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

1.我们以什么方式学习美学?1审美方式:审美方式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2 体验方式:体验就是人生和生活目的,就是我们真正地以自我的方式把握事物而成为主体。因而,自觉而从容的体验意识恰好就是人的审美意向的表征,体验之境确证了人的审美存在。

3 践行方式:把美落实在每个人身上才是真切而有意义的!

4 文化方式:就是对东西方经典艺术的欣赏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文化,有没有良好的教养就是从某种方式上看我们能把握多少经典文化

5 价值方式:通过审美和美学,发现生命的意义并提升内在的精神品格

6 人本方式:通过审美感性,揭示理性的抽象性和有限性,从而,以人的方式面对人本身

2.艺术审美观念的三种基本形态(一)古典艺术的客体观念(1)客体观念是对传统的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概括。(2)客体观念是人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根深蒂固的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3)客体观念就是对事物外在的、有限的把握方式(4)艺术起源的模仿说就是客体意识的表现。1古典艺术的客体观念:模仿再现高超技法共性规范理性和谐典雅审美(二)现代艺术的主体观念主体意识的基本含义: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能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处于支配和主动的地位。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形成:1 是艺术家对自身独立的艺术价值自觉认识和确证的结果。 2、是艺术家在自身的艺术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能力 3现代艺术的主体观念:情感传达激情表现心灵直觉审美想象

为什么艺术要表现主体意识观念?1、艺术是要通过人并为了人米开朗基罗的话:艺术是把世界还给了人,把人还给了他自己。2、情感才是属人的 3、心灵直觉才是具有个体性的4、主体想象大于客观事物(三)后现代艺术的个体观念1 个体意识是人最本真、最自然的自我意识2个体意识是人性从群体的、社会的价值意识向个体的价值回归与认同3个体意识是展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是对每个个体生命的尊重:个体意识观念: 1、个性自我大于群体 2偶然感觉大于技能 3情绪宣泄大于表现 4虚拟形式大于内容 5游戏娱乐大于审美

3、游戏的基本特征:1. 游戏活动没有外在的功利目的,它只以完成自身的过程和任务为目的2 、游戏活动中有规则,随意破坏和改变规则,就会使游戏无法进行。3在游戏活动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平等的。4 游戏是自由而愉快的活动

三种艺术观念对应的艺术学说:1客体意识观念艺术模仿说2主体意识观念艺术表现说3个体意识观念艺术游戏说

游戏说思想的理论1康德的游戏审美说:康德认为人的活动无外有两种,一种是有功利目的的活动,另一种是无功利目的的活动,游戏就是一种无功利目的的活动。审美活动就是人的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活动。2席勒的游戏冲动学:席勒认为人性包含着两种冲动:第一种叫感性冲动,它源于人的肉体存在,第二种冲动叫形式冲动,它来源于人的理性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是对立的。而席勒认为游戏冲动恰好是这二者的集合体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3尼采的世界游戏说:尼采认为人性已经被传统的西方哲学的理性和基督教的上帝所压抑和泯灭,他要用具有游戏精神的艺术来彻底地否定和反叛传统的欧洲文明和现今世界。

三种艺术观念对应的艺术时代:1客体意识观念 ---古代艺术2主体意识观念---现代艺术3个体意识观念---后现代艺术

三种艺术观念对应的人性哲学思想:1 客体意识观念---理性2主体意识观念---知性

3 个体意识观念---感性

三种艺术审美观念总结: 1、一部艺术审美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表现的历史。 2、艺术审美的发展历程就是人性不断得到确证并获得解放的过程。

审美的意义:1、审美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的基本需求2、审美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自身清晰地意识到自身所处的状态。从审美的视角来认识自身,改变你自己,提升你自己。3、从个体意义上说,审美是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是个体的生命成熟、走向多元生存

方式的体现。4、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审美因其展现个体的兴趣,因而能体现和发展人的内在价值5、审美是现代人解脱生存压力的有效途径6、审美的生存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超越,使人的生活从有限的物质世界指向无限的精神世界7、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8.审美的人生就是一种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从容美好的生活态度9、审美是一种深度的存在,它使人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10、审美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康德明确地区别了人的意识中的真、善、美三个层面,他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就在于给予美以独特的位置和意义

