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

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代码0708)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地球物理学学科是在我校传统放射性物探学科基础上,融合重、磁、电、震等地球物理方法,依据我校专业特色和定位,在面向国家核资源勘查需求、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策略调整、国家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与工程勘探需求及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求而设立的一级学科,201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已发展为涵盖资源勘查、地下结构探测、地球探测仪器研发、水域地球物理调查等领域的完整学科体系,形成了独有的一套方法、技术和理论体系,在核地球物理勘查与仪器、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等方面积淀了明显的学科特色,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成果。

二.研究方向

1、核地球物理与仪器

2、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3、勘探地球物理

4、海洋地球物理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地球物理科学基础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地球物理学涉及的数理、计算机基础及重、磁、电、震、放射性等专业方法技术;能用外语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及撰写论文摘要,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查阅中外文专业资料并撰写文献综述,了解地球物理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可独立的承担本学科的一般研究课题,能够综合运用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从事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科研、施工与管理工作。

四.课程设置(学术学位)

五.课程简介

(一)高等场论

1.课程目标:掌握地球物理中的引力场、稳定电场、稳定磁场以及时变电磁场的性质、规律和相应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地球物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内容: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导出引力位的泊松方程和它的定解条件,为研究重力场打基础;从库仑定律出发,导出电势的泊松方程和定解条件,进而介绍电势的拉普拉斯方程及定解条件;从安培定律和毕奥-沙伐尔定律出发,导出磁矢势的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引出泊松体的概念,为重磁数据处理补充部分理论基础;在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基础上建立时变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并重点讲解电磁场矢势和标势的波动方程及它们的定解条件。

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讲解与课程讨论相结合,以课堂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积分变换》、《矢量分析》、《复变函数》、《场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莫撼,邓居智.2006.场论.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朴化荣.1990.电磁测深法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

[3]A.A.考夫曼,G.V.凯勒著.王建谋译.1987.频率域和时间域电磁测深.北京:地质出版社.

[4]王蔷,李国定编著.2000.电磁场理论基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二)高等地质学

1.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现状、特点、意义发展趋势,加深对地球科学各基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宏观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继续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或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内容: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探讨其与矿产资源勘查与全球环境变化预测之间的关系,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高等地质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3.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文献阅读。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

5.预修课程:《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杨遵仪,程裕淇,王鸿祯.1989.中国地质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

[3]巫建华,刘帅.2008.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北京:地质出版社(三)计算地球物理

1.课程目标:理解将无限自由度的问题经过离散化处理化为有限自由度的问题的方法,掌握地球物理正演计算中的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边界单元法、积分方程法等传统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多重网格法等新型算法,能够熟练应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解决地球物理正

演的实际问题,为地球物理反演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有限差分和有限元法基于边值问题的微分形式方程的离散化处理及网格化方法,有限差分和有限元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过程;积分方程法和边界单元法基于边值问题的积分形式的数值计算思路及实现过程,麦克斯韦方程组,广义波动方程及其定解条件,电磁场边值问题的直接方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方法、边界元法的计算思路和基本过程;多重网格等新型算法的引导性介绍。

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讲解与课程讨论相结合,以课堂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读书报告+算法实现。

5.预修课程:《计算方法》、《场论》、《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在田.1997.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徐世浙.1994.地球物理中的有限单元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3]葛德彪.2002.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王先冲.2002.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四)应用泛函分析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泛函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和研究与多维向量空间上的函数、算子和极限理论相关的地球物理方法理论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度量空间,赋范线性空间,内积空间,线性算子与线性泛函,共轭空间、弱收敛与自反空间。

3.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相结合,以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许天周. 2002. 应用泛函分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张恭庆,林源渠.2006.泛函分析讲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周民强.2004.实变函数论.第二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王永革, 藤岩梅, 贾超华, 冯伟杰. 2012. 应用泛函分析.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 程其襄, 张奠宙, 魏国强. 2010. 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基础(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核地球物理勘查

1.课程目标:掌握核地球物理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并利用核地球物理方法寻找矿产资源或解决其他地质等问题。

2.课程内容:学习核地球物理勘查的基本理论、野外工作方法以及异常的地质解释;野外工作方法设计、组织施工;克服核辐射场中的特有的干扰和不利因素影响;利用核地球物理解决相应的地质问题;对核地球物理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加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场论、地震学与地震勘探、重磁勘探、电法勘探、核技术勘查。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程业勋等.2005.核辐射场与放射性勘查.地质出版社

