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二、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三、消息: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

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

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五、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课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从新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二次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

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

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

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

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

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

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

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 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二、背景简介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

1.了解新闻的结构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

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2.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

(1)听录音,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

(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

握新闻的内容。

v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v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v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

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

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

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

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

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二、引导学生理清结构。

1.阅读思考

|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2.学生自由阅读,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

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教师明确: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教师明确: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教师明确:

三、深入探究

1、分析标题: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征?

简洁、概括。其中“百万”、“横渡”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

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熟悉电头及其作用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

3、分析导语

4、分析主体部分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石政府拒绝和平”?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四、分析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品析新闻的特点。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它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本报北京4月16日讯(记者范绪峰)今天上午,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努阿曼·扎拉勒博士应邀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并作题为“中埃文化和面向21世纪的中埃关系”的演讲。

扎拉勒大使在演讲中回顾了中埃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希望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能够代代相传。大使称中埃两国的璀璨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并着重对21世纪中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关系作了展望。

演讲后,大使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张建明共同为在人大展览馆举办的“尼罗河畔——埃及艺术、文化展”揭幕。

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个字)

课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补叙作用。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导入

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

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

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

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

首次颁发。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颁发( )挪威( ) 遗嘱( ) 渗透

( ) 炸药( ) 仲裁( )

2、词语

【遗嘱】【渗透】【建树】

【仲裁】【卓有成就】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导语都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五、品读课文

1.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把奖金颁发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五大领域,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

2.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那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我觉得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解除了成千上万人的病痛,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3.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课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

2、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教学重难点:

补叙作用

二次

教学过程

备课一、精读课文

(一)、层次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概括了新闻所报道的主要内容及

诺贝尔奖的由来。

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报道了当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以及有关诺贝尔奖的知

识。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

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

实可靠,报道及时。

二、2. 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

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

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

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三、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

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2. 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三)研读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得主领

域成就

伦琴物理

学发现X射线

霍夫化学化

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

贝林生理学或医学

奖血清疗法

普吕多姆文

学诗歌创作

邓南特和

平红十字会

帕西和

平法国国际仲裁会

科学进

步和平

课题:“飞天”凌空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翘首”“悄然”“屏息敛声”“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等词语的读音和含义。2.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3,感受中国健儿在运动场上的精彩瞬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提高阅读新闻的能力。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二、文本链接

1.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

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

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

2.敦煌壁画: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

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

飞天。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或播放音频朗读,思考:

这篇新闻特写报道的主要事实是什么?

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赢得女子十米跳台金牌。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本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跳水动作的“妙极”。

四、课文精读

1.文章开头写她站在10米高台的姿态,为什么还要写“白云”、写“飞鸟”?

用白云、飞鸟衬托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2.在这篇新闻特写中,作者扣住吕伟跳水时的一个片段进行描写。

(1)作者分三步描写了吕伟跳水的动作,哪三步?

走路、腾空、入水。

(2)选用准确的动词,口述吕伟跳水的过程。动词的选用有什么特点及作

用?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紧接着,向前翻腾一周半,在空中转体三周,插进碧波之中。

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突出了动作的舒展自如。(3)“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吕伟凌空的姿态比喻为“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是中国艺术中的精品,是中国人的骄傲,用它为喻,生动地展现了吕伟姿态的美妙,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与文题相呼应。

(4)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

①“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展现了吕伟入水动作的轻盈、迅速、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②本段中写到了观众的反映,还写了“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吕伟动作的迅速、轻盈、完美。

3.课文结尾写到一个外国记者的表现、观众的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烘托出吕伟这一跳的完美,也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五、写作特色

1.新闻性强。

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吕伟赢得10米跳台冠军的新闻事实。

2.描写细致生动。

文章选取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片段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起跳——腾空——入水,动词选用准确,描绘细致逼真。

3.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

(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动作疾如流星”、“像轻盈的、笔直的箭”等。

(2)侧面烘托。

开头以“白云”“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沉静自若。结尾用外国记者“跳起来”、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不已”从侧面突出吕伟这一跳的美妙。

