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性教育

【摘要】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体;他从游戏中强健身体、活动动作;他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总之,游戏是幼儿的需要,是幼儿的学习,是幼儿的生活。所以,幼儿教育尤其应当给孩子充分的游戏机会。

【关键词】幼儿游戏学习

游戏,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玩,但儿童的游戏却不同与成人的玩,它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欢。通过游戏,儿童锻炼了肢体,训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可以说,儿童就是在游戏中长大的。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对游戏是爱好的,应满足这个爱好,不但要有游戏的时间,而且要让游戏渗透幼儿的生活,儿童的整个生活是游戏”。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正如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的:“游戏对于学前儿童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游戏对于他们是学习,游戏对于他们是劳动,游戏对于他们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游戏在幼儿课程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形成愈加丰富。但也要看到,当前广大幼教工作者对儿童的游戏认识还很不一致,对游戏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游戏无益论。“勤有功,戏无益”一直是人们用以告诫孩子要努力的一句名言。特别是在当前片面追求智力的思潮影响下,部分家长和教师把早期教育简单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片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惯和运用。表现为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提前到学前阶段,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以腾出时间来“学习”。家长的这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影响了教师,为了迎合部分家长的这种心态,一些教师便处处压抑儿童好玩的天性,向孩子灌输“贪玩的孩子不好”的观念,而用生硬的方式强迫孩子学习那些并不适应他们当前水平的知识技能(如学写字等),或者用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破坏那些对儿童来说原本是美好的事物的形象(如绘画等)从而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在此,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性教育,其中之一就是放手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一、充分认识幼儿游戏的重大作用

实践证明游戏活动应该肯定是最符合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的特征的。因为,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因为幼儿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创造性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地,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事物,模仿成人的劳动、学习、生活等活动,反映出对事物的态度,幼儿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模仿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但是,幼儿本身的身体情况以及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不能完成成人的学习,劳动的任务,这就产生了幼儿的愿望和心理上的矛盾,而幼儿在游戏中就能解决这一矛盾,使幼儿得到极大的心里满足。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实施游戏性教育,在游戏中发展儿童想象力,促进儿童感官的迅速发展,促进儿童各种心理过程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的成长和形成。

并且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玩”,即在游戏中学习。游戏是他的思考、验证、创造、吸取知识的方式,是他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游戏为孩子思维、情感、社会行为等早期综合素质发展奠定了基础。那种“填鸭式”“传授式”

教育,将幼儿大部分活动时间放在纯粹的技能训练和不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超前学习知识上,即使产生短暂的效应,其意义也不大,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迅速发展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些急于求成的做法,甚至有害无益。

所以,要关注幼儿的整体性生活就不能忽视游戏作用,让游戏在幼儿教育和幼儿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

具体地我们都认识到游戏能有力地促进幼儿体、智、美、德几个方面的发展。

第一、游戏可促进幼儿身体发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中,有运动量大的活动也有运动量小的活动。有全身运动也有局部运动,加上许多游戏在户外进行,幼儿可以接触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各个系统的功能均能得到加强。

第二、姆林斯基说;“游戏犹如火花,他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的确孩子们要反映和再造他们参观过的周围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反映在作业中学习过的故事、童话、诗歌、音乐、舞蹈的内容,首先就要记住这些作业的内容,情节,并要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创造性的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就促进了儿童思维、语言、记忆、注意、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的语言运动中枢神经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儿童的智力在迅速发展。

第三、戏可以促进幼儿优良道德品质的成长。当幼儿与伙伴们一起游戏时,他们的与同伴发生争吵吃了亏时,就要学习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挫伤。另外,幼儿在游戏思想情感开始、向社会化发展。为了能与伙伴一起玩,他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中,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模仿成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反映成人美好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品德。

第四、游戏能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游戏一般离不开音乐和美术活动。幼儿在玩“小剧院”游戏时,需要表演节目。在玩“娃娃家”“商店”等游戏时,需要装饰和美化;玩“照相馆”游戏时,需要画画“照片”。这些都离不开美育。

而且,游戏还是师幼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

下面以一具体案例来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案例:我变了(背景9:20 中班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做游戏,她让每个幼儿到创设的活动背景“亲情村”里面去找来自己的照片,然后想其他小朋友介绍。完了以后教师让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镜子,来照镜子,并说;“小朋友们照照镜子观察一下自己与刚才在照片上看到的相片有什么变化。

教师走到小雪跟前,小雪有点拘谨地看着老师。教师蹲下来。拉拉小雪的手轻柔的说:“小雪好几天没有来幼儿园了,去了外婆家是吧/ 老师可想你了,你想老师吗?”小雪的脸上显出快慰的神情,接连着点头。教师伸出手在小雪红扑扑的脸上反复抚摸着。

“小雪一定在外婆家吃了许多好东西,那么照照镜子看,你变了吗?”小雪一边听凭老师的抚摸,一边细声细气回答:“长胖了。”教师听后笑出了声,随即亲了亲小雪,对她说;“真好,在照照镜子,看看还有什么变化。”小雪高兴的拿着小镜子认真的照着。

