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委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

黄委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

黄委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

佚名

【期刊名称】《治黄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此次公报发布了2013年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石嘴山、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等12个重要控制水文站以及洮河红旗、皇甫川皇甫、窟野河温家JiI等12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反映了黄河流域主要水系来水来沙的基本情况。同时,发布了该年度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的冲淤情况,黄河下游河段以及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断面法测算的冲淤量和黄河重要泥沙事件。

【总页数】2页(P1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3.4

【相关文献】

1.黄委发布《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 [J], 赵咸榕;潘启民

2.黄委发布《2015年黄河泥沙公报》 [J], ;

3.黄委发布《2014年黄河泥沙公报》 [J], ;

4.黄委发布《2011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J],

5.《2013年黄河泥沙公报》正式发布 [J], 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自治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资料多年平均(简称常年)降水、径流和泥沙等实测系列为1950~1999年平均值,天然径流系列为1919~1999年平均值。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 组长:苏茂林 副组长:薛松贵朱庆平孙广生李良年司毅铭 成员: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 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乔西现王玲陈永奇牛占吴青潘启民 主要完成人:潘启民李东张培德张学成杨汉颖王玉明 田水利胡玉荣裴勇谷慧林孙远扩王金玲 王丽伟李立阳王丙轩张玮张春岚刁立芳

概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全河划分为兰州以上、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等流域分区。 2002年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04.2mm,折合降水总量3211.84亿m3,较常年减少9.3%。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403.0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00.30亿m3,地下水资源量320.65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17.91亿m3。 2002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94.93亿m3,其中地表水取水量为359.50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82.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为286.05亿m3。 2002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28亿t,其中工业废水28.35亿t。2002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45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19.4%;Ⅳ类水质河长1318km,占评价总河长的17.6%;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4724km,占评价总河长的63.0%。 2002年重要水事:(1)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2)朱镕基总理考察黄河。(3)黄河流域再遇特枯年,黄委精心调度实现黄河全年不断流。(4)黄河小浪底水库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获得成功。(5)实施第七次引黄济津。(6)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黄河上第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第一座省界断面(潼关)水质自动监测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7)黄委实施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8)黄委启动黄河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李东

黄河调水调沙分析与思考 李东(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摘要:黄河自2002年7月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连续3年成功地进行了试验,2005年调水调沙由试验正式转入生产运用,至2009年7月8日,调水调沙历经9次,实际历时133天,经利津站进入大海的泥沙累计3.67亿t,最小主槽平摊流量由1800m3/s提高到3880m3/s,河道向下冲刷1m左右。调水调沙年份黄河来水来沙偏小,黄河调水调沙作用随着河道主槽的冲刷作用有所降低,建议特枯水年份可以暂缓调水调沙更多的用于发电与利用,抓住并遵循利用自然规律与趋势,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充分利用“中常洪水”挟沙,并抓住机会将是更伟大的治黄实践。 关键词:调水调沙冲沙量洪水资源化趋势黄河 黄河是多沙河流,每年从中游携带大量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沿途平原河道,造成河床抬升,过洪能力变小,洪水威胁两岸。在干流河道修建水库,虽然拦蓄大量泥沙,但同时也造成水库淤积而报废,三门峡水库即是例子,水库建成后,虽然使黄河水变清,但也带来严重问题,三门峡水库因大量泥沙淤积库容逐渐减少,最后不得不进行工程改造,进行调水调沙尝试。小浪底水库建成后进行大规模调水调沙,目的就是通过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达到利用少量的泄水,携带淤积在水库的泥沙,排入大海,而不造成沿途淤积,一方面使水库冲淤平衡,另一方面又不造成沿途河道淤积,同时制造人工洪峰过程,改变河道河势,缩小断面宽度,增加深度。 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目的。 黄河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三门峡工程的运用实践中,三门峡水库的建设使“调水调沙”得以实施,2001年小浪底水库正式建成使用,使规模性调水调沙的水库条件具备,而且为调水调沙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提供了先决条件。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说:“多年来,治黄人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手段,塑造一种人工的理想的水沙关系,利用自然规律改变当前天然不平衡的水沙关系,但这要有两个前提,一是要有大型调节水库,二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 2002年7月,利用小浪底水库开展了首次调水调沙试验,至2009年8月,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就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与(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就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与(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就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就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与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与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与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就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与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就是陕县水文站与(泺口水文站 )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就是(振动式测沙仪 )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与(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

