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办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狭义上是指XXX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

9、历史民族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阐发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它可以称为一个学派,但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角度,一种办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

二、列举题

1、实地调查的特点

(1)社会性和多元性;(2)历史性和现实性;(3)实践性和探索性;(4)艰苦性和变化性。

(1)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5)专题和综合。

3、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

4、实地调查记录的方式

(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

5、实地调查的物质准备

地图、摄影装备、录音机、测量绘图工具、记录表格、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

6、民族社会学的特点

(1)强调现实而非历史,即主要关注现实的民族问题;

(2)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民族集团自身;

(3)注意结合集团与个人两个层次;

(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描述的基础上,力图解释种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6)注意吸收、自创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办法与手腕;

(7)重视实证研究;

(8)结合政策研究;

(9)结合社区发展研究;

(10)关注一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总的开展趋向。

- 1 -

7、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生态学研究特点

(1)重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研究;

(2)重视文化适应的研究;

(3)重视生存经济的研究。

8、民族学研究中,运用统计方法的意义

(1)使民族学研究更加精确、更为科学,并逐步走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

(2)可以用来发现某些在实地调查中常常不易察觉的文化模式;

(3)使用计算机对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材料进行统计阐发,可以极大地促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5)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学科携手共同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专题已成为一种趋势;

(6)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在民族学中推广使用计算机,从而促进民族学自身的现代化。

三、XXX

1、自观与他观的关系

(1)定义: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2)在民族学调查过程中,以什么眼光来看问题是个重要的前提问题。明了“自观”,可以克服“族际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如实地反映真象,不带“偏见”,但并不能把握本质。自观方法和他观方法是互补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调查中运用好这两种方法,才会得出真实而深刻的见解,才会分析出表层现象后面的深层结构,才会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2、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区别

1)两种方法所依赖的哲学体系有所不同。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定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对象被研究者赋予主观色彩,成为研究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两种方法在对人本身的认识有所差别。量化研究者认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而定性研究者则强调人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进而认为很难将人类简单地归为几个类别。

3)目的不同。定量研究是为了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得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而定性研究则试图对特定情况或事物作特别的解释。换言之,定量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而定性研究则试图发挥深度。由于方法论上的不同取向,导致了在实际应用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明显的差别:

(1)研究者的角色定位:定量研究者力求客观,脱离资料分析,定性研究者则是资料分析的一部分,对后者而言,没有研究者的积极参与,资料就不存在。

(2)研究设计:定量研究中得设计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确定,而定性研究中得计划则是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开展,并可加以调整和点窜。

(3)研究环境:定量研究运用实验办法,尽可能控制变数,定性研究则在实地和自然环境中进行,力图相识事物在常态下的开展变化,并不控制外在变数。

(4)测量工具:定量研究中,测量工具相对独立于研究者之外,事实上,研究者不一定亲自从事资料筹集工作,而在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测量工具,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5)理论构架: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最终结果是支持或反对假设,定性其理论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是“资料分析的结果”。

3、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相同点:(1)从研究对象来看,二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都是从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如家庭、婚姻、道

德、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规范、法律、族群等都是两门学科共同感兴趣的课题。

(2)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二者都有全方位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特点,都侧重于研究当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在研究手段上,都吸收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由于引进了统计学、数学、数理模式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标准化和科学定量分析手段,使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成为紧跟科技进步的学科,这也正是民族学要向社会学研究的地方。