课题:一着惊海天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了解我国航母及舰载机概括。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

瀚 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 3、重

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也形容广大或繁多。娴熟:熟练

4、背景介绍: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

着舰试飞。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

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

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

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

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

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

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

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着”和“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

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4、研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突出而又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紧张而又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读12-15段的对话描写体会简洁的语言描写和详略的处理。

对话描写,语言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时,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5、第三部分,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文章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描写表现了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第四步:拓展延伸

1、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情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采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作业:一课一练特写镜头描写法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镜头描写

板书设计:

自豪、爱国一着惊海

最新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 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 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五个板块六个单元,这是从以往教材的 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教材编排有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几个模块。六个单元是指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体裁把入选课文分为六个单元。该教材有以下突出 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24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新闻阅读;二单元,为人物传记;三单元,文言文单元;四单元, 散文;五单元,说明文单元;六单元,文言文单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每个单元 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课外古诗词背诵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 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 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 名著导读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 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爱学习,尊敬老师,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但也有少数 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 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 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四、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 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读 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 读书看报的习惯。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 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 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 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词语汇总

部编版八上语文1-6 单元生词汇总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 绥靖(suí jìng)要塞(sài)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 阻遏(è)聿(yù)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 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凌(líng)空翘(qiáo)首轻盈(yíng) 由衷(zhōng)悄(qiǎo)然屏(bǐng)息敛声 眼花缭(liáo)乱震(zhèn)耳欲聋 第4课《一着惊海天》 凛冽(lǐn liè)默契(qì)镌(juān)刻 桅(wéi)杆娴(xián)熟殚(dān)精竭(jié)虑 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 畸(jī)形不逊(xùn)绯(fēi)红发髻(jì) 芦荟(lú huì)驿(yì)站教诲(huì) 芋梗(yù gěng)汤杳(yǎo)无消息 油光可鉴(jiàn)抑扬(yì yáng)顿挫 第6课《回忆我的母亲》 佃(diàn)农仪陇(lǒng)溺(nì)死 私塾(shú)和蔼(ǎi)妯娌(zhóu lǐ) 庚(gēng)子哭泣(qì)豪绅(shēn) 衙(yá)门蛮横(hèng)慰勉(wèi miǎn) 不辍(chuò)劳作 第7课《列夫·托尔斯泰》 胡髭(zī)长髯(rán)蒙昧(mèi) 粗糙(cāo)正襟危坐(jīn)鬈发(quán) 侏儒(zhū rú)黯(àn)然失色滞(zhì)留 犀(xī)利粲(càn)然锃(zèng)亮 广袤(mào)无垠乡绅(shēn) 第8课《美丽的颜色》 燥热(zào)炽(chì)热炼制(liàn) 窒息(zhì)骤雨(zhòu)吹嘘(xū) 咽喉(yān)熔化(róng)残渣(zhā) 沥青(lì)荧光(yíng)轮廓(kuò) 第三单元 第9课《三峡》 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 沿溯(sù)飞漱(shù)御(yù)风 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 长啸(xiào)郦(lì)道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 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要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í)港 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 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 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3.重点字词 凌(líng)空翘(qiáo)首轻盈(yíng)由衷(zhōng) 悄(qiǎo)然屏(bǐng)息敛声眼花缭(liáo)乱震(zhèn)耳欲聋

2020年最新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大全

八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消息二则》 1.文学常识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 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港(d í) 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明(yù)锐不可当(dāng)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 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 第3课《“飞天”凌空》 1.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3.重点字词 凌空(líng)翘首(qiáo)轻盈(yíng)由衷(zhōng) 悄然(qiǎo)屏息敛声(bǐng)眼花缭乱(liáo)震耳欲聋(zhèn) 第4课《一着惊海天》 1.文学常识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流露出作者强烈的自豪之感。 3.重点字词 着陆(zhuó))凛冽(lǐn liè)默契(qì)殚(dān))精竭(jié)虑 镌刻(juān)桅杆(wéi)娴熟(xián) 第二单元 第5课《藤野先生》 1.文学常识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文体:回忆性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沉的怀念,同时

