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勃

王勃

王勃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人物关系

本名王勃

字号子安

所处时代唐代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出生时间约650年

去世时间约676年

主要作品《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主要成就初唐四杰之首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1]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2] [3]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

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3] [2] [4]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3]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5-6]

2个人成就

编辑

思想方面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王勃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诗歌方面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

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7]

辞赋方面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与初唐同时代的其他文人相比,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如《春思赋》和《采莲赋》。王勃赋可认为是其心理路程的真实反映,是对理想和功业执著追求的见证。王勃的游宴序寓性情于游宴、具有绘画美、充满豪放壮大气势,如《游山庙序》;赠序则视野开阔、谚足高远、情景交融,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如《秋日饯别序》。王勃在辞赋文章写作手法上很少使用比喻手法,但他善于议论,哲理深刻,如《滕王阁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善于抒情,气盛情深,如《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善于描写,形象逼真,如《感兴奉送王少府序》中“仆一代丈夫,四海男子,衫襟缓带,拟贮鸣琴,衣袖阀裁,用安书卷。”善于运用递进和逆接句式,如《越州永兴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中“况乎泣穷途于白首¨引,白首非临别之秋;嗟歧路于他乡,他乡岂送归之地!”

[8]

文学主张

王勃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9]

3主要作品

编辑

王勃的诗现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现存90多篇,现存《王子安集》16卷、《汉书指瑕》10卷、《周易发挥》5卷,《次论语》10卷,《舟中纂序》5卷、《千岁历》、《平台钞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论》10篇。

赋春思赋七夕赋游庙山赋采莲赋

五言古诗咏风怀仙山亭夜宴忽梦游仙

七言古诗秋夜长采莲曲寒夜怀友二首滕王阁诗

五言律诗别薛华寻道观铜雀妓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八仙径圣泉宴易阳早发山居晚眺赠王道士

五言绝句春游早春野望登城春望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序守岁序滕王阁序山亭兴序黄帝八十一难经序

续书序游山庙序秋日游莲池序感兴奉送王少府序

启上朗都督启上李常伯启上明员外启上从舅侍郎启

书上刘右相书与契苾将军书上百里昌言疏上降州上官司马书

以上内容引自《王勃集》目录[10]

4轶事典故

编辑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

滕王阁(6张)

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3]

三叹王勃

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3]

生卒之辩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9]

死因之谜

王勃雕像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11-12]

死后闹鬼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如果去掉“与”和“共”两个虚词,在内容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确实比原句“精练”了,但是在删去了“与”和“共”两个字后,句子的节奏显得急促,不如原来从容大度,与上下文的格调显得很不谐调,故这两句诗并不能精简。)[13-14]

5家族成员

世祖

八世祖王玄则,在南朝宋历任太仆、国子博士等,当时号称王先生,著有《时变论》六篇。七世祖王涣,撰《五经决录》五篇。

六世祖王虬,在北魏为并州刺史,号晋阳穆公。撰有《政大论》八篇。

五世祖王彦,撰《政小论》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为济州刺史,撰《皇极谠义》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历任昌乐、猗氏,铜川等县令,撰《兴衰要论》。

祖父王通,隋末大学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后弃官;以著书讲学为业。义宁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畴,在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参军、六合交址二县令、齐州长史,泽州长史等。

撰《王氏家书杂录》。[15]

兄弟

长兄王勔,官至泾州刺史。次兄王勮,历任凤阁舍人、弘文馆学士、天官侍郎。三个弟弟依次为王助、王劼、王劝,皆有文才。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与刘思礼交往甚密。当刘思礼与綦连耀谋反时,株连王勮,于是王勮与其兄泾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则天所杀。王劼早卒。唯有小弟王劝,亦有文才。[2]

6人物评价

编辑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1]

郑振铎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称赞王勃作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

毛泽东评价王勃说:“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并且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16]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5在《滕王阁序》的注解说明中采用这种说法[2]。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来源请求],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生平[编辑]

