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7.62 KB
- 文档页数:2
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效果摘要:产后抑郁症是许多产妇面临的严重精神健康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效果。
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将60名产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舍曲林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舍曲林治疗。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治疗后的抑郁症状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的生活满意度也显著提高。
这表明,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产后抑郁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舍曲林、认知行为治疗、产妇、产后抑郁症引言产后抑郁症是指在产妇分娩后出现的一种抑郁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据统计,全球有10-20%的产妇患有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不仅对产妇本人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探究产后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舍曲林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舍曲林在治疗抑郁症方面的疗效。
然而,单独使用舍曲林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效果并不理想。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心理问题的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心理障碍。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产后抑郁症中的应用。
方法参与本研究的对象为60名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的产妇,他们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舍曲林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舍曲林治疗。
治疗过程为期12周,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
治疗前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Rating Scale, HAMD)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使用生活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LSQ)评估患者的生活满意度。
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验交流99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张鑫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摘要: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用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3例。
常规组予以氟西汀治疗,联合组予以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抑郁情况、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组HAMD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联合组躯体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青少年抑郁患者通过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状改善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临床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认知行为疗法;氟西汀;临床效果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行为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1]。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抗抑郁症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但由于许多患者行为及认知方面的改变较为巨大,且自我效能感低于正常人群,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偏低,且临床治疗效果一般[2~3]。
随着抑郁症发病率的不断提高、发病范围的不断扩大,青少年抑郁症逐渐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成为当前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重要课题之一[4]。
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氟西汀用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63例。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疗效王莹;杨建立;焦清艳【摘要】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62例抑郁焦虑共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1例,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8周.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定期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在治疗第1、2、4、8周末,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效果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期刊名称】《天津药学》【年(卷),期】2013(025)004【总页数】3页(P42-44)【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焦虑【作者】王莹;杨建立;焦清艳【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300222;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070;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300222;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43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是当前精神病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据报道,约有2/3 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研究显示[1],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往往病情更严重,易慢性化,社会和职业功能损害更明显,自杀率增加,对急性期和长期治疗疗效较差。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单一的药物治疗上,而抑郁焦虑共病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亦密切相关。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高效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起效快、相互作用少、安全性高的特点,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同时具有早期缓解焦虑症状的作用,而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诸多心理治疗中被证明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采取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探讨其对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的疗效。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抑郁焦虑共病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抑郁发作和广泛性焦虑的诊断标准;入组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总分≥17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分;无严重躯体疾病,血常规、肝肾生化、心电图、脑电图及体格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年龄在18~65岁,各年龄段人数相当;获患者本人或家属书面知情同意。
米氮平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赵红梅;徐月勤;房金涛【摘要】目的探讨米氮平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抑郁症患者 82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采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采用米氮平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应对方式、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应答数多于对照组,持续性错误应答数少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 HADM、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抑郁症患者采用米氮平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应对方式,减少认知功能障碍,利于降低抑郁程度.【期刊名称】《贵州医药》【年(卷),期】2018(042)006【总页数】3页(P715-717)【关键词】抑郁症;米氮平;认知行为;应对方式;认知功能【作者】赵红梅;徐月勤;房金涛【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医院精神科 ,北京 100000;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医院中心办公室 ,北京 100000;北京市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心理科北京 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1抑郁症患者除伴有特征性生物学症状、情绪症状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伤,具有患病率、复发率、自残率高等特点[1]。
病耻感及社会偏见等因素促使患者在康复进程及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阻碍。
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为药物及非药物治疗两大类,抗抑郁药物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心理治疗为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认知行为及人际关系治疗等,将两者联合使用治疗效果更佳[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27例;年龄16~51岁,平均(33.59±3.17)岁;病程2~10年,平均(6.17±2.25)年。
药物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在老年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罗 振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省天台县 317200【摘 要】目的:探究老年抑郁症患者通过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且均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为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联合治疗。
从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改善两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得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通过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使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存在一定推广价值。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认知行为;抑郁症在各种慢性躯体疾病中,更年期抑郁症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该病是指以患者持续存在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性疾病,该病病程较长[1],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积极进行有效治疗。
本文为探究老年抑郁症患者通过艾司西酞普兰与认知行为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请看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2016年6月此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80例确定为研究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其中23人和17人分别为观察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55岁,最大75岁,(65±2.1)岁为平均年龄;25人、15人分别为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年龄最小60岁,最大80岁,(70±2.5)岁为平均年龄。
在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两组患者无任何差异(P>0.05),可以实施相关研究。
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价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也日益增加。
老年人抑郁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痛苦,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针对老年人抑郁症进行干预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干预策略和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进行探讨。
一、干预策略: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重要策略之一。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揭示性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消极思维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支持性心理治疗注重倾听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揭示性心理治疗则通过探索患者的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需求,帮助患者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常用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老年人抑郁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药物代谢功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3.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老年人抑郁症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支持可以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社区支持。
家庭成员的陪伴和关心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让他们感到被关爱和重视。
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二、效果评价: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研究的结果和效果评价:1.心理治疗: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显著。
一项对老年人抑郁症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的患者在治疗后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且持续时间更长。
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揭示性心理治疗也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老年人抑郁症干预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将63例诊断为抑郁症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组32例,单用舍曲林组31例,疗程8周,于治疗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
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从第4周开始,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组HAMD评分及减分率较单用舍曲林组为高。
结论: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能提高老年抑郁症疗效并缩短疗程。
标签:舍曲林;道家认知治疗;老年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国外研究其发病率超过10%[1],国内研究认为老年人抑郁自杀是中青年的3倍[2]。
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大多主张用新型的抗抑郁剂,临床上发现若合并认知心理治疗则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3]及用舍曲林单独治疗进行疗效对照比较,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病例来源于2005年10月~2007年12月我院心理门诊的病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4];汉密尔顿抑郁(HAMD)17项总分≥18分;年龄60~80岁;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和酒药依赖者以及最近两周内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等其他抗抑郁药的患者;并获得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的知情同意书。
共入组63例,随机分为合用组(舍曲林合并道家认知心理治疗)32例和单用组(单用舍曲林治疗)31例。
其中合用组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2±7.6)岁,平均病程(7.8±3.3)个月;单用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8±8.1)岁,平均病程(8.4±2.6)个月。
两组以上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舍曲林的剂量为50 mg/d,每日上午服1次,治疗6周;若有失眠,则短期加服阿普唑仑或艾司唑仑;道家认知心理治疗每周1次,其中包括:①测查患者当前的精神压力并帮助识别其负性自动性想法。
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抑郁症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发表时间:2020-11-07T06:30:13.836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17期作者:姚玲玲[导读] 本研究主要探究分析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抑郁症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报道如下。
(广西蒙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广西梧州 546700)【摘要】目的:分析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抑郁症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女性抑郁症患者82例,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组,每组41例。
对照组单纯给予文拉法辛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文拉法辛口服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效果。
结果:两组治疗前的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周、4周、8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女性抑郁症,疗效理想,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抑郁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关键词】文拉法辛;认知行为治疗;女性抑郁症;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17-0084-02随着我国社会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该病属于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1]。
既往临床研究[2]指出,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抑郁症发生后,不仅会给患者自身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也会给家人、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精神疾病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
本研究主要探究分析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女性抑郁症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女性抑郁症82例,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分组,每组41例。
观察组年龄在23~61岁,中位值(42.30±5.23)岁;入院时间20~46d,中位值(33.12±8.21)d。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与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与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与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与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与行为反应。
事件与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与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