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年例的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湛江的年例作文在湛江,要是没体验过年例,就像吃白米饭没配菜,缺了那最带劲的一味儿。
年例这事儿啊,那可是湛江人心里的头等大事。
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不过这个派对不是在酒吧里,而是在大街小巷、村村户户。
每到年例的时候,整个湛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热闹起来。
天还没全亮呢,家里的长辈就开始忙乎起来了。
厨房就像个战场,锅碗瓢盆是他们的武器。
各种食材堆得像小山似的,鸡啊、鸭啊、鱼啊,这些都是年例餐桌上的常客。
那些鸡被打扮得可漂亮了,油光水滑的羽毛,鸡冠红得像火,就像要去参加选美比赛似的。
白天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陆陆续续来人了。
大家都穿得整整齐齐,喜气洋洋的。
你看那路上,摩托车、小汽车,一辆接一辆,就像一条彩色的长龙往村里游。
熟人见面,那大嗓门就喊起来了:“来啦!”然后就开始唠家常,那笑声啊,传得老远老远。
重头戏当然是晚上的宴客啦。
一张张大圆桌摆在院子里或者祠堂前,密密麻麻的全是好吃的。
什么白切鸡、豉油鸡、炸虾饼,每一道菜都在勾着人的馋虫。
我最爱的是那道白切鸡,鸡肉嫩得不像话,皮滑溜溜的,再蘸上一点特制的姜蒜汁,那味道,简直能让我把舌头都吞下去。
大家围坐在桌子旁,那场景就像过年贴的年画一样,热热闹闹,和和美美。
除了吃,年例还有各种好玩的呢。
那些舞龙舞狮的队伍,就像活过来的神话故事。
狮子一会儿跳上桌子,一会儿摇头晃脑,眼睛还一眨一眨的,就像在和你调皮地互动。
舞龙的队伍呢,那条大龙在人群里穿梭,龙身随着锣鼓声起起伏伏,就像在云里翻腾一样。
还有那些飘色巡游的,小孩子们被打扮成各种神话人物,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就像仙女下凡、神仙出游,看着可神奇了。
年例也是走亲访友的好时候。
平时忙得没工夫见面的亲戚朋友,这时候都聚在一起了。
大家互相串门,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可以收到好多红包,还能和小伙伴们到处疯跑玩耍。
在湛江,年例不仅仅是一场吃喝的盛宴,更是一种传承,是把大家的心紧紧系在一起的绳索。
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一想到年例,就会想起家乡那热热闹闹的场景,那浓浓的人情味,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你拽回这个充满欢乐和温暖的地方。
湛江的风俗年例作文《湛江的风俗年例》嘿,你知道吗?在湛江,有一个超级特别、超级热闹的风俗,那就是年例!年例啊,那可是我们湛江人的大节日!一到年例的时候,整个地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和惊喜。
记得有一年,我跟着爸爸妈妈去参加亲戚家的年例。
哇,还没到门口,就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好像在大声宣布:“年例来啦,大家快来欢乐呀!”走进村子,到处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就像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的娃娃。
到了亲戚家,那场面更是壮观!院子里摆满了桌子,桌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有香喷喷的白切鸡,那鸡肉鲜嫩多汁,一咬下去,满嘴都是香味,难道这不比炸鸡还诱人吗?还有肥美的海鲜,螃蟹张牙舞爪,大虾活蹦乱跳,仿佛在说:“快来吃我呀!”还有那五颜六色的水果,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香蕉,紫莹莹的葡萄,看得我眼睛都直了!这满桌的美食,难道不比满汉全席还丰盛吗?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美食,一边开心地聊天。
他们的笑声就像一阵温暖的春风,吹走了所有的烦恼。
我呢,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
“哎呀,你慢点跑,别摔着!”妈妈在后面喊着。
“知道啦,知道啦!”我头也不回地应着。
这时,一个小伙伴跑过来对我说:“咱们去看舞狮表演吧,听说可精彩啦!”“真的吗?那快走!”我兴奋地拉着他的手就跑。
