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练习)

1.唐太宗自己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唐太宗善于纳谏和自我反省

B. 唐太宗时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C. 唐太宗时期经济繁荣

D.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很重

2.“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 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B. 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C. 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D. 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A.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

B. “四维(指礼义兼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

C. “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

D. “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4.康熙帝的诗句:“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其中所反映的事件是()

A. 亲自率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

B. 抗击沙俄入侵,显示了国威

C. 平定了“三藩之乱”

D. 解决了东南沿海的边患问题

5.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十九年(前228年)灭赵,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二十三年(前224年)甲兵六十万灭楚,“以令于天下”的大势已成,称帝就成为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这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

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D. 实现法治和思想大一统

6.羁縻府州是唐朝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突厥归附后,唐太宗在其部落原处设置的管理机构

B.羁縻府州的首领是由唐中央政权重新任命的,官位可以世袭

C.羁縻府州管理下的各部落,不编户籍,不上贡赋

D.所属州县通常都由都督府节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

7.亲政后的康熙帝采取果断措施,运筹帷幄,最终平定了“三藩叛乱”,其根本目的是()A. 维护国家的统一B. 巩固清朝的统治C. 收回西南地区D. 以此取得朝廷内鳌拜势力的支持

8.“贞观之治”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融和

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9.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反映了作者对“贞观之治”有溢美之意④基本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10.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秦统一中国以后,政府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些

措施所体现的国家政权功能是()

A. 保障国家人民安全

B. 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C. 实行严格阶级统治

D. 提高对思想的控制12.下列关于贞观年间唐都长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设立专门接待外国商人的机构鸿胪寺

B. 长安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 是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

D. 有来自亚、非、美洲地区的学者、艺术家13.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反对分裂割据或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或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战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城濮之战是晋文公为统一各诸侯国进行的进步战争

B. 岳飞抗击金军南下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中原人民的大力支持

C. 戚继光经过台州九捷,基本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D.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稳固了今天新疆地区

14.下列对武周历史的评价比较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B.为政苛滥,户口流移

C. 有智有谋,千古一帝

D.无字坟碑,前无古人

15.唐都城长安是世界性大都会,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的宗教有()

①景教②回教③摩尼教④佛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①②③④

16.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A. 大篆

B. 小篆

C. 隶书

D. 楷书

17.康熙帝曾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康熙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

A. 加强喀尔喀部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B. 帮助喀尔喀部摆脱漠西蒙古控制

C. 组织会盟使喀尔喀各部诚心归附

D. 在喀尔喀地区开始实行盟旗制度

18.“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此处的“朕”可能是()

A. 顺治帝

B. 康熙帝

C. 雍正帝

D. 乾隆帝

19.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 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B. 清军平定三藩之乱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清军进入台湾20.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位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 井田制

B. 君主专制

C. 宗法制

D. 王位世袭制

2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

A. 公元前3世纪30年代

B. 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C. 公元前2世纪30年代

D. 公元前2世纪20年代

22.关于历史人物的评说,梁启超曾有这样的议论:“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他是在强调()

A. 不能仅以时人的诋毁或赞誉来评价历史人物

B. 不同时代对庸人和豪杰的标准在发生变化

C. 不同时代对同一人物必有不同理解

D. 不能以非常人的标准去评价常人

23.唐太宗统治时期,在鸿胪寺经常可以看到的人是()

A.各国使者 B.宗教人士

C.少数民族首领 D.各地学子

24.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不能体现该言论的是()

A. 发动玄武门之变

B. 善于纳谏

C. 克制个人奢欲

D. 减轻徭役赋税

25.材料一然内阁之拟票(注:拟票即内阁官员对政务处理的初步建议),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注:批红即皇帝对政务处理的最终决定),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注:内监、寺人皆指太监)。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

——《明史》卷七十二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缓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材料三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圣祖(康熙)实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权转归之寺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对中国古代传统的“大一统”理论作了怎样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D2.C3.D4.A5.B6.B7.B8.C9.B10.C11.B12.C13.D14.A15.D16.B17.C18.B19.D 20.C21.B22.A23.A24.A

25.(1)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级正式的行政机构;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牵制内阁。

后果: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日益下降,宦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最终衰亡。(2)原因:地理位置好,交通便捷;工商业发达;人口不断增加。

(3)康熙帝主张废除土石上程的长城,推行仁政,用民心构筑一道思想的长城。

a、对内:励精图治,让人民休养生息,缓和满汉、满蒙、满藏民族矛盾,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

b、对外:击败俄国,签署《尼布楚条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