通常无论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还是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之时,人们都会把“喜欢孩子、热爱孩子”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但是。透过“我变了”这个案例。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教师在和小雪的游戏过程中所表露出来的情感并非他职业角色的需要,那时一种发自教师心底的对小雪的喜爱之情,是一种互动中一方对另一方所怀有的一种非常自然的人际情感。提及滋生这种情感的动因,一方面也许是那句俗语“日久生情”所揭示的社会心理学中关于人际互动行为与人际情感状态

的一个通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友好还是敌对,一般都是和常见到的人彼此建立起来的——当然是和我们认识的人。”这一原则意味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越接近,彼此之间互动行为发生的机会就会越多,也就越容易了解对方,容易对对方产生好感(当然也有可能是相反的情感)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可谓朝夕相处,事事相关,预期的或者是现实的密切而有濒繁的互动往来,是教师喜欢幼儿的基础;是另一方面,幼儿特有的童稚与率真,特有的与成人世界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常常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自己的需求,唤起教师心中美好的情感体验,表露幼儿的心声,进而让师幼之间多一份沟通与了解。

除此之外,游戏还有助于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之所以成为儿童期的主导活动,是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一方面经验、能力有限,这就决定了儿童只能以游戏为主导活动。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初级形式。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游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社会的性质和内容,因而可以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儿童社会,从而使儿童的各种社会能力得到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从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同伴那里学习游戏中所需要的态度和技能,如顺序、转换、分享、合作,以及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等。同时,由于游戏的集体性在游戏中对已感知的东西的重复就不仅是在行动中进行,而且也可以在有效的谈话形式中进行。这种谈话和言语的交流无疑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快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总之,在各种形式游戏中,儿童渐渐习得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应当具备和掌握的社会技能和品质,使儿童能够更好的理解和适应这个社会,从而有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游戏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幼儿,是怎样对认识的世界进行取舍,再造的,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窥探幼儿的启蒙阶段为他们各个方面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定的基础,为今后的事业和生活道路创造灿烂的前景。

一、游戏”儿童才识健康儿童

(一)游戏就是学习。

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游戏。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等经验,是学会了学习,同时玩也培养了健康的身心。

(二)游戏就是生活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的全部。孩子玩的过程包含众多因素,重要的因素有四种:

1、自发性;游戏是孩子为实现自己的欲望而形成的自发性活动,是由孩子亲自决定,亲自选择的。生活中某一情节,某一事件,某一物质都可以引起孩子玩的欲望。

2、情绪的展现。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流露出愉快、兴奋和喜悦的情绪。游戏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孩子们能在游戏中愉快的了解未知事物,在游戏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令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是经过自发的选择而采取的行动,他们愿意以自己的力量克服在其中产生的任何困难。

3、想象力的发挥;在玩的过程中,孩子能充分想象,进而产生强烈的表现欲。因此,多数的孩子喜欢玩变化无穷的原始素材。如沙土、积木等,正是由于这些可以塑造孩子创新意识的原始素材的存在,孩子才能无休的玩下去。

4、自由的行动;游戏本身就给了孩子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环境,使孩子可以自发性地开始玩耍,产生愉快喜悦的情绪体验,拓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发挥想象力,发展潜力。这些因素起源于生活,又促进孩子在生活中快乐的玩。游戏既能促进孩子想

象和思维的发展,又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三)游戏是智能教育

游戏对孩子的影响相当深远。最初,孩子不一定会主动跟大家玩,只是在旁边和自己的朋友做同样的游戏,但是他们会慢慢的融入团体的游戏中,甚至,后来为了争玩同一种玩具与其他发生冲突。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们才知道原来别人和自己的立场不同。为了和朋友一起做游戏,他们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并且慢慢的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见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了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孩子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玩耍中渐渐长大,渐渐懂事了。

每一次的玩耍中都能让孩子收获很多。例如:孩子在玩沙时,发现泥土加水会变软,用泥土制成的容器却能够盛水。孩子们由此了解泥土和沙子的性质。另外,孩子们在捏撮泥土时,可以将泥土变成圆的、扁的、长的等各种形状,这就有助于培养孩子对素材的特征及形状大小等方面的辨别能力。又如孩子在玩泥过程中采用堆积,搓揉等手法,成功的制作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以制作过程又让孩子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中国科学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人卜卫提出:“如果玩不在是学习时,我们就不应该让儿童玩了吗?我反对当玩是学习时才鼓励儿童玩。”我也相当赞成这一观点。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游戏本就是儿童的权利,与学习并无关联的一种权利。其实,孩子本来就是爱探索未知。喜欢提问题的,如果教师寻找到适合于孩子玩的方式,那么就可以使孩子们带着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在玩中学习。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权利,帮助儿童达成自己德文愿望。

三.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

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教师应在了解儿童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及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参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的进行活动,所以教师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开诊所”、“丢手卷”“捉迷藏”-----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没有太多乐趣或我们认为无意义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选择后,他们才会玩的尽心,学的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么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在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那”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不是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就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了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从而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

自己选择“我来做XX”。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它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儿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幼儿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

