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I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1月0C等温线经过

秦岭一淮河(800mm年等降水量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3知识点整理 湿润区与班湿润区分界线

冬季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界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耕作方式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 +内蒙+广西

(2)四大亚区 的差异

、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一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

1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一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1、开发早期一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一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一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二、遥感(RS)

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

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禾U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定位、测速、导航、授时)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2、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 “S”之间的关系:遥感(RS )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 )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

2、数字地球: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 、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3、基本过程:植被遭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或水土流失—土壤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 、西北地区概况

( 1 )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 3 )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4)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 1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大风日数多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 1 )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 、三项内容:

( 1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

( 1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五条措施:

( 1 )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喷灌、滴灌技术);牧区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无序增长;干旱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绿洲外围封沙育草,绿洲前沿营造防沙林带,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

护林。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5、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植被存活)

六、石质荒漠化

1、概念: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

导致土壤严重流失,溶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2、石质荒漠化可以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3、原因:石灰岩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南方夏季高温多雨,,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

七、次生盐渍化

1、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我国的华北平原、

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2、原因:(1)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

加,引起土壤盐化;(2)超采地下水或河流枯水期,导致海水倒灌。

3、防治:健全灌排系统,采取合理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盐。

八、水土流失

1、概念: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

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

2、原因:地形陡,土质疏松,降水多且集中,植被稀少,生态脆弱(地形气候过渡区),地质灾害频繁。

3、防治:植树种草,调整农业/工业结构,打坝建库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1、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

3、环保功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热带雨林的分布

(1)纬度分布:赤道南北两侧10 °内,大陆向风地带可伸展到南北纬15 ° ―― 25 °

(2)地区分布:东南亚马来群岛、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繁衍物种最多,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优越性和脆弱性

1、优越性: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群落生产力高。

2、脆弱性:

(1)易破坏一一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而这部分最容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

(2)难恢复——雨林植被一旦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很快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原因: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

(2)直接原因:过度的迁移农业;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2、亚马孙开发计划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五、雨林的前途一一开发还是保护

1、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2、保护雨林的措施

(1)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2)加强雨林管理和宝华,建立自然保护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整理

(3 )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4)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5)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6)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六、湿地 --- 地球之肾

1、概念: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过6米的沿海地区,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

漫滩、湿草原等。

2、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水防洪、净化水质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一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 )常规能源(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

新能源(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状况一一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1)储量丰富(2)分布范围广,40%的土地下都有煤田分布(3)煤种齐全,十大煤种都有分布

(4 )煤质优良,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5)开采条件好,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

2、市场——广阔

(1)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使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3、交通条件一一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地形破坏)

2、措施: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建设,构建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三条产业链

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1)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3)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1)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3、“三废”的治理:(1)废渣:回收再利用(2 )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3 )废水:沉淀净化

4、植树种草,矿区复垦复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