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区厌氧池设计总说明

小区厌氧池设计总说明

小区厌氧池设计总说明
小区厌氧池设计总说明

1、设计依据

(1)建设方提供的工程范围内1:500地形图;

(2)建设方提供的设计委托函;

(3)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

2、采用的规范、标准、图集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03S402管道支架及吊架》

(5)《给排排水标准图集》(合订本S5(二) 2005)

(6)《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

(7)《02S403钢制管件》

(8)《生物接触氧化设计规程》CECS128:2001

(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10)《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1)《02(03)J401平台栏杆图集》

(12)《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

施工安装等质量验收要求应执行以下技术标准及规范:

(1)《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2)

(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6-98)

(5)《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6)《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

(7)《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95)

3、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XXXX水处理工程,项目位于XXXX。

XXXX水处理工程设计处理规模为190m3/d,设置生化池一座,生活污水经生化池处理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管底标高为195.75m。

4、设计进出水水质

污水水质参照同类生活污水水质,见表4-1。

XXXX水处理工程处理出水排入市政污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三级标准,见表2

5、处理工艺

达三级排放标准的处理工艺:

(1)污水处理池

污水处理池包括沉砂井、格栅渠、生物处理池等。

数量:1座

结构形式:钢筋砼结构

1)沉砂井

功能:去除污水中砂石等较大颗粒。

数量:1格

结构形式:钢筋砼结构

有效容积:2.79m3

有效水深:3.1m

尺寸:L×B×H=1.5m×0.6m×3.8m

2)格栅渠

功能:去除较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

尺寸:L×B×H=3.5m×0.6m×2.5m

数量:1格

主要设备及选型:

A、回转式机械格栅除污机

数量:1套

规格:渠宽0.6m,格栅宽度0.5m,渠高 2.5m,栅条间隙5mm,栅条宽度10mm,集渣口超高≥0.8m,安装角度75°,N=0.75Kw,不锈钢外壳,尼龙齿耙

3)生物处理池

功能:通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去除有机物

设计平均流量:7.92m3/h

设计总停留时间:38.13h

总有效容积:302m3

有效水深:4.0m

填料高度:2.0m

接触区总停留时间:19.07h

数量:1格,内部分为4小格

结构形式:钢筋砼结构

土建尺寸:L×B×H=15.1m×5m×4.5m

主要设备及选型:

A、组合式填料

数量:240m3

4)出水池

主要功能:出水

设计平均流量:27.5m3/h

数量:1座

结构形式:钢筋砼结构

土建尺寸:L×B×H=3.0m×1.2m×3.5m

(2)一体化反应设备

成套设备,置于池顶。

功能:处理污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设计处理能力:60m3/d

数量:1套

进水泵:数量2台,1用1备

6、管道及设备施工说明

(1)管道焊接:

a.管道、管件组对焊接前应先修口、清根,对坡口及其内外侧油、漆、锈、毛刺等污物进行清理,清理合格后应及时施焊。

b.坡口一般采用V型坡口,坡口角度60,坡口表面上不得有裂纹、夹层等缺陷。

c.焊条一般采用E43系列,焊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低合金焊条》的规定。焊条、焊剂使用前应按出厂说明书的规定进行烘干,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干燥。

d.焊条的化学成分、机械强度应与母材相同且匹配,点焊焊条应用与接口相同的焊条。管道工程施工除应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50268-2008、《埋地塑料管道工程施工》04S520以外,尚应执行其他现行规范、标准、规程,国家规范、标准、规程无明确规定的,执行产品生产企业提供的施工技术手册、使用说明。管道基础:排水塑料管采用砂垫层基础,做法详见上述标准与规范;埋地钢管采用素土夯实作为基础,如遇土质条件差时需换填处理。

(2)钢管防腐

所有钢制构件、管件在安装前或安装后,必须进行防腐处理。

(1)钢管及管件内防腐:对于DN≥100的钢管内防腐处理,采用IPN-8710防腐漆。操作方法是首先除锈,然后涂IPN-8710底漆一遍,再涂IPN-8710防腐漆两遍。

(2)管道外防腐:

①埋地钢管防腐

埋地钢管采用加强级的环氧煤沥青涂料外防腐层,构造为“三油二布”,即底料-面料-玻璃布-面料-玻璃布-面料。

a.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材料的质量要求。

玻璃布应采用干燥、脱腊、无捻、封边、网状平纹、中碱的玻璃布。当采用环氧煤沥青涂料时,应选用经纬密度为(10×12/cm)×(12×12/cm)的玻璃布。

外包保护层应采用可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聚氯乙烯工业薄膜,其厚度为0.2mm,位伸强度大于或等于14.7N/mm2,断裂伸长度率大于或等于200%。

环氧煤沥青涂料,宜采用双组份,常温固化型的涂料,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埋地钢质管道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中规定的指标。

b.环氧煤沥青外防腐层的一般施工要求

涂底漆前管子表面应清除油垢、灰渣、铁渣、铁锈;氧化铁皮采用人工除锈时,其质量应达到国家现行《涂装前钢材表面处理规范》规定的St3级;采用喷砂或化学除锈时,其质量应达到《涂装前钢材表面处理规范》规定的Sa2.5级;

管道的焊接表面应光滑无刺,无焊瘤、棱角;涂料配制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操作;

底漆应在表面除锈后的8h之内涂刷,涂刷应均匀,不得漏涂;管两端100~150mm范围内不涂刷;或在涂底料之前,在该部位涂刷可焊涂料或硅酸锌涂料,其干膜厚度不应小于25μm;

