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习题

18气象学习题(有答案)-3

5. 在气温为C时,测得水汽压为;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9.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10.在什么条件下容

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11.某日晨最低气温tm= 10C,露点td = 9C;12?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14.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15. 一团温度为

5. 在气温为C时,测得水汽压为,气压为hPa,试求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温度。

6.开水杯上和夏天冰块周围均可出现水汽凝结成的水雾,试分析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并比较其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7.简述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和原因。8.某日气温为C,

水温为C,相对湿度为70%水面蒸发速率为日,如果次日水温升为C,其它条件不变,则水面蒸发速率变为多少

9. 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

10. 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形成露和霜为什么

11. 某日晨最低气温tm = 10C,露点td = 9C,据预报次日晨tm = 8C, td 不变,试估计次日晨是否有雾如有的话可能是什么雾为什么

12. 降水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13.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14. 降水变率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降水变率大的地区易发生旱涝

20

15. 一团温度为15C,相对湿度为80%勺空气块,从海平面处开始翻越一座

00 米高的山脉,忽略饱和前水汽压的变化,求迎风坡的云高和山顶处的水汽压。

16. 解释名词:水汽压、比湿、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农田蒸散、平

流雾、降水量、降水距平、降水相对变率、干燥度、水分利用率、蒸腾系数。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题: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勺闭合气压系统。高气

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勺闭合气压系统。

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

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勺风。季风:大范围地区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勺风,

其中1 月和7 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

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勺现象。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

为周期勺地方性风。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勺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勺干而热勺风。

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C,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

、填空题:

1. 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1) 、(2) 、(3) 、(4) 四个气压带和(5) 、(6) 、(7) 三个风带。

2. 季风以(8) 为周期,海陆风以(9) 为周期,且海风(10) 陆风。

3. 作用于空气运动的力有(11) 、(12) 、(13) 和(14) ;其中在高层大气中,(15) 力可以忽略;而空气作直线运动时,(16) 力可以忽略。

4. 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的风是(17) 风,夜晚,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1 8) 风。

5. 风向规定为风的(19) 向,由南向北运动的空气,风向为(20) 。

答案:(1) 赤道低压带,(2) 副热带高压带,(3) 副极地低压带,(4) 极地高压带,(5) 东北信风带,(6) 盛行西风带,(7) 极地东风带,(8) 年,(9) 日,(10) 强于,(11) 水平气压梯度力,(12) 地转偏向力,(13) 摩擦力,(14) 惯性离心力,(15) 摩擦力,(16) 惯性离心力,(17) 谷,(18) 陆,(19) 来,(20) 南三、判断题:

1. 在赤道和极地都存在有地转偏向力,但赤道上没有惯性离心力。

2.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3. 高大山体的迎风坡,云雾往往比背风坡多。

4. 当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时,气温要逐渐升高,气流越过山后,在山的背风坡下沉,气温将下降。

5. 在山区的山谷风,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6.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7. 海陆风以日为周期,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晚上相反。

8. 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太平洋高压和阿留申低压。

答案:1.错,2. 错,3.对,4.错,5.对,6.错,7.对,8.错

四、简答题:

1. 海平面气压场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自所对应的天气如何

答:按照气压的分布,海平面气压场有五种基本类型:①低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区

- 11 -

域,常常带来阴雨天气。②高气压,即等压线封闭的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区域,常常对应晴好天气。③低压槽,即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它的天气与低压天气类似。④高压脊,即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天气与高气压天气类似。⑤鞍形气压区,即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这个区域的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

2. 海陆风的成因。

答: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使陆地上空气温度高,密度小,气流上升,近地形成低压区;海洋上空气温度低,密度大而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使空气自海洋流向陆地,即海风。夜间陆地降温比海洋快。于是情况与白天相反,空气自陆地流向海洋,即陆风。

3. 为什么高大山体的迎风坡多云雨

答:由于空气受高大山体阻碍,沿着迎风坡绝热上升,按干绝热规律降温;到一定高度(凝结高度)时,空气达到饱和状态,然后按湿绝热规律上升降温,空气中水汽凝结,成云致雨。故迎风坡多云雨。

4. 比较季风与海陆风的异同。

答:季风与海陆风的比较可从下表中得到明显反映。

旱灾、高山雪崩等。

6. 何谓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有哪些

答:由三圈环流模式所导出的地球表面的气压带和行星风带的分布均未考虑地表物理状况的影响。由于地球表面海陆性质的差异,气压带和风带发生断裂,形成性质各异的一个个气压中心,这些