昆曲的审美特征

1文学之美 2音乐之美 3舞蹈之美 4感情之美 5意境之美

仪式审美:1 族群共同性:仪式意味着人类共同体的神秘秩序,它以群体的方式激发了其成员的巨大的心里潜力,呼唤了成员的共同心声。2 神圣性:仪式和日常生活有着根本的不同,它营造了一个神圣的空间,其神性因素使人与更高的价值相关联,它催生出意义,在纯粹理性之外作用于人的潜意识层面,对人有着至深的影响。3 体验性:仪式是一种象征体验,它表达了一种与未知力量的交流,让我们进入精神层面,它是一种更大的整体行为。

4 崇高性:仪式释放了人们心灵向往崇高感的满足欲望,它是一种憩息,让人从惯常中超脱出来,了解自己最深的内心需求。5超越恐惧:仪式能让我们战胜恐惧,它表达了一种心里的困境、缺失和需求,我们进入仪式的维度,是为了回应心灵的召唤,调整能量,汲取新的力量。6寻求本源:仪式是一种内在与外在、世俗与神圣、过去与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意义之间创造关联并建立联系。7文化艺术性:仪式需要一个清晰的开始和结束作为标志,它是创造性的、精神的、审美的活动。仪式往往是艺术,艺术就是仪式。儒家美学思想: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挥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乐传统。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元文化,是中国艺术精神产生、发展的根基。

一礼乐的内涵:中国先儒以礼乐立教,就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这两者中间,乐更是根本的,因为内和谐外自然有秩序,没有和谐做基础的秩序就成了呆板形式,没有灵魂的躯壳。——朱光潜乐的作用:1宣泄2感动3感化

孔子把“诗”、“乐”、“艺”看成是实现“仁”的一种手段。他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完成仁的途径:在孔子看来,吟诗习乐对于掌握礼义是十分重要的,“诗”能激发人兴起扬善去恶之心,“乐”有助于陶冶人的性情,唤起道德之心,这与强调以“仁”作为立身的根基是统一的,目的都在造就仁人君子。儒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美符合于善,强调美统一于善,美善统一中的美才有价值。孔子以“仁”为美的内在根据,以“美”为仁的表象,主张美善统一。

中和及中和之美的内涵1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天下万物都可分为阴阳二极,阳刚与阴柔恰到好处的结合便是中和,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 2中和就是不同因素的统一,其中也包括对立的统一。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4中和之美是人的理想状态,是完美人生的表现。

中和之美的经典范例:古琴艺术王羲之书法艺术草书艺术中国玉文化

诗圣杜甫苏轼诗词梅兰芳周恩来

道家美学思想

1.道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老子的道2、道的本质是自然,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是道家思想的一种概括,是最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天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自然之天,二义理之天,三神圣之天,道家的天人合一是统一为自然为核心,而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以人为核心。

3、道家美学基本命题:视觉审美上为:大象无形,听觉审美上为:大音希声

其美学上的具体表现为:①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把握的,而是一种与道相通的境界。②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所推崇的意象、意境的哲学基础③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也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4、道家美学在艺术鉴赏中崇尚:①空灵②恬淡③阴柔④朴拙

5、道家美学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上:①轻言重意②重道轻技③重审美而非功利

6、道家审美体悟表现为:①逍遥游②心斋③坐忘④物化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柏拉图希匹阿斯篇的思路:1、区别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2、追问美本身是什么

3、美是有等级的如有生命的东西要比非生命的东西美,小姐和女神相比也是丑的

4、外在的美本身如黄金凡是加上它就是美的

5、引进恰当是美的这一概念

6、回到问题本身,追问美本身

7、话题扩大到社会美,如制度、习俗、内在的实际的美

8、进一步美就是有用、效能

9、反驳美是效能10、美是有益11再进一步美是善12回到现实、感性,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13结论美是难的

柏拉图美的本质之问的意义:一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通过柏拉图美是什么的追问,使西方开始去建立一个美学体系,构成了经典的西方美学史二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美有两大类,具体之美与美的本质,二者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三追求美的悖论。柏拉图之问使人在面对具体的美的事物时,不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有限的美上,而是追问在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使人小看面前事物的美,转而追求真正、永恒的美。

