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反思

1 时、分、秒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在认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首先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了解1分=60秒;其次是认识计量工具;再次,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时间观念并掌握一定的估计方法;最后,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包括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及计算经过时间和到达时刻或出发时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是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时间不像长度、质量等概念那样直观,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科书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时间可度量的属性,掌握时间单位系统及测量工具,另一方面体验并估计时间的长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学会管理时间。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为学习24时记时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单位离学生生活经验越远,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越困难。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三种指针的联动性,准确读出时间,相对来说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其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运用实际模型,让学生能在操作中感受,并实现重难点的突破。在计算时间时,初次接触时刻和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在表达上还有困难,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

1.关注学生的认识需求,切实开展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如用多种方式体验:1秒有多长?10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30秒有多长?1分能干什么?……在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时间的长短,多次估计、调整,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2.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时,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

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而且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也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科书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可以选择现场口算、朗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可以在课上布置、猜想,让学生课后去验证。又如可以让学生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钟约行进200米”等例子,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观念,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4及上面“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时间单位“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钟表、学生准备带秒针的实物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

课件依次呈现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每个数之间经历多长时间?【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比分还要小的单位——秒。这些图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学情预设】1秒。

师:接着看其他几幅图,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些时间又有什么特点呢?教学笔记观察与操作这一环节很重要,更能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组织游戏时,既要保证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经验,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时间。

学生描述生活情境并发现这些活动用的时间很短。

2.揭示课题。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和分,要计量更短的时间,就需要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秒”吧。(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识

(一)谈话了解学生对“秒”的认识。

师: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根据生活经验说说对“秒”的认识。如果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钟面上秒针的位置、与分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叙述。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可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二)认识秒针。

1.认识秒针。

师:谁来说说钟面上哪一根针是秒针呢?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后回答: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那根针就是秒针。2.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走向。

师: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呢?

学生观察实物钟表,发现秒针行走特点。

学生汇报: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

3.体验秒(1秒、10秒、30秒)。

(1)师:我们知道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1秒有多长呢?仔细感受(课件播放钟声),你听到了什么?

学生感受秒钟声响之间的间隙长短。

(2)师:想一想,1秒你可以做什么?

请两名学生说一说,当场试验。

师小结:1秒的时间很短,但是时间就是这样1秒1秒积累起来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跟着秒针的节奏点点头,轻轻地数一数1、2、3、4。

(3)10秒小闹钟游戏。

课件出示规则。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然后组织游戏,集体感知10秒。

组织学生试验。教师组织学生初步交流,谈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学生不懂游戏规则,或者转身时动静过大,影响教室秩序。【教学提示】

观察与操作这一环节很重要,更能为学生积累对时、分、秒认识的经验。

【教学提示】

组织游戏时,既要保证有趣,又要注意让学生交流经验,以便学生能更准确地感受时间。

预设2:转身后,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其他的学生感知时间。

师:看来,玩这个游戏还有一点小技巧。希望大家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注意转身要快,但是也要安静,既能表现自己的预测,也要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思考。二是转完身后要等待其他同学完成后,再来交流想法。下面,我们开始第二轮吧。你们转身后看到屏幕上的时间又会是几秒呢?

教师组织第二轮游戏。学生完成后交流感知10秒的经验。

【学情预设】学生会采用眨10下眼,踮10下脚,在心里默念嘀嗒10次,有节奏地数10个数等方法计时。

进行第三轮游戏,未能准确估计的学生改进自己的方法。

师小结:对1秒有了准确的估量,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感知10秒了。

(4)体验30秒。

规则同上。组织学生开始第一轮游戏。完成后交流想法。

师:你是怎么准确预估的?

【学情预设】像感知10秒一样,不过现在应该是30个1秒。

师:请刚才转早了的同学试着再体验一下,下面我们继续吧!

再组织两轮游戏。

(5)对比两次活动,谈谈感受。

师:通过两次感知时间的游戏,你有什么体会?

【学情预设】预设1:10秒好短,30秒好长啊!

