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97 KB
- 文档页数:7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案《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名师讲义资料《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
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zxxk.)--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
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
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
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
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
.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变化规律及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大气压强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教学难点】运用大气压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交流【教学用具】注射器、锥形瓶、胶皮管、漏液柱、纸、水盆、矿泉水瓶、试管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前,给大家表演2 个小魔术。
1、水往高处走(利用注射器锥形瓶胶管自制喷泉);2、听话的水(漏液柱观察)要想解开这个奥秘,就要认真学习本节的新知识————大气压强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投放)二、新授板块一:自学预知:内容1:课本P39 想想议议时间:1 分钟要求: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谁在“作怪”?1、学生交流:流体:像水和空气这样,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教师设疑:提问:液体、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都会产生压强的原因?有液体、气体重力,都有流动性液体、气体压强的方向?所以它们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思考:大气压强存在吗?板块二:自学预知:内容2 课本P40“想想议议“运用你手边的材料怎么证明出大气压强的存在呢?想想做做1、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现象:吸盘拉不开。
原因分析:两个吸盘吸到了一起→吸盘里的气体被排出压强小,外面的压强大,是大气压把它们压在一起结论:必须存在内外的压强差。
2、过渡:这个谜底揭开了,那么课堂上不同小组的实验,谁能帮助他解密呢(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覆杯托水、吸矿泉水瓶、胶头滴管取液、注射器取液、吸管喝奶现象:。
原因分析:压强差。
3、小试身手:尝试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释下列现象(小组讨论归纳出结论)(1)拔罐掉不下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大气压强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理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气球、水杯、吸管等)。
学具:笔记本、练习册。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吸管喝水、气球吹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物体单位面积的压力。
2. 讲解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知道大气压强是由于地球引力作用于大气分子,使大气分子产生压力。
3. 讲解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用公式计算大气压强。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吸管喝水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吸管喝水时,吸走的是管内的空气,使管内压强减小,而大气压强将水推入管内。
2. 分析气球吹胀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吹气使气球内压强增大,当大于外界大气压强时,气球就会吹胀。
四、动手实践(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用吸管、水杯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大气压强的作用。
活动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大气压强的产生原因,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大气压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2.会应用大气压强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得知大气压的存在,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大气压强的感知过程来体悟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习物理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难点】应用大气压强相关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在玻璃瓶中点燃的棉花团,剥了壳的熟鸡蛋会自动吞进玻璃瓶中,提问学生为何会自动吞下,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大气压强。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复习前面所学液体产生压强原因,学生回忆。
教师播放视频:地球周围大气层并提问:空气是否也产生压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实验能证明自己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所示实验内容并结合桌子实验器材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预设回答:第一个实验是将两吸盘压紧,将空气排出,再用手将吸盘拉开,观察现象;第二个实验是把塑料管装满水,将纸片放置瓶口后压紧倒置观察现象。
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点评并组织分组进行实验。
教师引导: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师投影:利用大气压强的实例图片吸管吸饮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释吸管如何利用大气压强将饮料吸上来?教师让学生回顾课前玻璃瓶口吞鸡蛋实验,引导学生应用大气压强并提示,让学生分析。
教师提问:生活中其他关于大气压应用的实例。
预设学生会根据日常感知举出胶头滴管吸墨水、拔火罐等实例。
环节三:巩固小结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哪些内容?学生进行总结,教师补充深化知识。
环节四:作业设计预习下一节如何测量大气压,下节课选代表实际演示;2、上网搜集在生活生产中关于大气压的应用的实例,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
五、板书设计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空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二、特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三、应用吸管吸饮料、拔火罐。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由液体压强的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是否有压强,并由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然后说明一下历史上最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测大气压,并说明曾经出现的水管只能抽水只能抽到十米左右,可以知道大气压大约可以支撑十米的水柱,算一下支撑水柱的压强。
P=ρgh,为了方便地测量大气压,可以增大液体的密度。
因为液体中汞的密度最大,所以选汞做实验。
这个是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的,所以叫托里拆利实验。
然后根据公式分析上拉下按,改变粗细等因素,会不会改变支撑的高度。
然后进行下面的课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及大气压强的应用。
2、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它的存在。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弄清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探究人类生活和生产如何利用大气压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验证大气压的存在2、理解托里拆里测量大气压的原理课前准备吸盘一对、玻璃杯、硬纸片、水、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米尺、水银槽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介绍或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拔火罐等,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的思考。
在液体内部液体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那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二、新课学习分析前面所说的例子(一定分析到位)。
这些现象都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马德保半球实验。
(一)大气压的存在介绍马德保半球实验,并用吸盘模拟这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
这个实验说明大气压强对浸没于其中的物体有力的作用。
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板书)原因:空气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掌握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3. 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4. 实验操作:测定大气压强的值5. 练习题: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3)实验操作: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2. 教学难点:(1)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
(2)如何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2. 讲解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大气压强。
3. 介绍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实际意义。
4. 进行实验操作: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5.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大气压强的计算方法时,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及其含义。
在介绍大气压强的应用实例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实验操作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复习大气压强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运用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大气压强;2.掌握测定大气压强的方法;3.了解大气压强与气压计的原理和运用;4.掌握大气压强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5.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物理教材;2.实验器材:气压计、大理石、水平摆等;3.教学资源:教学PPT、教学视频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教师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大气的存在?大气是怎么形成的?询问学生对大气压强的理解。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大气压强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大气压力;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大气的压力?为什么气球会爆炸?三、测定大气压强(30分钟)1.教师介绍气压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进行实物展示;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实验步骤:a.将气压计采样腔口对准天空;b.操作气压计的活塞,使水平摆归于平衡位置;c.观察水平摆进行定量读数,并进行记录;d.每个小组根据多次读数的平均值,计算大气压强;e.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分析。
四、巩固与拓展(3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大气压强与气压计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银柱气压计的高度不一样?2.教师讲解大气压强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培养学生的单位换算能力;3.学生根据教材上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和巩固,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归纳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气压强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点;2.学生自主制作海报,概括大气压强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应用。
六、课堂展示(15分钟)1.学生代表展示制作的海报,向全班同学介绍和分享;2.教师进行点评和表扬。
七、课堂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学生可自行探索其他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并进行实践;2.学生可就大气压强的应用展开研究,并组织小组活动,进行成果展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 大气压强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观察现象,从而引导他们探索和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压计、水杯、气球、塑料袋等。
2. 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材料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气球在空气中会膨胀的现象,引导他们思考空气对气球产生的压力。
2. 讲解:向孩子们解释大气压强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作用。
3. 实验:让孩子们亲手操作,通过改变气压计中的气体压强,观察气压计的指针变化,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4. 实践:让孩子们用水杯、塑料袋等工具,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原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活动的效果,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大气压强的概念。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家庭实验等方式,进一步探索和深入了解大气压强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设计意图中提到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这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孩子们能够直观理解大气压强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制定,特别是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是孩子们需要掌握的重点。
再次,活动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这是难点之一,因为需要让孩子们亲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