[2]曹利国.1991.核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原子能出版社

[3]章晔等编著1984.X射线荧光探矿技术.地质出版社

[4]吴慧山.1998.核技术勘查.原子能出版社

(六)位场数据处理与反演

1.课程目标: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位场数据处理与反演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及实现程序的编写。

2.课程内容:小波分析方法、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在位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三维物性反演;重磁、重震联合反演方法;重磁场三维可视化反演;计算机智能分析方法在综合解释中的应用。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重力勘探》、《磁法勘探》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管志宁. 地磁学与磁法勘探,地质出版社,2005年

[2]曾华霖. 重力学与重力勘探,地质出版社,2005年

[3]黄仲良. 石油重磁电法勘探,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刘天佑. 位场勘探数据处理新方法,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七)电磁数据模拟与反演

1.课程目标:掌握电磁数值模拟常用的有限差分法、有限单元法、积分方程法等传统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多重网格法等新型算法的基础上,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球物理反演基本理论及电磁二、三维反演的主要方法。

2.课程内容:基于边值问题的微分形式方程的离散化处理及网格化方法,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定解条件,电磁场边值问题的直接方法,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方法、边界元法的计算思路和基本过程;多重网格等新型算法的引导性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一般理论,地球电磁

二、三维反演常用方法及最新进展。

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讲解与课程讨论相结合,以课堂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泛函分析》、《计算方法》、《电法勘探》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在田.1997.计算地球物理学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葛德彪.2002.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谢处方,饶克谨.2000.电磁场与电磁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4]杨文采.1997.地球物理反演理论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八)地震数据处理与成像

1.课程目标: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震数据处理与程序的基本理论及其主要方法。

2.课程内容:包括去噪、反褶积、动静校正、速度分析、叠加、偏移成像、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地震属性和储层地震数据处理等。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方法》、《数学物理方程》、《地震勘探》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王有新.2009. 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 牟永光等.2007.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3] 张白林等.2011.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第2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 伊尔马滋著,刘怀山等译.2006. 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九)井地地球物理勘探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井场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与理论,拓宽地球物理方法应用范围。

2.课程内容:首先讲解电、声、核及其它常用测井方法的理论基础、测量原理、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并通过应用实例的分析阐述这些测井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解释全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井地(间)地震成像技术、井地(间)电阻率成像技术、井地(间)电磁成像技术等新方法,并从理论研究和实际分析上探讨这些方法的特点与应用效果。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场论》、《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放射性地球物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李舟波.2006.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北京:地质出版社.

[2] 杨文采译.1993. 应用地震层析成像.北京:地质出版社.

[3] 贾文玉等.2000.成像测井技术与应用.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4] 尉中良.2005. 地球物理测井. 北京:地质出版社.

(十)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

1.课程目标:掌握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的选用原则和规律,以及如何对各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或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2.课程内容: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综合研究地球结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工程领域等方面。本课程学习减少多解性,综合物探方法的应用、解释,分析获取的综合地球物理信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地球物理勘察的可靠性。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加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场论、地震学与地震勘探、重磁勘探、电法勘探、放射性地球物理。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大心.2003.《地球物理方法综合应用与解释》.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郭建强.2003.《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北京:地质出版社

[3]孙建孟、王永刚.2005.《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4]田刚,刘菁华,曾绍发.2005.《环境地球物理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

(十一)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视野也专业水平,了解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的应用领域;熟悉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开展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工作的方法设计、野外施工、数据解释与报告编写、成本核算等基本技能。

2.课程内容:探地雷达法、地震面法、桩基动力测试、桩基静载荷测试、PS测井、常时微动测量、地下管线测量、常用仪器与数据处理软件、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设计与成本核算、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应用等。

3.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相结合,以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放射性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雷宛,肖宏跃,邓一谦.工程与环境物探教程.地质出版社,2006.

[2]雷卓翰,潘玉玲,杨熹云.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地质出版社,2006.

[3]陈凡.基桩质量检测技术.中国建筑出版社,2009.

[4]杨进.环境与工程地球物理.地质出版社.2011.