预设2:只要安排好了,30秒的时间能做很多事情。

师:是的,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如果不在意的话,时间的流逝也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合理安排时间是成长必备的技能。

师:以前我们学习过“分”,感觉1分也很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秒”与“分”之间的关系吧!

【设计意图】从估计10秒的游戏开始,让学生利用自己对1秒的初步感知进行估计,在验证中准确把握1秒的时长,调整自己估计1秒时长的方法。再借助感知10秒的经验,感知30秒,再次锻炼学生对1秒的认识。前后两个活动形成对比,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本以为“秒”是很短的单位,但对比后发现,30秒感觉也很长。让学生明确,只要安排好,30秒也能完成很多事,合理安排时间很有必要。

4.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课件演示秒针走1圈,分针同步转动。

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师: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

师: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1分=60秒。

师: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1时=60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

5.体验1分钟。

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2题。

师:1分钟能做什么?请首先跟同桌分享自己的想法,然后我们一起计时试一试,看1分钟到底能做什么。

(1)学生同桌交流,做准备工作。

(2)计时体验,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准备记录结果。

师:下面老师说开始时,大家就可以立刻开动了。记得记录结果,看看你1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

课件显示1分钟计时。

(3)交流体验:1分钟你做了什么。

【学情预设】1分钟能做10道口算;1分钟能写20个字;能读一首学过的古诗……注意提醒学生对做的事情要量化,便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1分钟有多长。

(三)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课件出示。

师: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教师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教学提示】

在体验时间的多个活动中,建立时间与做某件事大约需要时间的联系很有必要,但是课堂上要注意操作的可行性。

【教学提示】

相关知识的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对学生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师: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师: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的时间是以秒为单位?

【设计意图】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四)感受1秒的价值。

1.比较1秒和1分,你有什么感受?

【学情预设】1分做很多事,1秒比1分短,能做的事情很少。2.课件播放现代化社会中1秒的价值。

如:1座发电站1秒约发电2700度,人造卫星1秒约飞行7900米,现代化车间1秒可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计算机1秒可进行几亿次运算……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

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知道每分每秒都能创造很多价值。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观察、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和1分的时间概念,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师:说一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学情预设】读古诗用时较短,根据平时读诗的经验可以得到读一遍这首诗用时少于1分钟。做一遍广播体操用时较长,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学校课间操时间是15分钟,所以做一遍广播体操时间多于1分钟。不明白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去试一试,加深印象。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根据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判断依据。

3.实践活动。

(1)完成教科书P4上面“做一做”第1题。

15秒:深呼吸()次扔了()次纸飞机由1写到()

师:在进行以上活动之前,我们首先来做好准备工作吧!请各个小组安排一个操作员,其他同学做记录。准备好纸和笔。

师:下面我们按教室座位的分组,分别完成以上任务吧!请领到纸飞机任务的同学上台领取纸飞机。活动时,记得保持安静,这样才能保障活动的准确性。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

课件展示15秒倒计时工具,学生随着教师口令开始分组操作。小组展示交流,了解在15秒内完成这些活动的次数。

(2)完成教科书P6“练习一”第3题。

①猜一猜:两个活动各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②验一验:布置安排小组活动,两个活动分组同时进行。

③各小组做好准备工作。

④课件显示计时器,各组按照分配任务完成活动,并记录数据。

⑤全班交流,获取符合实际的准确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为学生体会时间树立标准。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青青园中葵),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提示】

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注意维持课堂的秩序。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1秒1大格→5秒

1分=60秒

记录工具:电子表、秒表、时钟

1秒:眨1下眼、钟表嘀嗒一声

?教学反思

数学知识的认识都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需要不同阶段的学习,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进行重

组和反思。多次观察钟面,发现秒针和分针运动的变化,不仅是体验1分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中得出1分=60秒,并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到1分要比1秒长得多。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本节课的操作活动与观察较多,注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

都做到有事可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

1.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针,它走1小格的时间是(),它从“12”