面料的涂刷和包扎玻璃布,应在底料表面已干、但尚未固化之前进行,底料与第一道面料涂刷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24h;

环境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不宜采用环氧煤沥青涂料;环氧煤沥青外防腐层涂刷不得在雨、雾、雪或5级以上的大风环境中进行露天施工;

c.环氧煤沥青外防腐的具体做法及质量要求,详见《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②明设钢管外防腐

明设管道(件):在管道表面除锈后,先刷底漆2道,再刷面漆2道;面漆颜色按给水、污水、空气管等不同,以颜色区分。

面漆种类可采用聚氨脂类、醇酸类、氯化橡胶类及环氧类等适合户外钢结构防腐处理的油漆种类。本工程推荐采用的面漆为聚氨脂类面漆,该类面漆具有长期保持油漆光亮和鲜亮颜色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外观;

与管道连接的相关设备(风机、水泵等)、连接钢构件的防腐,按明设管道防腐做法。

③水中钢管、钢构件外防腐

水中钢管及钢构件采用氯化橡胶防腐漆三道防腐(底漆1道,面漆2道)。

(3)非标设备防腐

①非标设备外防腐

所有设备外防腐均采用室内、外明设钢管外防腐的要求进行防腐处理。

②非标设备内防腐

污水处理厂非标设备采用内衬玻璃钢进行防腐,做法三油二布。

(4)防腐注意事项:

a.采用高分子系列防腐涂料防腐,衬涂前须清除金属表面的油污、尘土、焊渣、氧化物、浮锈等附着物,再用砂轮除锈处理。

b.防腐施工中,必须等前一道涂漆干透后才能进行下一道涂漆。

c.为了保证焊缝处的漆膜厚度,涂刷时应先将焊缝部位涂刷两道,然后再全面涂刷防腐漆。

d.涂刷后的表面应光洁,无流挂,无皱皮,无刷痕,无露底和开裂现象。涂层应均匀。

e.每节管道两端各留100mm不衬涂,待安装完毕后,再按要求进行涂漆。

f.管道在运输吊装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与异物硬性摩擦,以避免损伤涂层,否则应修补至合格为止。

g.在雨雪天和大气湿度在85%以上时,不得在露天涂刷防腐漆。

h.在施工前,应要求供货方进行技术示范性的操作。

i.主要管道的防腐应作漆膜厚度电火花及绝缘检查。

(5)管道基础、支墩及支架

所有管道必须座于原状土或夯实的回填土上或管道基础上,回填土夯实系数不小于0.96,由于本工程地质条件一般,管道基础即使落在原状土上,也同样需作分层夯实处理。通常情况下,敷设的钢管采用素土基础,塑料管采用砂垫层基础,若管道悬空(回填虚土)或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采用架设支墩或换土措施。

管道支、吊架及支墩参照03S402的有关做法进行制作。管道支墩应在管道接口做完,管道位置固定后修筑。

7、管道试压及试漏

当管道工作压力≥0.1MPa时,进行压力管道的强度及严密性试验;当管道工作压力<0.1MPa时,进行无压管道严密性试验。

各种工艺管道的工作压力如下(参考):

连接各构筑物的管道工作压力 0.1Mpa

自流排泥管及空气管工作压力 0.1Mpa

各水泵后的有压管道及污泥管工作压力 0.3~06Mpa

厂区排水管工作压力<0.1Mpa

给水管工作压力 0.4MPa

管道试验压力及允许渗水量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执行。

8、水池满水试验

(1)各类构筑物(水池)施工完毕,应进行满水试验。在满水试验中应进行外观检查,作好水位观测记录,不得有漏水现象。

(2)满水试验合格后,方能进行池壁外的各项工序及回填土方。

9、施工安装注意事项

(1)应用于本工程中的机电设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造、安装和使用。

(2)所有设备安装按设备提供的安装说明书严格执行。

(3)所有设备基础应在设备到货后仔细核对地脚尺寸无误后方可进行安装。

(4)机电设备的技术参数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当二者不一致时应及时通知设计院和相关单位,得到确认后方可订货、制造、运输和安装。

(5)设备的基础形式、预埋件、安装大样需待设备订货后由供货商提供,经设计院确认后付施工单位施工。

(6)所有机电设备应按《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4-2002)、供货方提供的产品使用说明及有关规范进行安装、调试和验收。

(7)管道安装时,应随时清扫管道中的杂物。

(8)压力管道上的闸阀、蝶阀等阀件,安装前应进行启闭检验。已验收合格入库存放的管道、管件、阀门等,在安装前应进行外观及启闭等复验,合格后方可安装。

(9)管道的法兰、螺纹活接头的设置位置应便于今后的维修。

(10)所有尺寸以图注为准,不得以比例尺度量为依据。

(11)本设计的坐标和标高如需调整,须经设计和有关部门协商同意后,方可变更设计作出调整。

(12)对于材料的代用、互换应与设计人员协商后,记入施工记录。

(13)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记录和必要的试验数据报告,以供竣工验收时核对。

(14)施工单位应做好文明施工,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振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15)除本说明外,施工中尚应遵守国家现行的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以及地方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计算书—生化池

