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40.88 KB
- 文档页数:2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佟琳发布时间:2023-06-07T09:24:43.0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佟琳[导读] 分析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3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入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舍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认知行为疗法,详细对比两组获得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效果占据优势,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最终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
结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方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尽早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暴力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锡林郭勒盟安神医院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26000摘要:目的:分析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在我医院接受治疗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3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方式将入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1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舍曲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认知行为疗法,详细对比两组获得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效果占据优势,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最终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
结论: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舍曲林方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尽早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和暴力事件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舍曲林;效果分析抑郁症在临床上的发病率比较高,尤其是在近年随着工作生活压力不断的增大,导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数明显上升,抑郁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暴力倾向以及自杀行为,因此会严重威胁社会安定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不适。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以达到缓解抑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认知(思维方式)决定的。
在抑郁症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患者意识到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以及负面行为,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二、认识抑郁症的认知偏差在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时,首先需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认知偏差。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概括、 selectively abstraction(选择性抽象)、过滤负面信息等。
这些偏差导致患者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理解出现片面和消极的观点,加重了抑郁症状的出现。
三、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技术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发现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抑郁症状。
在认知重构过程中,治疗师和患者一起进行质询和讨论,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到其负面思维的不准确性和不合理性,并找到替代性的积极思维模式。
四、行为疗法的应用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仅关注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包括对行为的干预。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行为疗法通常包括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鼓励患者参与积极的活动、提供应对压力的技巧等。
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增加对抑郁症状的应对能力。
五、认知行为疗法的优势和注意事项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是一种证据支持的有效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和研究。
其次,认知行为疗法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提高了治疗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最后,认知行为疗法相对简洁明了,易于掌握和实施。
然而,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师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其次,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成功治疗的关键要素。
经验交流99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张鑫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用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3例。
常规组予以氟西汀治疗,联合组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抑郁情况、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HAMD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联合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青少年抑郁患者通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状改善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认知行为疗法;氟西汀;临床效果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抑郁症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但由于许多患者行为及认知方面的改变较为巨大,且自我效能感低于正常人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偏低,且临床治疗效果一般[2~3]。
随着抑郁症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发病范围的不断扩大,青少年抑郁症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重要课题之一[4]。
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用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3例。
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分析王胜 杨德才 陈璐 刘真荣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安徽 池州 247100【摘要】目的:探究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中基于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30例作为试验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治疗,试验组患者基于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字】盐酸舍曲林;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并且随着生活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外界压力增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人数居高不下,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及睡眠障碍等,抑郁症对于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具有严重威胁。
临床针对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主要是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方法众多,其中认知行为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循证依据最充足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是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相结合,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歪曲认知和非适应性的行为。
