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0
丁酸梭菌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吴媛媛【摘要】丁酸梭菌是土壤、动物胃肠道中一种常驻的厌氧革兰氏阳性菌,其在恶劣环境中易形成芽孢,能耐高温、高压、强酸和多种抗生素.其具有调控胃肠道菌群平衡、稳定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和促进机体生长等作用.文章就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8(000)011【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丁酸梭菌;益生菌;生物学功能;应用【作者】吴媛媛【作者单位】四川省水产学校,成都611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1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1.1 调节胃肠道微生态平衡丁酸梭菌能分泌维生素和生长因子等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同时产生抗菌肽和有机酸等抑制有害菌群生长,优化胃肠道菌群结构,且有机酸是肠壁细胞的能量来源,对肠道上皮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广添等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联合培养,与单独培养比,有益菌丰度均增加,而病原菌数量均降低[1]。
Kuroiwa 等报道,丁酸梭菌能产生生物活性分子,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粪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群增殖[2]。
朱晓慧等将丁酸菌发酵提取物分别与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链球菌共培养后,3种活菌丰度均提高[3]。
肖英平等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增加盲肠中产短链脂肪酸菌群的丰度[4]。
同时,丁酸梭菌还可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等,其降解的中间产物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群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维持肠道健康。
Zhang等发现,丁酸梭菌可优化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肠道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并提升小肠中益生菌群丰度[5]。
Taka⁃hashi 等认为,丁酸梭菌产生的丁酸、乙酸可预防和治疗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在体内外体均能抑制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生长,证实丁酸梭菌可降低肉鸡坏死性肠炎的发病率和缓解相关症状[6-7]。
此外,丁酸梭菌可通过调控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和ZO-1 等蛋白表达,从而改善肠黏膜通透性,缓解疾病相关症状,维持肠道健康;具有定植占位效应,能在肠黏膜表面形成伪膜,占据肠道上皮细胞黏附位点,抑制肠道内有害菌和腐败菌的定植和入侵,丁酸梭菌提取物脂磷壁酸能抑制大肠杆菌在肠上皮细胞的附着[8-10]。
DOI :10.15906/11-2975/s.20200704[摘要]丁酸梭菌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动物上,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从丁酸梭菌能够促进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肠道发育,提高仔猪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和仔猪肠道屏障功能,进而改善仔猪肠道健康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其在仔猪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丁酸梭菌;仔猪;肠道健康[中图分类号]S8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314(2020)07-0013-04丁酸梭菌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李玉鹏1#,李海花2#,王倩3,乔家运1*,姚胜宁4(1.天津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300381;2.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天津300384;3.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387;4.天津市静海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301600)基金项目: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创新研究与实验项目(2020005);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7YFZC ⁃NC00260);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8JCYBJC30000);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创新研究与实验项目(2018008);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20180338)*通讯作者#并列第一作者仔猪断奶后,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使仔猪容易产生应激,引起腹泻等,因而仔猪肠道健康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重要的益生菌(Liao 等,2015),近几年来,丁酸梭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治疗动物肠道疾病,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田召芳等,2017)。
1丁酸梭菌的生物学性状尧生理特性和功能1.1丁酸梭菌的生物学性状丁酸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
