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
- 格式:docx
- 大小:53.98 KB
- 文档页数:13
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引言: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为企业的长期利益而努力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公司采用了股权激励计划来激发管理层的表现和动力。
然而,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涉及到管理层权力以及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这些因素都会对计划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管理层权力、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管理层权力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管理层在公司中具有重要的权力和影响力,这些权力可能对股权激励计划的设计和实施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管理层权力的分配可能会影响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权益分配。
管理层往往会争取更多的股权和激励机会,以增加自己的收益。
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应该考虑到管理层的权力分配,并合理设置激励机制,使得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其次,管理层权力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股权激励计划的失效。
一些管理层可能会利用其权力干预公司的业务决策,从而获得不当的收益。
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可能会减弱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甚至对公司的发展造成损害。
因此,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应该设定明确的约束机制,防止管理层滥用权力。
二、机会主义动机与股权激励计划设计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也是影响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会主义动机是指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不道德行为,比如虚报公司业绩、操纵股价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损害公司的声誉,还可能导致股权激励计划的失效。
因此,在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动机。
首先,设计股权激励计划时应该设立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
通过明确的绩效评估标准,可以使管理层的业绩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动机的发生。
其次,应该设定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得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如果激励机制过于短期导向,可能会刺激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短视行为。
上市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特殊规定上市公司组织机构主要有哪些特殊规定一、董事会1. 董事会的职责和权力董事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责包括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监督管理层执行、审议重大决策等。
董事会的权力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2. 董事会的组成和选举董事会的组成普通由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组成,其中还包括独立董事。
董事候选人的选举普通通过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并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条件。
3. 董事会的会议制度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进行决策和讨论的重要场所,其召开普通由董事会主席或者执行董事负责。
董事会会议的决议普通经过表决达到多数人允许的方式确定。
二、监事会1. 监事会的职责和权力监事会是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监督公司经营管理情况,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保护股东利益,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2. 监事会的组成和选举监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普通包括监事长和监事成员,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独立监事。
监事候选人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专业背景、从业经验等。
3. 监事会的会议制度监事会会议是监事履行职责的主要形式,其召开普通由监事会主席或者监事会的决定负责。
监事会会议的决议普通经过表决达到多数人允许的方式确定。
三、高管层1. 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CEO是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包括总经理、财务总监等,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区域。
2. 高管层的职责和权力高管层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推动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他们有权制定公司的具体经营计划、管理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组织实施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
3. 高管层的任职条件和考核高管层人员的任职普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学历背景、从业经验、管理能力等。
同时,公司对高管层人员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
四、附属机构1. 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是上市公司内部的独立审查机构,其职责是通过内部审计活动,提供独立、客观的审计意见,评估公司的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效。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之法律面面观引言上市公司高管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然而,近年来高管违规炒股事件频频发生,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旨在从法律的角度对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进行分析和观察,以期加强对该问题的认识,并探索相关解决办法。
违规炒股的定义违规炒股是指上市公司高管利用其内幕信息、职务之便或其他非法手段进行股票交易,违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
违规炒股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秩序。
现行法律对违规炒股的惩处措施1. 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对于高管违规炒股行为,可以采取刑事处罚措施。
一旦发现高管有违规炒股嫌疑,相关机构可以立案调查,如果查实,高管可能面临罚款、拘留、有期徒刑等刑事处罚,以此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正。
2. 行政处罚根据《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证券监管机构可以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违规炒股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主要包括罚款、禁止从事证券市场职务、吊销证券从业资格等。
行政处罚能够迅速有效地制止违规行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3. 民事赔偿除了行政和刑事处罚之外,受损投资者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追究违规炒股行为人的责任,并获得相应经济赔偿。
根据《证券法》等法律,受损投资者可以要求被告向其赔偿投资损失,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公司董事长利用内幕信息炒股该公司董事长在获得重要内幕信息后,迅速采取行动进行股票交易,获得了巨额利润。
相关机构发现其异常交易后,依法对其展开调查并最终确认其违规炒股行为。
董事长被判刑,被罚款并被吊销证券从业资格。
2. 案例二:上市公司高管滥用职权炒股某上市公司高管利用其职务之便,滥用公司资源进行股票交易,损害了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相关机构介入调查后,发现其投资行为涉嫌违规,对其采取了行政处罚,并要求其赔偿受损投资者的损失。
管理层权力理论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引言管理层权力是组织内部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资源分配以及员工行为。
