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579.00 KB
- 文档页数:14
研究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关系一、研究的目的本案例分析根据1985年~2014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基本数据,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并在预测201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说,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应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提高。
随着消费更新换代的节奏加快,消费日益多样化,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
因此,政府在制定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考虑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鼓励消费,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模型设定20089636.2412380.40200910694.7913627.65201011809.8714769.94201112432.2216015.58201214336.8717699.30201315527.9719732.86201416857.5121574.72为分析1985—201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的关系,作下图所示的散点图。
图1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散点图从散点图可以看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X)和人均消费性支出(Y)大体呈现为线性关系,为分析中国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随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的数量规律性,可以建立如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Y=β+βX+ui12i三、估计参数一.T检验Eviews 的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 回归结果① 参数估计和检验的结果写为:^184.59590.780645i i Y X =+(41.10880)(0.004281) t =(4.490423) (182.3403)2R =0.999159 2R (修正值)=0.999129 F =33247.99 n=30 ② 回归系数的区间估计[α=5% 2t α(n-2)=2.048 ]^^2222222ˆˆˆˆ[()()]1P t SE t SE ααβββββα-≤≤+=- =P (0.780645— 2.048*0.0042812β≤≤0.780645+2.048*0.004281)=P (0.7719 2β≤≤0.7894) =95%二异方差检验三序列相关性检验四、模型检验1、 经济意义检验所估计的参数β1= 184.5959,β2=0.780645,说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元,可导致人均消费性支出提高0.780645元。
计量经济学判断规模报酬及综合评价模型篇一:计量经济学中,规模报酬是指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或边际成本下降的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递减)是规模效应(成本效应)的度量。
判断规模报酬是否递增(递减)是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
综合评价模型是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用于判断规模报酬是否递增(递减)。
综合评价模型通常包括三个因素:因素的度量值、因素的变异性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这些因素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以评估某个经济变量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
在判断规模报酬是否递增(递减)时,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评估不同因素的度量值和变异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如果这些因素显示出规模报酬递增(递减)的趋势,那么就可以认为规模报酬是递增的(递减的),从而支持规模效应的观点。
综合评价模型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例如,如果规模报酬递增,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低,那么这些因素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而影响规模效应的判断。
规模报酬的判断是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可以使用综合评价模型来帮助研究者评估不同因素的度量值和变异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支持或否定规模效应的观点。
篇二:计量经济学中,规模报酬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
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的成本结构。
判断规模报酬的方法有很多,其中综合评价模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综合评价模型是一种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方法,可以用于判断规模报酬的趋势。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不同生产条件下的成本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每个生产单位的平均成本,然后比较平均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判断规模报酬是否递增(或递减)。
在计量经济学中,综合评价模型通常采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计算。
具体来说,可以使用成本-产量回归模型,将平均成本作为自变量,平均产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计量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数理化方法。
本文将整理计量经济学中的重点知识,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计量经济学简介计量经济学是运用统计方法和经济模型对经济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学科。
它利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需要,对经济现象进行测度和解释。
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特点是同时考虑了外生性和内生性变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揭示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模型之一,用于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常见的线性回归模型有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对于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求得最佳拟合曲线。
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则通过矩阵运算推导出参数的估计公式。
2. 假设检验在计量经济学中,假设检验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方法,用于验证经济理论的假设。
常见的假设检验包括 t 检验、F 检验和卡方检验等。
通过构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计算相应的统计量,可以对经济理论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结论。
3.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经济现象。
常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的计算,以及平稳性检验、白噪声检验、单位根检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时间序列数据的性质,并进行有效的预测。
4. 面板数据分析面板数据是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数据类型,指同一时期内多个个体或单位的多个观测数据。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普通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缺陷,提高分析的效果。
常见的面板数据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通过估计模型参数,可以得到各个因素对经济变量的影响。
三、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消费者行为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对消费者支出和收入等因素的测度和分析,揭示消费者行为背后的规律。
如何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果推断如何解释因果关系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旨在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