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炀帝时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3],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王勃写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数升,然后畅饮酒酣,引被覆面卧,待酒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4]

麟德元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注1],刘祥道大为赞赏,向朝廷表荐,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后任虢州参军。王勃私匿罪奴曹达,被告发。王勃惧事泄,杀曹达,以“擅杀官奴”论死。父亲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不久,幸遇大赦,仅去官职,[5]遂前去交趾省亲,渡海溺水而死[6](一说溺水后受惊吓而死),只活了二十几岁。许多从事渔业、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称他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边。

现时在越南乂安省义鹿县(Nghi L?c)义春乡仍然有王勃的坟墓[7]。

风格[编辑]

王勃的诗多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之作;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他的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对初唐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滕王阁下的王勃雕像

名句[编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著名的唐代诗人王勃。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是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简介 王勃,字子安,被称为诗杰。王勃出身望族,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

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7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

王勃人生轶事

王勃人生轶事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 【人生轶事】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序诗风波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目录·【古诗内容】 ·【参考译文】 ·【作者介绍】 ·【诗句分析】 ·【诗外话】 【古诗内容】 诗篇名。唐代王勃作。杜少府为作者友人。诗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意境开阔,一扫离别时的低沉情调,改变了汉魏以来送别诗的传统格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参考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 人,初唐四杰之一。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

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一作“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诗句分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9少年王勃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9 少年王勃 一、读题导入 1.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四”字有着奇妙的联系,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居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只可惜27岁意外去世。诗圣”杜甫赞赏王勃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2.总结: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王勃。齐读课题。 二、初识王勃。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讨论会认生字,选择描红; 2)读准大屏幕出示的词语; 3)自己读文,再小组读文,评价改正,读到满意为止。 刚刚在小组学习中从其他成员身上有所收获的请举手?祝贺你们在今天的第一次合作中大有收获。 2.汇报学习成果 1)汇报你们小组生字学习情况; 2)找小组读词语; 3)汇报读文,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朗读; 三、评说王勃 1、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王勃,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那个词最能说明王勃是怎样的人?(板书:奇才) 2.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看看“很有才气”是否“名不虚传”。边读边画,你从哪些字词里觉得王勃“是奇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精读交流。 ※[“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①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 ②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师:是啊,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了王勃的勇气,有句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因为有才气,才有勇气啊! ※[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①教师讲解: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

王勃与滕王阁序的故事

王勃与滕王阁序的故事 王勃是初唐时候有名的才子,文章写得非常漂亮。他跟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道被誉为“初唐四杰”。传说他写文章之前,先要磨好数升墨,痛痛快快吃一顿老酒,然后爬上床,拉过被子蒙着脸呼呼大睡。醒来之后,提笔成篇,一字不改,人们把他这种写作的方式叫做“腹稿”。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他的父亲,路过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正赶上参加了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原来,在南昌城漳江门外的半山坡上,有一座富丽雄伟的高阁,此阁为唐高祖的儿子元婴作洪州刺史时所建,后来元婴被封为滕王,此阁也就被称为滕王阁了。后来,阎伯屿做了洪州刺史,下令重修滕王阁。重修后的滕王阁雕梁画栋,周围是层峦积翠,枫林掩映,真可谓风景如画。滕王阁峻工之后,阎伯屿非常高兴,恰好又赶上九月九日重阳临近,于是阎伯屿就筹划在重阳节这天,邀集本州官吏和有名的文人学士在滕王阁庆祝一番。 相传阎伯屿有个女婿,名叫吴子章,此人诗赋文章也都写得不坏。阎公对他的这位女婿非常满意,只是吴子章仕途不达,一进未被重用,阎公常为此不平。这次要在滕王阁举行盛会,他让吴子章事先准备好一篇文章,以便在庆祝宴会上一鸣惊人。吴子章对老泰山的用意心领神会,他埋头在书房里翻阅古书,寻找典故,推敲字句,到重阳节这天,他不但早已写好,而且已把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了。 重阳节这天一大早,王勃乘的船抵达南昌,他一听说在滕王阁有个盛大的宴会,就不顾旅途劳累赶去参加。参加这次宴会的,有文武官员,名流学士,真可谓“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酒过三巡,阎伯屿举杯向满座宾客倡议:希望有人能即兴写一篇文章,记下宴会的盛况。阎伯屿命令侍从端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遍让宾客。客人们礼貌地一一婉言辞谢。因为王勃是临时赶来参加宴会的,年纪又轻,所以他主动坐在靠后的位置。当捧着文房四宝的侍者来到他的面前时,他并不辞让,大大方方地接过来放在桌上。王勃此举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不由议论纷纷。阎伯屿见此情景,嘴里不好说什么,但心里老大的不痛快。他独自离席到旁边更衣室里去,吩咐手下人站在王勃身旁,看他都写些什