民族学理论学派

一、古典进化论 ?该学派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人类学研究中最早形成的学派。 ?古典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是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各地民族的社会发展大致经历或将经历相同的发展顺序。这种社会发展的一致性是由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进化的动力,来源于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泰勒(1832—1917)、拉伯克(1834—1913)、马雷特(1866—1945)、麦克伦南(1827—1881)、弗雷泽(1854—1941)、哈顿(1855—1940),美国的摩尔根(1818—1881)、瑞典的巴霍芬(1815—1887)等。 二、文化传播学派 ?文化传播学派就是以传播的观点来解释人类文化的相似性的人类学理论派别。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相当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从其他民族那里学习和借用现成的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同时创造出相同或近似的文化,则更为罕见。 ?文化传播学派又分为德奥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德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父施密特,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史密斯、佩里、里弗斯等。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格雷布纳的《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11)、《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施密特的《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民族学文化历史法手册》(1937);史密斯的《古埃及人和文明的起源》(1911)、《文明的起源》(1928);佩里的《太阳之子》(1923);里弗斯的《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心理学和民族学》(1926);威斯勒的《北美洲平原的印第安人》(1912)、《北美洲印第安人》(1917)、《人与文化》(1923);克罗伯的《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手册》(1925)、《北美的文化区和自然区》(1939)等。 三、美国历史学派()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学派”或“美国文化历史学派” 、“历史特殊论” ?在博厄斯看来,博厄斯认为,每个文化都是自成一体的,有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所以应该从整体与结构的高度去研究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文化现象是复杂的,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必须将其置于该社会的大环境中全面考察,才能发现其本质特征和内在逻辑。 ?博厄斯还大力提倡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否认有什么“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标准。 ?该派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博厄斯的《原始人的心智》(1911)、《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人种、语言、文化》(1940),克罗伯的《人类学》(1923)、《文化成长的形貌》(1944)、《文化的性质》(1952),罗维的《初民社会》(1920)、《文化和民族学》(1917),威斯勒的《社会人类学概论》(1929)、《人与文化》(1923)等。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提醒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开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开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展概括性的研究,提醒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开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开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开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开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开展在民族开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开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根底,也是最根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开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根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开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根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根底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根本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开展的根本趋势,是民族在开展过程中开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开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承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局部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开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稳固和开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开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开展趋势。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狭义上是指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 9、历史民族学: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它可以称为一个学派,但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角度,一种方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 二、列举题 1、实地调查的特点 (1)社会性和多元性;(2)历史性和现实性;(3)实践性和探索性;(4)艰苦性和变化性。 2、实地调查的类型 (1)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5)专题和综合。 3、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 (1)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 4、实地调查记录的方式 (1)影视记录;(2)录音记录;(3)文字记录。 5、实地调查的物质准备 地图、摄影设备、录音机、测量绘图工具、记录表格、证件、生活用品、药品、礼品。 6、民族社会学的特点 (1)强调现实而非历史,即主要关注现实的民族问题; (2)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民族集团自身; (3)注意结合集团与个人两个层次; (4)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 (5)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描述的基础上,力图解释种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6)注意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7)注重实证研究; (8)结合政策研究; (9)结合社区发展研究; (10)关注一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

民族学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各民族基本知识 社会经济结构 研究内容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的研究 2、民族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如何?(民族学和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学、民族学与语言学、民族学与社会学) 民族学同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学、生态学、体制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宗教学艺术文学等都发生交叉或边缘关系。 民族学和历史学的关系: 相同点:它们都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且都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来建立有关人类社会的规律或特点的理论。 历史学:把研究的这段历史作为整个历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过程来看着眼于是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它总是从纵向去看事物。(过去) 民族学:主要是分析当代的某种文化的特点和意义主要是横向的将其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横向的比较来找出其特点并且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当代) 区别二:历史学:通过读文献进行研究民族学:通过读社会进行研究 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当代世界各国的学科分类体系不尽相同,这影响到我们对民族学与体制人类学的关系的理解。 前苏联所体现的欧洲大陆体系中体制人类学称为人类学是生物学门下的一个学科包括人体形态人类起源和人种学三个领域。 体制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的生物基础古生物故人类灵长类人种人类遗传人体测量人体解剖比较胚胎人类进化等。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既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理解人性就不能不从体制人类学入手。 目前的认识人是具有双足直立行走和自由运用象征符号能力的动物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学习掌握和创造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文化事物的能力这些结论都是基于体制人类学知识而得出的。 人类学范畴在民族学之中,民族学包括人类学的一部分,广义人类学包括:体制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民族学(人类学)弟兼跨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学科。 体制人类学是民族学伸向自然科学的手臂。 民族学与语言学: 相似之处:研究对象上,都是从综合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 1、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 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 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

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 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 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政府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逐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12年)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民族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之间文化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也是研究个体身份认同以及人类群体互动的一门学科。它是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民族学是一门核心学科,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民族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民族”。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人们所构成的群体。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语言、宗教、种族等。尽管民族具有自身的特点,但它们也与其他民族有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通常发生在跨民族边界和跨国界的区域,形成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现象。 民族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生活方式的总称,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艺术表现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被视为区分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民族的文化特征可以通过语言、宗教、神话传说、艺术作品、礼仪习俗等进行表达和传承。 在民族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感知和认同。个体的身份认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社会关系、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等。身份认同对于个体和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也与社会稳定和社会凝聚力密切相关。