(十二)地球物理仪器系统与设计

1.课程目标:利用计算机与电子技术、现代数值分析和信号处理理论研究用于地质资源勘探与开发、工程与环境勘查与监测等应用领域的陆地、海洋和地下空间探测的新技术、新仪器与新软件。

2.课程内容:地球物理仪器简史、现代地球物理仪器、典型的地球物理仪器介绍、A/D 和D/A转换器、地球物理仪器通信接口、DSP系统结构与编程基础、基于DSP系统的地球物理仪器设计与实现。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多媒体手段配合。

4.考核方式:作业+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数理方程与积分变换、重磁勘探。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胡澍.1991.《地球物理测井仪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赵茂泰. 2009.《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3]孙建孟、王永刚.2005.《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应用》.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4]贾文懿.1998.《核地球物理仪器》.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十三)地球物理信息处理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中常用的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应算法的原理,进而实现将先进的跨学科的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综合地球物理方法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目的。

2.课程内容:离散随机信号分析,最佳线性滤波器设计,地球物理常用的最佳线性滤波器,最佳滤波器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参数模型功率谱估计,同态信号处理,小波分析,位场连续复小波变换等。

3.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相结合,以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信号与线性系统》《Matlab程序设计》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陈玉东.2006.地球物理信息处理基础.北京:地质出版社.

[2]姚天任,孙洪.2001.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徐伯勋,白旭滨,于常青.1997.信号处理与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4]胡广书.2004.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四)海洋声学探测技术

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的常规方法:多波束、侧扫声呐、沉积物声学测量;掌握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的应用领域;熟悉海洋声学探测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2.课程内容:声学基础,海洋调查船,单波束测量方法,多波束测量系统,多波束测量方法,多波束数据校正方法,侧扫声呐系统与测量方法,沉积物声学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等。

3.教学方式:讲解与讨论相结合,以讲解为主。

4.考核方式:考试+读书笔记。

5.预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方法》《地震勘探》

6.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家彪.1999. 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北京:海洋科学出版社.

[2]赵建虎等.2001. 多波束测深及图像数据处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李红星等.2014.多相介质波传播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专业地质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某实际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获得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某油田裸眼井和套管井实际测井资料。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3.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4.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裸眼井和生产井储层电阻率值。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三、基本原理: (一)岩性划分 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1 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首先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 岩性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电阻率井径声波时差 泥岩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页岩近于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较泥 岩高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粉砂岩明显异常中等值中等正幅度 差异低于砂岩小于钻头 直径 260-400 砂岩明显异常(Cw≠ Cmf)低值明显正幅度 差异 中等到高,致 密砂岩高 小于钻头 直径 250-450(幅度较 为稳定)

大学专业解读系列:地球物理学

学科:理学 一级学科代码:0708 一级学科名称:地球物理学 专业解析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融入了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天文学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是运用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观测各种地球物理场,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研究相关的各种自然灾害,从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为人类的太空活动提供空间环境保证。比如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等都是该专业所研究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延伸到地球大气层的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极光放电和磁层顶电流系统,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从物理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环境的科学。其研究历史可追溯到牛顿和开尔文等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由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及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固体地球物理学现在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中的一支生力军。其研究内容涉及地球本体的各种物理场。目的是认识与探索地球内部奥秘(例如其物质组成及演化规律等),发现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过程并揭示其规律。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预防及减轻自然灾害,为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专业创建于1956年,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历史最悠久。四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从事地球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他们中有些已经成为科学院院士,有些在国家的重要科研与行政部门担任高级领导职务,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和教学。 本专业是国家固体地球物理学的硕士与博士培养基地,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副教授9名,高级工程师2名,教师队伍年轻、精干,并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及良好的合作关系。本专业注重培养大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深厚的外语与计算机知识,了解并掌握现在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很强的从事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的能力,而且能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工作的需要,能够成为一代新型的科技与管理人才。

(整理)地球物理实习报告

南昌梅岭实习报告 姓名:王伟 学号:201120290124 班级:1122901 专业:地球物理学 学院: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日期:2014.9.29