起走1圈又回到“12”,正好走了()小格,也就是()秒。此时分针正

好走1小格,也就是()分。所以1分=()秒。

2.右面钟面上指着“3”的是()针,钟面上的时间是()时()

分()秒。

3.秒针从“6”走到“10”,走了()秒;分针从“3”走到“6”,走了()

分。

二、先亲自做一做,再填一填。

参考答案

一、1.秒1秒60 60 1 60

2.分8 15 30

3.20 15

二、15 15 少多(部分答案不唯一)

◎教学笔记

第2课时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例1、例2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教学目标

1.会根据1时=60分,1分=60秒进行简单的换算,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掌握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解答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会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钟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和熊二相互争辩自己的用时比较少,它俩谁也不服谁。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判断它们俩究竟谁用时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识

(一)单位换算。

1.探究时分的换算。

(1)师: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时少?为什么呢?

【学情预设】预设1:熊大用时少,因为熊二用了120分钟这么多。

预设2:熊二用时少,因为熊大用的时间是以小时作单位的呢!

预设3:无法直接比较,单位不相同。

预设4:用时一样长。可以换算成一样的单位再比较。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说用时一样长?2小时等于120分钟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师:看来熊大和熊二花的时间是一样的。你明白了吗?和你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2)师:5时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尝试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1时是60分,5时是5个60分,也就是300分。

2.探究分秒的换算。

师:180秒又等于多少分,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要看180里有几个60,就等于几分钟。用减法解决,180-60-60-60=0,所以180里有3个60,180秒=3分。

3.练一练。

60秒=()分3分=()秒1分40秒=()秒

师: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相互交流。

指名多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方法。

4.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分化成秒时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把秒化成分时,有多少个60,就是几分。◎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关注学生是否发现其中的问题,能否结合已有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经验。

【设计意图】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地复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时间计算。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

2.阅读与理解。

(1)师: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小明是个非常爱学习的孩子,每天早上他都准时

到学校上课,从不迟到。你知道小明上学的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问题。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分析与解答。

(1)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小组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2)全班交流,完善解答。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学情预设】预设1:直接数一数,从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预设2:从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预设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4.回顾与反思。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情预设】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教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补充完整,写上答语。

5.对比分析,归纳方法。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学情预设】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计算法更简洁一些。

师: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通过数

格子、计算等多种

方法解决问题,只

要思路清晰、有理

有据,教师均应予

以肯定。

【教学提示】

本次解决问

题涉及时间和时

刻。教师在上课过

程中不需准确定

义,但是还是要有

意识地把它们区

分开来。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可以依次呈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课件展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我们是怎么求经过时间的?

【学情预设】预设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本题在学习了求经过时间的基础上有些变化。重在让学生理解并说明“晚点”在本题中意味着什么。

预设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的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识

1.完成教科书P5“做一做”。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是多余信息?

【学情预设】学生能够根据题目表达清楚需要哪些信息。表达的过程混乱或不完整时,可以让学生互相补充整理。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情预设】用开门时间减去现在的时间。

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学情预设】9时-8时40分,9时直接减8时40分不好减,可以把9时看成8时60分,这时就可以直接计算了。9时-8时40分=8时60分-8时40分=20分。

师:计算经过时间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注意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当“分”不够减时,可以从“时”退,要注意等量关系,1时=60分。

2.完成教科书P8“练习一”第9题。

师:“晚点”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要比9时15分还要晚。

师: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结合例题说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终点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板书设计

时间的简单计算

2时=120分想:1时=60分,2时是2个60分。

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终点时间

①7时45分-7时15分=30分9时15分+25分=9时40分

②②9时-8时40分

=8时60分-8时40分

=20分

?教学反思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平时的计算一般是◎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本题在学习了求经过时间的基础上有些变化。重在让学生理解并说明“晚点”在本题中意味着什么。

退一当十。本节课学生了解到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不够减的时候可以向高一级的单位去借。培养学生的数感,建立与数的计算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分析也很重要,求经过时间是用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学生只有理解了才能灵活运用,所以课上多让学生说一说很有必要。

?作业设计

二、填空。

三、1.奶奶晚上6:40到广场跳广场舞,比昨天提前了15分钟。奶奶昨天是什么时候到广场跳广场舞的?