设计参数 1. 设计最大流量 Q max=1,5000m 3/d=625 m 3/h=0.174 m 3/s 2. 进出水水质要求 3. 设计参数计算 ①. BOD 5污泥负荷 N=0.13kgBOD 5/(kgMLSS ·d) ②. 回流污泥浓度 X R =9 000mg/L ③. 污泥回流比 R=50% ④.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污泥浓度) ⑤. 设MLVSS/MLSS=0.75 ⑥. 挥发性活性污泥浓度 ⑦. NH3-N 去除率 ⑧. 内回流倍数 0.2667 .01667.01=-=-= e e R 内,即200% 4. A2/O 曝气池计算 ①. 总有效容积

②. 反应水力总停留时间 ③. 各段水力停留时间和容积 厌氧:缺氧:好氧=1:1:4 厌氧池停留时间h t 025.115.661=厌?=,池容33.427256461 m V =厌?=; 缺氧池停留时间h t 025.115.661=缺?=,池容33.427256461 m V =缺?=; 好氧池停留时间h t 1.415.664=好?=,池容33.170925646 4 m V =好?=。 ④. 反应池有效深度 H=3m 取超高为1.0m ,则反应池总高m H 0.40.10.3==+ ⑤. 反应池有效面积 ⑥. 生化池廊道设置 设厌氧池1廊道,缺氧池1廊道,好氧池4廊道,共6条廊道。廊道宽4.5m 。则每条廊道长度为 m bn S L 7.316 5.4855 =?== ,取32m ⑦. 尺寸校核 1.75.432==b L ,5.13 5.4==D b 查《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长比宽在5~10间,宽比高在1~2间 可见长、宽、深皆符合要求 5. 反应池进、出水系统计算 ① 进水管 进水通过DN500的管道送入厌氧—缺氧—好氧池首端的进水渠道。 反应池进水管设计流量s m Q /17.086400 15000 31== 管道流速s m v /9.0'= 管道过水断面面积2119.090.0/17.0/m v Q A === 管径m A d 49.019 .044=π π?= =

UASB的设计计算

UASB 的设计计算 6.1 UASB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包括沉淀区和反应区)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112000L mg C = ,)/(1680L mg C e =(去除率85%) V= 3028560 .585 .02.111500m N E QC v =??=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0.53d m kgCOD N v = 6.2 UASB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矩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6=则 横截面积:)(4760 .62856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7.1583 4762m n S S i === (2) 单池从布氺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矩形长宽比在2:1以下较合适。 设池长m l 16=,则宽m l S b i 9.916 7 .158=== ,设计中取m b 10= 单池截面积:)(16010162'm lb S i =?== (3)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5.7=,其中超高0.5m 单池总容积:)(1120)5.05.7(160'3 ' m H S V i i =-?=?= 单池有效反应容积:)(96061603 'm h S V i i =?=?=有效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m H b l 5.71016??=?? 反应器总池面积:)(48031602 ' 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336031120'3 m n V V i =?=?=

厌氧塔计算手册

1. 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 5.0 /( 3 / ) N v kgCOD m d 进出水 COD 浓度 C 0 2000( mg / L) , E=0.70 QC 0 E 3000 20 0.70 8400m 3 3 V= 5.0 ,取为 8400 m N v 式中 Q ——设计处理流量 m 3 / d C 0——进出水 CO D 浓度 kgCOD/ 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 3 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 h 17.0m 则 横截面积: S V 有效 8400 =495(m 2 ) h 17.0 单池面积: S i S 495 165(m 2 ) n 3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 1.2 : 1 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 D 15 m ,则高 h D*1.2 15 * 1.2m 18 ,设计中取 h 18m 单池截面积: S i ' 3.14 * ( D )2 h 3.14 7.52 176.6( m 2 ) 2 设计反应器总高 H 18m ,其中超高 1.0 m 单池总容积: V i S i ' H ' 176.6 (18.0 1.0) 3000( m 3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 D H φ15m 18m 反应器总池面积: S S i ' n 176.6 3 529.8(m 2 ) 反应器总容积: V V 'i n 3000 3 9000(m 3 )

厌氧塔试水方案

厌氧塔试水方案 厌氧塔在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充水检验是否有渗漏点及基础沉降观测,以保证投入运行时能够达到设计施工标准。厌氧系统设备按照下列标准执行,工艺和材料符合下列标准和规定的最新版本的要求: 1)《苏州科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企业标准》SP-037 2)《钢制焊接常压容器》JB4735-97 1、前期准备 1.1塔体制作安装完毕,塔体焊接的所有构件及附件应全部完工, 达到验收标准。塔内废铁、焊条以及废物清理干净,封门前请甲方、监理验收,形成验收文件。 1.2试水应有各个工种配合,具体要求铆焊、管道、电气、机装人 员协调处理。 2、试水步骤 2.1试水前测量塔体垂直度(取4监测点)及圆度(取4监测点) 并通过业主确认记录监测数据。 2.2 先向塔体内充水到1/4水位处,观察24小时后塔体垂直度及圆 度,无异常变化后充水到1/2处,同样观察。24小时,无异常变化后充水到3/4处,再观察24小时,无异常变化后将塔体充满水,再观察24小时。 2.3 充水过程中观察塔体是否存在渗漏、异常变形现象,如有异常 现象出现,应立即停止注水,检查并排除异常现象后恢复试水工

