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意义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法律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的“百家争鸣”。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和法学家,他们的思想和理念至今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以儒、道、法、墨为主的各家学说都在尽可能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的发展,其中以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更为有力和深远。
关键词儒家法家法制建设影响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deology on China's Legal Construction//Li Luya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5000year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and in the long history,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culture has deep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especially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when many thinkers and jurists emerged,whose thought and philosophy st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a's modern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Among them,the ideologies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Legalist school have deeper influence.Key words Confucianism;the Legalist school;legal construction; influence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Chizhou University,247000,Chizhou,Anhui,China1儒家思想1.1儒家思想简介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和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
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陈敬刚2011-12-25 16:39:17 来源:《光明日报》古“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一国传统法律文化是该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是指该国在传统社会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积淀的全部法律成果的总称。
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传统社会法律设施为主的器物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古代法律规范、法律技术为主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文化以及以传统法律思想、法律观念为主的心理或意识层面的法律文化。
其中,心理或意识层面的传统法律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传统社会业已形成并在后世得以传承延续有关法和法律现象的群体性认知、评价、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深刻反映出该民族国家传统法律的内在精神及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诉求。
在法制现代化理论中,根据法治生成的基础与来源的不同,世界各国的现代法治可以被归为两类:“内生型”法治和“外生型”法治。
在“内生型”法治国家中,其现代法治系由本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孕育、演化而来,两者之间的继承、传续关系十分明显,在基本精神与价值观念上相互契合、几无差异。
相反,在“外生型”的法治国家,由于其现代法治的生成并非社会内部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借鉴移植、消化吸收他国法律制度才得以确立的,因此,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文化,其现代法治与本国固有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两种异质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将直接影响其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构成其法制现代化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作为一个“外生型”法治国家,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这两种异质法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
我国近现代法制起步于清末修律,其主要方式是移植他国“先进”的制度文化来改造、重塑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以适应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实际需要,即所谓“折中世界大同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沈家本语)。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 伴随着战争的洗礼,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华夏大地上开始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和法,这个过程在时间上是相当缓慢而在程度上又是相当激烈的,国家和法可谓是血与火的产物。
②以战争为手段而形成的国家,以压迫为方式的进行的统治,中国古代法以刑为中心的形态开始确立起来,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各种法律的出现都是围绕着惩罚而定。
总体上可以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早起启蒙阶段;2.成文法及“法治”阶段的传统法律文化发展阶段;3.法律儒家化的传统法律文化成熟阶段;4.法典与案例结合的传统法律文化完备阶段;5.近现代法制出现的传统法律转型阶段。
以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
1.启蒙阶段夏商周上古三代在中国历史上统称为青铜时代,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萌芽时期。
青铜的出现和使用,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标志着史前的结束,原始社会的终结和奴隶社会的到来。
而以征战为主要手段而融合成的国家揭示了中国古代国家与法的直接成因。
由于社会共同体规模的扩大,财富和阶层分化的加速,导致了原来管理部族或氏族内部的原始习惯也就是“礼”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为了确保“礼”的权威必须要与战时所形成的刑罚想结合成了“引刑入礼”。
礼在当时起的作用是约束作用,也是一种规范准则,其强制性远远低于当时的刑,如果说当时的礼是法律性的话那是因为它得到了刑的支持而获得的。
③那么所谓的“出于礼而入于刑”的思想已经确立出来。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开始萌芽。
