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鱼类名录
- 格式:docx
- 大小:40.40 KB
- 文档页数:10
云南鱼类名录
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
俗称:白鱼、抗浪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
产地:仅产于云南抚仙湖。
特征: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整个身体轮廓成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圆呈浅弧形。吻尖,口亚上位,下颌前端的突起与上颌的凹陷不甚显著,无须。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鳞小,在腹鳍基具两枚相互重叠的细长腋鳞,侧线在胸鳍上方徐徐向下弯折。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个体小而纤细。
习性:喜水质新鲜、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游泳迅速,抗风浪能力强,为中上层鱼类。平时栖居开阔的敞水面。主食枝角类、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
现状:鱇浪白鱼为抚仙湖的特产鱼类,曾是该湖主要的经济鱼类,占全湖渔产量的60%以上。80年代中期,由于星云湖引进银鱼,其从与抚仙湖相通的隔河大量涌入,银鱼的食性与鱇浪白鱼相似,占据了鱇浪白鱼的生态位,再加之大量使用小规格丝网捕鱼、酷鱼滥捕、过量捕捞、水质环境恶化,导致数量急剧下降,接近濒危的边缘,市场价格一度攀升至500-2000元每公斤,全湖渔产量不足数百公斤。199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通过对鱇浪白鱼进行人工授精孵化、人工饵料培育和筛选、人工驯养繁殖及其鱼病防治等一系列研究使这一珍贵鱼种得以保护,为抚仙湖该鱼种的增殖回放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价值:鱇浪白鱼是中国特有鱼类,为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其肉细味鲜美,刺软,鳞小,香味可口,腌制成干品,放置一年不变味。可供烧、烤、煎、炸食用,别具风味,为鱼中的上等佳品。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俗称:金线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
产地:仅产于云南滇池。 特征:体侧扁,头背面平直,中部稍下凹,头后背部隆起。吻端尖,口次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眼中等大,在头侧的前上位。须2对,吻须和口角须等长或前者稍短。全身被鳞,呈覆瓦状。鳞圆形,侧线鳞较上下鳞大,游动时,在阳光下褶褶发光,“金线鱼”的名字由此而来。侧线完全,头背部及侧线上下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程度因个体而异。
习性:喜清泉流水,营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间到洞外觅食。主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兼食少量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
现状:滇池金线鲃为滇池特有鱼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滇池水体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30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盲目引种、过度捕捞等原因,滇池金线鲃已从滇池湖体消失,在滇池水域难觅踪迹,仅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龙潭、水库中。
200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经过前期的调查,在基本了解滇池金线鲃生物习性的基础上,从滇池上游溪流引种滇池金线鲃200尾,进行人工繁殖研究。
研究人员克服滇池金线鲃饲养、催产和孵化各环节的困难,成功攻克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的技术,至2008年,项目组成功繁殖出滇池金线鲃二代仔鱼10万余尾。
价值:金线鱼属于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为中国濒危特有鱼类,也是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属国内名贵鱼类,它与大头鲤、大理弓鱼、抗浪鱼一起,誉为云南四大名鱼。早在明代《大明一统志》中,就有金线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记述。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品质优良,肉质鲜嫩,营养元素丰富,味道鲜美。金线鱼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1克,脂肪15克,肉质细腻,刺软鳞细,肉质鲜美,可用作煎、炸、红烧、清汤等多种食用方法,特别经清蒸后,有形有色,金线犹存,原汁原味,为鱼中的上等佳品。有极高的经济、观赏、美食价值,在国内外素有盛名。
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
俗名:大头鱼、碌鱼。
分类: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
产地:生活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
特征: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所以得名“大头鱼”。其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为体长的1/3,头背宽而平坦。无须,或有一对较短的口角须(若与其他鲤鱼杂交后,其后代口角须变的较为明显)。尾柄细长,尾鳍呈深叉状,鳃耙排列甚细密。鳞片较大,侧线完全。生活时,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反射黄绿色光彩,偶鳍及臀鳍均为淡黄色。尾鳍亦呈淡黄色,下叶稍显红色 习性:喜水深而水质较清澈的水体,为中上层鱼类。性活跃,游泳迅速,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食性单一,均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浮游植物。产卵期较长,为每年的4-9月,多集中在5、6月份,分批产卵。