鹰捉小鸡”娃娃和小熊跳舞“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老师分配角色,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这往往忽略力偶啊一些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就应该给予孩子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的去表演。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结合自己的角色。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们对游戏参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它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它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如拿积塑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和孩子们玩“医院”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针管”没有,孩子们就给我建议“用毛笔当针管”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木棒、吸管)来代替针管。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们的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相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孩子们“猫和老鼠”的游戏,由于在跑跑、跳跳中获得了乐趣,玩了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老师可以问:“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玩”孩子们提出要求时,老师遵守约定,满足孩子们的兴趣要求。他们会玩的更积极更投入。实例证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观。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或是把玩游戏作为完成某一任务的奖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来决定做游戏的时间。

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处理,让幼儿更深的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四.在游戏中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几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儿童放任自流。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这与“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是一样的道理。

游戏作为儿童的基本活动,被纳入教育的活动当中。就成为教育儿童,发展儿童的手段或形式。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儿童在游戏中相互作用,游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热。然而,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节奏又是教师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

节奏是有关速度的问题。在教师与学前儿童的互动过程中也存在着节奏的问题。正如成人和小孩在一起走路,成人一步是小孩子的两步.如果成人不放慢自己的脚步,小孩子就会在后面跑的气喘吁吁.所以,当我们和孩子说话,一起走路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放慢自己的速度以适应幼儿的速度.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成人却常常犯忽视儿童学习速度的错误,往往急于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儿童的想法,不给他们思考探索的时间,不给他们与伙伴互动.”磨合’的时间,往往指望一提出问儿童立即给出”正确答案,一次活动“立竿见影”马上看到结果,因造成了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的肤浅化,形式主义的问题,往往是儿童的学习停留在对手教师语言的机械重复上,成为一种“口头上的学习”。这种倾向不仅在于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于游戏活动中。教师总

是按自己心目中“好游戏”的标准来指导幼儿游戏。通过在活动中的,从以下九个方面谈谈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认识:

(一).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在开展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数学游戏“帮朋友回家”中,我看到那些涂有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卡片时,便认为可以在游戏中教幼儿学会分类。于是,我先让幼儿玩游戏,为画面中找回所缺的几何图形,然后又让幼儿根据图片的颜色,形状分类。幼儿最终按要求完成了任务,然而整个活动过程对幼儿来说,变的索然无味,也未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个活动的何在?经过思考,发现自己能够把握游戏与学习分类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很好的创意,当然,也完成预定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没有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急于通过一次活动就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于是本来可以非常生动有趣的游戏变成了烦闷无聊的课。把这个游戏活动的师幼互动节奏稍稍变动,让全体幼儿都参与活动,变着法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了解图片的特性。经过一段时间后,更换游戏方案让幼儿在教师内找出与图片颜色一致、形状相同的物体,然后很自然的提出按事物的不同性质(颜色、形状)分类。经过以上实例证明,这个活动以渐进式方法来组织与指导为好,应当有不断深入的延伸活动,不宜以一次活动解决所有而问题的思路来组织,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把握好与儿童互动的节奏。

(二).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有利于增强活动的趣味,使幼儿在心理上更积极的参与游戏过程。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用一种“开商店”的游戏来让幼儿记忆教师先前教过的知识,如说出一样物品(例如香皂)的特征,但不许说这件物品得名称。通常一个幼儿被请到前面来当“顾客”,教师当“售货员”,其他幼儿在后面静坐旁观,这种游戏只要求幼儿记忆背诵,幼儿自己不用主动思考与探索,而且这种游戏只是发生在教师与单个幼儿之间的一问一答,绝大部分幼儿不会耐心坐着听。对于大多数作为旁观者的幼儿来说,这种游戏是没趣为的,他们不可能在心理上参与游戏过程。

(三).把握师幼互动节奏可以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叫教师往往会发现,以前在学校中学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离具体的教学情境太远,几乎无法在现实当中发挥作用。而在同时,我们对幼儿的了解,对课程的把握,对教学的构思,和同事的协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种种困惑呢?途径之一就是师幼共同游戏,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幼儿教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活动,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把握教学尺度。然后通过反思性学习形式形成新的信念体系及专业实践策略以及自己独特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而冲“破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敏感性,促进自己专业能力的发展,步入优秀教师的行列。

(四).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幼儿视界融合的体现

把握师幼互动的节奏就要求幼儿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去观察,去发现儿童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尺度,也即是他们对其他人所给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它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与儿童的目光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相接”。正是通过这种相接,教师的眼睛通向了儿童的生活与心灵,去理解他们的“几多欢乐,几多愁”,了解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尺度,肯定他们的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这种平视它所能,所要体现的是一种“视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所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儿童的现实,也看到了他们的可能;不仅看到他们的突然,也看到他们的应然;不仅看到了他们的今天,也看到了他们的明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幼儿教师能够为儿童们设置一种合理,

充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也使他们能够在被理解中充分享受儿童生活的幸福。

以上实例和理论说明,把握好师幼胡动的节奏,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游戏教育更科学的关键。然而,教师怎样才能在活动中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

(一).把握好与幼儿的互动节奏,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体现儿童可能兴趣与需要,不要仅仅以“我想怎样教”来设计活动;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敏感的觉察到儿童真正的兴趣,需要什么,能够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活动目标及步骤。

(二)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给儿童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要提供条件,鼓励支持儿童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想法。要允许儿童去“犯错误”不要急于用成人认为“正确”的方法或观点去框住儿童的头脑。