2.发展阶段春秋、战国和秦朝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重大历史时期,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成文法、法典的编篡以及秦统一国家后所实施的“法治”方针为后世的法律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萌芽阶段进入了发展阶段打下了铺垫。
3.成熟阶段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高度发展时期,自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入法律,到《唐律疏议》的指定颁布实现了礼教与法治的彻底融合,中国古代法治趋于成熟,中华法系就此形成。
儒家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法治的积极影响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是适应特定的历史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它必然具有封建社会的特征,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如:如皇权至上、义务本位、特权法盛行等,这些因素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去甚远,但并不能因此而抹杀儒家法律思想中所蕴含的合理内核。
比如,将法律与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结合,惩罚与教育的互补,保持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等等,这些对于社会的统一与稳定以及环境保护立法等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
而且,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家法律思想也在文化交流与冲突中发展,适应着时代进步的要求,对儒家法律思想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仍然很有价值。
标签:儒家化法律思想礼法治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形成过程所谓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就是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贯彻到立法、司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法律儒家化之开端:《春秋》决狱。
汉武帝时期,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巩固,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这种情况下,最高统治集团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此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既迎合了统治阶级中央集权的愿望,又奠定了儒家在“大一统”中的地位。
《春秋》本是儒家的一部经书, 其文字简单而隐晦,很便于随意的引申附会,用《春秋》的经义解释法律和指导司法实践,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因此,《春秋》成为封建司法实践的指导原则。
汉代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后,亲属相隐便成为汉律中定罪量刑的一项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
因而这一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相应地变为“德主刑辅,礼律融合”。
(二)法律儒家化之深入:以经注律。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割据混战的时期,同时又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能否兼容宪政[摘要]关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能否兼容宪政的问题,文章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解读。
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其次是对宪政的理解,再次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最后浅谈笔者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宪政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宪政;兼容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在本质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构成,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生活方式、以宗法家族为社会组织结构、以权力为核心的政治模式和以农耕宗法性意识形态为社会成因的一种法律文化。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和特征中国法律文化的主要内容一是以家族为基础,伦理贯穿始终,二是皇权至上,法律服从权力,三是奖励“息讼”、“止讼”,追求以德治国,四是以义务为本位,不同的阶级享有不同的权利。
其特征有一方面认为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孔子认为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大于法律,并不是依靠严密的法律或者制度去消除法律和建立“礼治”国家,而应依靠的是“善人为邦”。
治国的首先应是加强统治者的自律,其次才是建设完备的制度。
另一方面认为利用法律的目的是消除法律,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巨大,其中孔子学说的影响最为巨大。
孔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无讼”,“残忍去杀”,即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冲突通过各自的忍让解决,以礼教和德政感化百姓,消除暴力的统治方式。
(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解从上述内容了解到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社会政治结构辅佐以儒教为主的文化体系,孕育了“皇权至上”、“君贵民贱”、“重权轻法”、“重情轻理”、“重义轻利”等一系列人治思想。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人们树立了较为系统的法律观念。
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有些人仍存在法即是刑的观念、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理法观念、情大于法和权大于法的观念,这些都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的选择。
二、宪政的内容与精神所谓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其核心内容是掌握了政权的统治阶级,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经争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和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影响法律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人们的道德行为、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也影响了中国现行宪法中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倡导民主法治: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儒家思想和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念是"仁政理念",即以仁爱之心为基础治国理政。
这
也与宪法中规定的民主法治的原则相契合,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推动社会公正、法治进程。
