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思想史论文1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历史论文汉武帝范文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统治下的汉朝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在其在位期间,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政治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的统治效率。
他实行了中央一元化的制度,取消了诸侯国,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使得国家的政治稳定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其次,在经济上,汉武帝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并鼓励民间商业,使得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开拓南方的土地,推行水利工程,使得南方成为了汉朝的经济中心。
最后,在文化上,汉武帝注重教育,提倡儒家思想,推崇孔子思想,使得国家的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他还支持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鼓励文学家和艺术家,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
总之,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汉朝的辉煌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还开发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对外交流和文化交流。
他还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人才的成长,使得国家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对外征战方面,汉武帝统一了南蛮地区,镇压了匈奴的威胁,加强了对北方边疆的控制,为汉朝的安全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然而在历史学家看来,汉武帝在位期间也有一些弊政,比如他的王莽改制失败导致社会不稳定,农村地主对农民压迫加剧等。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君主,对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武帝的治理思想和改革措施影响深远,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发展经济文化,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的执政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
汉武帝的时代,被称为“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历史论文题目选集历史学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叫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
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
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史学论文可作为选题的关键词有很多,如:史学理论、史学思想、历史叙事、年鉴学派等等。
下面为大家精选了120个历史学方向论文选题,包含中外研究,供相关专业同学参考。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美国历史课程能力目标比较研究2、民国“历史研究法”研究3、中国电视剧的历史学批评4、埃里克·方纳史学研究5、海因里希·格莱茨史学思想研究6、霍华德·津恩的史学思想研究7、约恩·吕森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从民族话语建构到阶级话语建构9、唐宋动物灵异观念研究10、20世纪20年代北大史学社会科学化改革新探11、流变的风景:民国福州籍历史学家形象研究12、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史学思想研究13、历史学师范生实习备课研究14、论彼得·诺维克对美国历史学职业化的阐释15、布罗代尔的经济史观研究16、纳粹德国时期《历史杂志》“反犹”思想研究17、文学与历史的跨界:海登·怀特的转义诗学研究18、皇权与国运兴衰视角下的宋代内藏库研究19、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20、海登·怀特历史叙事理论研究21、历史学数字化转向:工具、方法和模式变革22、论美国学者列文森的中国学研究模式23、海登·怀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叙事性重释24、美国现代中学历史课程嬗变研究25、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26、当代美国大众传播史学研究27、伯纳德·贝林与美国教育史学28、唯物史观视域下安克施密特历史哲学研究29、中国公共史学兴起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与思考30、中国社会史的一种解释31、20世纪80年代的史学方法探索研究32、中学生历史意识建构研究33、麦考莱史学思想研究34、中西“诗史关系”论之比较35、20世纪80年代“史学与现实关系”讨论再研究36、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家主体理论建构研究37、约翰·富兰克林·詹姆逊史学实践研究38、詹姆斯·福特·罗德斯史学研究39、论改革开放后刘大年的史学理论研究40、海登·怀特诗性历史哲学理论研究41、论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史研究42、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43、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44、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的环境史学思想及其评析45、文学中的国变众生相46、林希逸三教融合思想研究47、年鉴学派史学范式与雅克·勒高夫的新史学实践48、论视域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中西比较史学的重要意义49、现阶段襄城县高中历史教育现状调查报告50、美国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新走向51、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52、法国年鉴学派研究53、宋朝外交运作研究54、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55、论卡罗·金兹堡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56、人性、历史与冲突57、林·亨特新文化史研究59、中国博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历史考察60、早期基督教