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讲义 药物制剂的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72
名词解释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使用的综合学科。
制剂学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和调剂学dispensing pharmaceutics。
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以剂型体现的药物的具体品种,能直接用于患者,如阿司匹林片剂、氯霉素注射剂、氯霉素眼药水等。
剂型dosage forms把药物制备成适合某种给药形式的给药形式及类别,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软膏剂、糖浆剂、气雾剂、栓剂等。
药典pharmacopoeia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药品质量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研究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所有方面。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必须凭执业药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 over the counter, OTC不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安全性要求较高。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释放药物载体的合成方法,首先选择单体,将两种单体通过控制单体的浓度、反应温度、采用引发剂进行诱发,通过游离基聚合或碳离子聚合或配位聚合的反应,发生共聚合反应,最后生成等规或非等规的高分子共聚物,然后将聚合物溶于水中,加入需包裹的药物成分,用酸调节溶液的pH值,包有药物的聚合物析出,分离经干燥后即可得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的制剂。
用该方法制得的制剂包入药物进入人体后,在pH值低于某一值时,聚合物不溶或几乎不溶,而在pH大于某一值时,聚合物发生溶解并将所包药物释放出来,使药物在人体特定的pH环境下,将药物释放出来,充分起到药效的作用。
权利要求书1、一种控制释放药物制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首先选择两种单体为原料,一种是具有的单体,其中R和R′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或者是不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另一种是具有的单体,其中R1、R2、R3、R4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或者是不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b、将两种单体进行聚合反应,采用的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二苯甲酰、硫酸、磷酸、三氯乙酸、三氧化二铝、三乙基铝和四氯化、四氯化锡、溴化钛,通过游离基聚合或正碳离子聚合或配位聚合的反应,而发生共聚合反应,最后生成等规的高分子共聚物;c、该聚合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其中溶液中所用溶剂为水或苯或甘油或乙酸或液体石蜡或丁烷或戊烷或己烷;反应温度为50-150℃,压力为0.1-0.3Mpa;d、将所得到的聚合物溶于PH大于7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e、在形成的溶液中加入所需包裹的药物活性成分的粉剂或颗粒剂或赋予了一定形状的被赋形的制剂,并与溶液充分混合或分散或溶于溶液中;f、将分散好的溶液通过加酸调节溶液的PH值,当溶液PH值小于6时聚合物包裹有药物成分的混合体将从溶液中析出;其中所加入的酸为盐酸或硫酸或磷酸或醋酸或草酸;g、将析出物干燥后即可得到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药物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纳米药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药物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过程,包括纳米药物载体的选择、制备方法以及性能评价等方面。
一、纳米药物载体的选择纳米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制剂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释放性能以及靶向性等。
在选择纳米药物载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材料选择: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粒子等。
不同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载体。
2. 尺寸控制:纳米药物载体的尺寸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代谢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调节制备条件,可以实现对纳米药物载体尺寸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表面修饰:通过在纳米药物载体表面修饰适当的功能性分子,可以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以及稳定性。
例如,可以在纳米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异性抗体,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胶体溶胶法、微乳液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1. 溶剂沉淀法: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在有机溶剂中共溶,然后加入合适的沉淀剂进行沉淀,最后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溶剂沉淀法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2. 胶体溶胶法:胶体溶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载体材料溶解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交联剂或凝胶剂,形成胶体溶胶,最后通过适当的固化处理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胶体溶胶法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封率。