中心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影响我国的大气活动中心夏半年有北太平洋高压和印度低压,冬半年有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五、综合论述题:

1. 试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和成因。答: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虽然都出现在欧亚大陆上,但其形成原因和过程是不同的。东亚季风是由海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东邻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夏季大陆增暖快于海洋,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上高,气压较海洋上低,陆地上为印度低压,海洋上为北太平洋高压,气压梯度由海洋指向陆地,形成了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带来高温、多雨天气。冬季陆地上降温快于海洋,陆地上温度低,气压高,为蒙古高压,海洋上为阿留申低压,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东亚的特殊海陆分布使它成为世界上季风最发达、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南亚季风是由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造成的。冬季南亚为东北信风区,夏季,赤道低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变成西南风,影响南亚地区。由于东北信风来自干燥的高纬内陆,吹冬季风期间就成为南亚的旱季,而西南风(即夏季风)来自低纬广大的海洋上,高温高湿,它的到来即标志着南亚雨季的开始。

2. 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哪几种力作用下产生的各自所起的作用如何

答:实际大气中的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四个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开始运动的原始动力,只要有温度差就会有气压差、气压梯度,由此

产生气压梯度力,空气就可以开始运动,而且气压梯度的方向就是空气开始运动的方向。地转偏向力

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是一种假想的力。在北半球,它永远偏于运动方向的右面,只能改变运动

的方向,不能改变运动的速度,且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赤道上为零,极地最大,因此,在低纬度地区,地转偏向力常可忽略不计。当空气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时,要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这个力由曲率中心指向外围,大小与风速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在多数情况下,这个力数值很小,仅在龙卷风、台风中比较明显。摩擦力总是阻碍空气的运动,既存在于空气与下垫面之间(外摩擦),也存在于不同运动速度的空气层之间(内摩擦)。摩擦力一般在摩擦层(2km 以下的大气层)比较重要,且越近地面摩擦力越大,在2km以上的自由大气中可忽略不计。

5. 分析焚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答:焚风是由于气流遇到高大山脉阻挡被迫爬坡时,在山的迎风坡水汽凝结成云和雨,而在背风坡绝热下沉,温度升高,湿度下降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初春的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夏末秋季的焚风可使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另一方面,焚风出现时,由于短时间内气温急剧升高,相对湿度迅速下降,使作物蒸腾加快,引起作物脱水枯萎,甚至死亡,造成作物减产或无收。强大的焚风还能引起森林火灾、

- 12 -

六、计算题:

1. 一登山运动员,从海拔500m气温为25C处开始登山。当他到达高度Z1 处时,气压比出发时减少了1/5,气温为13C。他继续往上走,到Z2处时,气压比Z1处又减少了1/5,气温为-1 C。试问Z1、Z2处的海拔高度各为多少

解:已知开始登山时Z0 =500m, t0 =25 C, 到Z1高度t1 =13 C, Z2处t2 =-「C设开始登山时的气压为P0,

则Z1 处气压P1 =(1-1/5)P0=4/5Po ,Z2 处气压为P2 =4/5P1 由拉普拉斯压

高公式得:

Z1 -Zo =18400(1+ a tm)1gP0 /P1

Z1 =500+18400[1+1/273 X (25+3)/2]1g[P0 /(4/5P0 )] =2407m

Z2 =2407+18400[1+1/273 X (13-1)/2]1g[P1 /(4/5P1 )] =4229m

答:Z1、Z2处的海拔高度分别为2407m和4229m

2. 一块温度为20C、露点温度为15C的空气从海平面开始翻越一座2500m的高山,忽略空气作绝热变化时露点温度的变化,试计算该空气块翻山后到达背风坡海平面时的温度、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取湿绝热直减率rm=C /100m)。

解:已知山脚时t=20C,td=15 C,山高2500m 当空气块刚开始越山时,按

rd 上升,

到500m高度处下降了5C,气温为15 C。此时空气达到饱和,即凝结高度为5 00m 由500m向上,按rm上升,

到山顶时的气温为t=15-(2500-500) X 100=5C,此时空气仍为饱和状态,水

汽压等于5C下的饱和水汽压,查表得:e =Et=5 =

空气块下降时,气温按rd增加,到山脚时的气温为t=5+2500 X 1/100=30 C 若设下降过程中没有水汽的损失,到山脚时的水汽压仍为山顶时的水汽压。e

=,td=5 C

U=e/E X 100%=X 100%=%答:到山脚时的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为30 C,

55 %

3. 某时刻在武汉(30° N)高空500hPa的高度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