菌体为直杆状,也见有弯曲状,菌体末端膨大呈梭状[(0.5~1.7μm )×(2.4~7.6μm )],单个或成对、短链,因周生鞭毛,可运动,偶见有丝状菌体,内生孢子,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芽孢(李碧云等,2013),表面菌落形态直径为1~3mm ,为圆形或略不规则,菌落呈白色或奶油色(王腾浩,2015)。
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赵熙;冉陆;杨宝兰;姚景会;付萍;陈稚峰;李志刚
【期刊名称】《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年(卷),期】1999(11)6
【摘要】通过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对丁酸梭菌活菌制剂一泰平片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受试对象肠道内的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乳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
【总页数】3页(P332-333)
【关键词】丁酸梭菌;肠道菌群;活菌制剂
【作者】赵熙;冉陆;杨宝兰;姚景会;付萍;陈稚峰;李志刚
【作者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
【相关文献】
1.丁酸梭菌C2菌株对鮸鱼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J], 宋增福;吴天星
2.酪酸梭菌活菌辅助硫普罗宁和美他多辛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疗效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的影响 [J], 伍畅;田园;刘洪岩
3.丁酸梭菌CB1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肠道形态和菌群的影响 [J], 何菊;李筱雯;崔卫涛;郭杰;王纯;肖运才;李自力;周祖涛
4.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辅助治疗对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疗效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J], 马红丹;万灵侠
5.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试验 [J], 傅思武;邝欣;邹开勇;陆俭;吕存女;王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梭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微生态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在肠道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梭菌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菌,其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功能和作用尤为值得关注。
一、梭菌的基本概述梭菌,也称为厌氧梭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
梭菌分布广泛,可以生存在土壤、水和动物消化道等多种环境中。
与此同时,梭菌也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例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等。
但是,也有很多梭菌属细菌不会引起感染,甚至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有益。
二、梭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种类不同类型的梭菌在肠道微生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目前已知的梭菌属细菌有10多种,其中一部分是致病菌,另一部分则是正常存在于人类肠道中,并能够发挥一定的功能和作用。
三、梭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1.有益的酶活性梭菌属细菌在肠道微生态中会分泌和产生一些有利于消化的酶类,例如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聚糖酶等。
这些酶可以分解我们饮食中的一些难以消化的物质,促进体内的营养吸收效果。
2.维护肠道黏膜的健康梭菌属细菌可以生产短链脂肪酸,这些物质能够为肠道黏膜细胞提供能量供应,同时促进肠道黏膜的细胞生长和修复,维护肠道的健康状态。
3.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梭菌属细菌在消化道中分泌的抗生素或抑制素可以抑制一些病原菌的生长,例如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保障肠道内部的生态平衡。
4.影响肝脏健康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肝脏中含有大量的梭菌,梭菌的存在可以调节肝脏的代谢,并改善一些肝脏相关的疾病。
四、梭菌在肠道微生态中的受损和修复梭菌属细菌之所以会在肠道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与其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维护有关。
若是梭菌属细菌数量过少,那么肠道内部的正常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出现各种肠道问题,例如腹泻、便秘等等。
而如果存在过多的梭菌细菌,则会引起多种疾病和症状。
为了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我们应该要注意饮食健康、生活规律等方面的保健措施。
此外,一些预生物、益生菌等产品也可以帮助肠道微生态的维护和修复,促进梭菌属细菌的正常繁殖。
渔仁堂生物【丁酸梭菌原液】—防控肠炎、白便、修复肠道损伤、抑制肠道有害菌丁酸梭菌原液的特性1、促进动物肠道有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殖和发育。
抑制有害菌群的繁殖,减少肠毒素的发生。
2、在动物体内内产生B族维生素、维生素K淀粉酶等物质,具有保健作用。
3、丁酸梭菌的主要是产物是丁酸是肠道上皮组织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主要营养物质。
4、是厌氧的芽孢杆菌,不受胃酸、胆汁酸等影响,稳定性好。
