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总

1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

系别:机电工程系

修订人:马军

审核人:孙桂良

修订时间:2011年6月31日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学制:三年;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毕业生。

三、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有一定的体育卫生知识和运动技能,体魄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符合大专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较强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电子技术应用、实用型人才,同时具备一定的电子产品的研发和营销方面的基本技能。

四、培养规格:

具有大专层次的文化水平,掌握电子技术应用职业岗位(群)基本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具有较高的电子技术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

(1)知识结构和要求

①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高等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知识。

②掌握机械制图、电子电工、材料学力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③掌握一定的工程制图、CAD、及电子仪器测量知识。

④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液压与气动控制、数控、机电故

障排除等专业理论知识。

⑤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维护和维修方面的基本知识。

⑥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2)技能结构要求

①具有扎实的焊接基本功和各种机械故障的检测能力.

②具有机械类产品的一般分析、测试、组织生产、一般常见故

障的排除能力。

③具有对工厂的某一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检测及控制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⑤能阅读本专业的一般英文技术资料。

⑥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⑦通过国家机械类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⑧通过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国家英语B级考试。

⑨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能力—课程对照表

五、职业面向: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企业、公司,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1、主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销售及管理;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装等。

2、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服务等

六.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工作任务:

从事加工制造业,家电生产和售后服务,数控加工机床设备使用维护,物业自动化管理系统,机电产品设计、生产、改造、技术支持,以及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经营管理等等。

机电一体化职业能力分布图

七.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及等级

1、AUTO CAD 技能证书;

2、高级电工证;

3、数控编程证。

八.核心课程设置

1、数控技术:本课程主要讲述数控车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包括SIMENS、FANUC、华中数控等汇编语言,重点要求学生的实训技能。

2、液压与气动控制:本课程主要讲述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及相关工作原理;气动装置的主要构成部件及工作原理,意见故障排除方法。

3、机电安装:本课程主要讲述机床、压缩机、泵、锅炉、化工机械等设备的安装、调试、试运转等一整套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

4机械制造:本课程主要讲述机械材料、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精加工等内容,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金工实习。

5AUTO CAD:本课程主要讲述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图形相关计算、设计,并且安排学生参加相应的资格认证。

6机电故障排除:本课程主要讲述常见设备的故障形式、检测方法、以及维修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并安排了相应的实训。

7金工实训:集中安排学生进行实训,主要包括电焊、气焊、铸造、锻造、机床等,要求学生掌握以上技能,并取得2到3种相关资格证书。

8 PLC与可编程序:本课程主要讲述机械如何实现自动控制,以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与维护。

九、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十、各类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模块学时及比例分配表

十一、专业教师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

二是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传帮带、集体备课、观摩教学、集体评教等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敬业意识、教学意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师素质和工作水平。

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专业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训指导教师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4人,外聘教师2人。计划在三年内再引进硕士4人,使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教师达13人。形成以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为核心,每门专业课配备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的局面。

(2)青年教师学历

目前,机电专业硕士以上学历4人。在未来五年内,该专业再引进或培养硕士以上研究生4名,对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

师采取鼓励措施报考研究生,提高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3)专任教师职称

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为2人,占教师人数的28%。预计在未来三年中增加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人,达到5人,占教师人数的48%。

(4)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实践能力强且教学水平高的校外兼职教师。重视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聘任,以引进新技术,同时为专业建设带来活力。

在专业的师资结构建设方面,引进人才尽量为副高级及以上人才,以提高高级职称师资比例,并且形成初、中、高级职称合理比例和老、中、青合理的年龄架构,促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培养方面重点是对教师进行数控技能培训和到企业锻炼。

十二、实训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总体。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如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三个层次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应体现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以机电加工实训为核心,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思路。为培养学生具备机电加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了如下表所示的4个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和载体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由机电工程系负责组织实施。实践教学载体包括机电一体化实训室、芜湖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芝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计划

机电一体化技术业实践教学安排表

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表

十三、专业教学建议:

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1233”型教学(或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数控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锁定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两大教

学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科学地安排在“三个教育阶段”中,实施“三个结合”,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三个教育阶段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解释如下:

“1”: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数控技术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2”: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育全局。

通过课程的模块化和课程的整合、综合化,重组与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并行并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教学新体系。

“3”:教学上实施理论与实践、产学研、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三个结合。

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学研结合”的内涵是,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结成办学伙伴关系,成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负责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和研究所专家)、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和生产现场),教学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相结合,使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经受教育训练,并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目的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某些非技术性素质教育。改变过去高职教育中只注重单一

职业化技术能力教育,而忽视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的倾向,全面实现高职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3”: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划分为初级培养、强化教育、综合提高三个教育阶段。

三个阶段的设定为“两大教学体系”的运行、“三个结合”的实施提供了时空条件,也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搭建了平台。是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一体化,专业技术能力与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摆脱学科型教育模式的束缚,打破课程编排“三层楼”的旧框架,构建“实践——理论——实践”型的新模式,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主线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的,是专业教学的总纲,它与“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同为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依据,也是实施教学检查的依据。

十四、修订说明:

1.本计划是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和我院实际情况而修订的;

2.本计划从2011级开始实施;

3.修订原则:1)因材施教;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

3)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4)行业、市场牵动与主动适应相结合;

4.本计划为实施性计划;

5. 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如需变更教学计划,由系提出建议,教务处审核,报分管院长批准后方可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