作。 3、基础沉降观测 在筒体下部取4个观测点,塔体充水到1/2高度时,进行一次观测,并与充水前的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出实际的不均匀沉降量,当未超过允许的不均匀沉降量时,在充水至3/4高度时,进行一次测量,若仍未超过允许的不均匀沉降量时,可继续充水至最高液位,48小时后,进行观测,当沉降无明显变化时,即为合格。当沉降有明显变化时,则保持最高液位,每天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4、技术要求 4.1 塔注水到最高液位并保持24小时后渗漏、无异常变形为合格。 4.2 如有渗漏时应将塔内水放至适当高度,将渗漏处返修补焊,再 重新进行盛水试验,直到不渗漏为止。 4.3 如在充水过程中发现基础发生不允许的沉降,应停止充水,待 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试验。 4.4 充水时应有人在现场值班,发异常情况应停止充水,并报告技 术负责人。 5、安全保证措施 5.1 充水时的操作人员在高空进行开阀门时,应系好安全带、防滑 保证措施。

AAO工艺设计计算

4.2 设计计算 本工艺是采用池体单建的方式, 各个池子根据厌氧 - 好氧-缺氧活性污泥法污 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20]进行设计计算。 4.2.1 厌氧池设计计算 1)池体设计计算 a. 反应池总容积 式中:t p —— 厌氧池水力停留时间, h ; Q —— 污水设计水量, m 3/d ; V p —— 厌氧池容积, m 3; b. 反应池总面积 反应池有效水深, m ;取 4m c. 单组反应池有效面积 4-3) 式中: A 1 每座厌氧池面积, m 2 ; N ----- 厌氧池个数,个; A 1 375 187.5m 2 2 d. 反应池总深 设超高为 h 1=1.0m ,则反应池总深为: H h h 1 4.0 1.0 5.0m e. 反应池尺寸 V p t p Q 24 4-1) V p 1.8 20000 1500m 3 24 式中: A ---- 反应池总面积, A V h m 2 ; 4-2) 1500 A 375m 2 A 1

B L H 15m 11.7m 5m 2)进、出水管设计 a. 进水设计 进水管设计流量 Q max 0.34m 3 / s ,安全系数为 1.2 故 Q max 1. 2Q max 1.2 0.34 0.408m 3 /s 分两条管道,则每条管道流量为: Q 1 Q max 2 0.4082 0.204m 3/ s 管道流速 v= 1.4m/s ,则进水管理论管径为: 取进水管管径 DN=450mm 。 反应池采用潜孔进水,孔口面积 4-5) 式中: F 每座反应池所需孔口面积, m 2 ; v2 ----- 孔口流速(m/s ),一般采用 0.2—1.5m/s ,本设计取 v 2=0.2m/s 设每个孔口尺寸为 0.5 ×0.5m ,则孔口数为 F n 式中: n ---- 每座曝气池所需孔口数,个; 每个孔口的面积, m 2 ; b. 出水设计 ①堰上水头 出水采用矩形薄壁堰,跌落水头,堰上水 Q 1 R R i Q 1 4 0.204 0.429m 429mm 1.4 4-4) Q 1 v 2 0.204 0.2 1.02m 2 4-6) 1.02 0.5 0.5 4.08个, 4-7) d

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 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0.70 V= 3 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 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2 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 m n S S i ==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2: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 .714.3)2 ( *14.32 2 2'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1.0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 ' 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 ' 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 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2430002 3h m m S Q V r =??=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 3 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1.7.2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 3 ' 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0)./(2 3 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 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 ' m l b ==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1142 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 31m h b === α )(04.198.020.32 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UASB的设计计算书

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进展 摘要:传统的厌氧消化工艺中,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在单相反应器内完成厌氧消化的全过程,由于二菌种的特性有较大的差异,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无法使二者都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影响了反应器的效率。1971年Ghosh和Poland提出了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工艺[1],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生物相的分离,即通过调控产酸相和产甲烷相反应器的运行控制参数,使产酸相和产甲烷相成为两个独立的处理单元,各自形成产酸发酵微生物和产甲烷发酵微生物的最佳生态条件,实现完整的厌氧发酵过程,从而大幅度提高废水处理能力和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 (1) 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将产酸菌和产甲烷菌分别置于两个反应器内,并为它们提供了最佳的生长和代谢条件,使它们能够发挥各自最大的活性,较单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大大提高。Yeoh对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和单相厌氧消化工艺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为0.168m3CH4/(KgCOD Cr?d)明显高于单相厌氧消化系统的产甲烷率0.055m3CH4/(KgCOD cr?d)。 (2) 反应器的分工明确,产酸反应器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不仅为产甲烷反应器提供 了更适宜的基质,还能够解除或降低水中的有毒物质如硫酸根、重金属离子的毒性,改变难降解有机物的结构,减少对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和影响,增强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产酸相的有机负荷率高,缓冲能力较强,因而冲击负荷造成的酸积累不会对产 酸相有明显的影响,也不会对后续的产甲烷相造成危害,提高了系统的抗冲击能 力。 (4) 产酸菌的世代时间远远短于产甲烷菌,产酸菌的产酸速度高于产甲烷菌降解酸的速率[4,5],产酸反应器的体积总是小于产甲烷反应器的体积。 (5) 两相厌氧工艺适于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悬浮物浓度很高的污水、含有毒物质及难降解物质的工业废水和污泥。 2两相厌氧工艺的研究现状 2. 1反应器类型 从国内外的两相厌氧系统研究所采用的工艺形式看,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两相均采用同一类型的反应器,如UASB反应器,UBF反应器,ASBR反应器,其中UASB 反应器较常用。第二种是称作Anodek的工艺,其特点是产酸相为接触式反应器 (即完全式反应器后设沉淀池,同时进行污泥回流),产甲烷相则采用其它类型的反应器⑹。 王子波、封克、张键采用两相UASB反应器处理含高浓度硫酸盐黑液,酸化相为8.87L的普通升流式反应器,甲烷相为28.75L的UASB反应器,系统温度 (35 ±)C。当酸化相进水COD 为(6.771 ?11.057)g/ L ,SO42-为(5.648?8.669) g/