此外,民族学还关注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群体互动包括合作和竞争两种形式,它们可以通过贸易、战争、移民等方式进行。人类群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会导致冲突和对立。因此,民族学也致力于研究人类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文化融合和冲突解决等问题。 总之,民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人类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相似性,以及身份认同和群体互动的问题。通过探索民族的形成和演变、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民族学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同时,民族学也关注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冲突,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和谐作出贡献。在民族学中,还有一些与民族相关的重要概念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析。其中之一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强调民族的利益和价值,鼓励民族的团结和自豪感。民族主义的发展受到历史、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既可以成为促进民族凝聚力和集体行动的动力,也可能导致民族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因此,民族主义在学术和社会领域经常受到争议和讨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边界内,以一种主要民族为基础,民族共同体具有主权和自治权力的国家。民族国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旨在通过提供保护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来实现民族认同和团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民族社会的出现,民族国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社会稳定和多样性。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一、民族学 (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 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 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 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 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 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 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 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 物质文化:定义P406 (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

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 (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宗教作用: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禁忌)、个体社会化、心理调适、口头文学与艺术<我国最负盛名的三大史诗:《格萨尔》藏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江格尔》蒙古族>) 三、人类起源 人类的起源可分为“呼唤而出”(埃及)、“原本存在”(北美印第安人)、“植物变的”(日尔曼)、“动物变的”和“泥土造”五种。 1、最早提出“人猿同祖”的是法国布丰;后来1859年英—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2、起源说:劳动创造<恩格斯>、劳动“推动力”、突变选择、 3、地球历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人类起源>。 4、进化过程:腊玛古猿→南方古猿<1924年汤恩>→直立人(早期:早期人属即能人;晚期:蓝田人、北京人、爪哇人) →智人(早期:尼安德特人;晚期<接近现代人>: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氏族 5、蒙古人种特征:铲形门齿、蒙古褶、蒙古斑 6、婚姻进化:杂婚、血缘婚(同辈兄弟姐妹中)、族外婚(血亲不通婚,出现母系)、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父系) 四、种族 1、定义: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是一种自然科学,民族是社会科学 2、与民族关系: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包含了若干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若干个种族。 3、种族主义表现:种族偏见、歧视和隔离

民族社会学方法论

一、民族社会学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逻辑思维方法原则,(3)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其一般性,即引导人们对世界形成一种基本观念,而且这种观念会影响到其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因此,研究者所遵循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会对其研究方向和基本性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各学科中形成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发展的结果。例如,如果就爱你吃唯物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就会倾向与结构主义流派,相信事物及其物质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世界观信念是经验主义的,其理论可能就会倾向于实证主义,即认为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东西才是可信的。 逻辑方法原则是指导人们进行正常思维的基本规则。遵循逻辑规则既是进行研究活动的最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助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深入。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指导意义的逻辑原则主要包括逻辑方法,如分类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以及逻辑规律,如同一律、排中律等。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正确运用分类法、归纳法等逻辑规则,并按照逻辑规律来进行思考和推理,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学科研究的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范围;但另一方面,学科的知识积累也非常重要,创新和超越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已经成型的学科一般化理论对研究实践同样具有方法原则的指导意义。例如,民族社会学中关于民族和民族社会关系的一般理论、关于民族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理论等,对于研究者来说,都需要参考和借鉴。 二、民族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与糅合,因为它具有自

《民族法学研究方法浅析(3400字)》

民族法学研究方法浅析 目录 民族法学研究方法浅析 (1) 一、民族法学中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作用阐释 (1) 二、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提出 (2) (一)基于民族特点的理论依据提出 (2) (二)基于民族政策的理论依据提出 (3) (三)基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提出 (3) (四)基于民族关系的理论依据提出 (3) (五)基于民族思想文化的理论依据提出 (3) 三、民族法学研究中的方法型研究分类阐释 (4) (一)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法 (4) (二)经济分析法 (4) 四、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理念创新思考 (5) (一)优化理论研究的必然性 (5) (二)建立法学价值与民族法学价值之间的关联关系 (5) 总结 (5) 民族法学在法律研究方法和理念的创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多年研究实践的结果来看,民族法学研究离不开法律研究的道路。它以法律研究为基础,拓宽研究视野。其目的是深入研究民族学知识的内容,同时反映民族学研究中法律的异质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实现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有机协调,强调概念创新的优化和调整,为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有效转化提供更多的学术可能性。 一、民族法学中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作用阐释 基于现有的法律研究内容,法律方法包括历史方法、比较方法、价值分析方