史学探析(公元1-4世纪初期)61、论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62、底层史学与劳工研究63、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64、1978-2012年中国大陆心理史学研究65、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思想研究66、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67、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纲要68、试论二十世纪之前的美国历史撰述与国家认同69、从学术共同体的角度探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70、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教师叙述客观性问题研究71、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研究(1946-56年)72、美国公共史学的研究领域与理论方法73、年鉴学派早期“文化—心态史”研究74、中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75、论普罗柯比史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践76、“罗斯”名称的起源与古罗斯国家的形成77、美国进步主义时代专家参政现象研究,1900-192078、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功能试探79、卡尔—埃尔顿论战述评81、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82、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83、“务实的实在论”—阿瑟·丹图历史叙事理论研究84、年鉴史学派的跨学科方法论85、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86、伊格尔斯的跨文化史学史研究87、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88、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学者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发展89、魏斐德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研究90、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91、历史学语境下的影像意义转换92、民国学术传播中的《燕京学报》研究93、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模式下的预设与生成策略研究94、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95、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96、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97、历史事实的结构98、翦伯赞的史料观及方法论探析99、浅谈覆盖律解释模型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困难100、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评价101、试论近代历史语篇的语言变化102、唯物史观及其指导的历史学在20世纪中国的推进历程103、浅析学案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4、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105、波普尔历史思想再探析106、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简论107、宋代城池建设研究108、宋代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初探109、宋代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研究的基本问题11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111、李则纲《史学通论》的史学思想研究112、汤普森的文化研究113、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哲学探索114、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115、漫游者的权力:朱天心小说研究116、年鉴学派与西方史学科学化117、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118、现代新史学理论建设研究119、柯文中国历史研究述评120、论台湾的台湾史研究(本文完)。
浅谈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的转型中国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史学,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近现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所造成的危机日益严重,史学开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趋势。
史学的变化总是与客观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近代以来,救亡图强,挽救民族危亡的现实,从外部刺激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趋势,但这不具备传统史学转型的全部条件。
史学的真正转型时期是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是中国史学转型的重要时期,是传统史学步入现代史学的开始。
中国传统史著存在严重的缺陷,最突出的一点是仅注重政治,于民主、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所忽略,即使史林双璧《史记》、《通鉴》也不能例外。
究其原因,除了如吕思勉所说与作者系士大夫有关外,更主要的是符合以“资治”为目的的封建社会的需求。
五四时期,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不断丧权辱国的现状,中国传统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关注现实,关注外部世界,传统史学在内外夹击下走到了尽头。
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中国传统史学一直或隐或显地受到经学的束缚与支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史学长期以来受到经学的影响。
戊戌时期康有为等人将今文经学发挥为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其中融入了西方外来的思想观点。
周予同认为:“给予转变期的中国新史学以转变的动力的今文学,其自身已含有外来文化的因素了。
”【1】五四时期,经学走向终结,史学有了其新的发展过程。
范文澜认为经学趋于灭亡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原因,缺乏统治者的支持;二是自身的原因,“它有夺取对方武器的传统本领,虽然新民主主义的武器欢迎任何人采用,可是阶级性质限制了它,使它没有勇气去夺取或采用。