5、对多种抗生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可配伍使用,可作为新添加剂的使用,对于减少当前饲料中抗生素产品的滥用,减少药物在肉品中的残留,降低动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保障动物健康方面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丁酸梭菌原液的应用1、防控肠炎、白便: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
本品能促进水产养殖动物肠道有益菌群的增殖和发育,抑制肠道内有害菌和腐败菌的生长、繁殖,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少肠炎、白便的发生,对对虾早期偷死症状有显著效果。
2、减少空肠空胃: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本品在水产养殖动物肠道内能产生B 族维生素、维生素K、淀粉酶、蛋白酶、糖苷酶等物质,增强水产养殖动物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强化肝脏功能,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发育,明显减少对虾空肠空胃的发生。
3、转肝抗应激:修复肠道上皮组织,保护肝细胞。
丁酸梭菌的代谢产物丁酸是肠道上皮组织细胞再生、修复必要的营养物质,本品能促进肠道上皮组织的修复,调节肝脏代谢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体质,提高抗应激能力。
4、修复肠道损伤:丁酸作为一种重要的短链脂肪酸,是肠道上皮组织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与更新,从而修复肠道黏膜损伤并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与危害。
5、抑制肠道有害菌丁酸梭菌可促进肠道有益菌如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避免肠道菌群紊乱。
丁酸梭菌通过竞争水产动物肠粘膜结合位点,抑制有害菌在肠道定植,同时竞争微生物生长所需养分,抑制有害菌生存;丁酸梭菌可代谢产生丁酸等有机酸,调节肠道pH值,抑制有害菌生长;此外,丁酸梭菌可代谢产生丁酸梭菌素,抑制嗜水气单胞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等有害细菌生长。
丁酸梭菌的研究与应用热点目录1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2)1.1 分类及形态学特性 (2)1.2 培养和生化特性 (2)1.3 稳定性 (3)1.4 药物敏感性 (3)2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效 (3)2.1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 (3)2.2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 (3)2.3 产生益生物质 (4)2.4 其它功效 (5)3 丁酸梭菌的特点 (5)3.1稳定性好 (5)3.2 丁酸梭菌可以单独使用,可以和多种菌种合用,也可与多种抗生素合用 (6)3.3 保存时间长 (6)4 丁酸梭菌的作用机理 (6)4.1 促进益生菌生长 (6)4.2 抑制有害菌生长 (6)4.3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6)4.4 产生多种酶类,合成多种维生素 (6)4.5 去亚硝酸盐、降氨氮,降低COD和PH值含量,缓解舍内空气质量 (7)5 益生丁酸梭菌的研究进展 (7)5.1日本 (7)5.2我国 (7)6 丁酸梭菌的应用 (7)7 饲用丁酸梭菌制剂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发展 (11)8 展望 (12)丁酸梭菌又名酪酸菌,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奶酪、天然酸奶、人与动物粪便及土壤中。
丁酸梭菌作为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是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1933)首先发现并报告的,又叫宫入菌。
1935年,Kingi miyairi博士从人的粪便和土壤中分离出丁酸梭菌,随后发现其厌氧培养的过滤物中含有较少的脂肪酸,具有极强的整肠作用,它可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促进肠道中有益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生长。
丁酸梭菌具有耐热、耐酸及耐受多种抗生素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微生态制剂(黄俊等,2004)在畜禽饲料中添加饲用丁酸梭菌制剂,对于减少当前饲料中抗生素产品的滥用、减少药物在肉品中的残留、降低动物细菌的耐药性和保障动物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丁酸梭菌来源于日本某株式会社,属于梭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菌体形状为梭状芽孢杆菌,菌体为直或微弯,孢子圆形或椭圆形,为内生芽孢。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左和宁;杨伟峰
【期刊名称】《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9(030)001
【摘要】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TF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TF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左和宁;杨伟峰
【作者单位】410007,湖南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510071,广州空军司令部医院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粗制代谢产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J], 彭继承;吴小平;卢放根
2.乳酸杆菌联合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J], 左和宁;杨伟峰
3.乳酸杆菌与丁酸梭菌联用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的探索 [J], 刘凌云;杨伟峰
4.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J], 刘凌云;杨伟峰