《七夕赋》 作者王勃简介

《七夕赋》 作者王勃简介 《七夕赋》 作者简介 王勃 (649 或 650~676 或 675 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 万荣)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 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 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 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 年)八月,自交趾探望 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 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主要文学 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等。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 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 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 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十 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 》、《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 年) 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
1/6

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 年), 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 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常伯 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 年),王勃 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 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 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 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 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 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 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 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 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 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 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 心经 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 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 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 虢州司法, 说虢州药物丰富, 而他知医识药草, 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 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 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 《唐书》 所载, 王勃此次被祸, 是因情才傲物, 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 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 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杀死官奴曹达, 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 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 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 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 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 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 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
2/6

王勃《春庄》

王勃《春庄》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庄》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

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赞其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

滕王阁诗教学反思

滕王阁诗教学反思 滕王阁诗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下面是滕王阁诗教学反思,请参考! 滕王阁诗教学反思1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的头疼病,因为要写一片反思文章不仅耗时又好尽力,更害怕遇到情绪低落不配合的学生,那么《滕王阁序》教学反思就会变成牢骚文章了,前不久在一本书籍中看到一篇比较好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于是我就摘抄的一部分和大家分享下。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勃不正是一位胸中涌动着澎湃激情的热血青年吗?面对祖国壮美的山河,他以如椽巨笔抒写了满腔热情,所以我决定由此引入。滕王阁以怎样的万千气象引发了王勃神采飞扬的文思,王勃以怎样的生花妙笔描绘了滕王阁气象万千的壮美。

这一部分的景物描写,特别要注重诵读。要求学生酝酿好情感,投入的朗读,反复诵读中,走入王勃的笔下世界。提示学生,选择最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谈一谈王勃笔下的景如何美得令人如痴如醉,具体指导学生分析选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描写这些景物通过什么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就具体的句子来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选取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做比较,来体会王勃诗句的特色.最后总结本文景物描写的角度和手法. 这就是我抄了很久的`《滕王阁序》教学反思。个人觉得文章写得很是深刻。希望你也能采纳。文章最后祝您想想事成!! 滕王阁诗教学反思2 《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美文,对于有一定文化积淀的人来说,美不胜收,但是对高一的学生来讲,恐怕就显得过于阳春白雪了,理解起来大有难度。语文版教材,仅仅选入全文的三分之一篇幅,即开头的交代背景和写景部分,学习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文中对景物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上。 在教学设计上,把它设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导入课,介绍王勃及其相关的一些资料,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为重头戏,体会文章写景的表现手法及景物特点,咀嚼赏鉴文章的语言之美。课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呢?刚好学习这篇文章期间,正是奥运圣火全球传递的途中,我由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口号中突发灵感,千年前的王