黄河告急

黄河告急

黄河告急 这三张照片是我在内蒙古响沙湾拍的,那是在黄河中游一带。从照片可以看出,黄河正面临着水土流失、断流、附近流域荒漠化等严峻问题。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母亲河,不仅传承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而且也养育着祖国8.7%的人口(据2000年资料统计)。然而,目前黄河的生态危机正在日益加剧,并面临着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积增大,水污染严重,断流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交织的严峻形势,给流域人民乃至整个国家都发出了严重的警示。 黄河源区“亮黄牌” 青海省作为长江、黄河和国际河流澜沧江三江源区的 重要发源 地,因其 特殊的地 理位置, 备受世人 关注。然 而,近年

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致使我国三大江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仍在持续恶化,并已亮起了“黄牌”。保护和建设好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改善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黄河源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正在加重,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面积每年平均新增21万公顷,侵蚀程度日趋严重。目前,黄河源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750万公顷,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超过数千万吨。土地荒漠化急剧发展,目前全省荒漠化扩展速率为2.2%,高于全国1.32%的平均速度。全省沙漠化面积已达1252万公顷,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98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黄河源头。并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草地植被退化严重,全省约有90%的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总面积达833万多公顷,比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两倍多。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造成世界上海拔最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和近期波动变化成因

河流输沙量是客观反映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重要指标,是全球水土流失研究的重要内容。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泥沙的集中来源区。中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大量泥沙淤积,导致洪水风险急剧增加。 据统计,1919—1959年间,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到16亿t,其中4亿t沉积在下游河道,导致下游河床逐年升高,“地上悬河”形势严峻,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黄河防洪问题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为加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根治黄河水害,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黄土高原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经过近50年持续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8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8%。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度指数由1999年的32%增加到2018年的63%。相应地,入黄泥沙量发生显著变化。以黄河干流潼关水文站年均输沙量为例,由1919—1959年的16亿t/a,

锐减至2001—2018年的2.44亿t/a,锐减程度达85%,其中2015年仅为0.55亿t,相关研究认为,未来30~50年黄河潼关站沙量将维持在3亿t左右。 在黄河沙量发生趋势性减少的背景下,超3亿t“大沙”年偶有发生,输沙量波动变化如此之大,其原因是流域产输沙增加所致,还是河道淤积泥沙冲刷下泄影响?在极端降水事件频发背景下,中游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调水减沙方面效益是否持续有效发挥?大水年是否会导致大沙年发生?这些问题是当前黄河泥沙变化研究关心的焦点与热点问题。 黄河水沙异源,泥沙基本来自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渭河、北洛河、汾河和头道拐到龙门区间(以下简称河龙区间)的各支流,其中主要产沙区域为河龙区间。潼关站作为黄河干流主要控制性水文站点,处于黄河干流流经黄土高原的末端,控制了黄河91%的流域面积、90%的径流量和几乎全部泥沙。 为此,本文以潼关水文站历年输沙量为研究对象,以“河龙区间”以及龙门—潼关区间(以下简称龙潼区间)的渭河、北洛河和汾河流域为研究范围边界,剖析潼关站输沙量在百年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筛选2013、2018年为近期典型“大沙”年份,剖析潼关站泥沙波动主要原因;以2017年无定河“7.26”特大暴雨事