3. 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一种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新兴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和载体材料溶解在水溶液中,再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胶束助剂,形成稳定的微乳液,最后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疗效认知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中药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在中药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合理设计能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为患者提供便捷的用药方式。
本文将通过分享几个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案例,以探讨中药制剂与剂型设计的重要性和创新方向。
1. 案例一:中药注射液剂型设计中药注射液作为中药行业中重要的剂型之一,具有快速、准确的作用特点。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对剂型进行细致地设计。
例如,在某中药注射液的设计中,研究人员将中药有效成分与新型纳米载体结合,使其在注射液中稳定分散,增加其渗透性和靶向性,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2. 案例二:中药颗粒剂剂型设计中药颗粒剂是近年来备受欢迎的一种剂型,其方便携带、易于服用的特点使得中药的应用更加便捷。
在中药颗粒剂的设计中,关键是如何保持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可溶性。
通过使用高效溶剂、改良制粒工艺以及优化配方,可使中药颗粒剂具有更好的可溶性和稳定性,从而增强其疗效。
3. 案例三:中药贴剂剂型设计中药贴剂作为一种外用剂型,广泛应用于中药行业。
其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对药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药贴剂剂型的设计中,应注重贴剂与皮肤的适应性,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和吸收率。
例如,在某中药贴剂的设计中,研究人员针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特点,通过优化基材和粘合剂的选择,实现了中药成分的渗透和释放,从而提高了疗效。
在中药行业中,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的创新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性、稳定性和渗透性,增加药物的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中药的疗效。
2. 研发新型剂型:研发适合中药特点的新型剂型,如纳米制剂、胶囊剂、片剂等,满足患者的个性化用药需求。
3. 优化剂型工艺:通过优化制备工艺和配方,提高制剂的稳定性和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制剂专业制剂工程知识点整理1.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for drugs(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从负责指导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人员和生产操作者的素质到生产厂房、设施、建筑、设备、仓储、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工艺卫生,包装材料与标签,直至成品的贮存与销售的一整套保证药品质量的管理体系2.实施GMP的意义①能够保障各生产环节的规范性②能够保证各生产环节的质量③可以减少各操作的波动性和人为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④能对生产环节质量关键点进行验证3.GMP主要内容:硬件:厂房、设施、设备、原辅料,包装材料。
软件:生产和管理人员、生产方法、监控措施、售后服务、管理制度GMP三大要素:人员素质要素、物质要素、管理要素(或人的素质、符合GMP 的软件、符合GMP的硬件4.洁净室(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100级≥0.5um尘粒最大允许3500/m2(无菌区10000 ≥0.5um尘粒最大允许350000/m2 (洁净区100000级≥0.5um尘粒最大允许3500000/m2(洁净区300000级≥0.5um尘粒最大允许10500000/m2 (控制区5.厂址的选择:1一般有洁净厂房的药厂,厂址宜选在大气很尘、含菌浓度低,无有害气体,周围环境较洁净活绿化较好的区域2有洁净厂房的药厂厂址应远离码头、铁路、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仓储堆场,远离严重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以上区域,则应位于其最大频率风向的伤风侧,或全年最小风向的下风侧3交通便利,通讯方便确保水、电、气供给4应有长远发展的余地5要节约用地6.人员是洁净室中最大的污染源7.Good validation practice (GVP验证管理规范:对验证进行管理的规范,是GMP 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体表现在对仪器仪表的校验,设备确认和工艺验证①GMP验证的主要内容:厂房、设施与设备的验证;检验与计量的验证;生产过程的验证;产品验证②再验证:强制性再验证,改变性再验证,定期再验证8.洁净室的重要参数1温度:18~26℃2相对湿度:45%~65%(有特殊要求的产品除外3洁净室压力,洁净室与室外至少保持10Pa正压,洁净级别高的房间对洁净级别低的房间不小于5Pa的正压4需要确定新风量5需要注意选择气流组织和换气次数100级垂直层流(单项流——水平层流(单向流——10000级乱流(非单向流≥25/h 100000级乱流(非单向流≥15/h 300000级乱流(非单向流≥12/h9.