”【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的呼声使经学失去了以往神圣的光环。
陈寅硌在1935年为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做的序中说:“近二十年来,国人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其论史之作,渐能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有以合于今日史学之真谛。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
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
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占据教材一席,基本原因是:行文的需要,即着作文字在铺陈过程中不得不提及的人物。
如"上篇综述";的以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为代表22位古代人物,就是出于回顾中国文明由盛而衰的需要;耆英、伊里布被提及是因为他们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如第一章中反复提及的慈禧、李鸿章,第二章反复提及的光绪、康有为,第三章反复提及的孙中山、袁世凯,中篇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反复提及的蒋介石、毛泽东,以及下篇各章反复提及的毛泽东、邓小平,主要是因为描述他们的行为或者介绍他们的着作、思想而反复提及。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蒋介石——蒋介石姓名:学号:关键词:蒋介石性格对政治生涯影响摘要:由于任何时代具体的社会生活都是异常复杂评价历史人物固定的限制一个适用于万世不变的公式性的标准。
评价历史人物,不仅要看其阶级性,更重要的还要看个人素质。
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如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家庭教养、传统道德观念和知识文化素质等等。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个人都是一定阶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任何个人的活动,都受到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和社会阶级斗争形势的制约与规定。
因此,研究和评价历史人物,对他们进行阶级分析。
以阶级成份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标准便极容易否定中国历史上一切卓越的历史人物,造成民族虚无主义,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中国历史上对社会进步有过积极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差不多都属于剥削阶级。
回避中国传统道德观对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消极影响。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
浙江奉化人。
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
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
蒋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是受到歧视的。
他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
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
奉化有旧历新正参拜宗祠后分芝麻糖的习俗,但蒋介石小时候不肯按次序领糖,要抢先。
经别人阻止后,竟倒地弄得满身污泥,然后往人群中乱钻,别人只好让他先领。
又据蒋介石同学蒋周兰的女儿玉英说,蒋介石在私塾读书,不守规矩,遭塾师打手心,但还未打着,就已倒地打滚哭闹。
浅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以明束农民起义为例,说明历史研究要遵循爱园斯坦的科学研究方法,注意因果关系、时间先后等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世界史著的译介和输入,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是近代中国,一批学人从西方学术作品中译介过来的,对我国史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介绍了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的输入,何炳松的学术原宗程朱理学,留学美国后,受西洋史学影响,提倡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吸取西方史学的长处,抉发传统史学的精微,为中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标签:史学史;史学理论;世界史著;何炳松1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的历史很长,地域广袤,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尽相同,经常有新的东西出现。
因此,研究和学习历史,一定要有重点,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兼顾到各方面是不可能的,必致挂一漏万。
历史研究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一样,也有一个科学方法问题。
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找出可以用之于社会科学的规律。
过去,爱因斯坦曾告诉他的学生三句话:一、因果律不能颠倒;二、时间不能倒过去;三、将来不能影响到现在。
凡是搞科学研究的人都要牢牢掌握这三点。
我们认为学历史也是这样:1.1因果关系不能颠倒;1.2时间先后不能错乱;1.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能用后来的发展附会当时。
在技术科学中,某些方法,在历史研究中也适用。
如在技术改革和研究中,每讨论一个问题,都要从对你的整个事业有无作用着眼,然后把问题分成若干小的单元,再从三方面加以研究:一、这个选题是否必要,能否取消它?二、能否和别的题目合并?三、能否以别的东西取代它?研究历史,这个方法也适用。
如研究明末农民起义时的“荥阳大会”,这就要先看如果不搞它行不行?如果行就不必搞了;如果不行,那就要再看能不能和别的题目合并起来搞?如果认为也不行,那么再看能否用其他更宽的题目或更细的题目取代它,从而就可以证明“荥阳大会”对明末农民起义的发展是个关键。
应当广泛联系,从各个方面都来比较一下,然后决定是否研究这个问题和怎样研究。
浅谈毛泽东与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赵梦论文摘要: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不仅饱含他本人的心血,在史学思想和编纂体系上,还与毛泽东的支持和关注密不可分,这使得这部通史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
与以前的经学史研究旨趣相比,范文澜到延安后学术研究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为学术而学术”的经学式研究转向为现实斗争服务。