2021年浅析黄河泥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 从疲于奔命的鲧到大禹治水胜利,黄河治理经历了一个由拦堵到疏导的观念性转变。大禹治水的思想经过历朝历代治水思想家的不断发展,演变为“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及“拦、调、排、放、挖”多项措施并举的治黄思想,这是以泥沙为“结”、为“害”为前提的。但是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资源和黄河水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黄河泥沙的“用”将会成为治黄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篇。 一、黄河泥沙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千万年来黄河泥沙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履行着“填海造陆”使命。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正是由于黄河泥沙的存在,得以形成、扩大,中华儿女有了繁衍声息的场所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因此黄河泥沙是国土资源的一部分,不仅过去是,现在和将来也是。 黄河泥沙还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氮、磷、钾,大家知道黄河滩地种出来的水稻最香。 黄河泥沙还有什么用?这是一个有待研究开发的课题。长江流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涛涛黄河给我们带来的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黄河泥沙利用现状 以往黄河泥沙主要用于造陆、改良土壤种植水稻等农作物,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用于下游两岸堤防的加高加固,淤背、淤筑相对地下河。 最近,山东省研究生产了以黄河泥沙为主要原料的“黄河砖”,为黄河泥沙提供了又一用武之地。 另外,武汉大学、黄河河南河务局等单位联合,在杨国禄教授领导下研制黄河淤沙固结技术。他们以“以沙治沙、以黄治黄”的理念,看到了黄河泥沙这一取之不尽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把黄河泥沙作为一个产业之源,把黄河泥沙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产业,将黄河泥沙在它的出处资源化、产业化。他们认为黄河泥沙的综合利用有利于黄河健康,有利于抑制悬河的发展,有利于疏通行洪河道; 固沙之本在于水土保持,固沙之标在于减少淤积,泥沙之光在于发展产业。他们应用泥沙工程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相容性,从黄河淤沙的物理组成和力学性能研究入手,探索黄河泥沙资源化的可行性,提出黄河粗、细淤沙的科学固结方法和工艺。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把黄河淤沙固结作为修筑堤防、抛石或其它建筑材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三、黄河泥沙应用市场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浅谈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治理措施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 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水利部 •【公布日期】2006.04.28 •【文号】 •【施行日期】2006.04.2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 正文 水利部关于做好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制工作的通知 (2006年4月28日) 各流域机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国际河流泥沙研究培训中心: 水利部自2001年起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了我国江河泥沙的基本信息,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做好《泥沙公报》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编写人员和经费,切实组织好公报的编制工作。 二、严把资料质量关。对于上报的资料和分析成果,各流域机构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审查,或授权本级水文部门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报送部水文局和国际泥沙中,心。 三、确保按时完成。为了及时发布当年泥沙公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每年4月底前将审查后的资料成果报所在的流域机构,各流域机构每年5月底前将汇总并审定后的公报成果报部《泥沙公报》编辑部(设在国际泥沙中心),部《泥沙公报》编辑部每年6月底前提交《泥沙公报》报批稿,呈部领导审批。 四、其他事项。有关技术和编制问题,各单位在编制过程中可直接与《泥沙公报》编辑部联系,也可与部水文局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处联系。《泥沙公报》(2005)编写大纲由编辑部传给各编制单位,也可从中国水文网下载。 联系人:国际泥沙中心王廷贵,电话:010--68786683,e-mail: wangyg@iwhr·com。 附件:2005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 2005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编写工作大纲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2006年3月) 一、目的意义 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问题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相当多的河流来讲,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我国从1919年起就开始进行江河泥沙测验,自1949年以来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各大江河都开展了泥沙测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考虑到社会各界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水利的发展十分重视,也非常关心我国河流泥沙的状况,因此,向社会公众提供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发布《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以下简称《泥沙公报》)自2000年起,已出了5期,它的发布,对于江河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等

2010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 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 2010年1月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发布单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编制单位: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资料提供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陕西 省水环境监测中心、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河南省水环 境监测中心、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流域水环境监 测中心。

目录 前言 一、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二、省界水体水质状况 三、黄河干流水源地水质状况 附表1: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一览表 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附图: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评价断面图

前言 黄委水质监测工作始于1958年,主要监测水化学项目。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增加了对污染项目的监测。根据新修改的《水污染防治法》规定,1998年又开展了省界水体水质监测。目前水利部门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质监测体系,基本覆盖了流域地表水体。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80年代初期开始发布黄河水质信息。目前发布的《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每月一期。《通报》综合反映黄河流域省界水体及重点河段水质状况。 《通报》根据流域内干支流重点河段及黄委所属省界水体91个监测断面的监测成果,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评价项目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氰化物、砷、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汞、镉、铅、铜、锌和石油类共18项,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 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水沙条件的影响 来水来沙条件是影响下游河道淤积的决定性因素,对下游河道的淤积状况起决定性作用。 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正是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的基本特点决定的。所谓“水少沙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含义主要不在于水