关于某陶渊明王勃庄子地作文素材

陶渊明 1远离尘土,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2陶渊明说的“园日涉以成趣”时代对某些人而言竟然远去了。现代人不想跟一件植物 的生命一起成长,他只想要亮丽的那一刻,他只肯回顾翠绿翠绿的那一瞥。 而陶渊明的小园,其好,好在哪里呢?答案是奸在每日涉足其间才养成的趣味。你看到小小的种子窜地而出,有模有样地变成两片小芽,复从小芽而抽条,于是你看到叶子,你看到枝干,你惊讶它的分叉,你为它从含苞至盛放的过程而瞠日结舌而不敢置信。然后,你看到它绿叶成荫,果实满枝。秋来的时候,你看见它的凋零,甚至它的枝干可能还遭了虫蛀。那棵树的枯荣是园主熟知的,他们彼此逐日更成为对方生命的一部分,他们一起走过艳红稠绿,但也一起走过萎黄零落,因而了解生命的盛衰各有其时。不科现代人却骄侈如君王,竟然狂妄到令植物打扮光鲜来为自己站岗。累了就撤下去,换另一批上来继续站。盆景公司因而业务鼎盛,只因现代人尊贵的视网膜上,永远不屑一枝枯叶。 然而,枯叶却是生命的基本教材啊!和蓓蕾一样,它是造物者的上下两岫教材啊! 你要贪看繁花似锦的名园吗?这世界会提供给你的,四月的瑞却斯特(美国东部一城名),富豪伊士曼的故居,丁香如狂潮。日本京都的平安神宫,垂樱以压倒的优势,开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洛阳的牡丹,硕大顽强,一看就知道是唯一敢抗天颜因而遭贬的叛逆分子(传说武则天曾命百花齐放,惟牡丹不从命,故将之自长安御苑贬至洛阳),加州的汉延顿花园,甚至养些无奇不有的吓人一跳的沙漠怪花。英国皇家上苑则负责提供营养良好的代表皇室荣誉的玫瑰……只要一张门票,你就可以置身于不杂一根枯枝不见一片败絮的完美花园。 然而,人活着,还是应该拥有一座自己的小园,可以每引步足其间。和那些卖门票的展览花园不同,它可能杂草怒生,也可能虫害连连。它丰收无限美丽,也可能徒劳无功。它充满各种变数,属于生命本身的变数。 小园可以小至只是一钵非洲凤仙,或一篮贱价的黄金葛,但其间自有盛衰荣枯,所以,多少也可以视作大化颁给我们的一句耳提面命。 “园日涉以成趣”,不是因为花好月圆,是围园中有生命,是因为生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展示在演绎,在迭出奇招一一而且,也因为我在看,我在参与,我在惊奇,我在受教,我在服气。

高三作文:王勃

高三作文:王勃 2002-4-9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千古的名句出自那有着文学天赋的王勃,多么诗情画意的诗句,多么有才的诗句啊!今天,本人就来谈一谈这位“杰中之杰”。 我怀疑 我怀疑,到底我怀疑什么呢?且看我列一道文学证明题: 证明题:我怀疑王勃的死。 求证:他不是溺水而死,是自杀而死的。 证明:∵“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

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他是一个公认的神童,一位公认的才子文人。 又∵“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打击。 又∵“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

王勃人生轶事

王勃人生轶事 【人生轶事】 一字千金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恰好路过洪州,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一说王勃作《滕王阁序》为十四岁,即龙朔三年。 序诗风波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滕王阁序》是自己宿构的诗,王勃是抄袭自己的,是偷背出来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王勃的资料简介

王勃的资料简介 王勃 初唐诗 人,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接下来小 编搜集了王勃的资料简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王勃(约 650 年—约 676 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 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 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 纠正其错。十六岁的时候,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 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 后, 求补得虢州参军。 在参军任上, 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 在上元三年 (676 年) 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 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主要文学 成就是在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 阁序 》等。 早年经历 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便可以作诗,并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 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 的文学才能。在九岁的时候,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 卷,指出颜师古的着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王勃便 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 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 先后学习了 《周易》 、 《黄帝内经 》、《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 年)王勃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 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 年),王勃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 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王勃通过皇甫 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 年) , 王勃通过李常伯上 《宸游东岳颂》 一篇, 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 授朝散郎, 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 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 为, 惊叹不已: “奇才, 奇才, 我大唐奇才! ”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 与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 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 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 而叹道: “歪才, 歪才! 二王斗鸡, 王勃身为博士, 不进行劝诫, 反倒作檄文 (古 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 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 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王勃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 苦心经 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 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 年)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 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 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 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 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 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 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 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王勃因为杀死官奴曹达, 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 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