生物制药生产用的注射用水在制备后6h内任用或4h内灭菌,注射用水应密闭贮存,贮存时间不超过12h,超过时间80℃以上保温或65℃保温循环10洁净室:根据需要,对空气中尘粒,微生物,温度,湿度,压力和噪声进行控制的密闭空间,并以其空气洁净度级别符合有关规定为主要特征11①SFDA主负责生产注射剂、放射性药品,SFDA规定的生物制品制品企业药品GMP认证工作,进口药品GMP 认证和国际药品贸易中药品GMP认证工作②省级FDA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产注射剂,放射性药品、SFDA规定的生物制品企业药品GMP认证的初审工作,负责其他药品生产企业的GMP认证工作,已开办药品生产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申请GMP认证,并取得药品《GMP证书》片剂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料→粉碎过筛→配料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总混→压片+包衣→包装→成品目数表示筛号及粉末粗细1-10目2-24目3-50目4-65目5-80目6-100目7-120目8-150目9-200目最粗粉过1号并混过3号20%粗粉过2号并混过4号40%中粉过4号并混过5号60%细粉过5号并混过6号95%最细粉过6号并混过7号95%机细粉过8号并混过9号95%片剂的制粒方法(1湿法制粒:适用于受湿和受热不起变化的药物(2流动床制粒:将制粒用溶液黏合剂喷洒在悬浮的空气流动中后干燥(3干法制粒:片剂成分中队水分敏感或在干燥时不能始终受高温干燥且其成分中有内在黏合性质直接压片后制成适宜颗粒片剂包衣的目的(1对湿光热和空气不稳定的药物可增加其稳定性(2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和不适感(3有些药物遇胃酸,酶敏感不能安全到达小肠需包肠溶衣(4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5可预防复方成分发生配比变化(6改善片剂外观易于区分患者乐于服用包衣方法:滚动包衣法,流动包衣法,压制包衣法片剂生产工艺设备①粉碎器械(1高速撞击式粉碎机(万能磨粉机适宜粉碎各种干燥的飞组织性药物不宜于含有大量挥发性成分药物和有黏性的药物(2球磨机适用于粉碎结晶性药物脆性药物以及非组织性中药,常用于剧毒药物贵重药物吸湿性或刺激性强药物亦可用无菌条件下进行无菌药物的粉碎和混合。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是指在药物制剂的设计过程中,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处方方案。
其中,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包括药物的性质、剂型、给药途径等;处方设计则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等因素。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是处方设计的基础,只有了解药物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处方设计。
例如,对于口服药物来说,其性质和特点包括:易被消化吸收、对胃肠道刺激小、对肝脏的影响较小等。
因此,在处方设计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除了药物的性质外,剂型也是处方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适用于口服、胶囊适用于口服或注射、注射剂适用于静脉注射等。
因此,在处方设计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剂型。
此外,给药途径也是处方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口服给药方便、注射给药快速、局部给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等。
因此,在处方设计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除了以上基本理论外,处方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在处方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
总之,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只有在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处方方案,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案例分享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是中药行业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关乎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和治疗效果的提升。
本文将通过分享几个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案例,探讨其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用药体验方面的作用。
一、固体制剂设计案例1.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或药物组合物填充在胶囊中,便于患者服用。
例如,某中药企业研制的一款胶囊剂,采用了传统药物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中药颗粒和液体药物包埋在胶囊中,使药物释放速度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药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 筛膜片剂筛膜片剂是将颗粒或粉末药物包裹在筛膜片中,可有效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例如,某中药制药企业开发的一种筛膜片剂,采用了时间控释技术,使药物在胃肠道中缓慢释放,减少胃肠刺激和药物代谢,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二、液体制剂设计案例1.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以溶液、悬浮液或乳剂形式注入体内,适用于严重病情或需要迅速治疗的患者。
例如,某中药制药企业开发的一种注射剂,采用了纳米技术,使药物微粒细化,提高其活性和稳定性,并通过改变药物载体,增强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2. 口服液口服液是将药物以液体形式制成,便于患者服用。
例如,某中药企业生产的一种口服液,将草本药材提取物与天然果汁结合,不仅增加了药液的口感和可口性,还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疗效,改善了患者的用药体验。
三、外用制剂设计案例1. 贴剂贴剂是将药物敷贴在患者皮肤上,通过皮肤直接吸收,适用于各种外用治疗。
例如,某中药药企生产的一种贴剂,结合了中药材的温热特性和贴剂技术,能够加速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提高治疗效果。
2. 水剂喷雾水剂喷雾是将药物以液体形式喷雾于患者身体表面,方便患者使用。
例如,某中药企业生产的一种水剂喷雾,采用了微细化技术,使药物微粒细化,并添加调节剂,使药物能够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提高药物吸收效果,减轻病情。
综上所述,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在中药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以及提高患者用药体验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中药行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