A2O生物池计算书(1500t)(最新整理)

X X设计院 计算书 工程名称:XXX污水处理工程——A2/O生物池工程代号:2013-M011-03 专业:工艺 计算: 校对: 审核: 2016年5月20日

生物池工艺计算(一) 1、设计进出水水质 表1进水水质 BOD5 (mg/l)COD (mg/l)SS (mg/l)NH3-N (mg/l)TN (mg/l) TP (mg/l) 1202402202435 3.0 表2 出水水质 BOD5 (mg/l)COD (mg/l)SS (mg/l)NH3-N (mg/l)TN (mg/l)TP (mg/l)≤20≤60≤20≤8 (water temp > 12oC) ≤15 (water temp ≤ 12oC) ≤20≤1 2、基础资料: 近期规模:0.30×104m3/d,远期:0.60×104m3/d。 考虑XXX污水处理厂进水规模,生化池近期设一组两格, 单格流量:0.15×104m3/d ,K z=1.84 设计水温15℃。 XXX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标准。 3、基本参数设定: 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3500mg/L。溶解氧浓度C=2.0mg/L。

4、A 2/O 生物池理论计算4.1 好氧池计算4.1.1 硝化菌比生长率 0.098(1515) 0.098(1515)80.470.470.4480.48 a N a N e e d K N m ×-′-=′ =′=++K N ——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 15℃时取0.4N a ——反应池中氨氮浓度,mg/L 4.1.2 设计污泥龄 1 1 2.5 5.5850.448 d m F F d q q m =×=×=′=θd ——反应池设计泥龄值(d ) F——安全系数,取1.5~3.0,本设计取2.54.1.3 污泥净产率系数 (1515)(1515) 0.9(10.90.080.6 1.072220 0.85(0.60.6) 11200.08 1.0725.585 1.303 h h t i h i h t d b Y f X Y f Y S b f y q --×××=×-+×+×′′′=′-+′+′=Y——污泥产率系数; ψ——反应池进水中悬浮固体中不可水解/ 降解的悬浮固体的比例,通过测定求得,无测定条件时,取0.6; X i ——反应池进水中悬浮固体浓度(mg/L ); f——污泥产率修正系数,通过实验确定,无实验条件时取0.8~0.9,本设计取0.85 b h ——异氧菌内源衰减系数(d -1),取0.08;Y h ——异氧菌产率系数(kgSS/kgBOD 5),取0.6;f t ——温度修正系数,取1.072(t-15); S i ,S e ——反应池进水、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BOD 5)浓度(mg/L)。

厌氧塔设计计算书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 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 V= 3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 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m n S S i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714.3)2 ( *14.3222 '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 '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 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h m m S Q V r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 3 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 3 ' 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 3 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m l b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1142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 31m h b === α )(04.198.020.32 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厌氧塔计算手册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E= V= 3084000 .570 .0203000m N E QC v =??=,取为84003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 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m n S S i === 2)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714.3)2 (*14.3222'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m n V V i =?=?= (3)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3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内表面负荷率)./(7.023'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3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 7'm l b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0.20.1)./(39.0288 58 .1142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 缝之一),m ; 3h —下三角形集气罩的垂直高度,m ;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IC厌氧塔

产品描述: 一简介 IC反应器中文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构成,高度可达16-25m,高径比一般为4-8,由5个基本部分组成: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其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结构,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沼气提升管、气液分离器和泥水下降管等结构组 成。 二工作原理 经过调节pH和温度的生产废水首先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与来自泥水下降管的内循环泥水混合液充分混合后进入颗粒污泥膨胀床区进行COD生化降解,此处的COD容积负荷很高,大部分进水COD 在此处被降解,产生大量沼气。沼气由一级三相分离器收集。由于沼气气泡形成过程中对液体做的膨胀功产生了气提的作用,使得沼气、污泥和水的混合物沿沼气提升管上升至反应器顶部的气液分离器,沼气在该处与泥水分离并被导出处理系统。泥水混合物则沿泥水下降管进入反应器底部的混合区,并于进水充分混合后进入污泥膨胀床区,形成所谓内循环。根据不同的进水COD负荷和反应器的不同构造,内循环流量可达进水流量的倍。经膨胀床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参与内循环外,其余污水通过一级三相分离器后,进入精处理区的颗粒污泥床区进行剩余COD降解与产沼气过程,提高和保证了出水水质。由于大部分COD已经被降解,所以精处理区的COD负荷较低,产气量也较小。该处产生的沼气由二级三相分离器收集,通过集气管进入气液分离器并被导出处理系统。经过精处理区处理后的废水经二级三相分离器作用后,上清液 经出水区排走,颗粒污泥则返回精处理区污泥床。 三选型、选材及尺寸(IC实验室选型) 1、有机玻璃IC厌氧反应器有效容积为25L,底边周长15cm,高120cm。其优点为外观结构干净漂亮;内部三相分离器、布水器、上下流管道等结构清晰可见;外附保温层保障了系统在合适的温度下自动运行; 该产品适用于学校、实验室小试模拟教学使用。 2、钢结构IC厌氧反应器为Q235碳钢焊制主体,内衬双层玻璃钢防腐层,内部管道喷双层环氧漆防腐,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不被腐蚀。该设备有效容积200L,底面直径40cm,高200cm,净重150kg。其优点为更接近于工程实际,抗压强度高,温度适应范围广,适用于科研单位、工地现场中试模拟运行。 四订货须知 1、用户应注明设备的材质及防腐要求。 2、用户应提供详细的水质化验单以便于我公司计算反 应器各部件的尺寸。 3、若用户有详细的加工图纸,可按用户要求进行生产。 4、可根据用户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制造。 天津国韵生物科技的限公司绍兴女儿儿酒有限公司山西 长冶金泽生化有限公司等 厌氧塔是本公司承接,效果很好~! 联系电话:

【课程设计计算书】A2O生化池单元

目录 设计总说明 (1) 设计任务书 (2) 一.设计任务 (2) 二.任务目的 (2) 三.任务要求 (2) 四.设计基础资料 (2) (一)水质 (2) (二)水量 (3) (三)设计需要使用的有关法规、标准、设计规范和资料 (3) 第一章A2/O工艺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4 1.基本原理 (4) 2.工艺特点 (5) 3.注意事项 (5) 第二章A2/O工艺生化池设计 (6) 1.设计最大流量 (6) 2.进出水水质要求 (6) 3.设计参数计算 (6) 4.A2/O工艺曝气池计算 (7) 5.反应池进、出水系统计算 (8) 6.反应池回流系统计算 (10) 7.厌氧缺氧池设备选择 (11) 第三章 A2/O工艺需氧量设计 (13) 1.需氧量计算 (13) 2.供气量 (13) 3.所需空气压力 (14) 4.风机类型 (15) 5.曝气器数量计算 (15) 6.空气管路计算 (16)

第四章 A2/O工艺生化池单元设备一览 (17) 第五章参考文献 (18) 第六章致谢 (19) 附1 水污染课程设计感想 (20) 附2 A2/O工艺生化池图纸 (22)

设计总说明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对城区及附近河流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各地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力图改变现今水体的水质。 本设计为污水处理厂生化池单元,要求运用A2/O工艺进行设计,对生化池的工艺尺寸进行设计计算,最后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污水处理水量为10000t/d。污水水质:COD Cr250mg/L,BOD5100mg/L,NH3-N30mg/L,SS120mg/L,磷酸盐(以P 计)5mg/L。出水水质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COD Cr≤40mg/L,BOD5≤20mg/L,NH3-N≤10mg/L,SS≤20mg/L,磷酸盐(以P计)≤0.5mg/L。其对应的去除率为COD Cr≥84%,BOD5≥80%,NH3-N≥67%,SS≥87%,磷酸盐(以P计)≥90%。 A2/O是流程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脱氮除磷工艺。A2/O脱氮除磷工艺中,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兼性厌氧发酵菌将污水中有机物氮化。回流污泥带入的聚磷菌将体内贮存的聚磷分解释放出磷。缺氧区中反硝化菌就利用混合液回流带入的硝酸盐以及进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脱氮。好氧区中聚磷菌生动吸收环境中的溶解磷,以聚磷的形式在体内贮积。污水经厌氧、缺氧区有机物分别被聚磷菌和反硝化菌利用后浓度已经很低,有利于自养的硝化菌的生长繁殖。 关键词:城镇生活污水,A2/O工艺,脱氮除磷

厌氧塔计算手册范本

1.厌氧塔的设计计算 1.1反应器结构尺寸设计计算 (1)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 设计容积负荷为)//(0.53d m kgCOD N v = 进出水COD 浓度)/(20000L mg C = ,E=0.70 V=3084000 .570.0203000m N E QC v =??= ,取为84003m 式中Q ——设计处理流量d m /3 C 0——进出水CO D 浓度kgCOD/3m E ——去除率 N V ——容积负荷 (2) 反应器的形状和尺寸。 工程设计反应器3座,横截面积为圆形。 1) 反应器有效高为m h 0.17=则 横截面积:)(4950 .1784002m h V S =有效 == 单池面积:)(1653 4952m n S S i === 2) 单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性考虑,高、直径比在1.2:1以下较合适。 设直径m D 15=,则高182.1*152.1*===m D h ,设计中取m h 18= 单池截面积:)(6.1765.714.3)2 (*14.3222' m h D S i =?== 设计反应器总高m H 18=,其中超高1.0m 单池总容积:)(3000)0.10.18(6.176'3'm H S V i i =-?=?= 单个反应器实际尺寸:m m H D 1815?=?φ 反应器总池面积:)(8.52936.1762'm n S S i =?=?= 反应器总容积:)(900033000'3m n V V i =?=?=

