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宋词译文及鉴赏答案《念奴娇·过洞庭》这一首宋词是由张孝祥所写的,全词将清奇壮美的景色,与词人的主体人格相一致,达到一种宠辱皆忘,物我浑然不分的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词吧。
《念奴娇·过洞庭》作者: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注释】1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2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3风色:风势。
4琼:美玉。
5着:附着。
扁舟:小船。
6素月:洁白的月亮。
7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8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9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10孤光:指月光。
11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12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13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14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15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16万象:万物。
17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18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念奴娇·过洞庭》【作品简介】《念奴娇·过洞庭》由张孝祥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八百里洞庭篇一:游洞庭五首游洞庭五首七五九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
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
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
②、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
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
③、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④、湘君,湘水之神,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
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
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
见《水经注》。
)(长沙城在秋日的黄昏下更显得落寞孤寂,作者不远万里来到洞庭湖旁边不知湘君墓在何处想去悼念一下。
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
】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2]:①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②赊:赊欠。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李白(其时遇赦,重获自由)、贾至(与李白同时的作家,以散文著名;其时贬官为岳州司马)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了一组(五首)七言绝句。
组诗原题为《陪族叔邢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以上选其第二首。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
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
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
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首句写景,同时点出秋游洞庭事。
“南湖秋水夜无烟”,初读平淡无奇,似是全不费力,脱口而出,实则极具表现力: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
念奴娇过洞庭诗歌鉴赏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念奴娇过洞庭诗歌鉴赏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这首《念奴娇》就是张孝祥的代表作。
公元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
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介绍: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
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
父亲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
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1 洞庭湖文化与文学系列之一 ——宋词洞庭湖意象研究 袁志成1* 李智美2 (1湖南城市学院中文系 湖南 益阳 413000 2隆回周旺中心小学 422000)
