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它限定在“中国大陆”这一范围之中。自二十世纪末期开始,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文学的出现,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大踏步进入世界先进文化行列,成为引领世界文学的先锋,并使中国当代文学达到历史的顶峰。

“当代文学”的另一层含义是,它的文学时间,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一体化”趋向的全面实现,到这种“一体化”的解体的文学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从二十世纪末开始,更出现具有独立思想的中国自由作家,使中国当代文学呈现真正繁荣,有史以来最鼎盛的局面。

目录

1概述

?定义

?牺牲精神

2现状

?源流

?独立作品

3源流分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4标志性作家

?社会主义初期

?新时期

?中国先锋文学

?中国自由文学

?中国通俗流行文学

1概述

定义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作家(1949年以后)大多数属于官方作家即所谓“体制内”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又称中国平民作家、中国贫民窟作家,仅为极少数。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自由作家实际上是社会底层平民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乞丐、流浪者、拾荒者的生存状态与悲怆经历,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牺牲精神

中国平民作家特别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独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实表现出思想的光芒。在批判现实主义基础上开创了一整套独立特行的现代美学与完整的思想价值体系,为中国当代坚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学巨匠的群体,同时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牺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体。

中国平民作家或贫民窟作家直面现实,深层揭示社会矛盾,以文学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体制内”官方作家无法做到的。

2现状

编辑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沿袭1949年以后的官方文学体制,培养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谀逢迎体制内作家,旷日持久地制造出人类文明时代以来巨量的文学垃圾,而少数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创作的有着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难以面世,导致中国当代不仅文学界,而是全社会腐朽庸俗之风日盛,精神与思想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文学作为引领人类精神的灯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作家,主要分为传统文学作家、新时期作家、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中国自由作家和中国通俗流行文学作家等五大类。

中国当代文学,首先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其次指的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主义历史语境中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主要分为“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五大类。

独立作品

由于中国当代文学处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陆当代文学大多数属于官方文学即所谓“体制内”文学。中国自由文学在民间又称贫民窟文学,其概念出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中国自由作家王土等人为代表,数十年扎根中国社会底层及贫民窟,极大的同情与关注社会底层贫民的生存状态,所创作的小说《欢乐(悲伤之河、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总统》等等,均表现中国社会边缘知识分子与社会底层贫民以及下层妓女的悲怆爱情故事,为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

合并图册

合并图册(2张)

中国自由作家深圳聚居地

中国平民文学直面现实,而中国“体制内”作家比较真实的描写现实一般止于文革,一旦真正触及当前的现实即普遍失语。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国文学思想的火焰,必须在中国平民文学、“地下文学”中深度挖掘,这是中国文化公认的危机与普遍的悲哀。

中国贫民窟作家上海聚居地

3源流分期

编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这样,到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改革开放后,当代文学的多元化使得各种当代文学论著异彩纷呈。[1] 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

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这两种文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1] 第一阶段

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

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1]

第二阶段

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8 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1]

第三阶段

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90年代的文学具有的"无名"特征: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几种文学走向同时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立场.其三,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转向更贴近生活本身的个人写作方式,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应运而生.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中国自由文学等概念,将中国当代文学提升到一个新的,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更加无序,更加模糊和个人情绪化,一个真正的对于文学的自我回归的年代正在出现。[1]

4标志性作家

编辑

社会主义初期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巴金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又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历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本诗集是《烙印》,其主要作品有诗《老马》。讽刺诗集《宝贝儿》、小说集《挂红》等。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

张天翼(1906- )现代作家。原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代表作为讽刺短篇小说《华威先生》,长篇小说《鬼士日记》,短篇小说《从空虚到充实》,儿童文学作品有《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大灰狼》等。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他参加《解放了的中国》彩色影片摄制工作,再次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

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等都是优秀散文佳作。孙犁(1913-2002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平安县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充满诗情有“诗体小说”之称。

杨沫(1914-1995)现代女作家。1914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省湘阴县。1950年出版描写抗日的中篇《苇塘纪事》。1958年出版的优秀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她的代表作,1972年起,写成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周而复(1914- )1914年生于南京,祖籍安徽旌德县。他的代表作: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断》、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和《上海的早晨》。

徐迟(1914-1996)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浙江省吴兴人。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又写了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郭小川(1919-1976)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人。抗战时期他开始写诗,主要作品有诗集《平原老人》《甘蔗林――青纱帐》《投入火热的斗争》以及长诗《将军三部曲》等,著有《郭小川诗选》。

秦牧(1919-1992)现代散文家,原名林觉夫,祖籍广东澄海,生于香港。其代表作有散文集《长河浪花集》、小品文《贝壳集》,以散文体裁写成了文艺论文集《艺海拾贝》。

魏巍(1920- )现代作家,原名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其代表作是文艺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此外,还有诗

集《黎明风暴》,文艺随笔《路标》。他的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季(1922-1980)现代诗人,原名李振鹏,河南唐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杨高传》。1945年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出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

马烽(1922- )现代作家,山西孝义县人。其主要作品有《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长篇小说《刘胡兰传》《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等。

贺敬之(1924- )现作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2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有名的诗篇。[1]

新时期

王蒙(1934- )当代作家,北京人。其处女作是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影响很大,从1976-1981年发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获1978、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贤亮当代著名作家,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为代表作。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通县人。十三岁就开始创作,十七岁就发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青枝绿叶》,1979年以后写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短篇小说《峨眉》分别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

茹志鹃(1925- )现代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生于上海。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中《剪辑错了的故事》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李准(1928-2000)现代作家,河南省孟津县人。代表作有短篇

小说《李双双小传》;由他改编的电影剧本有《高山下的花环》《牧马人》《老兵新传》等。其中《老兵新传》获1959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奖。

蒋子龙(1941- )当代作家,河北沧县人。其成名作是《机电局长的一天》。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开拓者》荣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荣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1938- )当代女作家。其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后来写的《谁生活得更美丽》分别获1978、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高晓声(1928- )当代作家,江苏武进县人。代表作《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李存葆当代作家,山东五莲县人。其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都是优秀作品。

贾平凹《废都》

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铁凝,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哦,香雪》

中国先锋文学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中国贫民窟作家深圳聚居地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格非文集》

中国自由文学

高行健《灵山》、《一个人的圣经》,《有个鸽子叫红唇儿》,世界首位华人作家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刘宾雁主要作品《人妖之间》、《在桥梁工地上》,中国官场首位揭露文学作家。

苏晓康《河殇》,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首位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

叶文福《将军,你不能这样做》、《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我是飞蛾》,大陆新时期首位具有独立思想的著名诗人。王土《欢乐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拘留十五日》中国首位长期坚持于城市大贫民窟描述

社会底层真实生活的作家。

余华《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国当代文学首位坚持以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并注重

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阎连科《为人民服务》。中国大陆当代文学坚持以批判现实主义创作,并注重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中国自由作家南方聚居地

中国通俗流行文学

余秋雨《文化苦旅》

金庸《射雕英雄传》

韩寒《三重门》《就这么飘来飘去》

郭敬明《小时代》系列、《幻城》、《悲伤逆流成河》

阮云华《猪食洞》。[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