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之中。
有人说:“范文澜所著《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继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丰碑,开启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系统地研究和叙述中国历史的新时期。
”[1](P169)还有人赞誉说:“曾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的中国历史,在当代中国史学界的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2](《中国通史简编·前言》)而他之所以在该领域起到奠基作用,除本人的学术修养外,与毛泽东的支持和关注也密不可分。
一、毛泽东是范老编纂《中国通史简编》的启蒙者有人说:“40年代初,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处在关键时刻,中国人民迫切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获得充分的民族自信。
编着全新的中国通史成为时代的需要。
”[3]范老正是于此时到达延安。
1940年1月,范老来到延安,主持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工作,与毛泽东相见并亲切交谈,开始了他们长达30年“学术知音”的友谊。
范老的《中国通史简编》是当时党的理论宣传的产物。
此时,“党中央正准备在全党整风,肃清‘左’倾教条主义的思想影响。
毛泽东一再号召全党,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2](《中国通史简编·前言》),而范老长时期研究历史,就成为编纂中国通史的最佳人选。
有人说:“毛泽东希望他组织研究室人员编写一部供干部学习用的通俗中国历史读本,字数要求在15万左右。
范文澜回去后即作了布置,这就是《中国通史简编》的编纂起因。
”[4]具体写法采用毛泽东“夹叙夹议”,编纂过程也充分尊重作者意见,而指导思想则是毛泽东的观点。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内容提要】“人文主义”是humanism的译名。
在中国,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
目前,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
本文对“人文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并有所辨析。
【英文摘要】The paper borrows"humanism"from West to illustrate Chinese class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The enlightening trend of thought happen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should be properly called humanism,which was representedby Li Zhi,Tang Xian-zhu,Dai Zhen,Cao Xue-qin andso on.Although humanism trend didn't producerevival of literature as occurred in the west,it originated modern culture in China.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over the understanding of"humanism"in Chinese academia.A lot of scholars summarize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even thespirit of Chinese culture as"humanism".This paper defines the word"humanism"necessarily and makes some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红楼梦/曹雪芹humanism/humanity/A Dream of Red Mansions/Cao Xue-qin近一些年,中国学术界使用“人文主义”一词比较多,而且相当普遍地认为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近代历史论文1000字侵略已经来临了。
他们带来了比你更先进的科技成果,而你还在农耕时代,你将会被打。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历史论文1000字,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历史论文1000字篇一《论学习西方是近代中国的主流》摘要: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在与外国烈强的抗争中,表现出来的实力只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
而后来,中国是怎么样在这低迷中走出来呢?他们这时候才真正的意识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别,不再生活在“我央央大国,地大物博,汝等都要臣伏在我国之下!的梦中了。
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军事,科技,思想。
中国在一步步的追赶外国的步伐。
从一次次难得的机会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维新运动等一次次旧与新的思潮的冲击,“五四运动,创办《科学》杂志等都是在探索中进步的。
关键词:中国近代中国社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主流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近代的中国,是内忧外患的中国。
近代的中国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中国,他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他也是因西方国家而崛起的。
他本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他偏于一禺,但是世界不允许这样的国家存在。
于是,他被拉进了全球化的浪潮中,他已经不只是他自己了。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从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1撰写道德与法治或历史与社会学科小论文一篇(3000字左右)历史是一门既不同于自然科学也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既是它的自身,又是自身的对象,它虽然与哲学似乎完全不同,但它所具有的反思性质即它自身的超越却与哲学无异。
正是这种超越性使它具有超文化性,从而为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的比较提供一个共同的研究平台,历史的自身、历史的重写、历史研究、对重写历史与研究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反思即是性质上的同一,又是形式的同构,它暗示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的共同基础,历史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所达到的深度可以把中西哲学带到了一种互补的境界。