清淤疏浚塑造河道主槽

清淤疏浚塑造河道主槽 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施重点水库和河段清淤疏浚、滩区放淤,提高河道行洪输沙能力,主动塑造河道主槽,维持河势稳定。 关键词:河道采砂河道疏浚清淤疏浚砂综合利用采砂管理机 制 黄河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因“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而成为最复杂、最难治理的河流。泥沙淤积一直是困扰河道防洪安全的关键性问题,给泥沙以出路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基本思想。泥沙资源利用是有效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黄河泥沙资源高效利用,是“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泥沙治黄方略的延展与落脚点,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之一。 (1)河道采砂 依据2020年11月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重要河段河道采砂管理规划(2020-2025年)》,黄河干流西霞院以下河南河段共规划可采区12个,规划可采区总面积为1000.8万m2,可采区总长度21.1km。 (2)河道疏浚 全面梳理黄河河南不利河势、局部较窄及工程出险严重的河段,分析确定铁谢~花园镇河段、驾部~枣树沟河段、桃花峪~马庄河段、马渡工程河段、黑岗口~大宫河段、夹河滩工程河段、蔡集工程河段和三合村~青庄河段需要实施疏浚,共计8个疏浚河段,包含14个疏浚区,疏浚总面积达2200万m2。 (3)引水口清淤

河南局注册登记的引黄涵闸共计49座,其中5座为穿堤闸前配套防沙闸, 分别为红旗闸前的大功防沙闸,柳园闸前的新、老双井防沙闸,渠村新闸前的渠 村防沙闸和王集闸前的王集防沙闸。河南黄河涵闸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70年代以后又逐步开始改建,主要针对原设计不能满足设计防洪标准或引水 规模不能满足生产发展两方面。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引水必引沙是引黄显著特点,黄河浑水进入引渠必然会 造成渠道淤积,渠道过流能力降低。尤其是高村以上游荡性河段,主流摆动频繁,河势变化具有多变性,取水口脱离大河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河南黄河段河道下切,引黄涵闸设计引水相应黄河流量对应的2020年水位,高村以上河段下降了2.51~3.90m,高村以下河段下降了1.81~3.90m。当前小 浪底水库运用仍将继续发挥拦沙作用,下游河道仍将继续冲刷下切,同流量水位 降低,导致引黄涵闸引水能力下降。 (4)河道清淤疏浚砂综合利用 在黄河防洪利用方面,对黄河泥沙特性的要求不高,主要作为土方利用,泥 沙资源利用量大。主要包括放淤固堤、淤筑高台、淤填堤河串沟、人工防汛石材 制备等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洪与河道治理,与黄河防洪治理关系密切,同时可起 到兼顾利用泥沙的作用。 在人工防汛石材新技术成就方面,黄委还研制出黄河抢险用大块石,利用黄 河泥沙制作防汛石材,节省大量天然石料:此外,黄委组织开展的大土工包机械 化抢险技术、利用泥沙充填长管袋沉排坝防汛抢险技术等,都是黄河泥沙在防汛 抢险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是“以河治河”理念的体现,既满足了防汛需要,又 因地制宜地就近利用黄河泥沙,为解决黄河泥沙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5)清淤疏浚采砂管理机制 按照《水利部关于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定,黄河河道采砂活动,在河长制体制框架下,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由地方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探索研 究清淤疏浚采砂管理机制,系统总结河道泥砂综合利用科学管理模式,真正解决 黄河泥沙问题,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水利部印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水保〔2013〕444号