法、实证方法等。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国家法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变异形式的内容,在发现问题后,应该主要结合一定的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当然,在传统法律研究的基础上,应该做两件事来体现法律研究的基本作用,即研究法律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以及从立法者或司法改革的角度研究课题。另一点是根据法律规则的立法内容和目的进行深入解释,以确保法律制度的实施。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和教育过程应进一步与对策法和解释法相结合。例如,应合理利用法律方法论中的司法三段论、价值判断、法律诠释学、法律论证等内容,确保司法审判活动的统一性和准确性,并期待法律方法论研究的重要目标。 从研究领域的划分来看,民族法律研究是法律研究的一个小分支。它应该依靠法律研究的一般规律来启动和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法律。在尊重法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思维方法和特色基本内容对相关法律内容进行单独研究,以确保民族法律特征在法律研究的整体环境中得到体现,突出法律研究的一般规律,最终明确民族法律研究的特殊规律。 二、民族法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提出 法学研究有其理论基础,这也反映在民族法学研究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它有充分的特殊原因,可以在充分准确的理论基础上保证民族法学研究实践的优化。同时,也可以在抽象归纳理论基础上分析民族法学的研究方法,必要时给予理论支持,为民族法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至此,它逐渐推动了民族法学研究从概念到实践的发展,为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和概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具体来说,还应该从民族特征、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文化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于民族特点的理论依据提出 从民族特征的角度来看,民族法本身应该作为法律研究方法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存在。作为社会科学法学的核心内容,它在基于国家法律关系的研究方法和民族特色上更加注重国家法律研究的独立性、现实性等因素。在研究中,我们主要结合各民族的特点,形成民族法律关系和民族法律研究方法,这些都是研究中需要合理把握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学流派(古典民族学)考研知识点精心整理

民族学流派(古典民族学)考研知识精心整理一、进化学派 进化学派是西方人类学、民族学中主张进化理论的学派。19 世纪中期,西方的一些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在以进化生物学奠基人C·R·达尔文为代表的生物进化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思想。 1.主要观点: ●(1)人类自从与动物分离以来,在生产技术、社会组织、婚姻、法律、宗 教、思想意识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蒙昧、野蛮的 原始社会逐步走向 19 世纪的文明。 ●(2)并认为: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独立创造发明的能力,都大致经历了或将经 历相同的一系列发展过程。 ●(3)人类和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心理运动过程和人类心灵的一致性。 2.基本方法:比较法和残余法。 3.代表人物:A·巴斯蒂安、 L· H·摩尔根、 E· B·泰勒、 H·斯宾塞、 J· G·弗雷泽、 J·拉伯克、 J· F·麦克伦南、 J· J·巴霍芬等。 4.代表人物 ●进化学派的先驱——巴斯蒂安(Adolf Bastan 1826—1905) ●代表作:《历史上的人》等。 ●贡献: ●其一,“原始观念” 。即指人类原有天性,或人类共同的心理而言。他 认为任何种族或民族都有共同的心理,它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的渊源。 ●其二,“民族观念” 。指每个民族自己的“文化模式” 或“文化特征” 。 ●其三,“地理区域” 。指每个民族文化全有一个分布的地理区域,并受 地理环境的影响。 ●巴霍芬(Bachofen Johann 1815—1887) ●代表作:《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妇女统 治的研究》 ●核心论点:“母权制先于父权制”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932—1917) ●代表作:《人类早期史研究》、《原始文化》和《人类学》 ●贡献有三: ●其一,在宗教学上首先把民族志资料运用到宗教史的研究,提出“ 万物 有灵论(Animism),即认为原始宗教的起源是” 万物有灵论。 ●其二,文化“遗留说” 亦即残余法的提出。 ●其三,泰勒最早在民族学中使用统计法。 ●摩尔根(Livis Henry Morgan 1818---1881)