来到表演场地,只见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在欢快地跳跃着。
它们一会儿眨眨眼睛,一会儿摇摇尾巴,活灵活现的,就像真的狮子一样。
舞狮的叔叔们可真厉害,他们把狮子舞得那么生动,难道不比专业的杂技演员还厉害吗?表演结束后,我们又去看了飘色。
那一个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小朋友,站在高高的架子上,就像仙女下凡一样。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在向大家展示着他们的快乐。
年例这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晚上还有精彩的烟花表演呢!那绚丽多彩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闪烁的星星,有的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这美丽的烟花,难道不比童话里的仙境还迷人吗?湛江的年例,不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湛江年例作文六年级
春节期间,湛江地区有一项特殊而极富民间色彩的习俗——“做年例”。
年例的日期各村不同,但大多数选在正月,有的与元宵节结合一齐办。
近年来,年例成了农村盛大的民间节日,也因为年例是以村为活动单位的活动,不带宗族、姓氏色彩,所以场面往往是相当热闹。
年例期间,不仅亲朋好友来相聚,沾亲带故者也可来热闹,甚至非亲非故者也受到热烈欢迎,因为当地人有说法是:做年例,来客越多越光彩,面子越大,甚至当地很多地方春节期间花钱,做年例就占了八成。
外出做工的人,春节那天可以不回家,但做年例则非回不可,故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为期三天,第一天,叫做“起年例”,干塘捉鱼,杀猪分肉,出嫁女回娘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村中搭台做大戏;第二天叫“正年例”,清晨开始,客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主人备足饭菜轮番开席招待客人,晚上看演出,有粤剧、杂技、歌舞、木偶戏等;第三天叫“年例尾”,客人吃完早饭,陆续散去,年例宣告结束。
“做年例”时,各村还集资兴办各种庆祝活动,使节日的项目丰富多彩,一般表演艺术有舞龙舞狮、
做大戏、锣鼓班、八音班;造型艺术有飘色、泥塑、牌楼、灯饰;体育项目有篮球赛、武术、拔河等,近年来,更是把年例办成农村的文化节、欢乐节,使年例不断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湛江的年例作文
哇塞,要说我们湛江啊,那可真是太棒啦!特别是我们湛江的年例,那简直是热闹非凡,超级有趣!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就都开始忙活着准备年例啦。
就好像是要举办一场超级大派对一样!我记得有一次,我早早地就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准备各种东西。
街上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的,红彤彤的灯笼高高挂起,看着就特别喜庆。
到了做年例那一天,家里来了好多好多人,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了。
大人们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做菜一边说笑。
我呢,就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
“哎呀,你们别跑那么快呀!”大人们时不时地喊上一嗓子。
中午的时候,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就摆好了。
有肥肥的烧鹅,香香的白切鸡,还有各种海鲜,真是让人垂涎欲滴啊!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起来。
“哇,这个菜好吃!”“那个也不错!”大家边吃边聊,笑声回荡在整个屋子里。
吃完饭,精彩的表演就开始啦!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表演魔术的呢!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在下面欢呼喝彩,就好像是一群小粉丝。
我还看到隔壁的阿伯笑得合不拢嘴,一直在那鼓掌呢!这时候我就在想,年例不就像是我们湛江人的春节晚会嘛,哈哈!