2.爷爷计划晚上8:35看社区文艺演出,结果比计划推迟了20分钟到达演出现场。爷爷是什么时候到达演出现场的?

四、某电视台星期天上午少儿频道节目单如下图。

1.《芝麻开门》节目要播放多长时间?

2.《少儿故事》节目共播放45分钟,请在表中填

出《少儿故事》结束的时间。

3.才才9:10学完钢琴,从钢琴老师家要走25分钟到家,《动物世界》节目的内容他能都看到吗?

参考答案

二、25

三、1.晚上6:55

2.晚上8:55

四、1.45分钟

2.11:45

3.才才9:35到家,《动物世界》节目9:30开始,所以《动物世界》节目的内容他不能都看

到。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Second grade mathematics teaching plan and reflection

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二年级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年级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二年级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二年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二年级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 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培养二年级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将二年级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二年级学生准备:二年级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 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 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大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

小学数学优质课教案《长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 1. 习旧引新 ⑴ 在 ⊙O 上 , 任到三个点 A 、 B 、 C, 然后顺次连接 ,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 这个 图形与 ⊙O 有什么关系 ? ⑵ 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 , 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 类比 )? 2. 概念学习 ⑴ 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 ? ⑵ 如图 1, 说明四边形 ABCD 与 ⊙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 ⑴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 ---- 平行四边形 , 矩形 , 菱形 , 正方形 , 等 腰梯形的性质 , 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 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 ⑵ 打开《几 何画板》 , 让学生动手任意画 ⊙O 和 ⊙O 的内接四边形 ABCD 。 ( 教师适当指导 ) ⑶ 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 , 内角 , 对角线 , 周长 , 面积 ),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 改变圆的半径大小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⑸ 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 , 这些量有无变化 ? 由 (3) 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 移动三个顶点呢 ? ⑹ 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 ?( 让学生回答 ) 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 ⑴ 证明猜想 已 知 : 如 图 1, 四 边 形 ABCD 内 接 于 ⊙O 。 求 证 :∠BAD+∠BCD=180°,∠ABC+∠ADC=180° 。 ⑵ 完善性质 ① 若将线段 BC 延长到 E( 如图 2), 那么 ,∠DCE 与 ∠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 ? ② 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 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 于它的内对角。 ⑶ 练习 ① 已知 : 在圆内接四边形 ABCD 中 , 已知 ∠A=50°,∠D-∠B=40°, 求 ∠B,∠C,∠D 的 度数。 ② 已知 : 如图 3, 以等腰 △ ABC 的底边 BC 为直径的 ⊙O 分别交两腰 AB,AC 于点 E,D, 连结 DE,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 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用函数的观点看一 元二次方程》 者海二中傅锜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

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 6x+9=0; (3) x2-x+1=0; (4) x2-2x-

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师用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上册说明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家有几口》

小班数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我家有几口》 活动设计背景 让孩子从自家到娃娃家的家庭成员的了解,学习数量4:7.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家有几口人并能说出称呼。 2、找到与指定数量相同的娃娃家。 3、在游戏中学习数量4::7。 4、通过活动增进与家人之间的感情。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数量4::7的认识。 活动准备 1、儿歌《娃娃家》。 2、数字卡4::7。 3、布娃娃、布置娃娃家的场景。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手拍游戏:小猴荡秋千(活动中突出1::5)。基本环节: 1、想一想,说一说: (1)、师:小朋友,你家里有些什么人? 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2)、师:家里一共有几口人? 师幼共同瓣手数一数。 2、唱一唱,说一说。 (1)、教师先示范歌曲《我家有几口》一遍后: 师:刚才歌里是怎么数家人的? 幼:………… 师:有几口人?他们是谁? 幼: 师生一同数一数,1、2、3…………