(三)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把学习看作是一个发生在内部的,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渐进过程。即使是成为也不一定通过听一次课就能全部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全部内容。成人可以通过复习来整理,帮助自己深化认识,然而,儿童是不能像成人那样做的。他们的理解发生在活动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重复。因此,不要指望儿童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或一节课就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经验是多次实践积累的产物,但实践积累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四)要把握好与儿童的互动节奏,要求教师像平时放慢说话和走路的速度,以适应儿童说话,走路的速度一样,以儿童“学”的速度为标尺定出自己“教”的速度,而且还要适应每个幼儿的学习速度,因为不同的儿童,学习速度是不同的。教师不要拽着儿童的手,生拉硬拽的强迫儿童跟着自己“跑”。

总之,教师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可以“教”很多东西,包括游戏本身的技能也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教”。教育实践的游戏中愉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是教师与儿童教与玩的活动。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把握好师幼互动的节奏是利用游戏教育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保证游戏指导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在游戏中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及对儿童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是游戏开展的前提,而让幼力在游戏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才是游戏的动力所在。

参考资料:

浅谈幼儿园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浅谈幼儿园开展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究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就是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社会学习活动,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情绪情感、人格、社会适应性等都密切相关。因此,幼儿社会性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居核心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在相当长时间里,社会性教育的内容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进行研究。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应该从多种途径入手开展科学有效的社会性教育活动。 一、班级环境:为幼儿创设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互动空间 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心理、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 1.班级物质环境:为幼儿创设自我宣泄和相互交流的物质空间 班级活动室是师生和幼儿之间交往,发生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创设班级环境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区域空间合理分配:我们根据每班幼儿人数,合理设置活动区数量,以每个区域4~5人为标准,人数过少则不利于培养幼儿丰富的交往行为。 私密空间每班都有:每个班级在设置区域游戏时,都充分考虑个体幼儿的特殊需要开设心情角,使幼儿能够有个相对秘密的空间向朋友倾诉或自我宣泄。 室外空间相互共享:我们打破早操各班分开的模式,以小圆圈舞的方式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跳舞,增加幼儿间融洽、和谐的氛围,扩大幼儿的交往圈。在每周二、周三上午10:00-10:50开展全园混龄游戏,丰富幼儿的交往层面,发挥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混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2.班级精神环境:为幼儿创设关爱、支持、理解、接纳的精神空间 班级精神环境对每个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幼儿良好社会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的理解与接纳胜过直接干预: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需要,特别是那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于幼儿偶尔犯错,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留给幼儿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的空间。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逐渐

幼儿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应该是爱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的关键.而爱的教育前提是尊重.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情感需要。幼儿已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以及细微的情感需要.幼儿教师,是除了父母以外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位人生路上的老师.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 是未来社会的脊梁。那么,我们如何在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培养孩子健康,自信,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孩子,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要正确启发诱导,而不能任意恐吓,打骂.幼儿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幼儿教师要将他们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 孩子的快乐成长比知识更重要。一个孩子在幼儿园,学校。需要得到的是成长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积极的经验和积极的经历,需要被别人肯定。老师动辄呵斥孩子。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心,得到的都是失败的经验,就会变得不自信。就象大象小时候能被一根绳子拴住,长大后明明轻轻一挣就可以挣脱束缚。但它从没尝试过。因为幼小时失败的经验已根深蒂固存在脑海里。 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幼儿的不同意见,允许幼儿犯与其年龄相适应的错误. 如果幼儿教师的言行中处处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注意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是有价值,有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从而建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为自身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人特别重视对幼儿的尊重,把尊重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不可以用命令的口吻;外出做客,主人拿食物招待孩子时,父母绝不会代替孩子回答不要或不吃之类的话. 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者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作引导.别一位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太过分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都非常合作,他们代人友善,懂礼貌,不拘束,自我独意识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映. 而随意呵斥,责备,惩罚幼儿,让他受到委屈,羞辱,他们便会认为自己是无能的,被人看不起的,从而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这种消极概念一旦形成,将会影响幼儿的终身发展. 一头力大无穷的大象为什么会被一根细细的绳子拴住呢?就是因为它还是一头小象的时候,许多次都无法挣脱拴住它的钢丝绳,它从幼小习得的经验得知,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不会去挣脱绳子.其实现在的绳子它只要轻轻一挣,就会断了.我们会从这个故事中反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我们不经意间的惩罚,对个别幼儿的评价也许过于苛责了呢?会对孩子将来带来什么深刻的影响呢? 我们要培养孩子健康,自信的性格,从小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最重要。老师经常地说:“你真笨”“这么简单的事情你就不会,你看XX多聪明,你怎么就这么笨。”容易挫伤孩子的自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做中学” 摘要:“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达到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具有重大价值,主要在幼儿教育阶段针对学前儿童进行试验,开展的主题都是科学领域方面的,有实验探索活动“溶解”“影子”“磁铁”“水的沉浮”“风车”等,还有科学观察活动“小鸭喜欢吃什么”“小鱼生活在那里”“蒲桃树的生长变化”等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本文从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阐述,以求对当前我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有更深入的认识。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实验是正在我国进行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之一。它是在吸取美国和法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基础上,经韦钰院士发起和积极倡导,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于2001年5月共同发起的。它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从小培养我国儿童的科学素养。它又是如何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呢? 一、它犹如游戏活动一样在幼儿发展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 所谓的“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在做中学教学模式中,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学科学、增见识。也就是说,让幼儿放开束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之自主、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学前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