到了晚上,还有烟花表演呢!那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漂亮极了。
我们都仰着头,看着天空,哇哦哇哦地叫个不停。
湛江的年例啊,真的是让我特别特别喜欢。
它不仅是一场热闹的聚会,更是我们湛江人传承下来的独特文化。
它让大家都聚在一起,分享快乐,感受亲情和友情。
我真希望每年都能有这样的年例,一直一直这么热闹下去!。
家乡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城市湛江的近邻茂名,家乡流传下来的传统而又有特色的节日是年例。
年例,也就是年年一例,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
过年例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时间,一般为三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时间的。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年例很早就有了,听老人说,过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萨、摆宗台、游神、宴席、唱戏几大项,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俗称“人口钱”。
现今的年例已经基本摒弃了迷信色彩,家乡人做年例、吃年例是为了在岁末年初中,亲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门,联络感情,也是对一年辛劳工作的告慰和对来年的期盼。
后来从粤西文献得知,家乡的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家乡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
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
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
洗太夫人是家乡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
可见她在家乡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
家乡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家乡人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
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
湛江的风俗年例作文“哎呀,快过年啦,又要到年例的时候咯!”奶奶笑着说道。
在湛江,年例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
记得小时候,每到年例前几天,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
大人们忙着准备各种食材,杀鸡宰鸭,买鱼买肉,那场面可真是热火朝天。
我呢,就跟着小伙伴们满村子跑,兴奋地期待着年例的到来。
到了年例那天,一大早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村里的大街小巷都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哇,好多好吃的呀!”我看着桌上摆满的丰盛菜肴,眼睛都放光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享受着这顿大餐。
“这白切鸡真是太香了!”我一边吃一边赞叹道。
吃完饭后,重头戏才开始呢!村里搭起了舞台,开始表演各种各样的节目。
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演小品的,精彩极了!我和小伙伴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看得不亦乐乎。
“嘿,你看那个小丑,太搞笑啦!”我对旁边的小伙伴喊道。
“哈哈,是啊,太好玩啦!”小伙伴也笑着回应。
这时,奶奶走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走,咱们去逛逛集市。
”集市上也是人山人海,各种摊位琳琅满目。
有卖玩具的,有卖小吃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的。
我兴奋地东看看西瞧瞧,感觉什么都很新奇。
“奶奶,我要这个!”我指着一个小风车说道。
“好,给你买。
”奶奶笑着答应。
逛完集市,我们又回到舞台前,继续观看表演。
夜幕降临,天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把整个村子都照亮了。
年例啊,不只是一场热闹的聚会,更是湛江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和亲情的体现。
它就像一条纽带,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湛江的风俗年例,它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欢乐和回忆,难道不是吗?。
湛江年例的由来知识介绍
湛江年例,也称象年例、书年例、卜例等,是指湛江地区传统的卜象方法和年历推算方法。
它源于古代的卜筮文化和天文历法,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发展,成为了湛江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湛江年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商代时期的卜筮文化非常盛行。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卜日卜时,以得出日子和时辰的信息。
据考证,商代就已经形成了与今天的湛江年例相似的祭祀卜筮体系。
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卜日卜时逐渐发展成为年历推算。
在湛江地区,这种总结了天文规律和人文生活的历法被称为“象法”。
湛江年例就是在这种“象法”基础上,通过总结历代经
验和推算出吉凶祸福,形成了推算吉凶乐哀、喜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日程的年例。