一、前言…………………………………………………………………………………………………………. 1.1 本次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2 工作区范围、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环境…………………………………………………. 1.3 计划完成的实习任务…………………………………………………………………………… 二、放射性勘探………………………………………………………………………………………………. 2.1 实习目的与要求………………………………………………………………………………… 2.2 放射性勘探基本原理………………………………………………………………………….. 2.3 野外工作方法……………………………………………………………………………………. 2.4 成果图件及数据解释………………………………………………………………………….. 三、瞬变电磁法………………………………………………………………………………………………. 3.1 瞬变电磁工作原理…………………………………………………………………............. 3.2 回线组合选择…………………………………………………………………………………… 3.3 测区与测网的选择……………………………………………………………………………. 3.4 仪器设备………………………………………………………………………………………… 3.5 野外数据采集…………………………………………………………………………………. 3.6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四、EH4电磁法…………………………………………………………………………………………… 4.1 EH4工作原理………………………………………………………………………………… 4.2 工作布置………………………………………………………………………………………. 4.3 资料整理和图件编制………………………………………………………………………. 4.4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五、地震实习……………………………………………………………………………………………… 5.1 实习目的与任务…………………………………………………………………………….. 5.2 地震测线布置与定位………………………………………………………………………. 5.3 方法原理与工作难点………………………………………………………………………. 5.4 野外数据采集………………………………………………………………………………… 5.5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六、高密度电法勘探……………………………………………………………………………………. 6.1 实习目的与任务………………………………………………………………………........ 6.2 基本原理和仪器介绍………………………………………………………………………. 6.3 野外工作方法………………………………………………………………………………… 6.4 数据处理与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七、磁法勘探……………………………………………………………………………………………… 7.1 仪器准备……………………………………………………………………………………… 7.2 成果图件及资料解释………………………………………………………………………

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区别

一级学科,特指高等院校里的学科分类。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比如,传统的中国语言与文学/中文是一级学科,而具体到下面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以及语言方面的专业都是二级学科. 概述: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 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的学科、专业目录》,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12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如理学门类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等12个一级学科。 一级学科再下设若干二级学科,如数学下设基础数学、计算数学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就授至二级学科,一般意义上的博硕士点数指的就是可以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二级学科的数目。 所谓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即是指在这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也就意味着,一个学生只要选择了这个学科中的任何一个专业,进了校门就可以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这能反映出一个大学或科研院所在这个学科的实力和水平。但要看这个学科是否全国领先,就要看它里面的二级学科有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重点学科的多少。 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用四位码表示,例如:0101哲学。 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用六位码表示,例如:010103外国哲学。 【注】二级学科无法申请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可以申请成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而一级学科一旦申请成功,其下的所有二级学科都可申请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成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之后的第13大类学科。 学科门类及所设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01 哲学 0101一级学科: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言报告

《应用地球物理学》前言报告 岩石物理技术在石油应用: 岩石物理学就只一门以岩石为研究对象,以物理学位研究手段的新学科。岩石是构成地球的最重要的材料,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性质必然与岩石的各种物理性质密切相关。岩石物理学是研究岩石在地球内部特殊环境下的各种行为及其物理性质的,针对油气勘探和储藏的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是岩石物理学研究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岩石或地质体中流体的运移,涉及到成岩作用、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一系列问题,各国科学家都对这些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例:1:研究岩石中流体运移过程中由不同尺度研究问题组成的研究框架,是岩石物理学中正问题研究的典型例子。先从矿物尺度研究矿物及其晶粒的输运特性,从微观角度研究矿物的微结构和渗透性、矿物之间的孔隙以及矿物变形对这些输运过程的影响;然后研究岩石作为矿物集合体的输运特性,主要研究岩石内部微破裂和孔隙的发展、孔隙的几何情况、密度,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第三则集中研究那些连通的裂纹和孔隙,因为只有形成了连通网络的裂纹和孔隙才对输运过程有较大的影响。最后,将以上三个方面综合,可以得到作为岩体或地质体的输运特性,从而对其流体的流动情况做出估计。 例2:岩石的水压裂或岩石的热开裂。人们通过向地下注水,或者对地下岩石加热,改变矿物晶粒间以及岩石内部的微破裂状态,从而改变岩体或地质体的渗透性。这是将岩石物理学知识应用与实践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石油开采方面曾广泛采取水压致裂技术,水压致裂是通过向岩石注入高压液体来改变岩石中裂纹的状态,但其主要作用是使原来的裂纹扩展长度,对增加裂纹密度所起的作用有限。岩石的热开裂则是岩石受热后,由于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热膨胀不同,导致矿物边界出现裂纹。热开裂能改变岩石内部的微观结构,既增加裂纹的长度,又能增加裂纹的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明显改变岩石整体的输运特性,在石油开采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实验是岩石物理学的最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做法主要是:第一,采集各种有地质意义的岩石,在实验室中分别研究各种因素对其物理性质的影响,将大量的实验结果统计归纳得到经验关系式。第二,在建立合理而简化的数学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将由实验得到的经验关系外推到实际地球问题中去。因为若没有合适的模型,而只是简单地把实验室小尺度实验得到的结果外推到大尺度的自然界,常常会出现错误的结论。 其次,由于岩石物理学的研究涉及众多诸如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油储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也涉及众多的基础学科领域,如力学、声学、流体力学和电磁学等。岩石物理学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学科分支,这就决定了岩石物理学中,对于所研究的岩石的不同物理性质,必然要用到上述相应的学科中对应的物理方法和手段。 岩石物理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计算岩石物理与勘探方法相结合,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其一,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了物理实验并行的实验方法;其二,岩石各种性质与尺度有关,这在一般的物理学中是根本不会碰到的问题。矿物可以近似地看成是