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法教学的深远意义游戏有助于孩子们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健康积极的游戏内容,加上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科学的情境,因势利导,能够促使一些传统的教学难题得以解决,比如,孩子们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很弱等特点,教师针对这些特点,运用到游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教学活动中的游戏,则能够使孩子们的精神昂扬,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游戏有利于幼儿教育课程的实施开展 幼儿学生年龄段偏小,他们对好多事情都没有完整的认知,甚至对幼儿教育课程理解起来也会十分吃力。这个时候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融入到游戏中去,二者相得益彰、相互影响,让幼儿较为轻松的掌握课程知识。例如,在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中,既能培养幼儿对音乐本身的节奏、旋律的感受,又能培养幼儿的勇敢、机智、团队协作的良好品质。将课程融入到游戏中,可以让幼儿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获得知识。这种幼儿教学模式才是完善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打破之前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游戏在课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 二.游戏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们难发现,游戏活动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孩子们毫无顾忌额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在好奇心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探索游戏中的趣味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参与其中,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我们可以根据幼儿这一阶段的特点,巧妙地运用游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促进幼儿学生的身体发展,又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只有凭借毅力,坚持到底,才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些磨练与考验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受益匪浅。在种种历练之后,他们可以学会如何独立处理问题;如何调节情绪与心境,直面挫折,抵御压力;如何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挑战。往往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自

幼儿园性教育案例分析详细版.doc

幼儿园性教育案例分析:给孩子一个有 尊严的身体 (教学方法) 案例背景: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往往随意逗弄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最近,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来,我们男孩子就要在另一处站着小便呢?”同时,他们对两性问题表现出的早熟倾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的孩子经常会扭住我提了很多他关于成人生活的困惑;还有的男孩子竟忍不住好奇,偷偷在女孩子小便时观察一会儿……。近日,又从新闻上看到一男子对儿童进行性侵犯,又恰逢“安全宣传日”。于是,我们决定

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回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描述: 一、在教师的谈话中很自然的引出了问题“什么是性”,在让小朋友以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的同时,幼儿阐述着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即“男女有什么区别”。从而教师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是“性”? 有的说:“性是我们的姓名。” 有的说:“性是性别的不同,就是男孩和女孩。” 那么怎样来辨别男孩女孩呢?孩子们都选择了平时生活中男女的外表特征来进行区分,如:头发

浅析幼儿的家庭教育

浅析幼儿的家庭教育 摘要:家庭生活,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这一生教育的第一位老师,在平时的生活教育中,家长占领了绝大部分,因为家庭环境造就了,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家庭教育却存在了很多很多的误区,要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抓好孩子的家庭教育,那就需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孩子;家庭教育的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xx)07-0135-01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于早期家庭教育的有着不同的宣传、建议、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亲开始重视“教育要从幼儿时期开始”,慢慢的家庭教育也被家长重视,认为孩子成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它可以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作用,而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接触频率很高,应该如何处理好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呢?

一、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在所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自己的智力、能力、品德和能力的,在这个时期,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执教的。20 世纪80 年代,由史慧中教授主持的一项课题为“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全国性的大型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超过幼儿园教育。结论是:家庭对幼儿的认识发展的影响量居第一位,幼儿园的影响量居其次,家庭对幼儿个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总则”里也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从法规文件的上,规定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二、当前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智力第一。 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的精神寄托。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偏重于智力方面的培养,最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对诸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过问。有许许多多的家长总是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材。所以,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不顾孩子自己的兴趣,让孩子的童年在“痛苦”中度过。 (二)宠爱过度。 中國的不少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宝贝”、“天第一我第二”。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 (一)目标 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 1. 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 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小班幼儿的社会教育 当前,幼儿园教育偏重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忽视了情感、习惯、社会性等的发展。美国教育家罗宾森说过:“对我们成人来说,社会生活,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居住在

浅谈安全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浅谈安全教育对于幼儿的重要性 缪文静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应通过全方位的培养,保证和促进幼儿的安全成长和发展,而其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又是保障幼儿安全生活和学习,以及安全成长的基础,因此,应在幼儿教育中全面重视。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和习惯,加强幼儿安全教育 进地树立起安全意识。如,在每天对幼儿进行晨检和午检时,应每次均携带小刀等物品是危险的,并在今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可让小朋友相互之间进行检查,让他们明白在身上带哪些物品是危险的,并督促他们相互之间进行监督,从而最终使得每个幼儿均能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 提高教师的安全责任意识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让幼儿循序渐进。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在平常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避免幼儿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如,应让幼儿养成吃饭时安静不打闹,防止食物进入气管;用铅笔时不咬笔头;上下楼梯要有序,不拥挤,不戏耍,并沿楼道和楼梯右侧走等习惯。让幼儿坚持按照正确的方法做事,久而久之,必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三)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在危险情况发生时,明白该用何种方式保护自我,以尽量避免受到伤害。比如,幼儿在坐滑梯时,容易在滑到最下端时,出现摔倒在地的情况,应让幼儿明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尽早用手撑地,以减轻身体与地面接触时的重量,受到最小的伤害。同时,在某个幼儿遇到危险情况时,应让其他幼儿同时接受经验和教训,避免今后类似情况的发生 (四)加强幼儿安全教育 A、让幼儿明白加强自我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安全知识的形式应直观、易懂,可多借助一些危险情况发生时小朋友受到伤