湛江年例包括两个部分——“推岁”和“清明”。
其中,“推岁”是指将这一年的吉凶祸福推算出来,具体而言,就是按照年岁、月令、日时等因素,分析各方面的避凶趋吉之策;“清明”则是
指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按照已经推算出的年例排列出全部的吉日、凶日、宜吉日、宜凶日等。
这样,人们便可以根据湛江年例来安排生活、行事。
湛江年例的精髓在于,它不仅是一种传统历法,也是民俗文化的积淀。
它涵盖了宗教、文化、卜筮、民俗等多重元素,
成为了湛江地区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今天,在湛江,不少老年人仍然奉行着推算年例的传统,并将之传承给后人。
总之,湛江年例是湛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卜象和历法推算方法,它蕴含着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湛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是对湛江本地文化的责任,也是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湛江年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作者:卢灿丽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湛江年例”是湛江地区为了祛除凶灾恶毒,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型祭祀活动,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是十分值得研讨的湛江地域文化。
文章通过辑录湛江年例文化的现象,探究年例文化的特色,并分析其发展,以期让人了解年例文化的内涵。
春节过后,湛江各地的年例活动如百花竞放,遍及城镇乡村。
年例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同,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以祭祀为主的群体性节庆,通过敬神、拜宗、祭祀社稷等形式,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形式丰富多彩,富有神秘色彩。
湛江地区的农村年例是特殊的地域民俗文化,是十分值得研讨的湛江地域文化。
一、年例简介年例,指一年一例或年年有例。
“湛江年例”是粤西岭南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一年举办一次大型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祛除凶灾恶毒,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
现在,它也是许多在外艰苦奋斗和在困境中挣扎的人的精神支撑,可以说“湛江年例”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粤西的年例活动以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众多等特点独树一帜,而湛江地区的年例则是最值得研讨的特色风俗代表。
如果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民俗节日,那么湛江地区除了与全国人民拥有一样的春节习俗外,年例可以说是当地的第二大地方风俗节日。
湛江地区的民俗年例不是同时同日,也不是城市民俗,而是以村为单位的农村民俗,各村有各村的特定时日。
年例似乎是一种游动的民俗文化,巡迴在湛江的广大农村中,当地人民对其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甚至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年例”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祭祀的都是“本地神明”,其实大部分是这个村古时的先祖。
祭先祖的同时也祭祀曾对本地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冼夫人、妈祖等。
各地的年例时间不同,在天数上,一般为一天,也有两至三天的,如吴川梅菉的年例是正月十六、十七两天。
次数上,一般一年一次,有的村庄是一年两至三次,如吴川兰石镇的多个村庄,一年中有3次甚至3次以上的年例。
写湛江的年例风俗的作文在广东湛江,有一个独特而热闹非凡的风俗——年例。
这可是一年中最让人期待的时刻,比过年还热闹呢!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整个湛江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我记得有一年去亲戚家参加年例,那场面,真叫一个壮观!还没进村呢,就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在告诉全世界:“我们的年例开始啦!”刚进村口,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摊,有卖小吃的,有卖玩具的,还有卖手工艺品的。
那小吃摊飘来的香味,馋得我直流口水。
什么烤鸡翅、烤鱿鱼、糖葫芦,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亲戚家的院子,更是热闹非凡。
院子里搭起了一个大大的棚子,下面摆满了桌椅,亲戚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大人们在聊天,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好不快活。
不一会儿,丰盛的菜肴就端上来了。
那桌子都快摆不下啦!有白切鸡、清蒸鱼、红烧肉、蒜蓉虾……一道道美味佳肴让人垂涎欲滴。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那道白切鸡。
鸡肉鲜嫩多汁,鸡皮爽滑Q弹,配上特制的酱料,那味道,简直绝了!据说,这白切鸡可是年例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象征着吉祥如意。
吃过年例饭,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游神。
只见一支长长的队伍从村里的神庙出发,队伍中有舞龙舞狮的,有抬着神像的,还有敲锣打鼓的。