(完整word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第一课《消息二则》 溃退kuìtuì泄气xiè qì督战dūzhàn 要塞yào sài 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业已yè yǐ 锐不可当ruìbù kědāng 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颁发bān fā遗嘱yízhǔ建树jiàn shù巨额jùé 仲裁zhòng cái 第三课《“飞天”凌空》 凌空línɡkōnɡ翘首qiào shǒu 酷似kùsì潇洒xiāo sǎ轻盈qīnɡyínɡ悄然qiǎo rán 由衷yǒu zhōnɡ新秀xīn xiù屏息敛声bǐnɡxīliǎn shēnɡ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 如梦初醒rúmènɡchūxǐnɡ 第四课《一着惊海天》 桅杆wéi ɡān 浩瀚hào hàn 娴熟xián shú咆哮páo xiào 紧绷jǐn bēnɡ镌刻juān kè一丝不苟yìsī bùɡǒu 白手起家bái shǒu qǐjiā殚精竭虑dān jīnɡjié lǜ 第五课《藤野先生》 挟jiā樱花yīnɡhuā绯红fēi hónɡ宛如wǎn rú掌故zhǎnɡɡù落第lu? dì畸形jīxínɡ不逊búxùn 匿名nìmínɡ诘责jié zé 呜呼wūhū凄然qī rán 教诲jiào huì深恶痛绝shēn wùtònɡjí 油光可鉴y?u ɡuānɡk? jiàn 杳无消息yǎo wúxiāo xī 抑扬顿挫yìyánɡdùn cuò 正人君子zhènɡr?n jūn zǐ

第六课《回忆我的母亲》 溺爱nìài 佃农diàn nónɡ劳碌láo lù私塾sī shú 周济zhōu jì宽厚kuān hòu 仁慈rén cí连夜lián yè 慰勉wèi miǎn 不辍búchuì任劳任怨rèn láo rèn yuàn 为富不仁wéi fùbùrén 第七课《列夫·托尔斯泰》 脸颊liǎn jiá黝黑yǒu hēi 粗糙cūcāo 崎岖qíqū平庸pínɡyōnɡ滞留zhìliú愚钝yúdùn 器宇qìyǔ蒙昧ménɡmèi 缰绳jiānɡsh?nɡ轩昂xuān ánɡ酒肆jiǔsì诚惶诚恐chénɡhuánɡchénɡkǒnɡ胆怯dǎn qiè 鹤立鸡群hè lìjī qún 正襟危坐zhēnɡjīn wēi zuò 入木三分rùmùsān fēn 藏污纳垢cánɡwūnàɡòu 第八课《美丽的颜色》 微妙wēi miào 燥热zào rè 沥青lìqīnɡ骤雨zhòu yǔ窒息zhìxī吹嘘chuī xū荧光yínɡɡuānɡ 筋疲力尽jīn pílìjìn 和颜悦色hé yán yuè sè 第十三课《背影》 迂腐yūfú 擦拭cāshì搀扶chānfú 交卸jiāo xiè 狼藉lánɡjí游逛y?u ɡuànɡ赋闲fùxián 簌簌sùsù 踌躇ch?u chú马褂mǎɡuà蹒跚pán shān 颓唐tuítánɡ琐屑suǒxiè 触目chùmù伤怀shānɡhuái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整理版)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1、《消息二则》包括《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作者都是毛泽东。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诺贝尔(1833—1896),瑞典(国)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是1901年12月10日,地点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是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3、《“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记叙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1.7秒,体现了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爱国情。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一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宏大场面,表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了热烈赤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这则评论针对在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的公祭日,即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以隆重仪式悼念死难者同胞的新闻事件而写。 6、《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他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7、《回忆我的母亲》是篇叙事散文,作者是朱德,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8、《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伟大的悲剧》。托尔斯泰,俄国作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9、《美丽的颜色》的体裁是传记,描写的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_波兰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作者是她的小女儿艾芙?居里。 10.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在文中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12. 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了《齐春秋》。本文虽名“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实际上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②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是与散文相对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讲究对仗工整,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也称“骈俪文”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纯WORD版,可以任意修改) 1消息二则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