农村幼儿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2019年精选文档

农村幼儿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02―0085―01 一、问题提出 性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性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们长大步入社会后产生良好的两性关系的前提。那么,在农村地区,幼儿性教育目前开展情况如何?开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笔者以甘肃省陇南市农村为例,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式抽样法,样本选择陇南市3县共15 所农村幼儿园,每个县5所,其中乡(镇)幼儿园3所,村幼儿园2所。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幼儿家庭性教育的现状 1. 农村幼儿家庭性教育相当薄弱。调查显示,有9 2.7%的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根本就没有必要,只有7.3%的幼儿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进行性教育,但是都表示自己掌握的知识有限,性教育的尺度往往把握不好,找不到进行家庭性教育的好方法。在一些常见的回答幼儿关于性教育问题时,95%以上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应对,有些家长则表示会制止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而对于生活中孩子出现不良性行为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

表示会严厉制止。 2. 留守幼儿是性教育的盲区。留守幼儿的祖辈通常文化素质不高,在教养方式上通常喜欢用物质来满足孩子,很少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在中国上千年的“谈性色变”的历史中,祖辈们连性教育的观念都没有,更不要说对孙辈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近段时期,不断有媒体曝光留守幼儿遭遇猥亵性侵的案件,暴露出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方面的消极被动和家庭中性安全知识教育普及的落后。 (二)农村幼儿园性教育开展现状 1. 农村幼儿园性教育长期“缺课”。幼儿性教育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部分要么被人为的刻意忽略,要么则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在对幼儿教师的调查中发现,第一,7 2.8%的教师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要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更不知道这也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第二,90%以上的幼儿园从来没有组织过和性教育有关的教学和游戏活动;第三,在回答“是否有必要把有关性器官的知识告诉幼儿” 的问题时,约54.7%的教师认为“没必要”; 14.3%认为“无所谓”,只有3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地区依然是幼儿性教育的“沙漠地带”。 2. 农村幼儿园性教育材料匮乏、方法过于简单。在现有的幼儿园教材中,关于性教育的图书教材是少之又少,而且良莠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影响 0104班34号金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功能,为社会提供生物的人。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在儿童从生物的人发展成为社会的人的过程。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的那样:“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里面人初次向社会迈进!”。家庭教育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一生的走向和素质的高低。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关于这个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等等。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中:(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住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一般有儿童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2)“父母或家庭里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或无意施行教育和影响”(3)“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而只有亲子、兄弟姐妹之间感情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婴幼儿教育”等等。 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启蒙性: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 (2)复杂性:复杂性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亲切性: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

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

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智力、思想和性格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达到一定年龄后,一天之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内,与幼儿教师相处的时间非常长。因此,幼儿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幼兒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桂林市某县机关幼儿园对幼儿教育中的爱与责任的相关内容做了研究分析。 标签:幼儿教育爱责任 一、前言 孩子们就像是一张白纸,虽然说这张纸上的内容最终还是要靠孩子们自己来描绘,但是幼儿时期外界的环境以及家长、教师的引导,对孩子们各方面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们的思想以及人格的塑造与社会环境、经济情况等都有关系,也和主体心境与主体内化密不可分。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爱与责任”对幼儿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二、爱是教育的根本 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处于心理、性格的塑造时期,但是他们也具有了一些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1]。通过电视、网络、广告等等,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的启蒙更早。但是电视、网络上的很多东西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太好的,会让他们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知,幼儿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们认知上的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引导,用真诚、爱和责任来耐心的教育孩子。 幼儿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看管,带领孩子玩耍,幼儿教育也有自己的教育艺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爱,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点、养成良好的习惯,得到一些启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当幼儿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的训斥制止,告诉他们不准吵架,而是应该问清楚他们产生矛盾的原因,判断他们行为的对错,然后耐心的劝导、说服,让他们明白自己到底是哪里错了,从根本的思想上进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不能像教育年纪比较大的孩子一样,讲一些大道理,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通过作比喻等方式,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教育。孩子的情感是单纯的,什么心情都会表现出来,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孩子可能会养成任性、霸道的习惯,也可能因为受到欺负,产生心理阴影,性格内向、自卑等,因此,教师应该关爱幼儿的情感世界,通过爱和耐心,对他们进行感化,逐渐的可以让他们形成比较稳定的情绪,心态积极健康,性格开朗,懂礼貌。而一些教师,责任感不强,而且不懂合理的教育方式,当孩子不听他们的话或是吵闹时,缺少耐心,不管不问或是打骂孩子,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心态都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可能会使孩子的性格扭曲,形成歪曲的世界观。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以下体会: 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幼儿期是孩子习惯、性格、品行培养与定型的关键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如何,将会给一个人带来终生影响。一个人成年以后的价值观、性格气质、行为取向等,背后的动机往往跟童年的经历有关。由此可见,一个人未来的人生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幼年时期。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开始,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说明对幼儿的教育非常重要。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