3. 保护文化传承:中国宪法鼓励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古代文化艺术等。
宪法将传统文化视为一项重要资源和标志,强调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
4. 保护少数民族权益:中国宪法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与利益,包括自治权、宗教信仰自由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倡导和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宗教信仰、习俗传统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与宪法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宪法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原则,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种联系有助于推动民主法治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并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稳定。
浅析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培养社会公众尊崇法治的文化和心理,建立尊崇法治的法治文化,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
在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治建设;现代化一、略论法律文化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法律文化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和问题进入理论研究领域的历史较为短暂。
在世界范围内,法律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为标志。
我国法学界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法律文化的研究。
法律文化指的是一定的国家、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具有相当稳定性的对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施等法律活动所持的立场和方法。
法律文化的结构有两大部分构成:其一是法律文化的表层结构(法律制度文化、显型法律文化),主要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结构和法律设施;其二是法律文化的深层结构(法律精神文化、隐型法律文化),是指法律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
是指内隐在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和法律设施当中并通过这些法律现象表现出来的法律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它指导并制约着这些法律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法律文化中的制度文化部分与精神文化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
一方面,法律制度文化是法律精神文化的制度化形态。
法律精神文化一旦上升到制度文化层次,为国家政权所接受,就开始了国家强制力保障运行的文化过程,产生更显著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法律精神文化是法律制度的反映,也是法律制度文化过程的指导思想。
没有法律制度文化,就不会有相应的法律精神文化,但是,法律制度文化过程一旦离开相应的法律精神文化,就会失去精神动力。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1.法治环境的影响受传统的封建制度、历史文化的影响,的现实法律环境乱象丛生,人们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抱有质疑甚至无望的态度。
走访中的一些同学表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信人而不信法”、“信权而不信法”,“信教而不信法”,很多依照法律程序无法解决的事情,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特别人员或特别权力,权力滥用已经成为污染司法、污染行政、进而影响稳定的严峻因素。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宗教文化、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影响深远。
因而、权利信仰等代替法律信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内的各个角落,使得很多藏区的高校生形成了义务本位、不重视自己权利的传统观念。
在需要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权益的时候,一些同学从主观上不会把法律作为爱护自己的手段,从心理上排斥法律的适用,对法律表现出茫然退缩、犹疑不定的态度。
这是由于在的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形成对法律信仰这种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藏区高校生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缘由之一。
3.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我国的高校生法制教育课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却始终从属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特殊是2021年教育部将《法律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整合后,从2021年秋季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现阶段非法学专业高校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
然而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律学问部分被大幅压缩,只占整体内容的1/3不到,使得一些老师、同学均认为此部分的内容不甚重要,造成了在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的忽视。
高校也不例外,同学们往往针对考试突击背诵课本内容,而对法治的精神与内涵则避而不谈,更加不会对法律信仰进行深化探讨。
4.同学自身的缘由高校校内是一个小的社会,但是这个社会与真实的社会比较,显得更为简洁和纯粹。
现在的高校生经受挫折较少,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熟悉不够深化,理论思维力量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身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校内时,他们的观念势必会受到影响。
从现代法治建设看我国法律文化的变迁摘要: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的变迁决定法治建设和法律文化之间必然会有根本的差异,而文化的惯性力量和传统法律文化自身的一些积极特征,又使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然对传统法律文化有所继承,这使得二者存在暗合之处。
法治,既是一种治国方略和方法,也是一种原则性、根本的治国制度,它还表示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秩序,而从法律文化传统来说,现代法治能够从中汲取的有价值的东西需要好好斟酌。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法律文化;差异法家”以法治国”思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以法律统一社会,强调法律的规范性;二,用法律强制社会,维护君主的政治地位。
”以法治国”回归了先秦法家”以法为本”、施政”一断于法”的思想。
