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

B.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

C.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以进行预测。

D.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

B.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

C.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

D.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

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

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

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

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

(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

B.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

C.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

D.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

B.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

C.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

D.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1]礼

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路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躧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义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2】阖门不出,魏文【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到;魏文侯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候,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贵耕战而贱儒生贱:轻视

B.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防:防备

D.薄夫敦,鄙夫宽敦:敦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上下乱而阴阳谬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B.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C.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

D.人民为善开不为上用之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儒名而俗行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不徇爵禄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此上化也,非人所见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10.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6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1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14.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古代贬谪之地往往环境艰苦,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述谪居浔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古代诗人多有对“乐”的独到体会。欧阳修贬滁州,于山林间感慨“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初道士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其名、字、号都出自《庄子·逍遥游》。其名与号出自“__________________”,其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4)骨气是人之脊梁,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傲岸,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都是骨气的表现。

1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

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2分)

(2)画线的部分与小说后续情节有何关系?请结合原著,举例说明。(4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心灵的呼吸

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

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

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

“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

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成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

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

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

(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深奥:深邃神秘

B.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吐诉:吐露、倾诉

C.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峻拔:尖而细

D.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融和:和谐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的父亲摸透了笙管的特点,当他吹笙时,笙就好像与他融为了一体。

B.硬木制作的管子握在手里很沉重,所以吹奏时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

C.作者屡屡将音乐的记忆融于黄昏的情境中叙写,有效传达出苍凉的感受。

D.作者用“雁群飞过冬天”形象而生动地喻指了音乐具有超越苦难的力量。

19.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6分)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语言基础运用(共5分)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

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

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让人心生遗憾又给人启迪的人物。请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或她)为何令你感到遗憾,又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

(2)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班级要开展“缅怀革命先辈、点燃青春激情”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参与策划,你会在活动中设计一个怎样的核心环节?请说说理由。要求:简要说明核心环节的内容,重点陈述理由。不超过150字。

(3)请以“醒来的瞬间”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

23.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B

2.C

3.B

4.A

5.答案要点:

原因: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取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

作用:①人工神经网络可用来构建深度学习的模型。

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提高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的能力。

③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

④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C

7.B

8.B

9.D

10.答案示例:

①本文第一段通过几个例子来体现相反相成的思想。

人走路时,脚踩着的路要靠没有踩着的地方才能成为路。

人的身体要靠手足才能活动,但能动的手足要靠不动的身躯才能活动。

②由此得出结论,有的事物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用处,但是有用处的事情却要依靠它;礼义表面上对人没有成效,但有成效的事情要靠礼义才能完成。

11.答案要点:

①通过学习可以加强或提升道德修养,如果不学习就会产生各种弊病。

②“好仁”二句:追求仁德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憨傻易欺。

“好知”二句:喜好聪慧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无守。

“好信”二句:讲求诚信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带来伤害。

“好直”二句:讲求直率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尖刻伤人。

“好勇”二句:追求勇敢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好斗作乱。

“好刚”二句:喜好刚强却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答出其中的两个即可)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12.A 13.D

14.答案要点:

①前两句侧重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心中有道,则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外物相融相亲。

②后两句侧重写诗人的超然态度,说明尽管外物未必和谐、美好,但内心的超脱也能使人自得其乐。

15.(1)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然后图南)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6.答案要点:

(1)元妃省亲(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2)是小说后续情节发展的暗示,暗示了青春少女的红颜薄命以及封建家族走向崩溃的悲剧。例如小说写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府最后被抄家等。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C 18.B

19.答案要点:

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

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

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20.答案要点:

①文中写到的都是吹奏乐器,它们的演奏都有赖于呼吸的控制。

②音乐是接通心灵和遥远世界的通道,是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

③心灵的吐诉如同呼吸要有节奏,节奏能把内心情感调动起来。

④技巧熟练的演奏会紧贴曲调的命脉,使音调像呼吸一样自然。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1)D

(2)参考答案:

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

22.略

23.略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2021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统一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__224;n)或李代桃僵(ji__225;ng) B. 针灸仗义执言蹙(ch__249;)额毛骨悚(s__242;ng)然 C. 蹂躏再接再励檄(___237;)文百舸(gě)争流 D.垫付绿草如茵游说(shuǐ) 乳臭(ch__242;u)未干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加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 方面难免会用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 们跑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 B.必须抑制防止 C. 必需抑止防治 D.必需抑制防止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解析版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活性炭韬光养晦冗.(rǒng)长恪(kè)尽职守 B. 谐奏曲咄咄逼人怆.(chuàng)然怙恶不悛.(qǔn) C. 威慑力暇不掩瑜攫.(jué)取唾.(chuí)手可得 D. 笑咪咪按图索骥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B项谐奏曲应为协奏曲,怙恶不悛应为quān;C项暇不掩瑜应为瑕不掩瑜,唾手可得应为tuò;D项笑咪咪应为笑眯眯,荒谬应为miù 【高考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易错提醒】受方言影响误读的字特别多, 【备考提示】注意形近字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字形,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 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 ....,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 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 ....,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 激战,却兵不血刃 ....,最终以3:0取得胜利。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不合语境。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备考提示】使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使用对象,词义的轻重,对一些易望文生义的词尤其要引起重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2021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娴.熟悬.崖勒马弦.外之音 B.按捺.纳.税刚毅木讷.方凿圆枘. C.静谧.猕.猴弥.天盖地所向披靡. D.皎.洁缴.纳狡.兔三窟矫.揉造作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辍学既便耳濡目染不孚众望 实用文档

B.海涵连锁截长补短美轮美奂 C.切身特聘专程谒见义气相投 D.申说回馈禁止赌搏征稿启事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 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取了更加咄咄逼人 ....的收购策略。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 ....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影响依然存在。 C.从被科尼法官讲述的一起案件深深触动,到把科尼的故事写成《复活》, 托尔斯泰惨淡经营 ....了整整了12年之久。 D.“千年杜鹃王”是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马岗子海拔2160米处发现的,树围 实用文档

2021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 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 目前,深度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北京卷)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 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定答案后,用2B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 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红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 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传媒难以起齿自 诩(yǔ)闭目塞(sè)听 B.芯片钩玄题要豢(juàn)养车载(zài)斗量 C.转 轨众口铄金执拗(niù)半嗔(chēn)半喜 D.幅射赋于重任补给(jǐ)便(biàn)宜行事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 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 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铺呈贴 B.塑铺 像画 C.塑摆像贴 1 D.雕摆呈画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 手谷歌渔翁得利。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版)

202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word版精校 版) 绝密★启用前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 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7个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 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 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 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 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 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 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 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 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 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 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 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

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 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 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 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 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 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 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 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 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 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 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 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22年5月,谷歌Duple某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 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 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新课标II)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留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 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争辩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动身,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阅历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由于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协作,完成艺术品的其次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经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行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 =本不行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定会依据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行避开地就会毁灭误读或制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制造也是误读,不要期望全部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期望全部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全都.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依据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德,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争辩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争辩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生疏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阅历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连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缘由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制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制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在确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日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到底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行能完全没有同—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来护儿,字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而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气。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場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日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出师命将,扫清群丑,上禀圣算,指日克除。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寻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1卷)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1卷)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靶√�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 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 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 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 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 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 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 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 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 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北京高考语文试题2021(文字版)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北京高考语文试题2021(文字 版) 考生们在高考结束以后,可以来看看由本站高考栏目整理而出:北京高考语文试题2021(文字版),也希望所有考生们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 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 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 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 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 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 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 的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 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 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 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 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 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 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 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 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 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15、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适用地区: 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广西、辽宁、海南 第i卷写作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艺术品的拒绝接受在过去并不被作是关键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蓬勃发展一个名 叫 “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启程,将创作看做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 顺利完成就意味著创作顺利完成,而从拒绝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顺利完成并不表明 创作已经破灭.它只表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写作的作品的价值包含审美价值仅 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 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为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备什么意义呢?拒绝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 瑟尔说道艺术文本就是一个“招唤结构”,因为文本存有“空白”“职位空缺”“驳斥” 三个要素。所谓“空白”,就是说道它存有一些东西没表达出来,作者急于不写或未明写下,必须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回去补足;所谓“职位空缺”,就是语言结构导 致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写作文本时必须把一个个句子整体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 起来,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驳斥”,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备 驳斥的功能,它能够鼓励接受者对现实展开思考和抨击,由此可见,文本的招唤性须要接 受者契合和协调,顺利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像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约,其 非常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多样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 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 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 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 认知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可以发生误解或缔造。从某种程度上说道,认知就是误解,缔造也就是误解,不要期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抱持同样的认知,也不要期望所有的认知 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著艺术作品的顺利。