那舞龙舞狮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舞龙的小伙子们身手矫健,把那条巨龙舞得活灵活现,仿佛要腾空而起。
舞狮的也不甘示弱,狮子眨着眼睛,张着嘴巴,摇头摆尾,威风凛凛。
抬神像的人们则一脸虔诚,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惊扰了神灵。
游神的队伍沿着村子的道路缓缓前行,所到之处,人们纷纷燃放鞭炮,迎接神灵的到来。
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跑着,笑着,闹着,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氛围中。
到了晚上,还有精彩的文艺表演。
有唱歌的,有跳舞的,还有杂技表演。
舞台上灯光闪烁,演员们卖力地表演着,台下的观众们不时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我和小伙伴们挤在人群中,看得津津有味,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湛江习俗年例的作文
南国海之滨的湛江,一独特的民俗盛事中,一份别样的年味与乡愁。
春暖花开的时节,湛江大地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风俗画卷,正上演着一场热烈而又淳朴的年例大戏。
阳光穿过稀疏的竹篱,那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恍若是韩愈笔下“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的生动写照。
街巷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摆满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象征物,虔诚与敬畏,恰似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深深敬仰。
华灯初上,舞龙舞狮队伍穿梭于村头巷尾,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矫健的身影在灯火阑珊处跃动,宛如辛弃疾词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虽非战场,激荡人心。
沿街巡游的飘色队伍,将传统戏剧与民间传说巧妙融合,宛如一出流动的皮影戏,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故事与智慧。
夜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花,欢聚一堂共享宴席,品尝着鱼虾满桌的海鲜盛宴和独具特色的年例佳肴,陆游诗中的“醉眠芳草花阴下,不觉东风吹鬓边”的闲适与惬意。
湛江年例的调研报告
一、1.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调研题目:关于湛江“年例”文化的调研报告。
3.调研地点 :湛江吴川市
4.调研目的 :a.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b.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学会与人交流,学会
思考,提高自身素质
c.在实践中石室社会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二、前言
湛江是中国南方一个著名的美丽海滨城市,她位于广东
的最南端,这里景色优美,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为了对湛江特色
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一行5人乘车来到了湛江吴川对当地
进行实地调查。我们调查的主题是——湛江历史习俗之“年例”。
三、内容
生活在湛江你一定会知道湛江有一个比“新年、元宵”还热闹、
还隆重的节日,那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年例”。近一步了解,在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
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
竭所能,尽献于众。过“年例”的时候,家家户户广延宾客,从早
到晚不停地宴请亲朋好友,宾客们随到随吃。谁家到的客人越多,
谁家门前停的小汽车最多,谁的脸上就越光彩;若是门庭冷落,
则要被人看不起的。有钱人家是这样做“年例”的:他们的“年例”
比一般人家的婚宴还要丰盛,开销还要大,他们的餐桌上摆满了
山珍海味,珍馐佳肴、名贵酒品。一桌花费少则上千元,多则三
几千,一天下来,共摆了十多桌,就得花去数万元。有钱人家这
样做“年例”,岂不是亏大了?非也,他们不会全干亏本的事,因
为地方的党政干部是他们的“座上宾”,他们把吃 “年例”当成拉
关系的一种手段,关系建立了,还不方便他们以后赚更多的钱?
没钱人家当然也做“年例”,虽然没钱,但也要尽其所能请一些亲
戚来吃“年例”才心安理得,否则就觉得自己太寒酸了。所以我们
选题的缘由是,年例是我们湛江的一个传统的特色节日,但到现
在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还有一个“年例”是怎么形成的!
1、 过节的性质
在讨论现在村民在做年例的时候,过节的目的是否变了。我们小
组多次走访周边的村庄和访谈当地的村民,得出村民最主要还是
以敬神、游神、传统文化表演等传统形式过节;但有些地方的确
出现一些不良的现象,例如大摆筵席(攀比),大鱼大肉,铺张
浪费,还有出现一种所谓的“轻音乐”表演,即情色表演,曾多
次被曝光于日报。
2、年例的形成
所谓风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下形
成的群体性的生活习尚。年例风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时
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广东通志》载:“雷州府于元
宵鸣锣鼓,奏管弦,装鬼扮戏,沿街游乐。”记载了当时雷州府
跳傩舞闹元宵的场景。
据地方史志记载,年例活动历史悠久,且非粤西地区独有。明
嘉靖十八年(1539年)《钦州志》和清嘉庆《灵山县志》都记载
了当地跳古乡傩闹年例的场面。但是,各地的年例活动中,粤西
的年例活动却以其隆重、规模大、范围广、群众参与性强、流派
众多等特点而独树一帜。
光绪《茂名府志•风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