美的本质的追问:柏拉图美的本质之问的意义: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

通过柏拉图美是什么的追问,使西方开始去建立一个美学体系,构成了经典的西方美学史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柏拉图之问意味着一种对美是什么的思维方式的确立。美有两大类,具体之美与美的本质,二者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3.追求美的悖论柏拉图之问使人在面对具体的美的事物时,不把思想局限在这一事物有限的美上,而是追问在它之后或之上的决定它之为美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使人小看面前事物的美,转而追求真正、永恒的美。

西方美学的发展思想:柏拉图的美是理念---亚里士多德的美是形式---普罗丁的美是一的光辉---阿奎那的美是上帝的属性---文艺复兴的美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英国经验主义的美是感官快适---夏夫兹伯里美是的内在感官---休谟美是的心理构造---柏克的美是物的感性---狄德罗的美在关系---康德的美是合目的形式---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美学:1、康德美学的突出处和新颖点即是他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他在审美领域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2、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大家所具有的伟大贡献。他在那部结束传统美学并由此而开创了现代美学的奠基性著作《判断力批判》一书中,超越了以往美学家在对美的本质追问中的外在客体论思想,从而内在地把握到了审美的核心是人,审美是人作为主体自身所具有的非功利性活动。3、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大家所具有的伟大贡献:上面看第2点,认识到人自身的属性和需求才是审美的真正奥秘,康德关于审美的论断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的这种判断准确地把握到了审美的核心,那就是真正地看到了审美作为人类的精神性活动的独有特性,这种独有特性就是深刻地意识到审美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其原动力就在于它内在地彰显了主体自身的价值诉求而不是外在的功利目的的诉求,一切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欲求都必然不会是审美的,也就是说审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是不能带有任何

实际利益的。这是康德为人类审美所确定的一个严格的界限和独立自存的精神高度,这一严格界限和精神高度是康德为人类所设定的终极标杆和精神理想。4.在美的分析一章中,康德首先强调“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他的所谓鉴赏判断也就是类似我们所说的审美活动。所谓利害关系是其审美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分析到“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结合着的”,在康德看来利害就是指对一个对象的实际“欲求能力的关系”,也就是对一个对象有着具体欲望的实际功利诉求。这在康德看来是审美与非审美的一个清晰明确的分水岭,也是审美的界碑,用当代学术话语来说就是审美的自律性,是审美之所以作为审美的根本所在。

主客关系举例爱你的人,你爱的人

有句老话说:聪明的女人会嫁给一个爱她的人,笨女人会嫁给一个她爱的人。

康德特别强调审美是一个纯粹的观照。学者邓晓芒认为:“康德从鉴赏的这种无利害、无目的性得出了一个真知灼见,是如果人类仅仅从实用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的话,他们就不会有审美这么回事”。黑格尔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的美学观点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关于美所过的第一句合理性的话。”在各民族的经典文化中都有对无利害的非功利思想的领悟,道家庄子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出世的非功利的自由信念,即庄子提出了无待的观念,,要进入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就要不凭借任何外在的依托,包括虚名、功业、私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超越世俗的一切乃至超越自我,才能达到逍遥游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马克思美学思想: 1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2、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3、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4、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5、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中国画的精神内涵:一、中国画的基本内容:题材: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类型写意画工笔画兼工带写。画家的种类专业画工宫廷画师民间画工文人画。绘画方法钩皴点染擦等笔墨形式。构图原则散点透视

二、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为何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写意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其根源在于中国画体现了如下的创作原则。中国画的形上思想:画即是道道成而上,艺成而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画的品评原则:陈师曾:“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宁可画以人传,不可人以画传。文人画创作取向:文人士大夫画重画外功夫,而不象画工画重画之本法。文人画的题材取向:重山水画以表现画家人文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人画的线条特征: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文人画的艺术特征写意性主观化个性化境由心造

审美静观的意韵:1、审美静观是一种精神洞察的智慧,是一种反观内求的意向,是来自人内心的深层渴望。2、审美静观是努力使自身存在获得真实与整一,使人的各个破碎的片自我获得了统一。

教学体会:儒家美学主要讲授是美与善的关系思想,即美是善的实现途径,不经过美是不可能真正达到仁的目的。即详解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思想。批判伪仁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