(完整)当代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复习

名词解释: ❖1、结构主义人类学:20th40’s~50’s,在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口号下,兴起的人类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该派主张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隐藏行为的背后的层次去寻找根源,这个所要寻找的层次就是结构。它是一种基本的关系,反映的是文化意识形态在内涵上的对立统一。结构主义主张象征系统决定论,通过对人类象征符号的分析和概括,可以认识决定人类行为的东西,即人类行为由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 ❖2、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与马凌诺斯基并称为结构功能主义之父.代表作《忧郁的热带》、《野性的思维》、《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 ❖3、新进化论学派:二战结束后,以怀特、斯图尔德为代表的一些人类学家重提、修正和改进文化进化论学说,创立了新进化论学派。该学派在原有进化论基础上,把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其中,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路线进行更全面的描述,整体性的民族志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不同生态和社会体系下的文化变迁的路线作出了新的探索,在这些探索中隐含了对不同文化的人性一致性的怀疑。 ❖4、怀特: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文化进化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代表人。他对创建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于1964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对人类学的贡献,第一是复兴进化论;第二是澄清文化的概念。代表作《文化的科学》、《文化的进化》. ❖5、斯图尔德:新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多线进化论的提倡者.1921年入加州伯克利分校,选修过克娄伯、罗维的课程,一年后转入康奈尔大学,那时该校还没有人类学系,于是1925年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伯克利分校,并进入人类学研究所,1929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到密歇根大学任教,1930年转任犹他大学,1933年又到伯克利分校任讲师。1935年进入史密森研究院,后来于1943年在该院建立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所;1946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接替林顿退休后留下的位置;1952年他受聘为伊利诺伊大学研究教授。同年获得人类学的韦金奖,1954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0年在伊大创立人类学系。代表作有《盆地高原土著的社会政治群体》、《南美印第安人手册》、《文化变迁论》、《传统社会的现代变迁》等。 ❖6、解释人类学:是近二三十年来美国人类学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思潮,代表人物格尔茨.该派认为文化的作用和传承在于外在的象征符号,而不在于内心.文化是社会运动者利用象征符号为自己制造的意义和组织的逻辑。象征符号规定了人们如何理解和看待世界。它的意义只为行动中的人所知,而行动中的人又随时赋予旧符号新的意义。所以,人类学家对文化符号只可理解和描绘,社会人类学者的工作是通过了解“土著观点",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理念和社会生活的界定. ❖7、格尔茨: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代表人物。曾获得英国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美国社会学学会颁发的“索罗金奖”,1994年还获得了日本颁发的“亚洲大奖”,成为唯一在亚洲获奖的西方文化人类学家.代表作有《爪畦的宗教》、《农业内卷化:印尼的生态变化过程》、《文化的解释》、《巴厘岛的亲属制度》、《地方性知识》等。 8、农业内卷化:一个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得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以刻画印 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 ❖9、象征人类学:20th60’s~70's,人类学研究从认为人类行动的主要动机在于合理地满足物质欲望的人生观,到认为只有意义和象征作为人类的特征才具有重要性的转变,或从重视社会和功能的研究视角到以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趋势。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象征人类学。该派注意的是象征表达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意义,强调采用主位方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解释象征,是一种对“有意识模式”的研究.不同文化的象征体系是不同民族对其所处的世界的不同理解,象征人类学及其极端形式解释人类学强化了过去文化相对论对文化自在性和独特性的观点。代表人物,利奇。 ❖10、文化相对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的民族学和人类学流派。该派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

浅述西方民族学理论

浅述西方民族学理论 作者:谭萌姜爱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6期 摘要: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英国人类学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两位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的学术思想核心是“需要”与“功能”这两个概念,他的理论被称为“功能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术思想核心则围绕着“结构”与“功能”他的理论被称为“社会结构—功能论”。英国功能学派诞生于西方民族学大发展时期,田野调查法在这一时期也确立了基础性地位,英国功能学派的诞生不仅对当时英国人类学界的影响是巨大的,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民族学理论; 英国功能学派; 文化功能论 20世纪20年代英国人类学赶上了西方民族学的大发展列车,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同时出版标志着英国功能学派的诞生。文化功能论是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对研究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具有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一、功能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一次次地冲击英国的殖民体系,使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迫切希望伴随着海外拓殖而产生的人类学,能提出管理殖民地的有效办法,以维护其殖民统治。这是功能主义兴起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社会思潮方面,随着进化论思想的退潮,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内部,比较研究和功能研究开始盛行。这些都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功能主义学说提供了社会和思想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功能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即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追随者颇众。功能主义一下子成为人们研究和看待社会若干问题的主要视角和方法。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 马林诺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卡拉科夫,是英国功能人类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启发下,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并潜心研究民族学和文化史。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科学的文化理论》、《野蛮人的性生活》等。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 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 民族志名词解释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简介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1年XXX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天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一门研讨人类本身起源漫衍、演变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 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同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天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 导言 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 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 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 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 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 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 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 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或补充了前人之不足,或提出了新的观点,对社会文化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贡献。 从学科史的角度讲,各学派理论都反映了其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以及各学派学者本身的世界观。二战以后,先前那种在一个时期存在着二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的局面结束了。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人类学方面的新思潮不断浮现,出现了所谓新心理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文化符号论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 另一方面,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査研究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套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研究、社区研究、主位和客位研究等,作为一般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学派均有其实际意义。 四、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 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当时,从西方传来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蔡和森可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先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既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上海大学讲授“私有财产和家庭制度的起源”,后来又把讲稿修订、补充,以《社会进化史》的书名出版。此书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