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54.61 KB
- 文档页数:3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1.2011,17(21) 29
浅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葛严鑫
(蚌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 t5,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在总结蚌埠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蚌埠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构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农技推广;基层;体系;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1)21—29—03
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发展农业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市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立足岗位职责,围绕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个中心,努力做好科技培训、
科技示范、科技服务等工作,其公益性职能得到了较好的
发挥,但也存在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的诸多问题。
为适应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深化农业技术推
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支持,创新农业技术
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据3县4区的调查统计,截止到2010年l2月底,全市
现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55个,在岗农技人数375人。随
着《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
见》(国发[2006]30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
[2007]69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基本保
持稳定,基层农技人员工资能够保障,但困扰着基层农技
推广机构的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工作经费难以保障,
队伍素质不高,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1.1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情况 (1)基层农技人员基本稳
定。2010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核定编制447人,其中在
岗人数375人,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
县及以下在岗人数293人,与2009年相比人员没有变化。
(2)人才队伍结构。2010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 岗人员中,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有368人,按学历划分,具
有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有172人,占在岗人数的46.7%;大
专学历的有93人,占在岗人数的25.3%;大学本科以上学
历的有103人,占在岗人数的28.0%,按职称划分,初级职
称的119人,占在岗人数的32.3%;中级职称的157人,占
在岗人数的42.7;高级职称43人,占在岗人数的11.7%。
(3)基层农技人员年龄偏大,新生力量补充有限。
2010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岗人员中,35岁以上的占
70%。由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吸引人才的机制,近5a 来新进毕业生数量较少,县级及以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
中,2003年以来有近80%没有农口院校毕业生进入。
(4)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依然很少。
2010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中只有44%的人
在3a中参加过学习培训,且大多为短期培训,其中参加培
训时间在30d以上的只有34.5,%。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中 大多数是县级农技人员,乡级农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
会很少。
1.2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情况 2010年,基层农
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有所改善,据统计,县级农技推广机
构中财政全额拨款的占72.7%,差额拨款的占9.1%,自
收自支的占18.2%,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全部为财政全额
拨款的;在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中,县级工作经费全部
由财政拨款,乡镇工作经费由财政拨款的占66.7%。
1.3县级及以下推广机构工作条件状况 2010年全市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70%的农技推广机构没有所有权的
办公用房,60%以上没有专线电话,仅有一小部分拥有专
线同时能够收发传真,近70%没有必要的办公计算机、打
印机,拥有照相机、影碟机的就更少了,45%以上没有交通
工具;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相比,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办公
条件要好一些,目前3县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上都有
固定的办公用房,拥有专用的电话,配备了计算机、传真
机、投影机、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设备。
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要问题
我市在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
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差甚远,技术服务错位、不到
位等现象严重。对此我们在进行基层体系改革工作中,分
析其民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力分散不集中,在编不在岗现象严重。全市部
分乡镇人为地打乱了为农服务机构的职能,把技术服务型
人员混岗,从事蹲点包村等非本职工作,而从事本职工作
作者简介:葛严鑫(1983一),男,安徽蚌埠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1—08—20 安徽农学通报,Auhui A .Sci.Bul1.2011,17(21)
的时间极少,造成农技人员不干业务的现象普遍存在。特
别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中心工作多任务重,80%以上的
农技干部被安排包村包片、计划生育、收税收费、综合治理
等中心工作,而且列入明确的目标奖罚制度。致使农技人
员处于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推广和服务的工作。
(2)机制不活,部分农技人员缺乏为农服务的责任
感。由于存在县级农业委员会和乡政府的双重管理,基层
农技人员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
干一个样,缺乏有效的考评考核机制,造成农技人员为农
服务热情不高,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压力,应付差事,没有
真正起到应有作用。另外少部分人,存在着只拿钱,少干
事,不干事的现象。
(3)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老化、后继无人现象严重。一
方面是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显得老化和不足,尤其是乡镇
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深造交流的机会较少专业知识
水平下降,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受人事编制的制
约,新的农业技术人员无法补充,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的需要。 (4)投入不足,基层设施和推广手段落后。目前基层
农技推广机构仍是处于“挣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态,经
费的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基础研究工作难以开
展,农业新技术到位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事
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市部分乡镇属于无办公室、无服务场
所、无试验场地的“三无站“,即使有办公室、服务场所和
试验场地的站,也因经历了20多年的风吹雨打,目前破旧
不堪无法使用。同时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没有一件像样的
仪器设备,没有推广经费,推广手段落后,开展业务工作时
十分困难,只能应付性地进行工作。
3构建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对策
3.1建设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创新体制促发展 在农技
推广体系改革中,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是改革的重点、
难点,也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的重点是进行理念、体
制、机制和方法创新。理念创新是前提,体制创新是关键,
机制和方法创新是保证。在县以下设置区域站或乡镇站,
是体制创新的一个亮点,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
求,设置区域站或乡镇站,可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公益职
能,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提高队伍素质,保障财
政支持,设置区域站或乡镇站,要实行同一行业内各专业
的综合设置,并按照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层次化的设
置原则,打破行政区划范围进行设置,可采取县级农技推
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根
据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情况,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
等不同模式。 3.2建立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农业生产面临着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又受自然条件影
响较大,同时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重大农业
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等工作,又是基层农技推广
机构主要职能,这就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
同时规范执法行为,建立起农业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以保
障农技推广工作正常开展。
3.3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政府应为农技推广机构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环境,同时,建立农技推广、科
技和技能创新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技推
广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认真实行按劳分配、绩效优
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农技
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要与工作业绩挂钩,形成优胜劣汰
竞争激励机制,积极建立报酬与业绩和贡献挂钩,向优秀
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4构建农技推广体系的途径
4.1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按照建立在政府主导
下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行为社会化,服务形式多样
化”的为农服务新机制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
系,放活农技经营性服务,鼓励其它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
技服务领域,支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民专
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技推广服务,搞好产前、产中、产
后的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4.2完善创新技术服务方式 根据农业生产需求,遴选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技术培训。
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实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
度,逐步形成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人户机
制。完善农技服务“1 10”咨询热线服务,利用农业科技项
目建设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科技展示示范,利用科技
赶集、科技下乡、科技流动服务车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
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采取岗位服务,即乡镇与技术服
务人员签订责任状,以项目合同方式细化服务内容、工作
职责、考核目标等,保证服务落实;采取派驻服务;即有选
择地将技术人员选派到特色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
业,帮助发展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4.3完善农技推广创新机制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
同乡镇政府,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建立和完善农业技
术推广岗位的目标考核机制,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
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将上级业务部
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农民群众的认可程度作为
重要考核内容。在考评过程中,充分听取乡镇,业务部门
和农民意见,基层服务以服务对象的签字和打分评判作为
衡量成效,
考评结果与工资分配、职务晋升、岗位聘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