王勃生平

王勃生平: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主要事迹: 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世人目为神童。《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四的王勃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虽然才14岁,尚是一少年,但由于才华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是沉重的。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仕途的挫折,生活的体验,山川的感召,使王勃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抒写乡思的作品。在蜀期间,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王勃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672年)王勃返回长安,裴行俭、李敬玄同典选事,闻王勃文名,又数次召用,但王勃耻以文才受召,作文述志,结果触怒了裴行俭,被斥为“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第二年,王勃听友人陆季友说虢州多药草,他很想去,便设法做了虢州参军。这是王勃第二次走上仕途。但谁能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第二次沉重的打击。王勃恃才傲物,在虢州参军任上与同僚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有官奴曹达犯了死罪,王勃不知为什么却把他藏到自己府内。后来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出去,就私下把曹达杀了。事情很快被发现,王勃被判死刑而入狱。后又巧遇大赦,免除了死刑。但王勃的父亲却因此事而从雍州司户参军的位置上被贬为交趾令。至于王勃擅杀官奴的具体情况,史无详载,是非莫辨。不过,王勃没有象第一次废官后那样寄情于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著撰之志,自此居多。……在乎辞翰,倍所用心。”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决计弃官为民而

广州历史故事

广州为什么被称为五羊城呢。很久以前,广州发生过一次大饥荒,人们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可是做官的老爷却象强盗一样,照旧向老百姓要粮食。那时候,城里的坡山脚下住着父子二人,因为交不出粮食,父亲被抓走了,官老爷让儿子三天之内把粮食交齐,不然就要他父亲的命。这少年十分孝顺,但是却没有一点办法能救父亲,哭声感动了天上的五位仙人。仙人把谷穗交给少年,让他赶快把谷粒种进土里,明天天亮时,就能收获很多的稻谷。第二天果然收获了几大筐稻谷。在官老爷逼问下,马上命令差役去坡山脚下捉拿仙人,少年急忙告诉仙人们,并把剩下的谷种撒到地里,差役们到了,五位仙人腾空而起,仙人带来的五只羊留在了草地上,差役们刚要去抓,五只羊簇拥在一起,变成了一块大石头。今天,在广州的越秀山上看到那五头石羊呢,中间的一只公羊,口衔谷穗,昂首天外。这个五羊的传说是一则广州的「史前拓殖故事」,表达了古代的广州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在白云山脚有个小村庄,住着一个青年人叫郑安期。他的父亲早已去世,只有一个年老的母亲,母子相依过活。郑安期幼年曾跟随父亲行医,学得一点医药知识,便在村前开了一间小店,摆卖生草药,兼替村人治病。他家里虽然贫困,但富有同情心,穷苦的人来看病,不但不收诊金,连药费也减免,因此深得当地村民的爱戴。有一年,白云山一带发生一种流行病。得病的人首先怕冷,接着发高烧,同时全身酸痛,流鼻涕,咳嗽不止。如果救治不及时,就抽筋昏迷,直至死亡。郑安期翻尽医书,试用各种药物,都没有见效,眼见一个个乡亲痛苦呻吟,悲惨死去,他心如刀割,焦躁万分。 一天深夜,郑安期为乡亲们看病回家,母亲见他神色憔悴,满面愁容,便问他近日治病的情况。郑安期唉声叹气,便把流行病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告诉她。母亲听了,也连声叹息。她想了一阵,然后说:“早年听你父亲说过,医治这种流行病,最好用九节菖蒲,但这种药不容易找呀!”郑安期经母亲这一说,好像在黑暗中忽然见到一丝光明,连忙问道:“那九节菖蒲的形状是怎样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母亲说:“听说它叶瓣如兰,茎分九节,身似匙柄,有股清逸的幽香,偏偏生长在高山大岭的悬崖峭壁上面。这种药物真难找呀,你父亲找了一辈子也没有找到,你也不必妄想了!” 郑安期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他心里想:“不!就算走遍天涯海角,我也一定要找到九节菖蒲,好把乡亲的病治好!”第二天,郑安期安排好母亲的生活,便背起竹筐,拿着锄头,出门去了。去哪里找呢?他想,白云山最近,应先到白云山寻找。白云山古木参天,白云环绕,流水淙淙,百鸟喧鸣,对于这一切,郑安期都无心观赏,他一心想着的,是把九节菖蒲找到手。他不停地在山上寻找,专向那些从未到过的悬崖峭壁爬去。尖锐的岩石割损了他的脚,锋利的荆棘划破了他的手,他丝毫感觉不到痛苦。他由白云山的西边走到东边,已经找了将近一天了,连九节菖蒲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郑安期感到失望了。他在崖边的一块大石上坐下来,到这时候他才感到汗水湿透衣服,肚子饿得咕咕叫,全身疲倦无力。就在这时候,忽然微风吹过,送来阵阵香气。这种香气比兰花清新,比玫瑰馥郁,使他精神一振。他立即站起来,沿着香味寻找。终于发现悬崖下二、三丈的地方,长着一棵像兰花似的植物。他往花的茎上一数,不多不少,正好 95264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秦汉时就是繁荣都会,汉唐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清朝时是中国唯一对外