管理层权力理论的研究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本文将对管理层权力理论的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一、管理层权力理论综述1. 马克思主义权力理论马克思主义权力理论将权力视为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管理层的权力来源于其对组织资源的掌控。
这一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关系对管理层权力的影响,认为管理层通过掌握生产资料获取了对员工的支配权。
尽管这一理论在当今管理学领域已经较少被提及,但其对管理层权力的本质分析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2. 权力资源理论权力资源理论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管理层通过掌握重要资源,如信息、资金、人脉等,获取了对组织其他成员的控制权。
这一理论指出管理层的权力来源于其能够提供给组织的关键资源,对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领导权力理论侧重于探讨领导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指出领导在组织中的权力来源于其对员工行为的影响力。
这一理论强调了领导者在组织中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能力,以及他们对员工情绪、动机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集体权力理论认为组织中权力是由集体共同决定的,管理层无法单方面控制权力的分配。
这一理论提出了一种对管理层权力的制衡观点,认为组织中的权力分配是一个动态的、基于协商和合作的过程。
以上理论仅仅是对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的简要介绍,随着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层权力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对管理层权力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一些展望。
二、未来展望1. 研究管理层权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管理层权力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管理层权力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管理层权力的类型、来源和行使方式,以及组织绩效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层权力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表现。
2. 分析管理层权力对员工行为的影响管理层的权力不仅影响着组织的运作和绩效,也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
上市公司的规章制度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运营和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以保障股东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公司治理、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幕交易防范、关联交易管理等多个方面,是公司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石。
一、公司治理制度公司治理制度是上市公司规章制度的核心部分。
它明确了公司的组织架构、决策程序、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
首先,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机构。
董事会成员应具备丰富的商业经验、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操守。
其职责包括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监督管理层的工作、审核重大决策等。
为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通常会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不受公司内部利益关系的影响,能够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
其次,监事会负责监督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活动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
监事会成员应具备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履行监督职责。
此外,公司还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审计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以防范内部欺诈、错误和违规行为。
二、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展示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途径。
公司必须按照相关会计准则和法规编制准确、完整、及时的财务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季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
财务报告应经过独立审计机构的审计,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财务报告中,公司需要详细披露资产、负债、收入、利润等重要财务信息,以及重大的会计政策变更、关联交易、或有负债等事项。
同时,还应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投资者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三、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保障投资者知情权的关键制度。
上市公司应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可能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包括公司的重大投资、资产重组、重大合同、董监高人员变动等。
信息披露的方式包括定期报告、临时公告、业绩说明会等。
为确保信息披露的质量,公司应建立内部的信息披露管理流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信息传递渠道。
公司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公司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和规范公司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落实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责任,防止企业资产流失,本公司制定了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本制度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XX省省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XX市市属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文件,结合公司实际制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公司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责任追究定义本制度所称责任追究,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在经营投资活动中造成企业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经调查核实和责任认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的工作。
已调任、离职或退休人员,应当纳入责任追究范围,实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四条规定定义本制度所称规定,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等。
未履行职责是指未在规定期限内或正当合理期限内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一般包括不作为、拒绝履行职责、拖延履行职责等。
未正确履行职责是指未按规定以及岗位职责要求,不适当或不完全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一般包括未按程序行使职权、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
资产损失是指对企业实际造成的各项资产损失金额、有确凿证据证明并可计量的损失金额。
其他严重不良后果是指除造成企业资产损失外,对企业、行业、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性较大的结果,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竞争优势丧失或者严重弱化,企业信誉严重受损,企业受到责令停业等重大行政处罚等,使企业所处行业或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危害,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等。
第五条目的开展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产聚集的岗位进行监督,严格问责,完善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投资责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资本效率,增强企业活力,防止资产流失,实现资本保值增值。