摘 要:宋词洞庭湖意象渊源流长,有动态与静态的洞庭湖,有整体或复合与个别或局部的洞庭湖,往往与其他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共同表达词人的思情意绪。作为一个文学符号,洞庭湖意象亦传达了宋代词人特有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洞庭湖;意象;宋词;文化透视
在宋代词人词作中,意象纷呈,有千娇百媚的花、欣欣向荣的草、参天大树、布满星空的月夜、语意盈盈的燕子、黄鹂、令人魂牵梦绕的柳絮等,构成了词作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份,词人亦借此触景生情、感叹人生。因为词人赋予它们独特的情感,所以得到后世词学研究者的青睐。与此相比,拥有着潇湘神话屡次出没于宋词当中的洞庭水府意象少人关注。洞庭湖文化源远流长,亦是浪漫主义楚辞文学的发祥地。在宋代,诸多词人多次以洞庭湖为意象,抒写家国之思、手足之情。洞庭湖意象在宋词中的形成可以说是洞庭湖文化对词学渗透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拟从洞庭湖意象渊源入手,对宋词洞庭湖意象展开分析,从而探讨洞庭湖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一、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 洞庭湖意象源远流长,洞庭湖真正以意象出现在诗词当中有着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最初出现在《庄子·天下》:“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淮南子》卷八:“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庄子》与《淮南子》皆散文体,此之洞庭湖还未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意象。作为意象的存在,洞庭之名应出自于诗歌。屈原《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二篇写湖湘水神故事,其背景正是洞庭湖。屈原诗歌中的洞庭湖是主人公活动之地,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洞庭湖亦仅仅作为背景而出现罢了,对于全文的诗意诗境未有任何辅助作用,更谈不上意象了。洞庭湖作为诗歌意象出现较早,南朝诗人阴铿《渡青草湖》曰:“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接湘阴县界,即今洞庭湖东南面,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常与洞庭
* 作者简介:袁志成(1977—),男,汉族,湖南隆回人,文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是古代诗词。
李智美(1979—),女,汉族,湖南隆回人,隆回周旺中心小学教师。 2
湖并称。后青草湖与洞庭湖连成一体而不分,故时以洞庭称之,时以青草称之。此处即指洞庭湖。唐代以后,因洞庭湖的壮观阔大而常常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之一。田园诗人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宿青草湖》云:“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浆依农事,邮签报水程。”唐温如《宿青草湖》云:“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星河。” 以洞庭湖为主体意象的词作,最早恐怕是唐代白居易词《渔父》:“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此处青草湖即指洞庭湖。唐人徐坚《初学记》:“青草湖一名洞庭湖。”1无名氏《渔父》:“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唐代因诗歌的盛世而对雄伟壮观的意象颇多关注,然而唐五代词风格偏绮丽、柔靡,故以洞庭湖为意象的词作还不多见。
二、宋词洞庭湖意象的形式构成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简而言之,即意与象的组合,它不是单纯的叠加与组合,而是指创作主体将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形象思维投射于客观物象,使情与景交融于一体。白居易《金针诗格》:“诗有内外意境,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针诲之类是也;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通过检索《全宋词》,笔者发现以洞庭湖为意象的词作高达百余首,包括异名同指,如青草湖、云梦泽等,这需要对词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才能加以确定。 洞庭湖进入宋代词人的视野,不像代表着中国诗人特殊的时间体验的黄昏,也不像代表亘古不变的月亮在词人心中独特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意蕴,而是以洞庭湖之阔大受到词人的青睐,一开始并没有像其他意象一样带有词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张孝祥《浣溪沙》:“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侯置《水调歌头》:“拂拭苍崖苔藓,一写胸中豪气,渺渺洞庭宽。”洞庭湖意象有其独立性,但其真正获得生命的永恒却在于它并不孤立封闭,而是与其他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意象即整体意象,或动如猛狮,或静如处子,或春风拂面,或秋意凉凉。杨艳梅说:“在宋词中,意象不是‘意’与‘象’的简单叠加和组合,‘意’和‘象’的交融契合凝聚了词人对物象性态和类属的识别和选择,以及与‘意’对应、熔化的审美联想和哲学思辨。”2 1、动之洞庭湖 宋词中的洞庭湖以其动感十足展现在读者面前,雪浪翻滚、惊涛拍岸、潮涨 3