(3) 水力停留时间(HRT )及水力负荷(r V )v N h Q V t HRT 72243000 9000=?== )]./([24.03 6.176********h m m S Q V r =??== 根据参考文献,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9.01.023h m m V r -=故符合要求。 1.7.2 三相分离器构造设计计算 (1) 沉淀区设计 根据一般设计要求,水流在沉淀室表面负荷率)./(7.02 3'h m m q <沉淀室底部进水口表面负荷一般小于2.0)./(2 3h m m 。 本工程设计中,与短边平行,沿长边每池布置8个集气罩,构成7个分离单元,则每池设置7个三项分离器。 三项分离器长度:)(16' m b l == 每个单元宽度:)(57.27 187'm l b === 沉淀区的沉淀面积即为反应器的水平面积即2882m 沉淀区表面负荷率: )./(0.20.1)./(39.0288 58.1142323h m m h m m S Q i -<== (2) 回流缝设计 设上下三角形集气罩斜面水平夹角α为55°,取m h 4.13= )(98.055 tan 4.1tan .31m h b ===α )(04.198.020.3212m b b b =?-=-= 式中:b —单元三项分离器宽度,m ; 1b —下三角形集气罩底的宽度,m ; 2b —相邻两个下三角形集气罩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污泥回流缝之 一),m ;

ABR、UASB、AO系统设计计算书

ABR 、UASB 、A/O 系统设计计算书 (1)ABR 厌氧池 主要设计参数: 厌氧池设置成2组并联,每组共6口串联。 配套污泥收集池1座,现浇半地下式钢砼结构。收集厌氧排出的剩余污泥,池内设 置污泥泵、泵提升装置及泵自控装置。 构筑物尺寸: 红泥塑料厌氧池:1-4口:L 1×B 1×H 1 = 4.5×6.9×6.5m ; 5-6口:L 1×B 1×H 2 = 4.5×6.9×6.0m , (厌氧池平均水深H 平均=5.8m ); 污泥收集池:L 2×B 2×H 3 = 2.5×1.2×4.2m ,(有效水深H 3有效 = 3.7m ); 水力停留时间(HRT ): d Q H B L Q V HRT 4.5400 8 .59.65.4121211≈???=??== 平均总有效; 厌氧池容积负荷:() d m kgCOD V C Q S cr i V ?=?=?= 3/25.12160 75 .6400总有效 S v <1.5kgCOD cr /(m 3·d) 符合设计要求; 式中:L 1、B 1、H 1、H 2、L 2、B 2、H 3——分别表示构筑物长度、宽度及深度,m ; Q —— 设计污水数量,400m 3/d ; 12 —— 表示12口厌氧池; S v —— 厌氧池容积负荷,kgCOD cr /(m 3·d) ; C i —— 厌氧池进水COD cr ,6.75kg/m 3; V 总有效 —— 厌氧池总有效容积,2160m 3。 构筑物数量:第一级与第二级合建,共1座; 厌氧池单口宽度4.5m ,下流区与上流区宽度比取4:1,考虑施工方便,下流区宽度 取0.9m ,上流区宽度3.6m 。

厌氧塔的防雷设计

厌氧塔的防雷设计 1.1接闪器的设计 厌氧塔简称IC 塔,是污水处理中的一个成品工艺设备,整体设备安装在厌氧反应器(IC 塔内),窜出屋面,IC 塔塔是一个全钢材制的距地标高为28.3m ,外直径为16m ,厚度为10mm 的圆形罐体,顶部还有4个圆形的小罐体,距地标高为31.25m ,直径为2.8m (见图1)。 鉴于厌氧塔的高度,在实际运用中,也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引雷器,需要设置避雷针保护一定半径的建筑物,而在IC 塔上的小罐体也需要防雷装置的保护,为了使其免受直击雷得破坏,根据《建筑物防雷规范》(GB55057-94 2000年版),进行了避雷针的设计和计算,设计方案见图。2 IC 塔的直径D=16m ,IC 塔的相对地面高度为28.3m ,圆形小罐体相对地面高度为32.15m ,直径为2.8m 。根据上述数据,用滚球法计算避雷针的高度: h 0=2)2/3(2D hr +h-hr (1) 式中: h0──保护范围的最低高度(圆形小罐体高度为3.85m )

D3──对角两避雷针水平距离(按规范规定,避雷针与被保护物间最小距离为3m,本设计为16m) h──避雷针的高度 hr──滚球半径(取60m) 将上述数据代入公式(1)中,经计算h=4.39m,因此设计避雷针的高度为5m。根据图集,由厂家根据设计结果制作自制的避雷针并进行现场安装。自制避雷针制作安装制作图可参见《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99D501-1 避雷针底部与厌氧塔进行钢壁进行热镀锌可靠焊接,使其成为一体。 1.2下引线的设计 利用厌氧塔塔壁从上至下为均匀罐体的特点,因此把它作为下引线,由于塔壁厚度为10mm,根据规范规定,符合防雷设计要求。 1.3接地系统的设计 接地系统是避雷系统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和其他形式的雷电,最终都是把雷电引入大地,使之与大地的异种电荷中和。因此没有合理良好的接地装置,避雷是不可靠的。 利用厌氧塔基础中预埋地脚螺栓作为垂直接地级,基础中上下两层钢筋与地脚螺栓焊接在一起可形成地网,在厌氧塔基础上引出4个预留接地铁,每一个预留接地体采用2根40╳4镀锌扁钢与共同接地体可靠焊接,使其处于同一电位。 该工程采用总厂区共同接地的形式,各个单体接地系统均引出2根40╳4镀锌扁钢,与厌氧塔操作间地网可靠焊接,使总体处于同一等电位。 由于电力、电线线路不能直接接到地线上,在总进线处设置电涌保护器(SPD)实现了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连接。 此外,各个单体均采用等电位联结措施。等电位是用连接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在需要防雷空间内部的防雷装置、建筑物的金属构架、金属装置、外来的导体物、工艺设备电器和