水利部印发《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正文: ----------------------------------------------------------------------------------------------------------------------------------------------------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水保〔2013〕444号 黄河水利委员会,陕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省(自治区)水利厅: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投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农经〔2011〕1703号)的有关规定,我部修订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将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中如有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我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 2013年11月20日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发改投资〔2011〕1703号)有关规定,结合淤地坝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其它投资渠道建设的淤地坝工程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淤地坝工程建设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为指导,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兼顾其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坚持以小流域(片)为单元,建设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合理配置的小流域坝系。 第四条淤地坝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第五条淤地坝建设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水利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主要负责规划编制、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工作。 省、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淤地坝工程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审批)、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组织和指导工程建设实施。 县级水利水保部门作为淤地坝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章前期工作 第六条黄委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编制《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按权限报有关部门审批。各省(自治区)水利水保部门根据《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确定的实施范围、建设重点和有关政策,组织编制本省《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明确近期建设任务、布局和措施等,按权限审批后报水利部核备。 第七条省级水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省级《水土保持淤地坝规划》,组织各地以小流域(片)为单位,编制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单坝工程初步设计。 第八条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单坝初步设计编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明确淤地坝工程的数量、布局、规模、投资和建设时序,单坝工程初步设计应达到施工要求。 第九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项目区选择应符合以下原则: (一)水土流失严重,亟待进行治理; (二)治理程度达到30%以上,且已纳入近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小流域; (三)相关各级人民政府将淤地坝安全度汛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 (四)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有保证; (五)当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投劳有保障。 下游影响范围有居民点、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设施的区域不得修建淤地坝。 第十条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骨干坝初步设计编制单位应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丙级以上资

实施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有机结合战略运行机制

实施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有机结合战略运行机制 江恩惠;曹永涛;郜国明;杨勇 【摘要】研究表明,未来一个时期内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属性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黄委在本次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仍将"拦、排、调、放、挖"作为黄河综合治理的战略措施.随着治黄实践的逐步深入,除充分认识到调水调沙措施其中的分量之外,也更加意识到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的紧迫性,意识到水库泥沙处理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实际上,20世纪80、90年代西北地区就做过中小型水库和拦泥库的泥沙处理现场试验,效果良好,但均因没有后续的资金作支撑而搁置.调研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作为地方行为从库区抽出的泥沙直接排到其下游河道,没有考虑对黄河干流的影响和当初修建这些淤泥库的作用.故此,如何实现泥沙处理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形成连续的资金链条和良性循环的机制,以期黄河长治久安,是目前治黄工作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期刊名称】《中国水利》 【年(卷),期】2011(000)014 【总页数】5页(P16-19,21) 【关键词】黄河泥沙;处理与利用;有机结合;运行机制 【作者】江恩惠;曹永涛;郜国明;杨勇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450003,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450003,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

室,450003,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450003,郑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52 研究表明,在今后几十年内,黄河年均输沙量仍有8亿~10亿t,仍将是一条多泥沙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根本属性不可能短期内发生根本性改变。已建水库(包括拦泥库、淤地坝)拦沙库容的逐步消失、待建水库面临的淤积、下游河道持续抬高造成防洪形势的严峻状况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带来防洪任务的不断加剧,海量泥沙的处理措施及利用等等,如何通过科学规划与治理,更加合理地处理好泥沙的空间分布,如何实现泥沙处理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如何利用好源源不断而来的泥沙资源,如何将黄河泥沙输送到堆放与利用的场所,改善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是目前治黄工作必须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战略的演变历程及近期相关研究成果 1.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战略的演变历程 针对黄河泥沙的处理和利用,古往今来,很多专家学者开展过大量研究,特别是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等黄河干支流大中型水库的运用,泥沙调控与处理的手段与能力也在不断升华,按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蓄水拦沙”对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治黄思想从着重于送水沙入海,转变为将水沙拦截在中上游,提出了“除害兴利、蓄水拦沙”的治河方略。水土保持作为“蓄水拦沙”策略的关键和核心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期即在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试点,在渭河、泾河、无定河等地试验推广了沟垄种植、筑坝淤地等单项治理措施。1956—1959