简述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是指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以确保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公司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平衡,从而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和增加股东回报率的一种管理方式。
公司治理旨在防止滥权行为,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保护股东利益,促使公司管理层履行其职责与义务,提升公司价值和形象。
公司治理起源于西方,是市场经济体系下管理企业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传统的所有制经济体系中,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由国家统一,决策权也由国家全面掌握,企业的决策与监督职能表现较为弱化。
而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决策权由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决定,治理结构与机制起到协调各方利益的作用,从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运营。
公司治理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的权责分工:公司治理要求明确界定各个机构的责任和权限,确保各级管理人员按照法律、规章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行使职权,防止权力滥用。
2. 股东权益保护:公司治理要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确保公司经营者和控股股东不以损害其他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私利。
3. 有效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真实可靠,防止财务欺诈和内部违法行为,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追溯性。
4. 透明度与信息披露:公司治理要求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及时向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方提供有关公司业绩、财务状况、经营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市场对公司的信任和认可。
5. 独立董事制度:公司治理要求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独立于公司经营者和控股股东,负责监督公司管理层的决策和行为,维护公司利益,防止权力过度集中。
6. 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治理要求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公司管理层将个人目标与公司战略目标相一致,同时设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来防止管理层滥用权力或从事违法违规行为。
7.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要求企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角色,关注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长远的眼光谋求公司的战略发展。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是指针对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准则。
通过合理的治理机制和规则,可以有效地保护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并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本文将从上市公司治理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出现是有必要性的。
上市公司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其股权分散和信息公开的特点使得治理问题成为上市公司发展的核心问题。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出现,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明确的指导,规范上市公司内部管理和外部股东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能力。
其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上市公司中决策机构的设置和权力分配。
一个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并要求各决策机构做好分工合作,实现有效的决策和监督。
内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内部人员及关联方的违规行为。
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及时、准确地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重要信息,维护信息公开的原则。
股东权益保护是指保护股东权益,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防止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非法行为,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信誉度。
最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出台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可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提升公司治理的水平,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引入还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减少投资风险,促进股票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总之,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出现是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是指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内,不同股东、董事之间针对公司治理权、经营控制权、股东权益等进行争夺的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控制权争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往往涉及投资者利益、公司稳定运营等诸多重要方面。
尤其是在股权多元化、董事会独立性要求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控制权争夺的复杂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深入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背景、原因、方式以及对公司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
【2000字内容已完成】。
1.2 研究意义控制权争夺是上市公司治理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研究控制权争夺的意义在于深入了解上市公司权利结构的变化和影响,进一步揭示控股股东、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护各方利益。
控制权争夺的研究也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促进公司的合理发展,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控制权争夺对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控制权争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公司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投资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而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控制权争夺的研究可以揭示公司治理的不足和漏洞,有助于监督公司经营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与权益。
研究控制权争夺的意义在于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市场效率,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实践中,控制权争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由股东之间展开的激烈竞争,以及通过各种手段谋求控制权的情况。
上市公司权力冲突的案例案例一:小米公司创始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小米公司是一家中国的科技公司,由雷军和林斌于2024年创办。
然而,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两位创始人之间的权力冲突开始浮现。
雷军希望保持公司的稳定和持续增长,而林斌则偏向于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战略。
这些分歧导致了高层管理层的分裂,两个创始人的支持者开始在公司内部形成派系。
这种内部纷争对公司的决策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和竞争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两位创始人最终达成了共识并进行了权力重新分配,雷军成为了总裁,林斌则负责公司的战略规划部门。