有研究表明,基于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1]。
本研究以本院接诊的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盐酸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研究并分析治疗效果。
具体内容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来自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治疗的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实践与效果评估方法探索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且严重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心理治疗是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心理治疗的实践和效果评估方法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索抑郁症的心理治疗实践及有效评估方法,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适用于抑郁症患者的教育、训练、认知重构等方面。
患者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了解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对抑郁症的影响,并通过调整这些模式来改善心理状况。
在实践中,CBT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建立与患者的良好关系,促进患者对治疗的积极参与;其次,通过询问、观察和记录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症状和心理问题;然后,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最后,通过反馈和巩固措施来评估治疗效果。
二、人际治疗人际治疗是一种注重患者的社交和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交支持和自我价值感。
在实践中,人际治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首先,评估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了解其人际交往和沟通方式;其次,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家庭治疗等方式,解决患者的人际冲突和困扰;最后,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三、心理评估方法评估抑郁症治疗的效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和提供个性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评估方法:1. Hamilton抑郁量表(HAMD):HAMD是一种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通过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包括抑郁的体验和生理症状等,来评估治疗效果。
2. 抑郁自评量表(BDI):BDI是由患者自行填写的抑郁症评估表,通过患者对自身抑郁症状的描述和评估,来评估治疗效果。
3. 修正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DRS):MADRS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抑郁症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包括焦虑、悲伤、睡眠问题等,可用于评估抑郁症治疗的效果。
十种认知行为疗法缓解抑郁症的方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虽然药物治疗在缓解抑郁症症状方面是有效的,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下面将介绍十种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缓解抑郁症的症状。
1.正向思考正向思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认知方式,有助于抑制消极情绪。
患者可以通过实践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培养乐观的态度,以应对抑郁情绪。
2.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指通过分析和调整消极的认知方式,改变思维方式和观念,以减轻抑郁症症状。
患者可以学习如何发现和纠正消极思维,并转变为更积极、客观的看待问题。
3.行为激活行为激活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来缓解抑郁症症状的方法。
患者可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尤其是感兴趣和能够给予满足感的活动,以提高情绪和增加生活质量。
4.避免歪曲思维抑郁症患者常常具有歪曲思维的倾向,即将负面事件过分放大或背离事实,从而加重了抑郁情绪。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歪曲思维,并采用合理的、客观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其情绪状态。
5.自我关注和自我抚慰在认知行为疗法中,患者学会如何增加自我关注和自我抚慰,以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通过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和肯定,患者可以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减轻抑郁情绪。
6.时间管理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无助和沮丧,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
通过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患者可以增加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减轻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7.社交技巧训练社交技巧训练对于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社交能力和增加人际互动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解决冲突和建立支持系统,患者可以减少孤独感和消极情绪。
8.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深呼吸、渐进肌肉放松以及冥想等技巧,有效地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方法。
患者可以通过放松训练,减轻身心紧张,增强自我控制和应对能力。
9.问题解决技巧抑郁症患者常常对问题感到无力和无望。
通过学习问题解决技巧,患者可以提高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减轻抑郁情绪。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量表的评分和Bathel 指数评定量表评分的比较(分,)组别例数精细运动功能量表的平均评分Bathel指数评定量表的平均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组5562.24±10.7874.21±10.6172.21±10.5475.22±10.4 B组5565.22±10.8183.5±10.5172.21±10.5283.28±9.4表 2 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痉挛程度AS评价结果的比较[n(%)]组别例数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A组554(7.27)6(10.91)18(32.73)22(40.00)5(9.09)B组5518(32.73)16(29.09)12(21.82)6(10.91)3(5.45)3 讨论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身体痉挛,可影响其机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力。
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会出现行动受限的情况,严重地影响其日常生活,若未能对其进行合理的治疗,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3]。
针刺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
有研究表明,采用针刺法对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精细运动功能量表的评分和Bathel指数评定量表的评分均更高,P<0.05。
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中患肢痉挛程度AS评价结果为0级与为Ⅰ级患者的占比均更高,其中患肢痉挛程度AS评价结果为Ⅱ级、为Ⅲ级和为Ⅳ级患者的占比均更低,P<0.05。
这说明,对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使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患肢肌肉痉挛的程度。
但是,在使用该疗法对偏瘫后肌张力障碍患者进行治疗期间,需做好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工作,尤其是要防止发生神经类病变。