历史与哲学历史总是多重意义的: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成为了现在的历史事实——这首先是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的历史,然后是指包括文化遗迹和史料中的历史,再就是由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这就是一般意义的被表达的历史,最后是有关历史理论包括关于历史研究,史学观点和方法、关于历史的哲学思想等等,但这一切最终也是都是历史即人类自身的历史。
时间意义上的过去的历史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过去的存在比现在的存在更令人困惑,在哲学上更加困难,比如XXX对存在与时间的描述就给读者一种梦境中的挣扎般的印象,但是,虽然时间意义的存在问题如此困难,但至少现在的存在在理性的思想中却是确实的,XXX说:“我思故我在。
”现在的存在因理性的思想而被自觉,或者说在理性的思想中因自觉而被证实,这句话是人类理性的自我意识最终从朦胧时代挣脱的句号,也是人类自身存在的理性自觉自身开始的问号,它宣告了人类从历史的觉醒进入到了思想自觉的时代。
对于历史来说,这意味着历史的真正意义不能离开历史的时间性本质,但是过去总是以被表达的重写方式成为有意义的历史,因此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相信有两种历史,基于时间的过去的历史即历史的存在和基于表达的历史即被历史学家重写的历史或称之为现在中的历史,他们留下了过去的存在问题去折磨哲学家们,但是他们并不能逃脱历史哲学,因为基于时间的历史最终包括了现在,人们无法区别存在在历史时间之中的现在与在现在之中的历史存在,它的最高形式就是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在现实思想中的历史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历史的反思或反思的历史,这种历史存在的超越同时性是历史和历史哲学所透露的世界最重要的秘密之一。
2023年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一、评分标准:二、特点:历史小论文:小是受高考时间限制,字数100字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论文指使用史学观点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等一般包括题目,论点,论据,论证。
是高考历史要求最高一种题目。
三、要求1、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题板块知识2、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3、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辩证法论证等能力。
四、写作原则1、题目要求简练准确体现中心思想;2、论点一般不是考生自己提出避免争论错误,而是从所给材料提炼归纳概括,论点提炼要求直接开门见山,简练准确,本质新颖,这是写好小论文前提与关键,也是难点。
要求学生的历史专业性,史学观点感知,归纳概括能力。
3、论据是史实,史论结合是写好小论文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实论证观点,把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
要求界定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专业。
4、论证是写作思路,要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衔接性。
让人感觉自然,思路清晰,过渡性强,没有拼凑感。
5、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模式一般使用总分总写作段落层次:第一段观点要准确新颖10-30字第二段展开30-60第三段10-20回扣升华6、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误区只提观点是对错,不提炼观点;或超越材料提观点;或观点不清楚不会史论结合,没有史论结合或简单的观点或孤立的史实;或史论结合的不自然不默契思路不清,天马行空,没有逻辑五、历史小论文写作步骤第一步: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精炼,要响亮新颖。
第二步: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以史实论证观点,以观点分析史实。
做到史实和观点默契结合。
第三步:做一个精炼有力的总结,形成一个结论,进行理论升华。
六、高考小论文写作示范1、主题提炼类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朱希祖的学术经历与史学思想谈及“新史学”,时人首先会想到梁启超。
梁启超一直被学界认同是我国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
受其号召和影响,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走进史学界,相关论著也相继出现,成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起源。
然而,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第一人,其实并非梁启超。
最早从学科意义上探讨史官、史家、史学等史学史基本内容的人是朱希祖。
朱希祖(1879-1944),字逖先,浙江海盐人。
其父为朱永檠,以教书为业。
朱希祖幼年随父在家塾读经史,十四岁父亲因病去世,从此承担家中重任,边刻苦学习边谋生挣钱。
之后,朱希祖先后考中秀才与廩生,以授徒讲学来维持家中生计。
然而,清末时局的动荡令其改变了求学之路,他开始习学英语,在1905年的浙江官费选派百名留日师范生的考试中中第。
后赴日本东京留学,专修历史,走上治史之路。
本文就朱希祖的学术经历与史学思想进行考察,总结其治学成就与特点,展示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的地位,客观评价其在民国史学界的作用与影响。
一、学术经历(一)从章门高第到入职北大朱希祖东渡日本后,开始留学生活。
1908年师从章太炎,与钱玄同、马幼渔、沈兼士、周作人等成为最早的“太炎弟子”,“常至民报社,别在大成学校请本师讲授经子及音韵训诂之学”。
由于他勤奋治学,颇为章太炎所青睐与栽培。
章太炎《自定年谱》中写道:“逖先博览,能知条理。
” 起初,朱希祖等人均追随章太炎以小学为主要研究方向。
之后,朱希祖将研究方向转为南明史与戏曲,而他的南明史研究也是受到章太炎的影响而发端。
1909年朱希祖归国,与鲁迅等人一同就职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讲授文学史。
1910年,朱希祖应嘉兴中学监督范古农之邀,前往嘉兴中学任教。
这期间,朱希祖与章太炎多有书信往还,学术也大有进境。
辛亥革命后,朱希祖被选举为故乡县民事长,推新政,办学校。
1912年3月,又应沈钧儒之邀,前往浙江省教育厅任职。
1913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国语读音统一大会,以审定国音的基本音素。
与会代表意见纷纷、各执己见,主要的三派分为偏旁、符号与罗马字符。
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念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念深受儒家学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观。