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

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一级学科代码

哲学:1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 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法学:4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文学:4个一级学科,29个二级学科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个二级学科

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1个二级学科 农学:8个一级学科,27个二级学科 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6个二级学科 医学:8个一级学科,52个二级学科 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 12个门类,88个二级学科,375个二级学科附学科门类及一、二级学科目录: 01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 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 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 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 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 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 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 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

教育部学科门类分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二位码为学科门类四位码为一级学科六位码为二级学科 01 哲学 0101 一级学科: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 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 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 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 020203 财政学020204 金融学 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 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 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 03 法学 0301 一级学科: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 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 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 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10 军事法学 0302 一级学科: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30204 中共党史(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3020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 030208 外交学 注:0300206 行政学(部分)调至公共管理 0303 一级学科: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 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0304 一级学科: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04 教育学 0401 一级学科: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 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 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 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 0402 心理学 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0203 应用心理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05 文学 0501 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报告

地球物理勘探课程报告 学号:20111002833 班级:012111 姓名:李海亮 指导老师:曲赞

序言 叙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重要性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等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为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等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这些勘探方法在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勘查等领域的应用,学会在自己专业中运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学会利用地球物理资料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地质问题。 第一节重力勘探 重力方法的物理原理和重力方法的特点 原理重力勘探是利用地质体与围岩之间的密度差在地表产生的重力异常来确定地质体形状、大小、埋深等因素,从而对工作地区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作出判断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重力异常是重力勘探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实质就是地壳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地质体与围岩间有质量差,即剩余质量,剩余质量产生了一个指向地质体质量中心的附加引力,该引力在正常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即为重力异常。得出重力异常后,再对其进行地形、高度、中间层和正常校正后,便可得出由地质体引起的异常。 为了了解不同形状、大小、产状的地质体所引起的异常,需进行异常的正演计算,即计算一些简单规则几何体引起的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它们来近似代替不同特征的实际地质体;而反演则正好相反,是已知地质体的异常特性,来推算其几何特征。反演是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目标是寻找、研究或推断金属或非金属矿体和研究地质构造等。 特点相比其他勘探方法,重力勘探的特点在于:①可利用重力勘探透过覆 盖层寻找隐伏的地质构造或盲矿体;②仪器轻便、观测简单、工作效率高、施工 进度快、成本低;③应用范围广,目前可用于找矿、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石油天 然气勘探、工程勘探等。 如何利用重力方法来解决地质问题(举例说明) 基本方法为:重力勘探——发现异常——综合分析、反演推测——实际探测——正演计算、推测异常是否合理 重力法在天然地震预报,油气、煤炭、金属非金属矿及地下水勘查,海洋环 境调查,了解上地幔的密度变化、研究地壳深部构造及地壳地活动性、划分大地 构造单元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20世纪70年代在吉林省某地区进行勘探金矿石时,采用的是重力法勘探,成功发现了含铜硫铁矿。该区已发现小型矽卡岩磁铁矿。为了扩大矿区范围,

学科(百度百科)

学科 学科 第一种含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中的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自然、社会、人文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学科的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但与第一个含义也有关联。 目录 基本信息 释义 学科分类 英文解释 专业与学科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历史上的学科解释 科目以及比喻 基本信息 释义 学科分类 英文解释 专业与学科 学科与专业的关系 历史上的学科解释 科目以及比喻 ?分类 ?我国学科 ?