2021年高考真题——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等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 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 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 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 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 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 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 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 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 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 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 1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Ⅱ)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校对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北京卷)

校对版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版(北京卷) 语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中概念含义的能力。由原文“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可知A、C、D三项均属于古籍,B项不属于古籍。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错误,由原文“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D项的表述忽略了原文中的前提条件“对于文献研究者来说”,一般人们看到古籍时便可享受外在的审美艺术价值,不一定附着在文献价值上。 3.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问客’应标为‘SO’”错。由“‘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可知,“问”字处不用做任何操作;由“‘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可知,这里对应“客”。可见“问客”应该标记为“OS”。 4.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项,“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错误,由原文“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可见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不仅在于保护艺术价值,也包括文物、文献价值。C项,“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

2021年语文新高考Ⅰ卷及参考答案(word可修改版,A4可直接打印)

2021年语文新高考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孪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真题及答案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真题及答案word 版 绝密★启用前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 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

2023年北京卷高考语文真题解析(word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认知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初,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心理学中居于主流地位。该模式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如果把大脑比作计算机的硬件,那么认知就是运行在这个“硬件”上的“程序”。认知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不依赖于身体,就像程序在功能上是独立于硬件的,这就是所谓的“离身认知”。离身认知观把人比作机器,把认知过程看成计算,认为人只能接受指令算法。如果把某个人收到的刺激信号输入到另外一个人的大脑中,可以得到同样的感觉体验。可是,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感知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惬意,也可能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惆怅。 其后,联结主义模式进入认知心理学家的视野。大脑是由神经元相互联结构成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联结主义建构了“人工神经网络”,力图找寻认知是如何在复杂的大脑神经元联结和并行分布加工中得以涌现的。然而,联结主义模式与符号加工模式在“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认知在功能上的独立性、离身性构成了两种理论的基础。 目前,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取向。该理论主张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身体的。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如果我们拥有蝙蝠的生理结构,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有些认知内容是身体提供的,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初始概念。例如,“冷、热、温”等概念基于身体感受,以这些概念为基础发展出了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会使用“冷漠、热情、温暖”。 (取材于叶浩生、苏得权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有许多实验支持具身认知的假设。例如,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参加一个关于耳机舒适度的测试。研究者告诉学生,这种耳机已经在走路、跳舞、听课等情况下进行了测试,现在要测试的是在水平移动头部(即摇头)和垂直移动头部(即点头)时耳机声音的质量。学生被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头部水平移动组、垂直移动组和对照组。在随后的测试中,学生先听到一段音乐,然后是广告商推荐这款耳机的一段话。水平移动组一边听一边摇头,垂直移动组一边听一边点头,对组不需要移动头部。最后学生需要完成一份简单的问卷,给这款耳机打分,并回答是否同意广商的观点。 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给这款耳机的打分,还是对广告商观点的认可度,头部垂直移动组分值都大大高于另外两组;而头部水平移动组在这两项的分值上,远远低于其他两组。这说点头的身体运动增强了积极的态度,而摇头的身体运动强化了消极的态度。

北京西城区2023届高三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高三统一测试试卷 语文202303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语文2023.3 第1页(共1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