通过重新确定各自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两位创始人在公司内部重新建立了和谐的合作关系,从而稳定了公司的发展。
这个案例表明,当公司的创始人之间出现权力冲突时,重要的是及时采取措施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过重新分配权力、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可以恢复公司的秩序和稳定。
案例二:Facebook创始人之间的权力争斗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之一,由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室友创办。
然而,在公司发展初期,扎克伯格与他的室友发生了权力冲突,导致了公司的内部纷争和分裂。
扎克伯格很快意识到,他有兴趣将Facebook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企业,而他的室友则希望将公司保持在校园内的小规模。
这种分歧导致了公司内部的紧张局势,并对公司的战略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终,扎克伯格在这场权力争夺战中胜出,并成为了Facebook的CEO。
他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公司的发展,并将其转变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这个案例表明,在公司中,当创始人之间出现权力冲突时,必须通过适当的决策和措施来处理。
而扎克伯格的例子证明了一个能够克服困难并有效处理内部冲突的创始人的能力的重要性。
结论:上市公司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权力冲突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方对公司发展和战略方向的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博弈所导致的。
然而,管理者在处理这种权力冲突时应采取明智的决策和有效的措施。
关于上市公司违规研究的回顾与思考阮丹丹摘要:本文对2010年至2014年间的所有相关文献做了一个回顾,从多个方面来总结前辈们对上市公司违规的研究情况,通过数据的统计、归类和整理得出一些结论,最后,对上市公司违规的现状做一个总体的概括及思考。
关键词:上市公司违规;研究回顾;现状及展望从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被报道有违规现象的上市公司案例不胜枚举,例如2011年的绿大地欺诈事件、2014年的獐子岛巨额亏损事件,随着这些事件吸引了越来越多媒体等社会各界的眼光,上市公司违规就得到了多方位的关注,关于上市公司违规的研究也是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
本文以2010年至2014年共五年以来在中国知网上能检索到的的所有关于上市公司违规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从文献的数量变化、内容变化以及内容的分布等方面分别做了描述性统计,总结了2010年以来国内学者在上市公司违规方面的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进程,而且找出了上市公司违规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为后人进行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参考。
一、上市公司违规研究统计经过在知网检索,从2010年至2014年这五年中共搜索到121篇关于上市公司公司违规的研究,下面分别按来源、内容将这些文献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一上市公司违规研究文献统计表(按来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从2010年到2014年,学者们对于上市公司违规的研究次数呈现一个波浪形的趋势,有点“大小年”的即视感,但是总体数量波动不大,说明学者们持续保持着对于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学位论文的研究数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而杂志期刊总体上则是下降趋势。
笔者将上市公司违规研究的内容分为了三大类。
第一大类就是理论研究,这一大类中,包括了上市公司违规的行为研究(王果,2014)、原因研究(白银卉、刘文广,2013)、影响因素研究(吴佳沁,2013)、影响范围研究(何杰、王果,2013)、趋势研究(郑新源、2014)、对策研究(托合旦木·坎吉、李益生,2012)以及违规处罚有效性的研究(苏凯玲,2013)。
1 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 摘要:本文以2012-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的关系。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上市公司违规的可能性越大,且这种正效应在将违规次数与公司违规变量替换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上市公司违规的正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在于从更广泛的视角考察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内部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为国企进一步的改革和民营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上市公司违规;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 Managerial Power, Property Rights and Corporate Fraud Financial management: Shang Maonan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12 to 2017 as samples and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power, property rights and corporate frau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greater the power of management, the greater the likelihood of fraud, and this positive effect is still significant after replacing the number of violations with corporate fraud and conducting the robustness test. Further studies find that, compared to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management power on listed companies is more obviou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aims to tes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mpany's illegal behavior from a wider perspective, provide new thinking angle for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and the company's internal department to prevent company irregularities,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further reform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to regul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Key words: Management power; violations of listed companies; state-owned enterpris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前言 自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在这个新兴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也在不断出现。统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违规主要分为信息披露违规和经营交易违规,具体包括虚构利润、虚列资产、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推迟披露、重大遗漏、披露不实、欺诈上市、出资违规、擅自改变资金用途、占用公司资产、内幕交易、违规买卖股票、操纵股价、违规担保、一般会计处理不当等15个种类。仅2012年到2017年受到监管部2