但是,以法治国所侧重者,乃法律工具主义,其实是以法治民,而非现代法治理念所蕴含的人文主义。
与儒学的人治观相类似,法家同样认为法应为君主专制国服务。
韩非子指出治国奉法的原因在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在封建专制王朝下,法治从属于君权君意,是君主独裁、强权政治的手段和方式,充其量不过君主统制臣民的策略、方策。
这样,法治同德治、礼治的推行,在实践上并无实质区别。
”礼”是维持有别的规范,与国家机器相结合便成为治国的工具。
在治国方面,”礼”的含义更多的是指社会行为准则,这时,”礼”所起的是规范作用,”礼”在满足欲望时,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
但是在现代社会,以”礼”制为中心形成的宗法等级观念、特权思想、”人情大于王法”以及”无讼”等法律观念与现代法治产生了强烈冲突,不利于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此两者皆以”尊主安国”为旨归,以”民”为治的对象。
此种”法治”,实不过人治之补充,始终处于人治所需的手段这样一种尴尬处境。
纵观来说,在中国法治近百年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法治观念的更新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观念的更新是促进晚清政治与法治改革的积极因素,也是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面前,中国人为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所做的公开回答。
浅析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沉淀孕育了丰富的法律文化传统,并显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法律文化的代表——《周礼》、《春秋》、《韩非子》、《孟子》、《礼记》等,它们的重要价值在于规定了并保障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益。
在这些法律文化中,集中体现了“德治”、“法治”思想,即治理社会的方法有德行引导的德治和以法律为纽带的法治。
在这些法律文化中,德治和法治是相互依存的,两者相互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理念。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是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益,这种保障不仅仅是法律的外在形式上的规定,也倡导了社会和谐、人际友爱和诚实守信等伦理道德。
在古代,法律文化的传统还侧重于家庭和睦、亲情满意和信任等。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传承中,涵盖了广泛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
所有的法律都有着人本思想和社会利益的导向,牢固的保障了人民权利和社会公正。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视角和目的不同于西方的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的德治和法治思想相比于西方的法治理念,更加强调依法治理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中,法律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管理控制工具,而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反映社会中公平、正义、尊重和维护人权的价值体系。
这种法律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保有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时代,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法治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成为了形成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基础。
应当保持在现代中国的公法和民法制度中传承古代法律文化的精华。
通过这样的传承,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同时,更好地融合现代法治制度和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传统,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中国。
(20121716王梦影)中国古代法制“礼法结合”的评议“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律史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可是说是一个礼教下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法是一种礼教中的法。
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礼与法由分离到对立,进而融合。
其二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构成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和特有的中华文明。
礼治和法治皆人类社会整合之手段。
礼,渊源于原始社会之习俗习惯,其以“人性善”为出发点,主张以张扬人的社会属性以巩固和稳定社会秩序。
而在“礼”变得羸顿乏力时,法便取而代之成为统治阶级手中另一工具。
与礼反是,法自“人性恶”出发,倡以“利”诱民,以“刑”治民。
当然,前述“取而代之”非绝对性,事实上礼不仅影响中国传统法文化之外在特征,且成为其内在精神气质。
“中国古代法渗透着礼的精神。
”礼法结合体现了法与道德之交融,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之统一,强制性制裁与精神感召之互补,因成中国伦理化法律之最主要传统和特征。
礼与法何时开始结合?礼法结合的进程又如何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春秋战国时期,为礼法融合的萌芽期。
第二,秦汉时期,是立法融合确立方向和奠定基础的时期。
鉴于秦朝专任刑罚而覆灭的历史教训,汉初一些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就宣扬“先王仁义之道”的儒家思想来维持统治,主张制订法律,实施强力镇压,又须提倡德治礼乐。
西汉中期“独尊儒术”是礼法融合真正意义上的初始。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礼入律”,许多法律都陆续创订了一些礼法结合的制度,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
第四,隋唐时期,完成和圆熟时期,“一准乎礼”使得礼法结合达到顶峰。
第五,宋元明清时期,是礼法融合模式的重构时期。
第六,近代以来,位立法融合的崩解与当代超越时期。
那么何为礼法结合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寓教于刑——“纳民于正轨”、“以德施政,善待民众,先富后教,先惠后使,先教后杀”、“不教而杀为之虐”。
二.礼刑并用——自汉武帝起董仲舒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成为官方哲学,以此论证“三纲”,作为国家立法原则。
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共性研究[摘要]以当前学界的普遍见解,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创造性转换是我国法制现代化的主要路径,而在中国传统法制的理论与实践中探寻其与现代法制的共通之处,则是所谓创造性转换的前提和基础。
就主权理论而言,作为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的宪法概念,它在现代法制和中国传统法制的不同语境中,实则亦可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到二者的共性之所在,从而为这种法制现代化路径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制;现代法制;宪法;主权法制现代化作为当代语境下的一个重要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已提出,至今仍讨论不休,争议不止。