黄河基础知识:黄河自然概况及特点三

2014年黄委事业单位招考笔试2月23日进行。黄河基础知识作为考试中重要的部分,中公为您整理黄河自然概况及特点。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在全河16亿t泥沙中,有9亿t 左右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占全河来沙量的56%;有5.5亿t来自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占全河来沙量34%。黄河中游的泥沙,年内分配十分集中,80%以上的泥沙集中在汛期;年际变化悬殊,最大年输沙量为最小年输沙量的13倍。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沿黄平原受黄河频繁泛滥的影响,形成以黄河为分水岭脊的特殊地形。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m~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严重威胁着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从桃花峪至河口,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堤防总长1400余km。 ◆黄河下游河床高于两岸地面,汇入支流很少。平原坡水支流只有天然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条,地势低洼,入黄不畅;山丘区支流较大的只有汶河,流经东平湖汇入黄河。黄河下游洪水和沙量沿程减小,河道堤距及河槽形态具有上宽下窄的特点。桃花峪至高村河段,河长206.5km,堤距宽5 km~10 km,最宽处有20 km,河槽一般宽3 km~5 km,是冲淤变化剧烈、水流宽、浅、散、乱的游荡性河段。本河段防洪保护面积广大,河势又变化不定,历史上重大改道都发生在本河段,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河段。高村至艾山河段,堤距1.5 km~8.0 km,河槽宽0.5 km~1.6 km,是过渡性河段。东平湖以下的艾山至利津河段,堤距1 km~3 km,河槽宽0.4 km~1.2 km,属河势比较规顺稳定的弯曲性河段。该河段由于河槽窄、比降平缓,河道排洪能力较小,防洪任务也很艰巨。同时,冬季凌汛期冰坝堵塞,易于造成堤防决溢灾害,威胁也很严重。 ◆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30km2。 黄河基础知识思考练习题: 黄河中游的______,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 ______河段由于河槽窄、比降平缓,河道排洪能力较小,防洪任务也很艰巨。同时,冬季凌 汛期冰坝堵塞,易于造成______灾害,威胁也很严重。

海岸泥沙治理

海岸泥沙治理 黄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多泥沙河流之一。河水从黄土高原裹挟大量泥 沙进入下游,淤积在黄淮海大平原上。在自然状态下,黄河不断摆动,自 行寻找洪水出路和堆沙空间。这种自由泛滥的状态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 了冲突。人们在与黄河的抗争中,虽然取得过一次次的胜利,阶段性地把 河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却始终无法改变黄河决口改道的局面。 黄河下游河道容纳泥沙能力有限 1.容沙空间的定义 黄河下游水少沙多,河床不断淤积抬高。随着堤防的形成和完善,河 道摆动的范围受到约束,泥沙沉积的空间也受到限制。为便于讨论,对河 道的容沙空间给出以下定义,即:在一定的设防水位下,河道可容纳泥沙 体积的最大值。容沙空间的下界面是两堤之间或最高设防水位线以下的河 床表面(包括河口三角洲和相应的浅海区)。上界面是最高设防水位下的 河面宽度和临界比降(浅海区为平衡比降)构成的面。这里的“临界比降”是指维持行河输沙的最小比降,“平衡比降”是指浅海区在海洋动力作用 下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比降,在上述空间中扣除槽蓄水的体积,即为河道的 容沙空间。 2.容沙空间的盈缩 在河道边界条件改变时容沙空间也会相应改变:设防水位提高,容沙 空间随之扩大;设防水位降低,容沙空间则随之减少。设防水位提高后,防洪工程建设、维护和防守成本上升,一旦失事造成的灾害损失也会增加,因此,设防水位的提高是有限度的,只能限定在技术可能、经济合理的水 平上;分流、分滞、湖泊调蓄可增加河道的容沙空间,堤防决口也会开拓

