使是某个很小很精的领域中的文献,可能都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大致阅读完。

我要补充的是,各种不同的文献种类,它可能会呈现出对知识领域完全不一样的样貌。比如我们传统用的纸质书,但是学术期刊在内更多是电子刊物。这个时代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同学们不能像某些文艺青年那样,执着于读纸质书的情调。关键是我们如何从这些书中获取这一知识领域的前沿方向或关键洞见。工具书、专著、期刊、电子期刊、数据库和网络等类型的文献,对于一个学生的培养,都是缺一不可的,不能偏颇。

复旦大学图书馆可能每年有好几十场讲座,教大家怎么使用复旦的电子数据库。复旦大学的数据库和电子文献的资源非常丰富,如果同学们依然习惯之前的纸质文献的阅读模式,这反而变相造成了一种很大的浪费。

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大量的文献获得之后,我们该怎么处理它们?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卷用竹简做的,每一卷的字其实非常少。而现代人面对纷繁的学术资料,更关键的是把它们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同时还涉及到长久的记忆管理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同学的阅读热情非常高,有的同学一年从复旦图书馆借出来的书非常多,但读书仍没有获得实效,原因可能在于阅读漫无目标。

我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还是学生的时候,每当跑到图书馆,本来想借某一本书,结果发现这本书边上还有另外一本书,被它的标题深深的吸引了,然后把那本书也借了,结果带了一大堆书回去,真正要借的书却淹没在里面。这种行为有点像小熊捡西瓜,捡了一个扔一个。当你被一种没有目标的阅读所驱动的时候,读到的永远是碎片化的东西,没办法把它编织成一个完整的学术地图。

那如何规划学术阅读的目标呢?目标要从你上课当中获得的藏宝图和扩展阅读列表中来。

我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如果对某个领域的问题比较感兴趣的话,请给自己做一个学期阅读计划。一个学期能精读十本书,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目标。这十本书的关系不是散点式的,而是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当一个学期精读完这十本书的时候,可以说对这个领域比较熟悉了,有一定发言权,至少没有重大问题的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