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
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
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城乡各居民以社为单位,按各
自原定的社日集资举行祭社盛典,以祈风调雨顺,年丰人寿,俗
称“做年例”或叫“祭社”。
关于年例的形成民间存在三种比较广泛的说法。说法一:湛江
年例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这种说法的依据有二:一是各地做年例
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至元宵节为高峰,
清明之后淡去;二是湛江很多地方的年例时都张灯结彩,颇具庙
会性质。随着汉唐以后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
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于是民间便把元宵节、庙会、社祭、
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等扩大化,每年都热闹地举办一回,
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庆——年
例;说法二:年例的兴起与冼夫人有一定关联。这种说法的依据
有二:一是有史料显示,“年例活动最初由冼氏家族兴起,长期
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二是湛江有许多冼夫人庙,在湛江各
地的年例游神常能见到“冼夫人”。据了解,生于高州的冼夫人
是南北朝时期岭南百越族的著名领袖,率兵平定海南540的兵
乱,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她对粤西及海
南等地有深远的影响。说法三:做年例是为了驱瘟逐疫。据说古
时候有一个瘟神,常常作恶粤西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于是,粤
西人民自发开展驱瘟逐疫活动,但瘟神十分狡猾,当一个地方驱
赶它的时候,它就跑到另一个地方,为此,智慧无穷的粤西地区
人民便采取各地各村有“年例期”的做法驱逐瘟疫。
以上三种说法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予以考证。事实上,一种民俗
的形成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条
件孕育而成,存在诸多因素。民俗专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年
例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
与土著文化交融为补充,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多元文化,再以民
俗的形式传承下来。
关于历史上的迁徒,《雷州府志》有记载:“自汉末至五代,中
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移民远迁,把来自中原的释道儒多元宗
教文化带到雷州半岛,再与雷民俗文化交融。原湛江群艺馆馆长、
民俗专家朱卫国认为,年例是一种信仰文化,历史上几次迁徒,
来自中原、福建、江西等地的各支各脉以习俗的方式保留了祖宗
的习惯、信仰和图腾,传递着一种遥远的文化密码。
关于年例的起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设想:在遥远的古代,生
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薄弱,对天地万物心存敬畏,
于是祭祀之风盛行。在偏远封闭的粤西地区,祭祀之风更盛,历
代因战乱、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南迁的中原汉族人,经过五
次辗转来到这里落脚、生活、繁衍,生生不息,复杂的民系和越
楚文化、汉闽文化、海洋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凝聚,相互渗透交
融,形成了一个具有湛江特色的群体。而由同一宗族发展而来的
村落或者部族,会在每年初春或者清明前后农闲时节,举办一次
大型的祭祀活动,祭天祭地祭神祭祖,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大吃一
顿,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还开展舞醒狮、燃社火、游神、演木偶
戏,鸣铳炮、送瘟神、烧纸船、插彩旗等活动,祛除凶灾恶毒,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身体健康、国泰民安。这种
约定俗成的活动慢慢演变成一种包括饮食、戏曲、民俗、祭祀等
在内的大文化体,这就是年例。
四、总结和建议
民俗节庆仪式活动在封建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下是允许的,而
且政府官员都热心参与各种节庆,目的是利用节庆的民俗唤起民
心向背,达成一种团结友爱的社会风尚,昌启民族精神文明。那
么,在新社会主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年
例?首先,年例作为一种大文化,包含着巨大丰富的文化财富,
政府要做好挖掘和保护工作,从中提练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其次,年例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只能引导,不能阻止。政府要
用科学的眼光明辨年例中存在的神灵祭祀、宗教信仰内容,不能
动辄就为其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要充分考量其对社会生活
的影响。
再次,年例作为一种载体,可以成为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通道。
政府要加强正确引导,抵制不良风气,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丰富,
提高年例的文化品位;要组织创作出群众喜欢的精神食粮和排演
形式多样的节目娱乐大众,让新文化、新思想在农村蓬勃发展,
使年例成为新时期的农民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