门处罚的违规行为就高达3548条。据2018年10月发布的《2017中国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指数为23.993,比2016年的24.495下降2.05%,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但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情况依然严峻。 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公司违规现象也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公司违规的影响因素主要着眼于政府制裁[1](Lisic L.L,Silveri S.D,和Song Y等,2015)、外部治理环境[2](彭茂和李进军,2016)等外部经济环境以及股权结构[3](高燕和董梅生,2017)、董事背景特征[4](车响午和彭正银,2018)、CEO的社会关系[5](Khanna V和Kim E,Lu Y,2015)等公司内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然而除了这些因素,管理层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往往可能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公司出现违规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上市的许多公司为各级政府控股,国有产权企业承担着多重社会任务,如为社会解困、募集资金、解决就业等,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各项制度建设与运营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6](刘启亮,罗乐和何威风等,2012)。那么,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出现违规行为时,相关监管部门会否因其国有产权性质的特殊背景和地位而对其违规行为采取纵容包庇或漠然视之的态度? 本文基于2012-2017年我国沪深两市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以公司违规为被解释变量,以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的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数为解释变量,根据上市公司不同的产权性质对样本进行分组,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运用分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管理层权力、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从更广泛的视角考察了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内部防范上市公司违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国企进一步的改革和民营企业规范公司治理提供建议,希望在促进中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良好发展的进程中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1文献综述 1.1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 管理层权力指的是管理层执行自身意愿的能力,以及当公司治理出现缺陷时,管理层所表现出的超出其特定控制权的影响力。根据管理层权力的不同来源,Finkelstein(1992)将管理层权力划分为结构性权力、所有者权力和专家权力[7]。 现有的关于管理层权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薪酬激励、盈余管理、股利派发、企业投资、3
高管腐败和公司现金持有等方面。盛明泉和车鑫(2016)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对高管薪酬激励效果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8]。傅颀和邓川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的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正相关[9]。王茂林,何玉润和林慧婷(2014)发现,管理层权力大小与现金股利支付率高低显著负相关,管理层权力的存在降低了现金股利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10]。周美华,林斌和林东杰(2016)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腐败越严重[11]。杨兴全、张丽平和吴昊旻(2014)发现,管理层权力显著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12]。 由于我国的资本结构较为特殊,因此,研究产权性质对管理层权力的影响显得颇为重要。已有研究表明,产权的属性不同会导致企业管理层权力的来源与作用机制也不同,进而管理层在企业决策中扮演的角色也具有较大差异。苏坤(2017)认为在我国独特的资本市场背景和权力至上的文化背景下,由于股权相对集中造成经理层往往由控股股东指派,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及预算软约束的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往往具有比较大的权力[13]。 1.2关于上市公司违规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前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主要基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内部包括董事会特征、独立董事本地任职、高管之间的裙带关系、高管激励等。蔡志岳和吴世农(2007)认为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和设立审计委员会对约束监督公司行为有一定效用[14]。周泽将和刘中燕(2017)认为独立董事本地任职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倾向与严重程度[15]。陆瑶和胡江燕(2016)认为CEO与董事之间的 “老乡”关系会降低其与董事会之间
的沟通协调成本以及董事会对其的监督效用,使得违规行为更加容易。[16]。Johnson, Ryan 和Tian 等(2009)发现当高管面临更大的激励时,企业发生欺诈行为的可能性更高[17]。外部则指社会资本等。蒋尧明和赖妍(2017)认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上市公司,发生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越低[18]。 1.3管理层权力与上市公司违规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国内直接针对这两者之间的研究还很少,仅有魏志华,李常青和曾爱民等(2017)通过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有可能发生公司违规[19]。除此,傅颀和邓川(2013)认为,管理层权力越大的公司,越容易进行盈余管理[9]。国外学者Khanna V和Kim E,Lu Y(2015)针对美国上市公司通过实证研究发现CEO权力与公司违规的可能性显著正相关[5]。 1.4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的相关性研究 产权性质通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最终控制人的类型确定,在已有的研究中直接探讨产权性质与公司违规的成果并不丰富。在仅有的少量研究中,学者们对产权性质与公司违4
规行为之间的关系持有不同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结论: 一是认为国有上市公司违规的可能性更大,非国有上市公司更能有效控制违规风险。林毅夫和林志赞(2004)的研究表明,国有企业相比于非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的政治负担,比如发展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所以国有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20]。赵璨,曹伟和朱锦余等(2013)认为当为各级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出现违规行为时,监管部门可能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他们需要自己承担一切经营风险,政府并不会为其经营风险或违规行为担责或提供庇护,所以非国有产权的企业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提高公司内部治理质量,控制并降低公司运营过程中各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21]。 二是认为国有上市公司能够有效控制风险,而非国有上市公司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更大。薄仙慧和吴联生(2009)认为国有产权性质对抑制正向盈余管理有明显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出现的风险[22]。另外,国有企业特殊的产权性质和更具优势的背景关系为企业的发展经营连续不断地提供资源和政策便利。相比较而言,非国有上市公司不仅没有这种强大的资源与政策支撑,还要面临巨大的社会生存和市场竞争压力。在这种环境下,非国有企业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甚至采取盈余操纵手段牟取私利,从而自身面临更多的违规倾向和法律风险。 三是认为产权性质与上市公司违规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何杰和王果(2013)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类型与公司违规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23]。 1.5文献述评 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学者在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从违规行为直接实施者的角度寻找违规动因的研究很少,仅有魏志华,李常青和曾爱民等针对关联交易、管理层权力与公司违规做了相关研究[19],但该文献也更强调管理层权力对关联交易与公司违规之间关系的影响。除此之外,在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中,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中管理层权力的来源与作用机制不同,从而其对公司违规行为的发生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影响,现有文献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因此,基于前述研究的欠缺和方向指引,本文认为有必要研究不同产权性质下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的差异及其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这一研究将对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构建与内部监督及对监管部门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