现状:在20世纪50-60年代,大头鲤主产于江川的星云湖和通海的杞麓湖,在当地渔产量中占有很大优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70年代后数量锐减,现在原产地数量稀少,价值昂贵。偶见种类大多也是与元江鲤杂交的后代。究其消亡的原因与两湖水质污染、引进草、鲢、鳙等经济鱼类相关。引进大量的草鱼蚕食了湖泊中的水草,破坏了大头鲤的产卵场;引进的鳙鱼与大头鲤食性相近,但滤食机能较之更为完善;加之过度捕捞,从而使大头鲤的生存空间和饵料收到威胁,致使大头鲤资源日趋枯竭,成为珍稀濒危鱼类。
200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开展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的研究工作。
价值:大头鲤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种,亦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营养丰富,颇受人们欢迎。在中医学上还可将其入药,具有滋补、祛风的疗效。
云南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地方名
面鱼
外部形态特征
云南裂腹鱼 ,体狭长,稍侧扁。一般长约15厘米,大者可至30厘米。头呈锥形,口下位。下唇肉质,后缘游离,具左右2叶,无明显的中叶,唇后沟不连续,下颌内侧微角质化,但不形成锐利的边缘。须2对,几等长,较眼径略长或相等。吻须的末端到达鼻孔后缘的下方;颉须末端达眼球中部的下方。下咽齿3行,细长,顶端弯曲。鳞细小,腹部自鳃峡至胸鳍末端下方裸露无鳞;侧线鳞较体鳞为大,臀鳍和-两侧均有大鳞。背鳍Ⅲ8,不分枝鳍条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臀鳍Ⅱ5。体背和侧面青灰色,具有多数不规则的小黑斑点,腹部银白色。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喜生活于水质清新的江河、水库、湖泊中。人工驯养条件下,能在池塘中饲养。属中小型亚冷水性鱼类,云南特有种。现数量很少。
繁殖
雄性成熟年龄:2-4;雌性成熟年龄:3-6;性成熟体长:雌鱼216,雄鱼150;性成熟体重:雌鱼200,雄鱼60;绝对怀卵量:1656-33855(10980);相对怀卵量:15.53-48.24(24.43);产卵水温:14-17;产卵类型:沉性兼粘性;性腺成熟周期:12;卵特性:沉性兼粘性;产卵习性:石砾上产卵。
滇池高倍鲫鱼Carassius auratus
滇池高倍鲫鱼是滇池土著鱼类,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滇池及其水系自然形成的三倍体鲫鱼种群,系全雌性群体,行孤雌繁殖,保持了品种性状的稳定和群体生存延续而成为鲫鱼家族的新秀。滇池高背鲫鱼是我省名贵土著鱼类,在我省滇池、星云湖、程海、牛栏江、金沙江等江河湖泊中均有一定的种群数量,有充足的种质资源,属滇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
滇池高背鲫鱼体形为纺锤型,体长为体高的2.28倍,体色银灰,背部色较深,腹部色较浅。喜集群,特别喜在底质肥沃的浅水带栖息和摄食。属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腐殖质、营养碎屑为食,可清洁水底杂质,还摄食部分藻类,对水体有较好的净化作用。高背鲫鱼适应性较广,能在湖泊、水库、池塘、坝塘等水域生长,最适生长水温24-30℃。该鱼生长迅速、繁殖力强、抗病力强、个体较大、易于养殖,一般二龄可达到300克-500克,三龄个体长到1000克以上的也常见,最大个体3000克。
滇池高背鲫鱼肉味鲜美,肉质细嫩,极为可口。鲫鱼营养价值极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 11克,并含有大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特点是营养素全面,含糖分多,脂肪少,所以吃起来既鲜嫩又不肥腻,还有点甜丝丝的感觉。高背鲫鱼所含的蛋白质质优、齐全,容易消化吸收,是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质来源。经常食用,可补充营养,增强抗病能力。高背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补食疗作用。民间常给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及手术后、病后体虚形弱者,经常吃一些高背鲫鱼是很有益的。肝炎、肾炎、高血压、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患者也可以经常食用,以补营养,增强抗病能力。高背鲫鱼子能补肝养目,鲫鱼脑有健脑益智作用。适用所有人群,医典有云:“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食用量每餐40克。
滇池高背鲫鱼做法有红烧鲫鱼、清蒸鲫鱼、清汤鲫鱼、油炸鲫鱼(个体较小,规格在100克以下适用)、腌制鲫鱼、酸辣鲫鱼、煎炖鲫鱼、晒制干鱼等。其中清蒸、清汤营养效果最佳,冬令时节食之最佳。平素用鲫鱼与豆腐搭配炖汤营养最佳。
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
又称白须公鱼,马来西亚称Baung。
生物学特性
1.外部形态:头部扁平呈圆锥形,躯干部圆柱形,背部较高。背鳍棘后缘有倒刺,胸鳍棘前缘有锯齿,后缘锯齿粗大。有脂鳍,鳍基与臀鳍相当。尾鳍分叉,上叶延长成丝状。有须4对,包括鼻须1对,上颌须1对,下颌须2对,其中上颌须很长,末端超过腹鳍伸达臀鳍附近。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体色发灰,腹部银白,体表及鳍上均无黑斑。
2.生活习性:丝尾鳠属热水性鱼类,生活温度为15℃~37℃,最适温度26℃~32℃,低于15℃明显不适,14℃鱼体失去平衡。pH6.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不高。属底层鱼类,集群特性明显,较易起捕。在马来西亚,丝尾鳠通常分布在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段直到上游的缓流水域,也栖息于稻田附近的渠道。喜欢栖息于不是非常清澈的水域,水深达2~4米。没有泥浆的湖泊或水坝的岸边水域是它们的首选栖身地。
该鱼为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天然条件下,幼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成鱼则以幼虫、小鱼、甲壳类、水生昆虫、水蚯蚓和有机碎片等为食。人工条件下,可摄食各种商品饲料及其配合饲料。
3.生长、繁殖:长速较快,个体较大,当年苗种可长至150g以上,天然水域常见个体0.4~2.5Kg。雌鱼32.5~35.5cm,雄鱼35.5~38.5cm开始性成熟。在马来西亚,丝尾鳠共有两个主要繁殖期,首阶段为2~4月,第二阶段为8~11月。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别 称
黄排、血排、粉排、食底泥鱼、一帆风顺
二名法
Myxocyprinus asiatic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辐鳍鱼纲
亚 纲
新鳍亚纲
目
鲤形目
科
吸口鲤科
亚 科
胭脂鱼亚科
属
胭脂鱼属
种
胭脂鱼
分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