虽然对它在多大程度上等同于西方化仍无定论,但在今天一般认为:法制现代化并不能通过完全照搬西方法制来实现,更不能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而要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2]以顺应时代要求。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对中国传统法制进行创造性转换以实现法制现代化,其前提和基础首先是在中国传统法制的理论与实践中探寻其与现代法制的共通之处,如果脱离了对这种共性的把握,法制现代化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本文以主权理论为中心,在当代宪法语境中力图寻求中国传统法制与现代法制的共同性。
主权在现代意义上是一个宪法和国际法上共有的概念,意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而宪法语境中的主权,则从构建合法的国家政治权力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一种区别于个人权力的,从属于某个政治体的公共权力。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主权”首先在西方被明确提出,它根源于西方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实践语境,因而主权“最早是西方国家的政治语言。
” [3]现代社会“主权”逐渐发展成一个“全球化”的概念,其所蕴含的观念和价值也已成为今日政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但其浓厚的西方烙印使得我们有必要在西方历史中去寻其发展的踪迹,在西方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沿革中逐步厘清现代法制中的主权观念。
Legal Syst em A nd Soci et y ■■哩黝疆羞盏j竺!!!墅!f叁苎I』圭塾垒浅谈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传统法律文化问题赵岩林摘要中国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宝贵文化资源,但其中也有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想已经构成了实施法治的障碍。
本文从中国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入手,客观评价了传统法律文化的作用,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当前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三种法律文化:以礼入法的法律文化、权力至上的法律文化、国家本位的法律文化。
本文认为必须对传统法律文化进行革新,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扫清障碍。
关键词法治法律文化文化革新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10—02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我们坚定地朝着现代法治国家的目标迈进。
但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却并不一帆风顺,这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不无关系。
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作用。
自2009年起,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以及国家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通知》,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让我们更加有理由重新审视传统法律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实施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足人们从事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和思想模式。
”“它泛指一定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的产物和结晶,既包括法律意识,也包括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们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也有的学者认为:“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它是以往人类法律活动的凝结物,也是现实法律实践的一种状态和完善程度。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
这一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基于封建礼制和礼法体系,以“礼治”为核心价值观,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借鉴。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鲁哀公等圣人提出了“仁政”、“德政”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
随着秦代统一中国,推行了法家思想中的法统一和法制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律令》。
而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入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君臣父子之间的和谐,提倡以“仁”、“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1.伦理与法律的一体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个人的道德操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
3.以和为贵的思想:传统中国法律文化强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尊重智慧与公正的和平解决争端,注重协商与调解,而非以权力和暴力解决矛盾。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视法律的制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现代法律制度建设中为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温床。
2.依法治国的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思想及“仁政”理念,奠定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法律精神的支撑。
中国传统法治的主要特征及当代意义作者:黄少雄来源:《社会治理》 2021年第2期黄少雄 ** 黄少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国传统天道观念赋予传统法治“礼法合治”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法治润饰在浓厚的道德文化范围之中。
礼、法二者相合相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治理范式。
“礼法合治”蕴含执法者的法治修养准则,贯穿于立法、司法、执法各个环节。
“礼法合治”深刻揭示了礼、法与道德教化之间的内涵关系,为传统法治指明了价值方向。
传统法治经验告诫我们,法律离不开道德价值的充实,当代法治建设应注重法律与伦理道德的平衡。
【关键词】传统法治“礼法合治” 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普遍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中的法治是在西方文化传统氛围下,经过社会实践与思想理论相互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完善而来的概念。
这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孕育而生的法治观念,在蕴含一定普遍价值的同时亦刻铸了西方文化烙印。