5.益生菌CMS-H002和CMS-H003联用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J], 杨伟峰;刘凌云;卢放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源益生菌对肠道病原菌的体外拮抗作用作者:刘欢欢刘珍珠王玉荣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06期摘要:为探究鸡源益生菌对鸡肠道病原菌的影响,从健康的土鸡肠道内分离并鉴定出6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1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
以从腹泻病鸡肠道内分离并鉴定的3株病原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为指示菌,采用平板抑菌法挑选出1株抑菌活性强的乳酸菌;将这株乳酸菌和丁酸梭菌用比浊法测定48 h内的生长曲线和pH值变化曲线;采用体外模拟肠道的方式,将2株益生菌分别与3株致病菌做体外拮抗试验。
结果显示,乳酸菌R5和R6的抑菌能力最强,选取R5与丁酸梭菌D2研究其体外对致病菌的拮抗性能。
体外拮抗研究表明,在72 h内乳酸菌R5可将病原菌完全杀灭,而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也均有显著抑菌作用。
发现乳酸菌和丁酸梭菌在体外拮抗作用中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而乳酸菌R5的抑菌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可为益生菌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關键词:益生菌;乳酸菌;丁酸梭菌;拮抗;肠道致病菌;共培养中图分类号: S1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6-0151-05在禽类养殖行业中,抗生素一直是一种常用的饲料添加剂以防治禽类肠道疾病和促进生长,然而随着抗生素的泛滥使用,也带来了药物残留、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增强和养殖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1]。
益生菌以其成本低廉、效果好、绿色无害而备受青睐,可以减少抗生素施用甚至完全替代抗生素[2]。
乳酸菌和丁酸梭菌是广泛应用于禽类的益生菌,它们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对肠道屏障进行调节以抑制病原微生物在肠道内定植和生长,有的还可以通过分泌抗菌物质杀灭有害微生物,因此对细菌引起的腹泻等疾病能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对肠道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和大肠杆菌4种致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对这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使其菌落数下降3~5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可降低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菌落数;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可使4种致病菌菌落数均下降3~4个数量级。 由此可见,两种菌混合培养对 4 种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关键词]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肠道致病菌
[Abstract]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 tobacillus rhamnosus on intestinal pathogens,including Salmonella gallinarum,Staphylococcus aureus,Clostridium perfrin- gens and Escherichia coli.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lostridium butyricum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number of these four types of bacteria and made them down 3 ~ 5 orders of magnitude;Lactobacillus rhamnosus reduced Clostridium per- fringens,Salmonella gallinarum colonies;the mixed culture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and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ade four kinds of bacteria down 3 ~ 4 orders of magnitud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culture of strains had no syner- gistic inhibition effect on the four kind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Key words] Clostridium butyricum;Lactobacillus rhamnosus;mixed culture;enteric pathogens
丁酸梭菌属于梭菌属, 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 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其广泛分布于土壤,也能从 健康动物的肠道中分离出来。 丁酸梭菌适合动物 的肠道厌氧环境(呼慧娟等,2011),可以控制消 化道紊乱(张晓阳等,2012),有效抑制有害菌(曹 广添等,2012)。 鼠李糖乳杆菌属于乳杆菌,具有 较强的酸及胆碱耐受能力 (王玉华等,2008),有 抑制有害菌的作用 (吴光伟和韩建春,2009),具 有抗氧化活性,并且可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目 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均被广泛用作饲料 添加剂,本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 联合培养对产气荚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 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为微生物制剂联 和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菌种、试剂及培养基 丁酸梭菌(Clostridi- um butyricum,HJCB998),由浙江惠嘉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提供;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 sus,ATCC7469)、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 um per- fringens,ATCC13124), 均由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 藏中心提供; 大肠杆菌 C83928 (Escherichia coli C83928)、沙门氏菌 (Salmonella gallinarum,C79)、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Staphylococcus aureaus, SHZ018), 均由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研究室提 供。 