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五个W)是: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即“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整体分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教科书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为依据,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体系结构与主要容 八年级语文上册6个单元,包括5个以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为主的阅读单元(与七年级教科书各单元一致)和1个活动探究单元,同时在各单元穿插安排“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容,并新增“口语交际”专题。 (一)阅读与活动探究单元 阅读单元的组织仍然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板块。所选主题均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容易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和读书的欲望,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与七年级淡化文体、强调阅读方法不同,八年级教科书比较注重文体特征,以实用性文体(如新闻、传记、演讲词等)的教学为主,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以散文为主的文学作品。古诗文集中编排在第三、六单元,以容主题归集,兼顾文体,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大致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呈现梯度,并注意前后呼应。 在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选文的经典性与时代性结合、作业系统的结构与基本特点等方面,八年级教科书与七年级教科书保持一致。 本册书安排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形式呈现,各单元任务安排情况列表如下: (二)写作专题 八年级教科书中的写作专题主要有三方面容:一是继续培养一般写作能力,如“语言要连贯”“表达要得体”;二是各类文体写作,如传记、游记、读后感等;三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与七年级教科书一样,写作题目力求灵活多样,并注重搭建台阶,突出支撑性和指导性。 八年级教科书写作专题安排表如下:

2017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2017年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 第一课 kuìtuìruìbùktdāng xièqìdūzhàn jiān miaj?kuìyào sài ( ) ( ) ( ) ( ) ( ) ( ) ( ) suíjìng zǔèguǎn xiáxiāo hào fùyúwán kàng cuīkūlāxiǔ ( ) ( ) ( ) ( ) ( ) ( ) 第二课 bān fāzhòng cái yízhǔjùéjiàn shù ( )( )( )( )( ) 第三课 líng kōng qiáo shǒu kùsìxiāo sǎqīng yíng yǎn huāliáo luàn rúmèng chūxǐng ( )( )( )( )( )( )( ) yóu zhōng qiǎo rán bǐng xīliǎn shēng ( )( )( ) 第四课 wéi gān hào hàn xián shúpáo xiào jǐn bēng juàn kèbái shǒu qǐjiāyìsībùgǒu ( )( )( )( )( )( )( )( ) dān jing jiélǜ ( ) 第五课 yìzhàn jiàohuǐjìzhùlúhuìpiyjiàn j?xíng nìmíng ji?z?fyi h?ng búxùn ( ) ( ) ( )( ) ( )( )( ) ( ) ( ) ( ) yǎo wúxiüo xi shyn wùt?ng jíy?u guüng ktjiàn yìyáng dùn cu?q?rán ( ) ( ) ( ) ( ) ( ) 第六课 diàn n?ng zǔjínìsǐláo lùs?shúyám?n hèng mán búchu?láo zu? ( )( )( ) ( ) ( )( ) ( )( ) zhóu l?h?mùchāi yìqiün xǐkuün h?u wai miǎn w?i fùbùr?n r?n cízhōu jì ( ) ( ) ( ) ( ) ( ) ( ) ( ) ( ) ( ) 第七课 húzīchángránquánfàyǒu hēi zhìliúyúdùnjìn gùxuān ángxīlìzhūrú ( ) ( ) ( ) ( )( ) ( ) ( ) ( ) ( ) ( ) jiǔsìgān gàzèng liàngjiǎzhòucàn ránàng ránqìyǔchìrèliǎn jiádūnshí ( ) ( ) ( )( )( ) ( ) ( )( ) ( ) ( ) yīliǔliǔcūzhìlànzàocángwūnàgòuyùyùguǎhuānhèlìjīqúnzhèngjīnwēi zuò ( )( )( )( )( ) ( ) 第八课 jiǎn lòu zào razhìx?chu?xūfèi téng yān h?u r?ng