在古代历史中,中国人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的认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利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念在这些方面的具体表现。
一、对历史的认知在中国古代,历史被视为师道之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具有深刻的意义。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可以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以指导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历史认知中,重视对朝代更迭和王朝兴衰原因的研究。
这种认知源于儒家学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类社会的兴衰变迁与自然界的规律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古代历史学派注重通过历史研究来总结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经验,以应对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挑战。
二、对史料的理解和利用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强调对史料的理解和利用,这与当时史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古代的史学主要体现为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纪传体在于记载个人事迹,而编年体则以年代为单位来叙述历史事件。
在史料的理解上,中国古代历史学家重视对史料的辨析和鉴别。
他们注重以实证的方式来验证和分析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借此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
同时,史学家们也善于利用不同种类的史料,如史书、碑刻、铭文等,来完善自己的研究,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古代中国人对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评价往往与儒家伦理观念紧密相关。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这在古代中国人的历史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儒家伦理观,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是一种道德评价。
他们对于身居高位的君主,主张将人君与天命联系起来,即君权神授,以凭借这一观点来评价君主的得失和品德。
同时,历史学家也注重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批评来激励后人追求崇高的品德和道德。
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念深受儒家学说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对历史的认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利用、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
④重人事而不宜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
中国史学思想史论文
简论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
——以《文史通义》为研究中心
姓名:姜莹莹
学号:1011114127
专业:10级历史学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简论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
——以《文史通义》为研究
中心
摘要:章学诚是清代方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集中在《文史通义》中
关键词:章学诚方志学思想
清代是中国方志学大发展时期。
清代方志学的发达,源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
《大清一统志》的编修,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庞大的文化工程。
为配合《大清一统志》的修纂,各州县也逐渐形成了地方志60年一修的传统。
现存清代的众多方志,正是这项文化工程下的产物方志数量的激增,无法掩饰当时方志学家们所面临的困境,“前志难觅”是众多方志编撰者不约而同地感叹这到底是清代方志学的不幸,还是大幸,很难断言。
但可以肯定是,由于缺少传统约束,加之官方的重视,以及众多著名学者的鼎力加盟,清代方志学的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
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章学诚是清代方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与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中国史学理论史上的“双璧”。
他在史学和方志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文史通义》,此书始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35岁,但直到他逝世前全书仍未写完。
下面就以《文史通义》为中心,简要来论述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
一、“志属信史”
关于方志的性质,历来学者多坚持是“地理专书”,清代考据大家戴震尤其认为应将修志归入考据范围,章学诚反对这些观点,他主张方志相当于古代列国之史,他说:“地理之学,自有专门,州郡志书,当隶外史”,详细的来说是“郡县志乘,即封建时列国史官之遗,而近代修志诸家,误仿唐宋图经而失之者也。
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注谓若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
是一国之史,无所不载,乃可为一朝之史所取裁”[1]。
章学诚从“方志”名称的起源,
来论述它属于史书。
据史书记载,周朝外史掌的“四方之志”,指当时诸侯国史,这种地方性的史书成为后来方志的滥觞。
先秦时对“方志”无统一的称呼,上面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都指地方诸侯国史,章学诚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方志。
章学诚还驳斥了有人将方志“误仿唐宋图经”的说法。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诏令地方地方编纂方志呈上朝廷,这是我国官修全国性区域史的开端,为说明地方情况,常以图文并存的形式制作文件,这就是“图经”,最早的图经以图为主,用以表示某地区山川物产,配以文字说明,这就是“经”,章学诚认为方志不是图经,他认为:“若夫图经之用,乃是地理专门……是方志之与图经,其体截然不同,而后人不辨其类,盖已久矣。
”[2]
