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2013-2014学年上《教育学》

一、选择题:2’*10

1.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P15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P30

3.洛克,《教育漫话》P30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P30

5.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元教育学P35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个体因素P94

7.学校教育的特点:目的性,专业性,系统性.,基础性P104

8.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目的观,社会本位目的观,人文主义目的观,科学主义目的观

P128

9.“五育”之间的关系: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联系,它们共同构成我国的全面发

展教育。其次,各育又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每一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P142

10.城市学校的三种类型,拉丁文法学校,读写学校,女子学校P188

1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P192

12.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P194

13.教育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复杂性,协作性,创造性,长期性P225

14.两种对立的学生发展观:“外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洛克,赫尔巴特。这一观

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为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教师可随意地根据自己的目的向学生施加各种影响,控制学生的发展方向,把教育过程看成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强行灌输的过程。“内发论”学生发展观,代表人物:卢梭,杜威。这一观点突出了学生内因的作用而否定贬低外因的作用,把学生看成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主体,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动力,不凭借外力帮助就能形成和谐的社会行为,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学生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P260

15.泰勒,目的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P297

16.课程改革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P306

17.教学理论的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P328

18.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P362

19.我国学校的徳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

价法P378

20.道德认知发展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

发展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P384

二、辨析或者简答题(5’*4+6’*5)

1、教育与经济文化的关系(辨析)(P57)

(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

1、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3、经济发展制约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

4、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内容与手段。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知识就是力量。

3、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中国古代四书五经。

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

2、教育万能论是否正确(辨析)(P42)?

代表人物:

1、柏拉图:《理想国》,理想与正义的国家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建立。

2、洛克:建立在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3、爱尔维修: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手段;教育是人成长的决定因素。

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影响深刻且系统。能发掘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潜质,使之获得快速发展。从而加速了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的局限性:

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需要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教育只能利用开发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却不能改变他们的遗传素质,只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却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大环境。

认为学校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教育救国”,这种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过于高估了教育的作用。

3、环境决定论是否正确。(辨析)(P99)

该说法片面。

对的点: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有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举狼孩的例子)

②相对于遗传素质,后天环境对人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且不同环境的人存在发展差异(可举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人的发展环境)

③环境影响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山村孩子踏实勤恳,城市孩子善于交际。物质水平高,人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

错的点:

④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虽然环境对认得发展有很大作用,但是环境不能决定一切。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对环境做出反应,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发展结果也不一样。)

4、广义与狭义的教育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上说,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5、德育的概念:(P355)

德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思想和政治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6、德育的过程的定义:(P361)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品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7、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P268资料卡片)?

8、学生群体的作用(P264)

(一)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群体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群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二)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1、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班级环境、活动、舆论、良好的群体氛围。

2、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1)同辈群体为学生社会化提供必要条件;

(2)同辈群体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3)同辈群体为学生平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同辈群体为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环境;

(5)同辈群体还有负功能发生矛盾,制造班级混乱等。

3、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榜样的力量。

4、学生群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凝聚力高的群体,其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承担更多的群体责任;其成员的特点必然影响到学生群体。

9、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P89)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分为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教育一定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切不可拔苗助长。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

期和老年期。教育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征展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指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二是指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平衡。

因此,教师要了解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并抓住时机,加强教育力度。

4、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①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②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

③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

5、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0、我国教师的权利:

1、教育教学权。即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科学研究权。即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3、管理学生权。即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权利。

4、获取报酬待遇权。即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

5、民主管理权。即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

6、进修培训权。即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11、道德认知发展论的内容:(P384)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两难故事法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水平1――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阶段2)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至功“好男孩-好女孩”定向;

阶段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

阶段6)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有助于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12、中国书院的特点:(P184)

定义: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是封建教育制度下与官学并存的高级形态的私学。特点:

(1)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自我完善。

(2)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

(3)注重学生自修和教师指导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4)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

13.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P347

●1、帮助确定情境。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

●2、探索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确定问题,教师接受并澄清学生的情感。

●3、发展洞察力。学生讨论问题,教师支持学生。

●4、计划和做出决定。学生设计最初的决定,教师澄清可能的决定。

●5、整合。学生形成进一步的见解并做出更积极的行动,教师给予帮助。

1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P139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培养“劳动者”

●4、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15.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P111

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16、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P331

创立者:布鲁纳

1)理论基础/教学观:结构主义方法论和认知心理学观;教学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

设法安排有利于发现各种结构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结构。”

2)发现学习法的含义: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习”本身要比“学会

什么”来得重要;

3)发现学习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

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

4)发现学习的要素:

●1、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

●2、探究解决方案

●3、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

●4、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

17.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P308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论述题:(15’* 1)

1、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P279)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后,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就教育内部而言,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求教师: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

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爱是灵魂、原动力、点点灯光。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的交往不断深化后得。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备用:

(什么是师生关系)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

3、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4、有助于优化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的特点和类型)P275

1、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1、社会关系

2、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2、教育关系

3、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心理关系

2、德育方法中的榜样示范:P379

定义: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的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类型:(1)伟人的典范;(2)教师的示范;(3)学生的样板。

五、案例分析题:(15’*1)

一般涉及德育原则或者师生关系

1、德育原则:P364(可能是陶行知的四块糖案例)

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首倡)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2、知行统一的原则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

(2)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要善于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2)要使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马卡连柯首倡)

(1)教育者要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可能性要充满信心;

(2)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6、照顾年龄特点和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德育。

7、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

(1)校内各方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德育影响要一致;

(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一致;

(4)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2、师生关系(同论述题要求)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教育学》网上考试题库(附答案)

《 教育学》课程网上考试题库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 )。 A )王夫之 (B )孔子 答案:B 、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 )《师说》 (B )《颜氏家训》 (C )《学记》 答案:C 、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 )《普通教育学》 ( B )《爱弥儿》 答案:A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守原则是()。 A )因材施教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C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类的全部艺术”。 A )《理想国》 答案:B 、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 ( (C )朱熹 (D )颜之推 2 ( (D )《进学解》 3 ( (C )《教育漫话》 (D )《民主主义与教育》 4 ( 5 ( (B )《大教学论》 (C )《教育漫话》 (D )《大教育论》 6 ( A )杜威 答案:B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发展。 A )教育规律 (B )教育价值 答案:D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B )夸美纽斯 (C )布卢姆 (D )布鲁纳 7 ( (C )教育现象 (D )教育问题 8 ( A )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C )凯洛夫的《教育学》 (B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D )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B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教育现象 ( B )教育方针 9 ( (C )教育政策 (D )教育 理论 答案:A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 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 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4.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5.教育通常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D ) A.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文化教育; B.社区教育、校园教育、家乡教育 C.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D.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6.教育的目的是谁来决定的?( B ) A.父母亲;B.教师;C.教育部官员;D.执政党 7.现代教育最显著特征是:( D ) A.教育的法治化B.教育的均衡发展

C.教育的公益性增强D.教育的普及化 8.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可以说教育具有:(A.时代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 9.学校教育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0.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 A )。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 1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B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12.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 D 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13.“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 C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14.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B.《论语》C.《大教学论》D.《普通教育学》 15.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B )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16.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B )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中(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的(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