“中国特色”意味中国法治建设走的是一条饱含中国语境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特点概括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总书记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理模式有明确的解读,该《纲要》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中国传统社会有几千年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经验,有着丰富的德法相辅文化资源。
据《尚书·康诰》记载,周公在康叔赴任封地时谆谆告勉“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治治理原则。
古代礼制与法制的关系及其当代启示论文2019-12-26在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谈及古代礼制,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礼与法的相互渗透,构成了中国特有的礼制化法治社会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奠的宗教仪式,到了阶级社会出现后,逐步转化为相关的法律规范,一定意义上,中国的法制的起源,实际上就是以前的礼制,甚至,礼制的传统,一直在影响着当前的法制规范。
中国古代法制的整个历史,实质上一直在受到礼制的影响甚至支配。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与法制思想,是融合在一起的。
一、中国古代礼与道德的关系“礼”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中国自古就是崇尚礼制的国度,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力远远大于法,而“礼”则成为道德集大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其说“礼”在支配和影响中国法制的发展进程,不如说是“礼”之后的道德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古代礼与法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经历的“礼”“法”之争,实际上是道德与法律谁为主谁为辅的斗争,而才先秦到清末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道德实质上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唐律中有如下说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就是对道德的重要地位所做的有效的阐释。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却无法脱离中国传统礼制,因为传统的“礼”讲述了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规范,也必将会现代法律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借鉴。
三、中国传统礼制与现代法制的重要借鉴“礼”是中国的本土资源,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现代法制的制定,必然脱离不了中国古代的礼制思想,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对现代法制的制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礼与法的界限虽然一直认为,法的起源是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法与礼也有着明显的界限,假如我们将“礼”的本质归入道德规范的范畴,那么“法源于礼”的实质就是法律起源于道德。
法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法律与宗教和道德浑然一体,第二个阶段,法律脱离了宗教,但仍与道德关系密切,第三个阶段,法律开始与道德分化,成为独立的法。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作者:刘凤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5期摘要: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诸侯给争霸的时代,也是言论自由,文化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转型期的状况,各种学说纷纷兴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他们各自坚守自己的学问阵地,推行各自的治国之道,尤其是儒、道、法三家更是各执一词,相互攻讦和吸收,在其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攻击又相互吸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法律思想,为中国法律思想几千年的发展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星光璀璨,本文通过对儒道法三家法律思想进行比较,加深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认识,以期更好地为现世做贡献。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法律思想中图分类号:D9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10-03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治建设也在向前推进,从立法数量就可以看出来,但很多法律执行起来很难。
有很多“先进”的、“现代”的法律难以付诸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这和当今中国的法律发展方向有关。
我国很多法律是从国外移植的,法律的发展“不接地气”。
许多看似美好的法条和制度,在中国现实的社会变得格格不入。
举个例子:根据外国的法律思想,法官应当是中立的,民事案件应该是以“不告不理”为原则的,但是在中国的基层法院,大部分法官是要进行送法下乡活动的,而且有很多的法官并不是像课本上说的那样在法庭中穿着法袍拿着法锤进行审判的,而是深入到人民法庭或者直接进行“炕上开庭”。
这在“先进”法治思想看可能是荒唐的,可是在中国的基层法院却是符合实际的。
所以,笔者认为,法律的制定,法治的推进是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是要和当地的法律思想所匹配的。
推行中国特色的法治,首先要弄清中国特色的法律思想。
下面我们就从儒道法三家法律思想比较中寻找中国特色的法律思想。
一、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是以孔丘(约公元前551-前479年)为创始人的一个学派。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封
建历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华法系,它对中国封建社
会整个过程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向东亚洲各国输出了它精湛的法
律思想和法律制度。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法律理念强大攻势下,中华
法系衰微,但它仍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起作用。目前中国社
会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成败的决定
因素就是我们提出多年的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得到贯彻落实。中国的
法治建设必须在引进西方先进法律的同时,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
化,对它的精华部分用现代的法治理念加以利用和转化,而对于与
现代法治不相容的糟粕必须加以摒弃和改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
法律文化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以及与
此相适应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的总称。 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