综上所述,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法治疗偏瘫后肌张力障碍的效果显著。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第 6 卷第 23 期2019 Vol.6 No.23109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耿 娟,安 莉(乌鲁木齐市安宁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3)【摘要】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5.83%比对照组66.67%高,患者的TESS 评分在治疗期间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接受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治疗的效果更佳,使用安全性也高。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3.109.01本次研究旨在对抑郁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疗法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中抽取48例为对象,再用单盲法把纳入的48例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5:9,年龄最小是37岁、最大是61岁、均值是(42.09±5.17)岁;观察组患者中男女比例是16:8,年龄最小是35岁、最大是63岁、均值是(42.26±5.03)岁。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通过了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给患者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给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每次5~10 mg 、每天1次,持续给患者用药治疗3个月后观察效果。
精神疾病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解决方案导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和解决方案导向治疗精神疾病是一种涉及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严重健康问题。
在心理疗法的范畴内,有几种主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这些疾病,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精神分析和解决方案导向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心理疗法,并探讨它们在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为核心的心理疗法。
它的理论基础是认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
CBT 的目标是通过帮助个体发现并改变他们的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缓解精神疾病的症状。
CBT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情绪和行为是由其对事件的解释和理解所决定的,而不是事件本身。
通过与患者合作,心理治疗师可以辅助患者识别出负面、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并通过替换它们为更积极、适应性的思维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CBT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
通过CBT,患者能够学习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新策略,并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心理疗法方法。
精神分析主张,个体的心理问题是由潜意识中的冲突和内心深处的隐忍经验所引起的。
通过分析个体的梦境、幻觉和自由联想等表达形式,精神分析师可以揭示这些潜意识因素,并帮助患者认识和解决它们。
精神分析的过程通常较长,并且需要患者与分析师建立起深度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沟通和深入诠释,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冲突,并逐渐解决潜意识中的问题。
精神分析适用于那些对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深处问题感兴趣的个体。
既能帮助个体深入了解自己,也能为自我认知和成长提供支持。
三、解决方案导向治疗(SFBT)解决方案导向治疗是一种侧重于寻找解决方案而非问题本身的心理疗法。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总结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体会。方法 随机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择本院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根据研究需要随机将患者分两组(等分),参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及临床基础护理,研究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对比治疗效果及护理优势,并列举数据分析差异性。结果 通过区别治疗干预,患者治疗有效率、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后患者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变化明显,并且研究组对比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全面提升老年抑郁症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结合有效的综合护理,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缓解明显,同时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综合护理 老年抑郁症的表现特点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认知障碍、精力不足等,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老年期抑郁症可以被治好,虽然病因不明而且受到社会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但是老年期抑郁障碍患者总体治愈率比较高。并以用药、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为治疗原则。本文总结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及护理体会,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择本院老年抑郁症患者100例进行研究,根据研究需要随机将患者分两组(等分),研究组:年龄在60-80岁,均数(70.35±2.19)岁,男性共30例,其余为女性;参照组:年龄在60-78岁,均数(69.26±2.24)岁,男性共29例,其余为女性;统计学对所有研究资料中数据分析后显示P>0.05,故具备分组条件。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及临床基础护理,每天给予患者口服艾司西酞普兰,初始剂量5mg/d ,根据患者病情每天调整剂量10~20mg。期间给予患者疾病宣教、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常规基础护理。
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价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
老年人抑郁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针对老年人抑郁症进行干预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干预策略和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进行探讨。
一、干预策略: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重要策略之一。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揭示性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支持性心理治疗注重倾听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揭示性心理治疗则通过探索患者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需求,帮助患者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常用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老年人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药物代谢功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社区支持。
家庭成员的陪伴和关心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到被关爱和重视。
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二、效果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研究的结果和效果评价:1.心理治疗: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显著。
一项对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更长。
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揭示性心理治疗也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老年人抑郁症干预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题:心理治疗的多种方法与效果心理治疗是一种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来帮助个体处理和解决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的治疗。
心理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同时也具有不同的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着重于帮助个体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CBT的理论基础是,许多心理问题是由于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导致的,通过改变这些模式,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和挑战。