潮落皆展示了洞庭湖壮观奇伟的一面。如: 王以宁《感皇恩》:“千古洞庭湖,百川争注。雪浪银涛正如许。” 王以宁《虞美人》:“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洞庭湖上银涛观。” 康与之《喜迁莺》:“梦想洞庭飞下,散入云涛千顷。” 朱敦儒《西江月》:“且喜面前花好,更听林外莺新。瓮头清辣洞庭春。醉里徐行路稳。”2、静之洞庭湖 宋词洞庭湖意象不仅以其波澜壮观闻名暇耳,还以其静如处子令人陶醉。洞庭湖的静一般体现在其波涛之静,也有以远岸之笛声衬托出洞庭湖的宁静,还有以洞庭湖与烟、月、雨等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象群时,同样描写了其静谧之面。如: 曹勋《鹧鸪天》:“枫落吴江肃晓霜,洞庭波静耿云光。” 刘过《沁园春》:“波涛静,泛洞庭青草,重整兰舟。” 张炎《南楼令》:“隔水声何处笛,正月满、洞庭湖。” 张孝祥《青玉案》:“万斛离愁休更诉,洞庭烟棹,楚楼风露,去作为霖雨。” 李祁《南歌子》:“雾雨沈云梦,烟波渺洞庭。” 张炎《台城路》:“倒影虚明,洞庭波映广寒府。” 王安礼《潇湘忆故人慢》:“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 叶梦得《念奴娇》:“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沧海沉沉。” 3、秋之洞庭 宋词中虽然有诸多风花雪月的情景,但是感伤仍然是其主旋律。如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做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极易引人感伤不已,何况是宋代心灵最为敏感的词人。因此,洞庭湖的秋景亦成为宋代词人表情达意的意象之一。如: 张抡《朝中措》:“沙明波净小汀洲,枫落洞庭秋。红蓼白苹深处,晚风吹转船头。鲈鱼钓得,银丝旋脍,白酒新酌。一笑月寒烟暝,人间万事都休。” 袁去华《水调歌头》:“苹末西风起,橘柚洞庭秋。” 沈唐《霜叶飞》:“霜林凋晚,危楼迥,登临无限秋思。望中闲想,洞庭波面,乱红初坠。” 叶梦得《永遇乐》:“洞庭波冷,秋风袅袅,木叶乱随风舞。” 袁去华《柳梢青》:“天接沧浪,晴虹垂饮,千步修梁。万顷玻璃,洞庭之外,纯浸斜阳。” 倪称《念奴娇》:“素秋向晚,正洞庭木落,疏林凋绿。” 宋代词人笔下的洞庭湖秋景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展示出来,如“枫落”、“橘柚”、“霜林”、“乱红”、“秋风袅袅”、“疏林凋绿”等刻画了洞庭湖秋美如画。然而,相对于词人眼中的秋景洞庭,春景洞庭就逊色多了。全宋词当中真正写春景 4
中的洞庭湖也就寥寥几首。如辛弃疾《念奴娇》:“洞庭春晚,旧传恐是,人间尤物。”即使写的是春景洞庭,仍给人的感觉是愁绪万分,全无春景欣欣向荣万物复苏时的活力。朱敦儒《西江月》:“瓮头清辣洞庭春,醉里徐行路稳。”
三、洞庭湖意象的文化透视 洞庭湖意象构成了宋词中重要的组成要素,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审美意蕴。同时,宋代词人借助于其他物象组合而成新的意象群体创造新的艺术世界。卡西尔说:“艺术王国是一个纯粹形式的王国”,而“这些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诉诸感觉的。”3洞庭湖意象群亦是如此,其所蕴含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停留在洞庭湖之景,还有怀古叹今、思乡怀人等。如陈与义《忆秦娥》:“移舟来听明山雨。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陈与义善于营造孤凄而幽美的意境,白头孤客于烟雨时分望湖怀古。此处怀古的内容不可探知,但从一“孤”字可想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王琪《望江南》:“飘泊未还家。西塞山前渔唱远,洞庭波上雁行斜。征棹宿天涯。”此词主题鲜明,“飘泊未还家”即已暗示词久飘在外,思乡之情已悄然升起。这时洞庭波上的一行大雁南飞,点燃了词人思乡情绪的火把。 宋词洞庭湖意象的生成与传统文化因素及时代趋尚息息相关。在南宋以前,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心以北方为主,故洞庭湖所在地在统治阶级眼里乃荒蛮之地。故不受欢迎的文人墨客常常被贬谪地此或更南的岭南而经过洞庭湖。洞庭湖以其博大胸怀、有容乃大吸引着无数文人志士驻步停留。楚国时期的屈原游洞庭而投江以身殉国;唐代孟浩然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以表积极入世情怀;诗圣杜甫飘泊洞庭时有《登岳阳楼》悯农忧民;北宋改革诗人范仲淹遭贬谪时有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洞庭湖传统文化因素为其进入宋代词人词作当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在现实生活中,北宋词人屡遭贬谪,最为有名的数苏轼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了。南宋社会政治文化南移,洞庭湖已不再像以前成为南蛮之地,而是众多词人学者游历之处。故洞庭湖意象群体迅速大量地进入词人视野。
小结 洞庭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孕育着楚地千千万万子民,以其深厚的文化影响着洞庭湖文学。宋词洞庭湖意象只是洞庭湖文学冰山一角,但其意象的形式构成独有特色,动静皆宜,以秋景为主。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或怀古叹今,或思乡怀人,皆给洞庭湖披上了传统的人文色彩。特别是贬谪文人临洞庭而登高望远,更是让洞庭湖成为文人学士释放自我、畅想未来心中的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