其中,因果推断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致力于解释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果推断,并探讨如何解释因果关系。
一、利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果推断1. 数据的选择和准备在进行因果推断之前,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准备。
合适的数据是指与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切忌使用无关数据或缺失数据。
数据准备包括数据清洗、变量定义和构造、以及选择正确的样本等。
2. 确定因果关系的可识别性可识别性是进行因果推断的前提条件。
在计量经济学中,通过设计一个可检验的模型来确定因果关系。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可以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模型来估计教育水平对收入的影响程度。
3. 解决内生性问题内生性是因果推断中常见的问题,指的是存在某种变量未被观测到或控制不住的情况,导致因果关系的估计不准确。
解决内生性问题的方法有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修正。
4. 进行因果推断在选择合适的模型和修正内生性问题后,通过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因果推断。
其中,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通过对模型的估计和假设检验,可以得出因果关系的推断结果。
二、解释因果关系1. 经济理论的支持解释因果关系时,经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根据经济理论,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是因为教育提高了个体的人力资本。
2. 利用实证研究结果实证研究中得到的因果推断结果可以用于解释因果关系。
例如,实证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可以提高个体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这是因为教育提高了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3. 敏感性分析解释因果关系时,可以进行敏感性分析来评估推断结果的鲁棒性。
所有计量经济学检验方法1. OLS回归分析: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是一种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它通过最小二乘估计来计算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OLS回归分析可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t检验:t检验用于检验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在计量经济学中,常常用t检验来检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即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3.F检验:F检验用于检验回归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通过F检验可以判断回归模型中自变量的组合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4.残差分析:残差分析用于检验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
它通过对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统计分析,判断残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是否存在异方差等,并据此评估回归模型的合理性。
5.雅克-贝拉检验:雅克-贝拉检验用于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自相关性。
自相关性是指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了使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有效,需要排除自相关性的影响。
6. ARIMA模型: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用于分析和预测时间序列数据。
ARIMA模型可以用于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和趋势。
7. 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用于检验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检验一个变量的过去值对另一个变量的当前值的预测能力,可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8.卡方检验:卡方检验用于检验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在计量经济学中,卡方检验常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拟合优度。
9.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是面板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方法。
它们通过考虑个体特征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帮助研究人员解决面板数据中存在的个体特征和时间特征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10.引导变量法:引导变量法用于解决因果关系中的内生性问题。
通过引入其他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可以将内生性引起的估计偏误消除或减小。
经济分析方法详解引言经济分析是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做出评估和预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经济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经济政策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1.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利用统计学原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估计和分析。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作出相应的预测。
回归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适当的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参数、检验拟合程度和预测未来值。
在回归分析中,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等。
2.计量经济学模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的方法。
它通过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经济理论,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和估计。
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机制,并预测未来的经济变动。
计量经济学模型常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因子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经济变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
3.灰色系统分析灰色系统分析是一种用于处理少量数据或数据不完备的方法。
它利用少量的数据,通过建立灰色模型来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预测。
灰色系统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将数据分为发展规律已知的已知数列和规律未知的未知数列,通过建立灰色模型对未知数列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经济预测和对小样本数据的分析。
4.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一种对经济决策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的方法。
在进行经济投资或政策制定时,风险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可能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概率分析、敏感性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不同决策方案的风险程度,并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结论经济分析方法在理解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变动和制定经济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归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灰色系统分析和风险分析是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的脉搏,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