新的容沙空间;河道扩宽可增加容沙空间,滩区围垦则会缩小容沙空间等等。 有人会提出,河口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排沙入海能否扩大容沙空间呢?借助海洋动力将泥沙输入深海能否使容沙空间不断增加呢?首先,输沙入 海必须保持一定的比降,随着泥沙入海会使河口延伸,比降变缓,输沙能 力下降,为了保持输沙能力就必须提高水位,可见保持输沙能力是以水位 抬高为条件的,在既定设防水位下河道的容沙空间是不能扩大的。其次, 海洋动力的作用,只能影响河口及浅海区的淤积形态,但不能有效增加河 道的容沙空间。河口区的潮流在24小时内呈现周期性变化,它的合成矢 量(余流矢量)很小,不足以使河口泥沙产生定向推移,只能使河口淤积 体在潮流的往复作用下逐渐坦化、扩散。当海底达到平衡比降时,淤积体 的前沿推进、上部退蚀也就停止了(如图1)。虽然不排除少量泥沙扩散 到其他海域,但与河口泥沙的大量堆积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3.容沙空间的利用 河道的容沙空间是有限的,在容沙空间被充满之后河道的寿命就终止了。因此,河道容沙空间的大小和来沙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行河年限的长短。我们不妨用河道的容沙空间的不同来观察一下河道变迁的历史:“禹贡河道”下游有巨大的“调节水库”——大陆泽及其以下的湖泊群,加上那时 河口地区地势低洼,来沙又较少,行河千余年才发生改道。西汉河道沿河 较少大型湖泊,来沙量也逐渐增加,行河维持了六百余年。王景治理的东 汉河道,流程短、地势低,加之分流河道——济水进入大野泽,增加了容 沙空间,因而也行河九百余年。北宋时“横陇”、“东流”两河道处于西汉、东汉故道之间,“北流”河道处于禹河、西汉故道之间,这些故道均 长期行河并屡屡决口,河道之间已发生大量淤积,所剩空间较为有限,北

黄河水质监测报告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2011年第2期总第26期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Yellow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Bureau

发布单位: 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编制单位: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资料提供单位: 青海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甘肃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陕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山西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河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省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上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宁蒙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中游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三门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山东水环境监测中心 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

目录 前言 一、水功能区水质状况综述 二、各类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三、各省区水功能区达标情况 四、重要水事 附表1 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一览表 附表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基本项目标准限值 附表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 附图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断面图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落实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加强流域内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使流域内有关单位、部门及社会公众了解和掌握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决定自2005年开始正式发布《黄河流域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发布频次为三个月一期,按季度发布。 《公报》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和水文局制定的《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评价暂行规定》(试行)(资源保〔2004〕7号)和流域水功能区监督管理需要,在黄委监测站网和流域八省(区)现有监测站网基础上,选择了170个重点水功能区(监测断面181个),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中国水功能区划(试行)》水质目标进行水质评价和达标分析。评价基本项目为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等(BOD 5 18项。饮用水源区增加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等5个评价项目。评价采用单因子评价法。 每期《公报》发布的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当期三个月实测资料平均值的评价结果。饮用水源区中基本项目评价达标,增加项目未达到GB3838-2002中“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值”要求的,该功能区仍为不达标;没有水质目标的排污控制区只评价水质,不进行达标分析。

黄河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 2001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HYDROLOGY BUREAU,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

前言 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黄河泥沙公报(2001)》(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制目的是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重点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黄河的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为了解与研究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黄河泥沙状况,同时也列出多年统计资料以资对比,一些重要泥沙事件也同时发布。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 前言 概述 一、重要控制水文站实测水量与沙量∙∙∙∙∙∙∙∙∙∙∙∙∙∙∙∙∙∙∙∙∙∙∙∙∙∙∙∙∙∙∙∙∙∙∙∙∙∙∙∙∙∙∙∙∙∙∙∙∙1 二、三门峡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7 三、小浪底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8 四、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12 五、黄河中游输沙模数等值线图∙∙∙∙∙∙∙∙∙∙∙∙∙∙∙∙∙∙∙∙∙∙∙∙∙∙∙∙∙∙∙∙∙∙∙∙∙∙∙∙∙∙∙∙∙∙∙∙∙∙∙∙∙14 六、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17 领导小组: 组长:廖义伟 副组长:陈效国牛玉国胡一三薛松贵孙广生李良年 成员:乔西现陈永奇牛占王玲袁东良徐建华 项目组: 项目负责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 主要完成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王丙轩徐建华 胡跃斌张学成赵淑饶杨汉颖庞慧张培德 张玮司凤林孙郑琴韦淑莉蒋秀华金双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