yachùmùdu?bùwyi miào ( ) ( )( ) ( )( )( )( ) ( )( ) ( ) zh?u yǔlìq?ng j?n pílìjìn h?yán yuasa ( ) ( ) ( ) ( ) 第九课 lǜe wúquēchùch?ng yán diézhàng tíng wǔyafyn xīyuayán sùzǔju?wáng mìng jíxuün ( )( ) ( ) ( ) ( ) ( ) yùfyng bùyǐjíytsùtuān huíq?ng dao ying fyi shùq?ng r?ng jùn mào qíng chūshuüng dàn ( )( )( ) ( )( ) ( )( ) xiāng líng yán sùcháng xiüo zh?yǐn ai zhu?n ( ) ( )( ) ( )( ) 第十课 g?ng tán wúsajiüo hu?xiüo wu jiüng xiych?n lín jìng yuax?rìyùtuíyùjiazǎo xìng ( )( )( )( )( ) ( ) ( ) yùqíqízhěsuìzhìwai qǐn ( ) ( )( ) 第十一课 piǎo bìtuān jíxuān miǎo líng líng yīng yīng qiān zhuànyuān fēi lìtiān kuīgǔwàng fǎn ( ) ( ) ( ) ( ) ( )( )( )( ) h?ng kyshàng bìj?ng lún shìwù ( ) ( ) 第十二课 shǔgu?jūyán zhyng p?ng xiüo guün h?u jìyün rán xǐyǐb?mù ( )( )( ) ( )( ) ( )( ) ( ) 第十三课 Jiüo xièbyng süng júzi j?ng yíng yūfǔsuǒxiazhàlán chüi shǐláng jípán shün sùsù ( )( ) ( )( )( )( )( ) ( ) ( )( )( ) chóu chútuítáng shìqùchān fúfùxián yóu guàng mǎguàchùmùshāng huái ( ) ( )( )( )( )( )( )( ) 第十四课 dàzhān zi wài ke chuíliàn zhǔzǎi juàn dài qiúzh?p?suōnán mùxiùqíào rán yüzh? ( ) ( ) ( ) ( )( )( )( )( )( ) ( ) ( ) ju?jiàng wti àn wǎn rán qián z?àn zhǎng tǎn dàng rúdǐyün yün yùshuìwúbiün wúyín ( ) ( )( ) ( ) ( ) ( ) ( ) páng yìxi?chūbùzh?bùnáo miào shǒu ǒu d?küi ktn ( ) ( ) ( ) ( ) 第十五课 azhìgūjìzhàn lìbiün yuán w?i b?cíyǔjiùchǐr?ng máo màn yán diüo xiaxǐdí ( ) ( )( )( ) ( )( ) ( ) ( )( )( ) ( )xìng wai byi wyi fán zhíb?n lín shyn yuün x?ng chan niúdú ( ) ( ) ( ) ( ) ( ) ( ) ( ) 第十六课 zhàbìxiéxiān yúlíba jīzōng gédiào yāo he mùnián tái hén lián mián búduàn ( )( )( )( )( )( )( )( )( )( ) qíng wai mìzüzüsōng máo zhái zhüng mùji?sh? 1

2018新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 教学目标: 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X k B 1 . c o m 社戏鲁迅(板书) 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

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新课标第一网 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从“第二天”到文末) 七布置作业 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1消息二则 【导学目标】 1.学习读新闻的方法。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和结构。(重点) 3.能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难点) 4.感受人民解放军的排山倒海、 所向披 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 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报道。新闻便成了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可真是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新闻,它们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溃.退(kuì)荻.港(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3.背景介绍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文体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作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依据内容需要,可有可无。 (3)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