的人们对法律实践活动所持有的观念、态度、意识和行为模式的综
合,它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当中,反映了一个特定的群体
对法律运作所产生的集体价值认同。法律文化具有稳定性和承继
性,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也同样如此,它根深蒂固地存在并持续影
响现代的法治建设,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我们法制建设的深度和历
史走向。
1、“礼法兼治”,“德主刑辅”的儒家法文化传统,重视道德的
教化作用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一
直占据统治地位,而儒家的法律思想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
和“出礼入刑” 等原则下实行儒法合流的,“礼”被视为治理国家
和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原则。在“礼”和“法”,“德”和“刑”的关
系上,重视和强调“礼”和“德”的教化作用,“法”和“”刑处
于辅助地位,认为刑罚只能是让人惧怕严酷的刑罚而不敢犯罪,而
道德的教化可使人们对犯罪产生羞耻之心,从根本上放弃上犯罪,
这是因为儒家是从性善论出发,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因后天环境所
致,通过道德的教化可以导人向善。所以中国传统社会以贤人善政
作为政治理想,通过贤人的说教和道德模范作用,引导人们弃恶向
善,对“礼治”,“德治”,“人治”的推崇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对法治
的长久淡漠和轻视。
2、确立并维护宗法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的亲属法伦理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亲属法伦理十分浓
厚,它的具体规则表述有“亲亲尊尊”、“尊卑有别”“孝悌忠信”、
“三纲五常十义”等等,确立了一个森严的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
其中心意思就是把一切人际关系视为家人或亲属之间的关系,要求
对待社会上的各类不同身份的人分别如对待家内尊卑亲疏关系不
同的各种亲属一样。在这样一个强调身份和尊卑亲疏有别的社会
中,“尊亲属”和“卑亲属”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尊亲
属”就可能滥用权利侵害身份卑微,等级低下的社会成员的人格和
权利,甚至侵害“卑亲属”的健康权和生命权。基于身份和等级的
传统法律没有对所有的民众作为同一的个体对待,对不同的出身、
不同阶级的人规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和现代法治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的理念相冲突。
二、中国法律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的吻合与启示
法治就是法的统治,它是自由、公平、正义、秩序、安
全的重要法律价值的集合,法治社会要求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都纳入法律的规制范围,同时要对公
共权力进行制约和限制,对公民的人权和天赋权利尊重和保护,现
代法治形成了三条重要原则:法律至上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原则;人权与自由原则。我将比照这三条原则分析传统法律文化
中与之相吻合的精华部分,并指出对我们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启
示。
1、德主刑辅,法治首先是良法和善法之治
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是汉代以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主流思
想,现代法治固然强调法律至上,法律执行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但是法律首先应该是良法之治,法律至上如果是恶法至上,将对社
会和民众造成巨大伤害,因此法律要接受道德的评价,与人类社会
基本道德和天赋权利相违背的法律不是良法,民众有拒绝遵守的权
利,传统法律文化中道德对法律的评价和制约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
扬的,近年来我们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与民众的基本道德相一
致的法律得到了民众的认同,实效性较好,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较少
阻力,因此德礼入法的传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法律要要以道德的
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为指导,同时随着时间变化对于一些对社会有
重要作用的道德要及时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培养
它,甚至强制民众遵守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比如在欧美各国
的刑法中有很多道德刑法化的规定,用于惩治国民的冷漠、怠责,
怯懦等不道德的行为,主要规定有:(1)关于见他人危难、冤狱不
予救助或不予报告;(2)关于遗弃原无法定义务养护之人;(3)关
于逃避与犯罪作斗争之责任;(4)关于其他道德犯罪。这些道德刑
法化的规定中国传统法律中也有类似规定,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刑法
中却把这些作为较高的道德水准,未能上升为法律强制人们遵守。
2、“亲亲尊尊”的亲属法伦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法治建设有积极
作用
现代法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把所有的民众作为平等
的个体对待,不能基于身份、出身、阶级等对民众规定不同的权利
和承担不同的义务,相同情况给予相同对待,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对
待,这是现代法治的应有之义。但是传统强调亲亲尊尊的亲属法也
并非完全是糟粕的东西,它重视人伦亲情,重视家庭和睦,强调亲
属之爱的基础性、崇高性和正当性,反对以物欲害亲情,主张国家
政治应像家庭生活一样有人情味,反对暴政,主张给人们更多的保
护亲属的权利,主张责人们以更多的敬爱亲属的义务,甚至认为在
国家利益和亲属利益发生冲突时倾向于保护亲属的利益,不重视亲
属之爱,没有家庭的和谐与和睦,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没有扎实的
根基,人不爱自己的亲属,互相之间不谦让,也就很难爱他人并谦
让于社会。这是人的本性所决定。 人们感情的指向是一个由近及
远的过程,人都是先爱亲属才能爱他人,所以我们在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对亲属的权利义务应有别于非亲属的权利义
务。对家的责任应有别于对国、对社会的责任。
三、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虽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
是其长期以来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证明是十分有用的,而且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思想也传播到了周
边国家,对于当时的周边国家法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
有些优秀的法律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这些国家法律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为我国现代法治的
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献参考:
刘作翔:论法律文化〔j〕。法学研究,1988,(1)16.
王谋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现代法治资源》,《宿州教
育学院学报》,2005年 3月第 1期
范忠信:《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