章学诚在此指出,因方志与图经“其体截然不同”,后人认为它们是一回事是“不辨其类”,他坚持“志乃史体”,并将史书分为几类: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人之史。
传壮志述,一人之文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3]。
所谓“天下之史”即指国史,综记全国;“一国之史”就是方志,专载一方。
他还讲“志乘为一县之书,即古者一国之史也”。
既然方志是“一县之书”、“一国之史”,就不应当仅局限于地理内容。
《文史通义》中说“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
譬之人身,事者其骨,文者其肤,义者其精神也”[4]。
章学诚强调方志是从《春秋》传下来的,它的记事如同人骨,文辞如皮肤,义理如精神,方志的价值应与国史相同,他从方志的发展历史论述其属于史书:方志一家,宋元仅有存者,率皆误为地理之书;明代文人见解,又多误作应酬文墨;近代渐务实学,凡修方志,往往侈为纂类家言……(有人认为)方志纂类诸家,多是不知著述之意,其所排次襞绩,仍是地理专门见解。
他认为宋元明人对方志的认识是错误的,清人认为方志是“纂类诸家”,仍认为方志是地理专书,也不对,他的结论是:“志属信史”,对方志的性质作了历史性的总结,为时人和后人承认。
二、“经世致用”
章学诚提倡经世之学,主张所学知识要为了实事,这是他学术思想十分进步
的一个方面,他认为学者“必求当代典章以切于人伦日用,必求官司掌故而精于经术精微,则学为实事而文非空言”,反对“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的学风,这对于清初令人窒息的繁琐的考据和空言心性的清谈、禅理,是一个较大的思想解放,章学诚尤其主张修志为了“经世致用”的宗旨。
首先,他倡导修志要为社会教育服务。
他说:“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
《史记》好侠,多写刺客畸流,尤足令人轻生增气况天地间大节大义,纲常赖以扶持,世教赖以撑柱乎!”[5]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章学诚当时谈到的是封建伦理教育,但是今日修志,应当发挥其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作用,道理是一样的。
可以说,向人民进行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知识技能教育,仍是现代方志的主要功能。
其次,方志还负有为国家修正史及为史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方志内容针对某一地方,尽其特色,收入志内,详细深入,为国史所取裁,成为我国史家必备的史料。
我国的不少史书著作,有的以方志的记载为史料,有的就是在方志的基础上删加而来。
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说“方州虽小,其所承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
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籍资于百国宝书”[6]。
章学诚认为修国史需根据方志取材,就如孔子作《春秋》以各国史书为素材,他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详细的阐述了这个道理,里面讲“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
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着能择善而无憾也。
谱牒散而难稽,传志私而多谀。
朝廷修史,必将于方志取其裁,而方志之中,则统部取于诸府,诸府取于诸县,亦自下而上之道也。
然则州县志书,下为谱牒传志持平,上为部府征信,实朝史之要删也。
”[7]
三、“方志分立三书”
章学诚在多年的修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总结出欲撰好方志,必须“分立三书”的原则,他对“三书”解释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学,而始可以通古人之遗意也。
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
三书相辅而行,阙一不可合而为一,尤不可也。
”[8]。
这里,章学诚讲的“三书”、即“志”、“掌故”、“文征”。
“志”是方志的主体,
就是“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掌故”相当于会要、会典,目的在于既使志书做到简洁明要,又使重要的档案史料得以保存,它是在志书之外将有关的档案文献编纂成的史料汇编,与志书相辅而行;“文征”则类似文鉴、文类,选择反映本地风土民情、“合于证史”的诗文。
按照章学诚的“方志分立三书”的理论修志,既可以防止之书内容重叠杂乱,又可以避免疏忽遗漏重要内容,使修志工作可以依据一定的原则,按照成熟的体例模式撰修,这对于充实方志的内容,保证方志的质量,极为有益,因而,章学诚的这一理论,是对于中国方志学发展的杰出贡献,也是他方志学理论的精华所在,他的这一理论产生,标志着中国修志体例的完备和方志学理论的成熟,同时也是对旧方志学体例的革新,为之后中国修志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史家法度”
章学诚认为方志是一个地方的历史,修志应该遵循史家修史的原则和方法,方志所反映的“政教所施,经要所重”都应该在方志中反映出来,这即是修志时的“史家法度”。
他重视的是方志与国史应当严名分,二者不可混淆,应载于国史的帝王后妃,就不应当记载于方志,否则,就名分混淆。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有一些具体理论和方法:
第一,仿纪传正史之体。
第二,详今而略古,详后而略前。
第三,州县设立志科。
第四,列人物而为传。
尤其是“州县设立志科”这一项非常有助于地方档案史料的保存,而且就设志科提出了相当有益的建议。
这些都反映了他深厚的史学修养和卓越的史学才能。
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是对中国古代方志学理论的总结,也为当今乃至以后的地方修志提供了理论指导。
注释:
[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二·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第88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二·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第880页,同上
[3]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一·州县请立志科议,第588页,同上
[4]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二·修志十议,第843页,同上
[5]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二·记与戴东园论修志,第870年,同上
[6]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一·方志立三书议,第573页,同上
[7]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一·州县请立志科议,第588页,同上
[8]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外篇一·方志立三书议,第571页,同上
参考文献:
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2、吴怀祺主编、王记录著,中国史学思想史·清代卷[M],合肥:黄山书社,2000年版
3、刘耿生,论章学诚《文史通义》的方志学思想[J],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