CBT的效果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它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CBT也被证明对许多慢性疾病如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二、人际间治疗人际间治疗是一种着重于改善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心理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式主要关注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人际间治疗可以帮助个体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技能,从而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人际间治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改善个体的社交技能、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上。
这种治疗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难的人,例如那些有社交焦虑症或自卑感的人。
三、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着重于整个家庭系统的方法,它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学习如何更好地沟通、理解彼此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家庭系统中处理冲突。
家庭治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上。
对于那些有家庭问题或亲子关系紧张的人来说,家庭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四、其他治疗方法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治疗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催眠疗法、艺术疗法、叙事疗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总的来说,心理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式,同时也具有不同的效果。
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
2017-05-31T16:02:14.2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7期 作者: 刘银海
[导读] 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对病情改善效果。
(云南省楚雄州精神病医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对病情改善效果。方法:选取自
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确认抑郁症患者相关临
床数据为分析对象来源,从中抽取
4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每组2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其干预手段分别对应为常规抑郁症治疗
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于疗程后观察两种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疗效判断依据为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提示对照
组与观察组被判定无效例数分别为
42例、6例,组间总有效率差异统计学处理有意义(P<0.05);治疗后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检测,提示
观察组患者哈密尔顿抑郁量表与焦虑量表等评分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
P<0.05);随访3个月时
间,观察组抑郁症复发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
P<0.05)。结论:单纯药物常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不仅疗
效相对低下且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得不到患者配合不仅治疗方案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引发医患纠纷,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
一定程度降低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117-02
以往临床对抑郁症患者主要通过药物干预方式治疗,虽然在用药期间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低落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但停药后患者有极
高概率复发,笔者近年来对抑郁症患者治疗期间发现除了药物干预,关注其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关手段有重要意义,因此除用药治疗外联合
认知行为疗法,观察与随访该联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确认抑郁症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为分析对象来源并从中抽取480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分别有
198
例、282例;年龄在26~47岁之间,平均年龄(36.1±5.2)岁;病程在2~23年之间,平均病程(8.1±2.1)年。患者入院后接受汉密尔
顿抑郁量表检测,提示评分(
72.3±3.2)分,焦虑量表评分为(21.8±1.6)分。患者符合以下临床标准:所有患者确认对本文所用治疗方
法无相关禁忌症;本身认知功能正常。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手段分组,每组有
240例,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计算处理,提示此次
研究对象组别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具体情况等差异并不明显,具备可比性(
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确认病情后立即采取对症手段干预,通过口服方式给以盐酸帕罗西汀,于早上服用,初始剂量为10mg,随后根据患
者病情、身体状况等对剂量进行调整,在
10~20mg范围间,疗程为6周。如患者存在睡眠障碍,联合艾司唑仑,剂量较小。
1.2.2
观察组 联合认知行为疗法。保持患者病房整洁,创造一个温馨适宜的治疗环境和氛围,可在患者同意下选择病房适当空间摆放
花朵。播放轻松轻快的音乐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帮助患者缩短融入治疗环境所需时间。医护人员需重视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掌握患者具
体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心理疏导方案以降低其压力。在交通过程中始终保持理解和亲切的态度,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治疗依
从性,足够的交流有利于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抗拒心理。说明以往成功治疗的案例以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可对患
者说明抑郁症相关预防和康复知识,了解抑郁症得到缓解后应该如何避免再次复发。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治疗前后对其心理状态即抑郁与焦虑情况进行检测。
对患者疗效评估根据其焦虑量表情况,如患者治疗后减分率超过75%则判定为显现,如果治疗后患者减分率在50%~74%之间为有
效,未能达到上述相关减分标准的为无效
[6]。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基线资料的计数、计量等资料经统计学软件(SPSS20.0版本)处理,组间检验由χ2和t执行,最终所得结果由均数±标准差与率
(%)
的形式表示,若提示P<0.05,则判定差异显著,统计学之间有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评估无效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总有效率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有意义(P<0.05),详情可见下表。
2.3
复发情况
随访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复发例数36例,观察组患者出现复发例数6例,复发率分别为15.0%、2.5%,组间差异统计学软件处理有意
义(
P<0.05)。
3.
讨论
抑郁症对人们的困扰包含了生理、心理等多个方面,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萌发自杀倾向,对此类疾病应该保持高度重视。本文结
果数据中可知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无论疗效还是认知功能等方面相对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具优越性,提示该治疗手段
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积极效果。认知行为疗法不但能够帮助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更在期间帮助患者构建新的认知方式,从健
康宣教以及心理疏导等方式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判断理念,对不良情绪在根本上进行纠正。
综上所述,单纯药物常规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不仅疗效相对低下且复发风险相对较高,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取得患者
配合并一定程度降低复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汤超华,范文蔚.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与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3):133-134.
[2]
李丽,赵明芳.认知行为疗法在脑卒中抑郁症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34(3):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