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注重幼儿养成教育与幼儿道德教育。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哭是孩子们的一种手段,当他们要什么就会用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大人无原则地满足,孩子就会形成以哭作为武器,一旦家长不能满足孩子时,孩子就会表现非常任性,而家长无奈之下就会采取打骂,对于孩子没有形成正确是非观念,幼儿从小就应该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现在大多数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父母则忙于工作,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特别的溺爱,而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脾气倔强,不放手幼儿做任何一件事情,让幼儿形成对大人的一种依恋。经常有家长打电话问我,孩子在幼儿园有没有吃饭,说孩子在家不喜欢吃饭,在幼儿园对孩子的零食控制很严格,到了吃饭的时间,肚子饿,自然吃得香香的,而回到家后这样的饮料,那样的糕点,这么小的一个肚子能装多少,自然就不喜欢吃饭,再说零食好吃但没有米饭有营养,而且还不健康,对身体也没好处,所以从小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浅谈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

论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幼儿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呢?我园多年来注重家园共育,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引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1.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家长了解家园共育的意义。多年来,我园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家园联系栏、家访、观看音像资料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长参与、援助、配合,强化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热情,激发家长援助幼儿园教育的行为。如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年新生幼儿入园前,我园首先要对新生幼儿家长召开家长会,主要向家长传达我园的办园理念,新生幼儿入园会遇到的问题,请家长谈谈自己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家长观看历年来园内家园共育的图文资料和展示家园共育的成果,让家长了解作为21世纪的合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

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之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2.通过举行丰富的家园联谊活动,达到家园教育结合的目的。我园开展的家园联谊活动主要有:亲子运动会、亲子游戏、家园知识竞赛、家园主题活动、文艺演出、大班幼儿家长汇报会等。例如:在亲子游戏、音乐游戏、三八节的赞妈妈主题活动、幼儿夏游活动等等,让家长深入的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理解教师的工作性质,能够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家庭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效率,也降低了家长投诉率。 3.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园共育的质量。幼儿园可举办讲座,邀请幼教专家讲课,也可由业务园长主持,但在实际中,教师就是家长眼中的"专家"。为家长召开培训班,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之前一定要通过家访、问卷等形式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层次不齐,教师在培训时要言之有物,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通过家访达到有机结合和深层次的"共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不能单纯的靠以上的文体活动来完成,教师要深层次的挖掘家长资源,深入的了解幼儿了解家长,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体,加大家访的力度,准确的掌握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实施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一致。作为家长也要主动的

争做一个爱孩子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师德演讲稿:争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这片五彩的百花园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孩子便成为一朵朵芳香独特的小花。这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就应全身心的呵护、照顾、培育好每一朵小花,使之成为百花园中独一无二,最艳最美的一朵。我们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启蒙者和引领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和技能,而是更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自从跨进幼儿园的大门之后,我知道做一名幼儿教师是不容易的,而现在我却发现要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更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质也越来越高:“立志高一点,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眼界宽一点,心地善一点,脑筋活一点,微笑真一点,感情深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这十二字方针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好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呢?要用真心去爱孩子,要用快乐去感动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首先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画画基础不是很好,每次画面都是脏兮兮的,色彩也不够鲜艳。有次他画了一幅花树,他在花树里画了各种各样的花,每朵花都涂上了同一种鲜艳的颜色,照理说我们中班要求他们学习渐变色,但是对于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种鲜艳的颜色均匀涂满就可以,哲

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教育的重要性 日本学者井深大曾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传统教学手段是以老师单方面灌输和课后作业练习来达到教学任务的,但针对幼儿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幼儿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身边的事物,并不断促进儿童的发展。在现实的幼儿教学中,如果幼儿教师仅仅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满堂灌,一方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另一方面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把游戏教育穿插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所学知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一、幼儿教育中游戏教育的特点 (一)趣味与娱乐性。趣味性主要是指游戏的内容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主要是指游戏实施的过程中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游戏教育的实施能激起幼儿们的兴趣,幼儿们解放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由快乐,无忧无虑,进行无压力式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认知水平。(二)自主与独立性。传统的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是由家长或教师向幼儿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游戏教育则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幼儿独立自主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在游戏中,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幼儿在教育游戏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求知、自我探索,亲自感知身边的具体事物。游戏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独立自主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把家长或老师选择的东西强加给儿童。从而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索精神,对今后成长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

(三)互动与交流性。游戏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幼儿亲身参与体验,需要幼儿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交流。游戏中,幼儿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冲突与矛盾,这就需要幼儿进行相互的协调与忍让。同时,教育游戏中的交互性也能够帮助幼儿建立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这个过程有利于幼儿更加直接的认识社会关系,认识自己的社会属性,在游戏互动的过程中懂得与人相处之道。 (四)竞争与目的性。游戏都有胜负之分,幼儿教师或家长应该在游戏比赛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幼儿认知到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重要性。 (五)教育与启发性。游戏活动的开展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感染幼儿的小心灵。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感知自己的体验和同伴的反馈,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感受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与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幼儿可以在游戏活动中享受到快乐,获得发展,幼儿也正是通过游戏,认识了我们生存的世界。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一)游戏教育可以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发展。给孩子上体育课或者让孩子专门的进行身体锻炼对孩子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在游戏中,孩子们不觉得自己是在上课,不觉得自己是被大人逼迫着去做一件事,所以他们更乐于投入。比如,跳绳、接力跑等,不