琼脂、氯化钠为分析纯。 厌氧液体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LB 琼脂培养基、 强化梭菌培养基 (RCM)、DRCA 梭菌选择性培养基、 伊红美蓝培养 基(EMB)、 乳酸细菌培养基 (MRS)、BP 培养基、 HE 培养基、SC 培养基,均购自北京陆桥生物科技 有限公司。 1.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厌氧培养箱、灭菌锅、恒 温培养箱、培养皿、超净工作台、试管、接种环等。 1.2 试验方法 1.2.1 菌种活化 丁酸梭菌活化: 将冻干管保藏 菌株接种于装有梭菌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 置于 厌氧培养基中 37 ℃静止厌氧培养 48 h, 取 0.1 mL 转接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基的试管,厌氧静 止培养 16 h。 产气荚膜梭菌及鼠李糖乳杆菌活化: 在超净 台内,取一定量的无菌水迅速加入打开的冻干管, 轻轻将菌粉混匀溶解, 然后将菌液分别转接 LB 斜面及厌氧液体培养基, 置 37 ℃厌氧培养 48 h 后,取 1 环菌种接种于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 基的试管,厌氧静止培养 16 h。 1.2.2 培养物的制备 将活化好的 0.1 mL 丁酸 梭菌、鼠李糖乳杆菌、产气荚膜梭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分别接种于装有 9.9 mL 厌氧液体培养基的试管, 丁酸梭菌、 鼠李糖乳杆 菌、 产气荚膜梭菌均于 37 ℃厌氧静止培养24 h, 其余肠道致病菌普通培养 16 h,并分别计数。 1.2.3 混合培养 取 16 个装有 19.9 mL 厌氧液 体培养基的三角瓶, 将活化的菌液稀释到 10 4 ~ 10 5 cfu/mL,分组混合:(1)丁酸梭菌与大肠杆菌按 浓度 100∶1 比例混合接种到三角瓶中;(2)鼠李糖 乳杆菌、 大肠杆菌按浓度 100∶1 比例混合接种到 三角瓶中;(3)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及大肠杆 菌按浓度 100∶100∶1 比例接种至三角瓶中;(4)将 等量的大肠杆菌接种于三角瓶中作为对照。 随后 置厌氧培养箱中 37 ℃恒温静止培养。 活菌计数方法:分别在培养的 0、4、8、12、24、 36、48、72 h 取各组培养物样本,检测试验组与对 照组中各致病菌的数量(cfu/mL),并与单独培养 进行对比。 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 将待测菌液摇 匀,每组分别取 0.1 mL 样品进行 10 倍连续稀释, 选取适当稀释度的菌悬液 0.1 mL,分别滴加在伊 红美蓝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 每个稀释度 3 个重 复,置 37 ℃培养 48 h 后,计算其菌数后取平均值 (三个平板菌落总数/3×10×稀释倍数)。 由于丁酸 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是严格厌氧菌,在有氧情况下 无法长出,计数结果为准确的致病菌菌数。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产气荚膜梭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研究方法同上。 选用的计数培养基分别为 SC 培 养基、BP 培养基、HE 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 对沙门氏菌 的体 外生物拮抗作用 从图 1 可以看出, 培养 12 h 时, 丁酸梭菌培养组沙门氏菌数量比沙门氏菌单 独培养有明显下降趋势, 菌落数差别达 2 个数量 级,24 h 后菌落数差别达 4 ~ 5 个数量级。 鼠李糖 乳杆菌对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从 24 h 开始比较 明显,菌落数差别为 1 ~ 2 个数量级。 丁酸梭菌与 鼠李糖乳杆菌混合培养时, 沙门氏菌菌落数从 12 h 开始明显下降 ,24 h 后菌落数差别达 3 ~ 4 个数量级,可见,两种菌联合培养对沙门氏菌的抑 制无协同作用。 2.2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 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从图 2 可以看出, 丁酸 梭菌可以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从 12 h 开 始, 其菌落数比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培养时下降 2 ~ 4 个数量级;鼠李糖乳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无明显抑制作用;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混合 培养时,从 12 h 开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下 降 2 ~ 3 个数量级, 两菌株混合培养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的抑制无协同作用。 时间 /h 金 黄 色 葡 萄 球 菌 数 量 / l g c f u 图 2 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沙 门 氏 菌 数 量 / l g c f u 图 1 丁酸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 沙门氏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时间 /h 0481224364872 7 9 3 5 沙门氏菌 丁酸梭菌+鼠李糖乳杆菌+沙门氏菌 丁酸梭菌+沙门氏菌 鼠李糖乳杆菌+沙门氏菌 0481224364872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