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定量经济行为的方法。
它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来描述和预测经济问题,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目标是描述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识别其影响的大小,以便可以对政策措施作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要把经济变量通过数学模型的形式进行表达,这种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经济现象,也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例如,计量经济学模型可用来分析价格波动、收入差距、市场份额或投资回报率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政策措施对这些变量的影响。
1 计量经济学上机模型分析方法总结 一、随机误差项的异方差问题的检验与修正 模型一: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29/12 Time: 09:03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602528 0.860978 1.861288 0.0732 LOG(X1) 0.325416 0.103769 3.135955 0.0040 LOG(X2) 0.507078 0.048599 10.43385 0.0000
R-squared 0.796506 Mean dependent var 7.448704 Adjusted R-squared 0.781971 S.D. dependent var 0.364648 S.E. of regression 0.170267 Akaike info criterion -0.611128 Sum squared resid 0.811747 Schwarz criterion -0.472355 Log likelihood 12.47249 F-statistic 54.79806 Durbin-Watson stat 1.964720 Prob(F-statistic) 0.000000
(一)异方差的检验 1、GQ检验法 模型二: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29/12 Time: 09:19 Sample: 1 12 Included observations: 1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744626 1.191113 3.143804 0.0119 LOG(X1) 0.344369 0.082999 4.149077 0.0025 LOG(X2) 0.168904 0.118844 1.421228 0.1890
R-squared 0.669065 Mean dependent var 7.239161 Adjusted R-squared 0.595524 S.D. dependent var 0.133581 S.E. of regression 0.084955 Akaike info criterion -1.881064 Sum squared resid 0.064957 Schwarz criterion -1.759837 Log likelihood 14.28638 F-statistic 9.097834 Durbin-Watson stat 1.810822 Prob(F-statistic) 0.006900 2
模型三: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29/12 Time: 09:20 Sample: 20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1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353381 1.607461 -0.219838 0.8309 LOG(X1) 0.210898 0.158220 1.332942 0.2153 LOG(X2) 0.856522 0.108601 7.886856 0.0000
R-squared 0.878402 Mean dependent var 7.769851 Adjusted R-squared 0.851381 S.D. dependent var 0.390363 S.E. of regression 0.150490 Akaike info criterion -0.737527 Sum squared resid 0.203824 Schwarz criterion -0.616301 Log likelihood 7.425163 F-statistic 32.50732 Durbin-Watson stat 2.123203 Prob(F-statistic) 0.000076
进行模型二和模型三两次回归,目的仅是得到出去中间7个样本点以后前后各12个样本点的残差平方和RSS1和RSS2,然后用较大的RSS除以较小的RSS即可求出F统计量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2、怀特检验法(White) 模型一的怀特残差检验结果: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4.920995 Probability 0.004339 Obs*R-squared 13.35705 Probability 0.009657
Test Equation: Dependent Variable: RESI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5/29/13 Time: 09:04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982137 2.882851 1.381319 0.1789 LOG(X1) -0.579289 0.916069 -0.632364 0.5327 (LOG(X1))^2 0.041839 0.066866 0.625710 0.5370 3
LOG(X2) -0.563656 0.203228 -2.773514 0.0101
(LOG(X2))^2 0.040280 0.013879 2.902173 0.0075
R-squared 0.430873 Mean dependent var 0.026185 Adjusted R-squared 0.343315 S.D. dependent var 0.038823 S.E. of regression 0.031460 Akaike info criterion -3.933482 Sum squared resid 0.025734 Schwarz criterion -3.702194 Log likelihood 65.96898 F-statistic 4.920995 Durbin-Watson stat 1.526222 Prob(F-statistic) 0.004339
一方面,根据上面的Obs*R2=31*0.430873=13.35705>χ2(4),说明存在显著的异方差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下面的辅助回归模型可以看出LOG(X2) 与(LOG(X2))^2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异方差的形式可以用LOG(X2) 与(LOG(X2))^2的线性组合表示,权变量可以简单确定为1/LOG(X2)。 (二)加权最小二乘法(WLS)修正 1、方法原理:具体参见教材。 2、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四: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29/12 Time: 09:06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Weighting series: 1/LOG(X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478085 0.817610 1.807811 0.0814 LOG(X1) 0.377915 0.096925 3.899044 0.0006 LOG(X2) 0.473471 0.048398 9.782864 0.0000
Weighted Statistics R-squared 0.872646 Mean dependent var 7.423264 Adjusted R-squared 0.863550 S.D. dependent var 0.436598 S.E. of regression 0.161276 Akaike info criterion -0.719639 Sum squared resid 0.728274 Schwarz criterion -0.580866 Log likelihood 14.15440 F-statistic 49.27256 Durbin-Watson stat 2.036239 Prob(F-statistic) 0.000000
Unweighted Statistics 4
R-squared 0.789709 Mean dependent var 7.448704 Adjusted R-squared 0.774688 S.D. dependent var 0.364648 S.E. of regression 0.173088 Sum squared resid 0.838862 Durbin-Watson stat 2.028211
加权修正以后的模型四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6.555091 Probability 0.000870 Obs*R-squared 15.56541 Probability 0.003661
可以看出并没有消除异方差性,加权修正无效。 下面采用1/abs(e)权变量进行WLS回归,结果如下: 模型五: Dependent Variable: LOG(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29/12 Time: 09:10 Sample: 1 31 Included observations: 31 Weighting series: 1/ABS(E)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1.227929 0.297268 4.130708 0.0003 LOG(X1) 0.375748 0.056830 6.611734 0.0000 LOG(X2) 0.510120 0.017781 28.68847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