(2)、师生同唱歌曲《我家有几口》2::3遍。 3、玩一玩,数一数 创设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主题:我家有几口 场景:分别布置4口、5口、6口、7口的娃娃家。 活动歌曲:我家有几口 活动A:幼儿边走边念儿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娃娃家人口,变换歌词。 活动B:(将班级分成4个组),老师唱儿歌,幼儿根据教师唱出的数量找到相应的娃娃家,并做与家人拥抱的动作(每组选2人做拥抱的动作)。 活动C:数一数,查一查,随意抽取几名幼儿,教师唱,幼儿找,看看有没有走错家的(幼儿自己检查)。 活动D:改一改,唱一唱。

师:将歌词中的"爸爸"、"妈妈"、"我"改成幼儿的名字,说有几口,并找出家人,抱一抱。(唱-说-找-抱-唱) 延伸环节:选几名幼儿说一说"我家有几口",教师指导幼儿完成统计表。 幼儿姓名 家中人口数 结束环节: A、选择一个幼儿家,把他的家人写进歌曲,并唱一唱。 B:教师弹琴,幼儿齐唱。 教学反思 1、由于选取了幼儿生活中的场景,幼儿活动兴趣高涨,参与意识强,活动效果好。 2、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出自:屈老.师!这样的活动要多开展,可以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 【篇一: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_5】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甘肃省礼县实验小学赵彩霞 一年级认识图形教案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第二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设计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能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若干,纸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色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交流、合作方法为一体,注意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 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 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认识的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 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 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 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 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描、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 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

2018年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学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 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一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 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材P2—3页例1,P6页练习一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东、南、西、北卡片、指南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升旗仪式吗?你们知道太阳是从什么位置升起的吗? 2、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1)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2—3页内容)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二)学生自学(学生对照自学提纲,自学教材P3页例1并完成自学 提纲问题,将不会的问题做标注) (三)自学检测 1、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参看课本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 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探索平行线的性 质》 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

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 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版

1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指导】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3.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

形象性。因此教学本单元,要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发表看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教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5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1课时 地图上认识方向…………………………………………………….1课时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1课时 简单的路线图………………………………………………………..1课时 练习课………………………………………………….…………….1课时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 认识东、南、西、北(教材第3页例1和“做一做”,第5页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的方位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发展空间的观念。 3.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扫盲班教案(数学)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数与算 主题一随处可见的数 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整数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整数(万以内);认识钟表,了解24日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认读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简单的数字,请学生读。 二、新授 1、理解阿拉伯数字。 出示直尺、红绿灯、常用电话、温度计、门牌等生活中常见的数,请学生说说数字的含义,从而理解数字的含义。 2、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1)年历中的整数 认识年历中各个数字,并理解其中的含义,学会看年历。 讲解如何判断闰年。 (2)钟表中的整数 认识钟表的的构成 讲解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关系。 学习看钟表读时间。 3、生活中的大数 (1)介绍数位表

(2)讲解读数、写数的规则 (3)练习读数、写数。 三、练习 出示动车票,请学生读出车票上的各个数字,并说清楚数字表示的意思。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小数;知道小数的组成;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出示的小数,请学生读。 二、认识小数 1、出示商品价格,请学生读出价格。 2、讲解价格各个数位上数字表示的意思。 3、引入小数的概念,讲解小数的读写法。 4、练习:书96页第1题,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比大小 1、出示两个商品的价格,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2、去掉单位,直接比小数, 3、总结比小数的方法 4、练习:书96页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集体订正 第三课时生活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正确认读负数;理解负数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谈生活中负数的作用 二、认识负数 1、出示温度计 2、请学生读温度计上的温度 3、认识负数,并理解温差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 完成书第100页的练习 第四课时人民币的书写 教学目标:会认人民币的大写数字,能正确的写人民币的大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人民币的大小,这样方便开发票 二、新授 1、教认人民币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2、教师示范书写 3、教认钱币大写数字 4、学员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 1、请学员读一读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