水解池计算

厌氧生物处理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生物厌氧处理主要依靠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将其大致分为水解酸化、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等3个连续的阶段。见下图: 第1阶段为水解酸化阶段,它主要由一些兼性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厌氧消化球菌、大肠杆菌等先将大分子、难溶解的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易溶解有机物,然后再渗入细胞体内分解成易挥发的有机酸、醇、醛等,如甲酸、乙酸、低级醇等。 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的NH3,除了提供合成细胞物质的氮源之外,还要在水中部分电解,生成碳酸氢铵,具有缓冲废水pH值的作用。 第2阶段为产氢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第1阶段产生的各种有机酸被分解转化为乙酸和氢气,在降解有机酸时还产生二氧化碳。 第3阶段为产甲烷阶段,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甲烷菌将低分子的有机酸或低级醇进一步分解转化为甲烷。 水解酸化即将厌氧工艺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的厌氧水解,水解酸化工艺是不完全厌氧法的生化反应,水解酸化菌为优势菌种,考虑到产甲烷菌与水解酸化菌生产速度不同,在反应构筑物中利用水流动的淘洗作用造成甲烷菌难于繁殖。应尽量降低废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解酸化细菌更适于繁殖。 水解酸化处理技术是针对长链高分子聚合物及含杂环类有机物处理的一种污水处理工艺。水解酸化菌可将长链高分子聚合物水解酸化为可生化性更强的有机小分子醇或酸,也可以将部分不可生化或生化性较弱的杂环类有机物破环降解成可生化的有机分子;提高污水中有机污染物BOD5/CODCr值,从而改善整个污水的生化性。 水解酸化的优点为: A、正常条件下,经过2-4天的生化反应,所用时间短,无需大容积的消化池,能脱除废水COD的15-25%。COD降低了,也减少了对氧的需求,降低供氧负荷,同时减少了由于综合N、P营养物缺乏而在废水中投加营养物质的量。 B、使不溶性的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的有机物,将难生化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于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如醋酸甲酯在水解酸化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醋酸与甲醇:BOD/COD小于0.3的原废水经厌氧处理后其BOD/COD值提高到0.4~0.5,从而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水解酸化池有池体和布水系统组成。生物的厌氧发酵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性衰退阶段及甲烷化阶段,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水解酸化池是把反应控制在第二阶段完成之前,故水力停留时间短,效率高,同时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池作为生物接触氧化的过渡单元,水解酸化池启动后,污水由布水系统进入池体,由池底向上流动,经细菌形成的污泥层和填料层时,污泥层对悬浮物、有机物进行吸附、网捕、生物学絮凝、生物降解作用,使污水在降解COD的同时也得以澄清。填料层的设置为提高水解酸化池污泥层的稳定性及微生物量起到积极作用。水解酸化工艺主

厌氧池设计计算书

厌氧池设计计算书 1.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10m3/d 每小时0.5m3 设计容积负荷为Nv=2.0kgCOD/(m3.d),COD去除率为60%。则厌氧池有效容积为:V1=10×(1500-600)×0.001/2=4.5m3 2.厌氧池的形状及尺寸 据资料,经济的厌氧池高度一般为4~6m,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这也是系统优化的运行范围。厌氧池的池形有矩形、方形和圆形。圆形厌氧池具有结构稳定的特点,但是建造圆形厌氧池的三相分离器要比矩形和方形的厌氧池复杂得多。因此本次设计先用矩形厌氧池,从布水均匀性和经济考虑,矩形厌氧池长宽比在2:1左右较为合适。 设计厌氧池有效高度为h=5m,则横截面积S=4.5/5=1.125m2 设计厌氧池长约为宽的2倍,则可取L=1.4m,B=0.70m; 一般应用时厌氧池装液量为70%~90%,本工程中设计反应器总高度为H=6.5m,其中超高0.5m。 厌氧池的总容积V=0.7×1.4×6=5.88m3,有效容积为4.5m3,则体积有效系数为76.5%,符合有机负荷要求。 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水力负荷率V2 T=(4.5/10) ×24=10.8h, V2=(10÷24)÷1.125=0.37m3/(m2.h) 对于颗粒污泥,水力负荷V2=0.1~0.9 m3/(m2.h),符合要求。 3、进水分配系统的设计

本次设计采用一管多点的布水方式,布水点数量与处理废水的流量、进水浓度、容积负荷等因素有关。 为配水均匀,出水孔孔径一般为10~20mm,常采用15mm,孔口向下或与垂线成呈450方向,为了使穿孔管各孔出水均匀,要求出口流速不小于2m /s. 本厌氧池采用连续进料方式,布水孔孔口向下,有利于避免管口堵塞,而且由于厌氧池底部反射散布作用,有利于布水均匀。 为了增强污泥与废水之间的接触,减少底部进水管的堵塞,建议进水点距厌氧池底200~250mm,本次设计布水管离厌氧池底部200mm。4、排泥系统的设计 一般认为,排出剩余污泥的位置在厌氧池的1/2高度处,但大都推荐把排泥设备安装在靠近厌氧池的底部,也有人在三相分离器下0.5m 处理设计排泥管,以排除污泥床上面部分的剩余絮状污泥,而不会把颗粒污泥排走,对于厌氧池排泥系统,必须同时考虑在上、中、下不同位置设排泥设备,应根据生产运行中的具体情况考虑实际的排泥要求,来确定排泥位置。 本次设计在三相分离器下0.5m开始设置三个排泥口。 厌氧池每三个月排泥一次,污泥排入集泥池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