浅谈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

摘要 我国儿童性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使我们的性教育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正确的性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决定孩子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也对健全人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则成为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对学前儿童实施早期性教育的培养,提高学前儿童性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学前儿童性教育早期培养 宜顺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fe13085610.html,

目录 前言 (1)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1)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1) (二)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意义 (2) 二、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提高教育者素质 (2) (一)正确地认识“性” (2) (二)正确地认识性教育 (3) 三、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培养的方法 (3) (一)抓住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 (二)尊重孩子,一科学的方法进行正面教育 (4) (三)以平和的心态,巧对性教育中的尴尬问题 (5) 四、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6)

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培养 前言 根据我国的性教育专家协会曾作过一项社会调查得知,在中国,只有7.3%的学生是通过父母了解到性知识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家庭还未承担起性教育的重大责任。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进行性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性教育的关键期是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抓住这两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进行性教育,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是青少年和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对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一生有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特别重要而有效的时期是在14岁以前,尤其是在五岁以前。使儿童树立正确而恰当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从小防止性压抑和性抑制,甚至产生性神秘感。当前,我国对与青春期的性教育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期的性教育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实际上,在这一时期是否进行性教育不仅关系到儿童性生理、性心理是否健康,而且关系到他们长大成人后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不容推辞的责任。开展儿童早期性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都应起到各自的作用。其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在儿童早期对学前儿童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的性教育不但决定孩子的一生有关性的方方面面,也对健全人格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一)学前儿童早期性教育的目的 早期性教育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提倡“性教育”,目的就是使每个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了解自己和异性的身心发展,学习两性交往,最后能建构美满幸福的家庭。不能认为性教育是无师自通或水到渠成。鲁迅先生早年就提出过重视儿童早期性教育,他认为“知”比“无知”更有益。不能把性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性知识教育,性教育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 1 程月玲:《怎样跟孩子谈性》,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作者:邱菲菲(甘肃定西幼儿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5 / 129 发表日期: 2011-08-28 19:06:46 对幼儿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 的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幼儿期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难倒。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其一生成败与否、快乐与否的基础。但由于幼儿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期,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各种不利。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身心发展 纲要:中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影响很大,然而,由于父母受职业、素质、所处环境以及对幼儿期望值等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误区,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尽量减少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目前,对幼儿实行家庭和幼儿园并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能够围绕孩子的发展,经常与幼儿园取得联系,相互沟通。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你们老师的责任。”还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把送幼儿入园简单理解为“找个看孩子的”,受教育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其实,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和忽视幼儿期教育的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殊不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坏境对幼儿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趋势,孩子越小,家庭影响越大,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才不断增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幼儿从生命初始起就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在家庭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对子女进行教育,一般公认的,儿童在七岁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延续的成年时期。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有研究表明,童年时的个性品质对个体成年后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人在成年时遇到的个性心理上的问题也往往来源于童年的经验,而在童年时形成的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成年后再纠正也经常显得很困难,所以个体在幼年时形成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我们做父母的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此,我们精心的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健康、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氛围。首先是精心合理的布置家居环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居住场所;其次是在平时家人与孩子聊一些令孩子感兴趣的有利于其成长的轻松快乐的话题;最后我们也在孩子面前进行学习活动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引导。我们就是想通过使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这种有利于培养其活泼、健康、开朗、积极进取性格的家庭氛围中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顺着健康的道路成长。通过这些方法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正在我们所期望的道路上进步成长。

儿童性教育的定义讲课讲稿

儿童性教育的定义

儿童性教育的定义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儿童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它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儿童性教育的意义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 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 摇篮说:中国式性教育——我从哪里来? 儿童性教育分为几个时期 儿童性教育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五期,叫五期性教育。

婴儿期性教育 婴儿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家长,主要是母亲对孩子的抚育喂养。 母亲与儿童身体的接触,可增加孩子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孩子大脑的分化发育。与成人身体接触不足的儿童,其智力、性敏感性都将受到程度不等的损害。美国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若让离开母亲的两只幼猴由不同的母亲喂养,一个是“棉布毛巾妈妈”(外包毛巾被的人工雌猴,胸前有奶瓶),另一个是“金属刺妈妈”(浑身长满金属刺的有奶瓶的人工做的假雌性猴子)。吃金属猴妈妈的奶长大的幼猴,成年以后不会进行性活动,而且行为退缩,不和群。 所以婴儿期的教育特点是满足婴儿食欲的同时,还要满足婴儿皮肤触觉的发育需求。这一时期一般不超过三岁。此时母子同被而眠对儿童的发育是有好处的。 幼儿期性教育 幼儿期性教育为开始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初步进入性别角色。例如鼓励男孩子的勇敢坚强,鼓励女孩子的温柔甜美、爱清洁等等。还有,男孩子应该穿男孩子的衣服,女孩子应该有女孩子的服饰。那种从自己的好恶出发,男孩女养或女孩男育的做法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或许正是孩子日后发生同性恋的原因之一,或许会成为孩子未来的家庭不和的诱因。 此时应该同时开始灌输初步的性道德观念,如让男孩爱护尊重女性等。学会基本的性卫生知识,例如大小便以前要洗手,不可把小棍等物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