王勃花非花创作背景

王勃花非花创作背景 本文是关于王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出自王勃的《落花落》。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唐代诗人相关内容。(更多唐代诗人信息请关注文学网) 【原文】 《落花落》王勃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注释】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

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 3.指婢女。 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及其它 - Core

谈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及其它 先把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抄写如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又称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国文学课堂》P234)。这是一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我拟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我的讨论。 一、该诗为什么是名作? 让我先介绍王勃及其所处的时代。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是隋代学者文中子王通的孙子,诗人东皋子王绩的侄孙,可以说是家学渊博。他从小就能作诗赋,15岁时,关内巡察官员举荐,17岁到京城做了文学侍从官,麟德(高宗年号)初,年未及冠,即应举登第。曾任虢州参军。但他持才傲物,常常因文章得罪人。出事后又两次因事罢官,连累到他父亲王福畤,也被降官到交趾做县令。王勃一生处于下位。时年,王勃年仅约27岁,由于孝心,他坐船到交趾省亲,途遇狂风,溺水而死。 王勃所处的时代是唐高宗和武后执政时期。此时,中国诗坛上,上官仪等人的“宫体诗”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什么叫“宫体诗”呢? 《辞源》(合订本,P0451)注释: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始于南朝梁萧纲(简文帝),纲为太子时与徐摛、徐陵及庚肩吾、庚信等人在东宫互相唱和。作品内容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形式上追求词藻靡丽,华而不实,时称为“宫体”。后因称艳情诗为宫体。 闻一多说:“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廷诗又当指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神话与诗》P230) 朱自清对宫体诗的界定范围则较窄。他说:“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有侧重技巧的毛病。到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经典常谈》P110) 范文澜将宫体诗定义为: “自玄言诗以至于对偶诗,大都是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露出真性情的诗,梁陈诗人却敢于说出真性情,虽然这种性情多是污秽的,终究是有了内容,代表这种诗体和这种内容的结合的诗叫做宫体。”(《中国通史简编》P413) 沈玉成将宫体诗的特点概括为:(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二)风格,由永明时期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穠丽,下者则流入淫靡。(三)内容,较永明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为多,其他都是咏物和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从上列的几种观点看来,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一)宫体诗是写宫廷之内的事。写的是梁、陈、隋、初唐的几个宫廷或仅是梁简文帝宫廷之事。 (二)宫体诗主要是写艳情诗,男女之间的艳情诗。 (三)宫体诗讲究用典,讲究声律,侧重技巧。为了说明,先举四个例子:例一、沈约六忆诗四首,其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