基本信息 【词语】:学科 【注音】:xué kē 释义 国家标准GB-T13735-92依据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分成A自然科学、B农业科学、C 医药科学、D工程与技术科学、F人文与社会科学五个门类,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共有58个一级学科。据统计,当今自然科学学科种类总计约近万种。 另一种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观层次上已发展出约5500门学科,其中非交叉学科为2969门,交叉科学学科总量达2581门,占全部学科总数的46.58%。学科分类 高校的学科分类有多种。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1大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 按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我国高校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减少到381种。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高校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72个二级学科,249个专业。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高校,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 英文解释 [branch of learning;course;subject] 知识或学习的一门分科,尤指在学习制度中,为了教学将之作为一个完整的部分进行安排 专业与学科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实际上,专业有广义、狭义和特指三种解释。 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

应用地球物理学习题答案.docx

一、名词解释 1地震勘探:是以不同岩石、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 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特性,以实现地质勘查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 2震动图:用μ~t 坐标系统表示的质点振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称为地震波 的震动图。 3波剖面图:某一时刻 t 质点振动位移μ随距离 x 变化的图形称之为波剖面图。 4时间场:时空函数所确定的时间 t 的空间分布称为时间场。 5等时面:在时间场中,如果将时间值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在空间构成一个面,在面中任意点地震波到达的时间相等,称之为等时面。 6横波:弹性介质在发生切变时所产生的波称之为横波,即剪切形变在介质中传 播又称之为剪切波或 S 波。 7纵波:弹性介质发生体积形变(即拉伸或压缩形变)所产生的波称为纵波,又 称压缩波或 P 波。 8频谱分析:对任一非周期地震阻波进行傅氏变换求域的过程。 9波前面:惠更斯原理也称波前原理,假设在弹性介质中,已知某时刻 t1波前面上的各点,则可把这些点看做是新的震动源,从 t 1时刻开始产生子波向外传播, 经过t 时间后,这些子波波前所构成的包拢面就是t1+ t 时刻的新的波前面。 10视速度:沿观测方向,观测点之间的距离和实际传播时间的比值,称之为视 速度。 V* 11观测系统 :在地震勘探现场采集中,为了压制干扰波和确保对有效波进行√× 追踪,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排列和各排列的位置都应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这种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以及排列和排列之间的位置关系,称之为观测系统。

12水平叠加:又称共反射点叠加或共中心点叠加,就是把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 点上接收到的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记录进行叠加。 13时距曲线:一种表示接收点距离和地震波走时的关系曲线,通常以接收点到 激发点的距离为横坐标,地震波到达该接收点的走时为纵坐标。 14同向轴:在地震记录上相同相位的连线。 15波前扩散:已知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的波前为求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 球面逐渐扩展,但是总能量保持不变,而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震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这称之为球面扩散或波前扩散。 二、判断题 1.视速度小于等于真速度。× 2.平均速度大于等于均方根速度。× 3.仅在均匀介质时,射线与波前面正交。× 4.纵波和横波都是线性极化波。× 5.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正比。× 6.倾斜界面情况下,折射波上倾方向接收时的视速度等于下倾方向的视速度。× 7.折射波时距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视速度等于界面速度。× 12.瑞雷面波是线性极化波。× 8.折射波的形成条件是地下存在波阻抗界面。× 9.对水平多层介质,叠加速度是均方根速度。√ 10.从各个方向的测线观测到的时距曲线极小点位置,一般可以确定反射界面的 大致倾向。√ 11.相遇观测系统属于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 0701 数学 评估结果学校代码及名称A+ 10001 北京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A 10003 清华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10055 南开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183 吉林大学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10247 同济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10284 南京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0702 物理学 评估结果学校代码及名称A+ 10001 北京大学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A 10003 清华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10284 南京大学 A- 10055 南开大学 10183 吉林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486 武汉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10558 中山大学 B+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10108 山西大学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10247 同济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10384 厦门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10574 华南师范大学10698 西安交通大学10730 兰州大学 90002 国防科技大学

0710 生物学 评估结果学校代码及名称A+ 10001 北京大学 10003 清华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 A 10019 中国农业大学10284 南京大学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486 武汉大学 10504 华中农业大学 A- 10055 南开大学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10246 复旦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384 厦门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10558 中山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B+ 10025 首都医科大学10027 北京师范大学10028 首都师范大学10183 吉林大学 10247 同济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0801 力学 评估结果学校代码及名称A+ 10001 北京大学 10003 清华大学 A 10213 哈尔滨工业大学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A- 1000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056 天津大学 10141 大连理工大学1028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B+ 10007 北京理工大学10247 同济大学 10248 上海交通大学10280 上海大学 10335 浙江大学 1035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487 华中科技大学10699 西北工业大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地球物理学 英文名称: geophysics 定义: 研究地球大气圈、水圈及固体部分物理性质和变化过程的科学。 应用学科: 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应用气象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用物理学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地球的形成和动力,研究范围包括地球的水圈和大气层。地球物理学研究广泛系列的地质现象,包括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地磁场的起源、架构和变化;大陆地壳大尺度的特征,诸如断裂、大陆缝合线和大洋中脊。现代地球物理学研究延伸到地球大气层外部的现象(例如,电离层电机效应〔ionospheric dynamo〕、极光放电〔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层顶电流系统〔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甚至延伸到其他行星及其卫星的物理性质。 目录 简介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 与各个学科关系 分类 研究内容 应用 学科历史及发展 简介 专业概况 培养目标 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 与各个学科关系 分类 研究内容 应用 学科历史及发展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地球物理学的很多问题与天文学的相似,因为研究对象很少能直接观察,结论应当说主要是根据物理测量的数学解释而得出的。这包括地球重力场测量,在陆地和海上用重力测量仪,在空间则用人造卫星;还包括行星磁场的磁力测量;又包括地下地质构造的地震测量,这用地震或人工方法产生的弹性反射波和弹性折射波来进行(参阅seismic survey)。 用地球物理技术来进行的研究,证明在为支持板块构造学(plate tectonics)理论提供证据方面是极其有用的。例如,地震学资料表明,世界地震带标示出了组成地球外壳 地球物理学研究范畴 的巨大刚性板块的边界,而古地磁学研究的发现,又使得追索地质历史时期大陆的漂移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专业概况 主干学科:地质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技术 主要课程:地球物理学(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地电学)、地球物理观测、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地质学、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机及信息处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野外地质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相近专业: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 地球物理学研究范畴 开设院校:云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五年) 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武汉大学

840-地球物理学基础

840-《地球物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试卷的内容结构 地震学 60% 地磁学 40% 三、试卷的题型结构 填空题 20% 分析题 80% 四、考察的知识及范围 1、地震学 正确理解地震烈度、震级、地震频度、震中距、震源、震中、波阵面、射线、入射角、出射角、视入射角、视出射角、费马原理、球对称介质、本多夫定律、SNELL定律、高速层、低速层、正演、反演、传播速度、质点振动的位移、质点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面波频散、相速度和群速度等概念。 在无源的情况下,建立无限均匀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及其解,掌握均匀平面波,非均匀平面波以及球面波之间的关系、矢量场分解及其运算,球面波的分解。掌握平面波在介质表面的折射和反射,非均匀平面波叠加形成面波的理论基础,以及自由表面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的频散特性。

以几何地震学为基础,分析近震射线及走时方程,建立首波的形成相关概念及波阵面方程。分析球对称介质中的射线特征与走时曲线的关系,确定地球内部速度分布的公式。 地震学以观测为基础,应了解地震仪的主要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摆的固有运动与地面运动之间的关系。另外,掌握地方震、近震、远震的射线传播路径、以及各类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学会识别简单的震相,以及利用地震记录定性判地震类别。再次,在测震学中,震级标定和用一个台或三个以上台进行地震定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2、地磁学 地磁场的构成、地磁标势的通解、高斯系数的确定方法、高斯分析的本质内容;主磁场的起源、分布特点、西向漂移,磁极、地磁极;地壳磁异常特征、地磁异常的正演和反演、海底磁异常特征、居里温度;影响地磁场变化的因素、变化磁场的分类、地磁指数、Sq傅里叶系数确定球谐系数、典型磁暴的发展过程。

一级学科及分类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 一、《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同时,学位授予单位按本目录中各学科、专业所归属的学科门类,授予相应的学位。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参照本目录制订培养研究生的规划,进行招生和培养工作。 二、本目录是在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原目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订的。修订的主要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修订的目标是: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 本目录与原目录相比,有如下变化∶增加了管理学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增加到12个;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9个,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6种。各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是∶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16种学科、专业;法学,5个一级学科,31种学科、专业;教育学,3个一级学科,17种学科、专业;文学,4个一级学科,29种学科、专业;历史学,1个一级学科,8种学科、专业;理学,12个一级学科,50种学科、专业;工学,32个一级学科,113种学科、专业;农学,8个一级学科,27种学科、专业;医学,8个一级学科,54种学科、专业;军事学,8个一级学科,19种学科、专业;管理学,5个一级学科,1 4种学科、专业。 三、本目录中有16个二级学科带"(含∶)",括号中的内容是对二级学科所包含内容的强调或补充,其学位授权和研究生培养除医学门类中有关学科按括号中的内容进行外,其它学科均按二级学科进行。"科学技术史(分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其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授权和研究生培养按括号中限定的学科范围进行。 四、本目录中部分学科、专业注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位,此类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 五、本目录中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的代码分别为二位、四位和六位阿拉伯数字。 01 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 中国哲学 010103 外国哲学 010104 逻辑学 010105 伦理学 010106 美学 010107 宗教学 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 毕 业 实 习 报 姓名:杜宗飞 学号:2011090118 专业:地球物理勘查技术 班级:地球物理勘查技术01班指导教师:赵建明 实习时间: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7)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8)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

中科院地球物理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 本“地球物理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固体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球物理学”是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学、重力与固体潮、地磁学、地热学及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及一般应用。 一、考试内容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弹性介质、应力与形变 2.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 3.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 4.界面的影响 5.射线理论 (二)地震学基础 1.断层错动和地震波激发 2.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地震的烈度、能量和震级 3.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基本确定方法 4.地震体波的走时、振幅与理论地震图 5.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走时和地球内部基本构造 6.各种常见震相标示规则及其射线路径 7.地震面波的波动方程、频散方程和上地幔结构 8.地球的自由振荡 (三)地球势理论基础 1.地球重力位与地球形状 2.地球重力异常与地球内部构造 3.地球的固体潮 4.地球磁场的一般性质 5.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6.地磁成因 7.地磁感应与地球内部的电导性 (四)热流与地球内部温度 1.热传导、热对流与热辐射 2.大地热流

3.热流方程的简单应用 4.地球内部温度 (五)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与洋底扩张学说 2.板块构造与运动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地幔对流的基本理论 二、考试要求 (一)介质弹性与波动理论基础 1、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弹性介质理论基础:弹性力学对介质的四个基本假定,应力与形变的基本定义,应力方程的推导过程以及包括杨氏模量与泊松比在内的五个弹性常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熟练推导弹性介质中的波动传播方程,掌握纵波与横波的传播特征,了解其速度与密度及相关弹性常数的相互关系; 3、掌握弹性介质中的平面波与球面波的传播特征,特别是在简谐波情况下的振动与传播特征的异同; 4、了解界面的存在对入射纵(横)波、反射纵(横)波及折射纵(横)波的影响,并且掌握平面纵(横)波转播过程中折射系数与反射系数、转换系数的推导; 5、了解地震波射线理论中的费马原理,Snell定律,射线常数、本多夫定律、首波路径、首波临界角等基本概念。 (二)地震学基础 1、了解天然地震基本成因和断层错动激发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仪与地震观测记录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烈度、能量和震级的基本定义;掌握地震发震时间与震源位置的测定原理与基本方法; 2、对于单个水平界面、单个倾斜界面及多层界面,掌握直达波、反射波与首波的走时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非匀速介质中迴折波参数方程形式的走时公式的推导,了解在不同速度分布函数的形式下,走时曲线的特征;了解平面层中体波的能量与振幅的关系并掌握在平面简谐波情况下的推导,了解直达波、迴折波、反射波与首波情况下,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发散过程,以及自由界面对入射平面波的能量分配过程的影响等;简单了解地震体波的振幅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利用广义射线理论求解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 3、掌握球面层中地震体波的射线参数方程与本多夫定律等的推导,不同的速率—深度分布曲线情况下对应的地震射线及其走时方程的推导,并了解正常及特殊情况下的走时曲线特征,掌握走时反演的古登堡方法与赫格罗兹—贝特曼—威歇特方法的一般原理与推导过程; 4、了解并掌握常用地震震相的标示规则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射线路径、走时及振幅特征; 5、了解地震面波与地震体波在传播过程中的异同点,掌握洛夫波与雷利波的传播特征及在一些简单模型下的波动方程和频散方程;了解地震面波的频散方程及其所反映的地球内部构造,了解并掌握群速度与相速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推导与计算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