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和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之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资料,对照组为单纯采用西药疗法的患者资料。
疗程均为6周。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6%(40/41)。
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80%(36/41)。
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经一般常规治疗,分别给予两种抗生素联合胶体铋清除幽门螺杆菌,即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得乐)+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灭滴灵),具体用量为:枸橼酸铋钾0.1g/次,羟氨苄青霉素0.5g/次,甲硝唑0.2g/次,每天4次,分饭前和睡前服用,连服14d,患者如对青霉素过敏,可将阿莫西林换成克拉霉素0.25~0.5g/次,每天2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控制h+分泌量,降低胃粘膜损伤;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加强胃粘膜营养;胃肠动力药,控制胆法返流等;以及解痉止痛、止吐、助消化、抗焦虑、改善贫血等其他对症处理。
观察组:在使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中草药进行治疗,采用辨证论治,内服健脾和胃中药汤剂。
基本方药:党参15g,黄芪30g,枳壳15g,木香6g,陈皮15g,半夏10g,白术15g,白芍15g,甘草10g,元胡10g,吴茱萸5g,黄连6g,浙贝10g,白及15g,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而加药:胃胀痛者:加丹参15g,川楝子6g;胃出血者:加炒蒲黄10g,茜草15g;泛酸者:加佛手10g,海螵蛸15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病变,由于粘膜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目前对于本病的命名和分类尚不统一,有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种者,有分为漫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者,有根据病变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者。
现在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约点慢性胃炎的10.07~32%。
在同一病例中,两者可同时存在,故又有慢性浅表-萎缩和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之称。
本病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暖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的症状来诊。
按照证候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推测,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一)精神因素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人大脑皮层,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皮层机能弱化,甚至衰竭。
此外,皮层下中枢失去来自皮层的抑制,其兴奋性过度升高首先在视丘下部产生了优势兴奋灶。
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起植物神经的机能失调,导致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使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
长期的失调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在临床上,经常可发现情绪与食欲有密切关系,即为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636000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疾控中心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门诊病人184例,分成治疗组92例,在使用常规对症性治疗与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并予中医治疗;对照组92例单独使用对症性治疗与支持性治疗。
治疗后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8%,对照组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sup】2【/sup】15.27,p<0.01)。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好。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133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chronicgastritis.methods:totally 184 in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94 cases)which received routine heteropathy ,supportive treatmen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treatment,control group which only treated wich routine heteropathy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after the treatments,the effects on 2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7.8%,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81.5%,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x 【sup】2【/sup】15.27,p<0.01).conclusion:combination ofchinese t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good effect on chronic gastritis.key wordschronic gastritis;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胃痞”范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2-03T11:17:54.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2期作者:袁云鹤[导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袁云鹤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经开机场东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随机划分为了对照组与实验组,每两各55例。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西药治疗的方案,实验组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针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的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生活质量分值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7%)高于对照组(49.09%);实验组临床治疗改善时间比对照组短;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4%)比对照组(30.91%)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而且缩短了临床治疗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引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极其常见,引发此疾病主要的因素是由于胃黏膜变薄、基底层增厚等,临床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贫血、腹胀等,如果患者就医或治疗不及时的话,极易引发严重的腹部疾病,甚至出现癌变,所以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要及时治疗。
当前针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时多采用西药,但是治疗的效果欠佳,为此本次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以下针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了比较。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意义发布时间:2022-09-08T07:18:09.7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5月10期作者:张敬枚[导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分期治疗的意义张敬枚(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500)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指的是以胃黏膜变薄,胃黏膜腺体数目减少,肠腺化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的原因极为复杂既包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包括胃黏膜炎症等。
胀气、上腹部疼痛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极为典型的临床症状。
近些年,我国该疾病患者数量整体上呈现出不断升高的态势。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则会引发胃出血、癌前病变等更为严重的病症,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医疗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治疗该类患者的方式较之以往也愈发丰富。
中西结合治疗近些年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得到了极为广泛地运用。
那么,中西医是怎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呢?1.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可以发现,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所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的胃黏膜屏障进行破坏,从而增加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最终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
但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产生的胃部疾病具有可逆性。
现阶段临床上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治疗方式具有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不易产生耐药性且经济实惠的特性。
目前临床通常应用四联疗法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用药主要是1种质子泵抑制剂、2种抗生素药物与1种胶体铋剂联合应用。
通常情况下,患者连续用药14天即可清除幽门螺旋杆菌。
改善胃动力。
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过程中应当秉持的一大原则就是改善患者的胃动力。
临床上莫沙必利是常见的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这类药物能够对平滑肌的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对患者的肠肌神经元产生刺激,进而起到良好的抗反流及改善胃动力作用。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指的是炎症性胃肠道疾病,譬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阑尾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比较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包括胃癌、食道癌、大肠癌等等。
中医流传着“十人九胃病”的传统说法,这则明确指出了胃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来说胃肠道疾病病程是较长的,且治疗难度较高,患病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
用西医的角度来看待胃肠道疾病,主要认为是患者胃黏膜的保护因子以及攻击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防御因子无法抵御攻击因子的侵袭而患上了疾病。
而中医认为,存在阴阳失调、邪不相干、邪正相争等症状是患者患上胃肠疾病的主要缘由。
1中西医结合针对常见胃肠道疾病建立的诊断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
在我国临床医师在努力之下建立起了中西结合的常见胃肠疾病诊断标准,建立至今20余年,相关领域的医药学者们借助于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于其中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
至今,一些常见的溃疡病包括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建立起了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
这一项综合标准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胃肠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进程。
2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思路当中也提及了,导致患者们出现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与患者胃粘膜内部攻击因子与防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息息相关。
而造成这一失衡状况的因素不外乎三种:其一是肠道内部环境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现象,或患者的胃肠道粘膜遭受到了化学性的伤害,以及胃部遭受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侵染。
中医当中所论述的“邪正相争”也与这些观点一一对应。
因此西医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了那些能够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譬如,抑制胃酸分泌的奥美拉唑或碳酸氢钠,以及提升患者胃肠动力的潘立酮及曲美布丁等等。
但西医在治疗方面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治标不治本方面,虽然治疗效果较快,但会相应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对比来看,中医治疗的总体疗效虽然较慢却更为温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和优点发表时间:2020-12-11T09:00:28.688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8期作者:周思利[导读] 慢性胃炎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减轻疾病经济负担。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南江乡卫生院 637162慢性胃炎是在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一组以胃黏膜炎症反应为基础病理,以腹部疼痛、胀饱、反酸、灼热、嗳气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环境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达50%,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长期以来,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以西医为主;而中医作为祖国医学的精华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以中草药汤剂、穴位针灸/针刺、按摩为代表的中医技术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凸显出显著的疗效。
因此,中西医结合为其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但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有哪些呢?又有哪些优点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的知识。
1西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有哪些?目前西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及促胃动力药。
(1)抑酸剂。
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镁、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而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2)胃黏膜保护剂。
包括铝碳酸镁、瑞巴派特、硫糖铝及复方铝酸铋颗粒、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等,不仅可促进胃黏膜血流量的增加而改善胃动力,还可于胃黏膜处形成保护层,起到保护胃黏膜的效果。
(3)抗生素。
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Hp阳性胃炎。
(4)促胃肠动力药。
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西医疗法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病情进展,但也有部分的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胃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现象仍存在。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经调查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主要问题。
慢性胃炎产生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而非单一的。
幽门螺旋杆菌就是慢性胃炎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小李由于胃部不适就医检查后被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手段日益丰富,患者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
最近几年,中医治疗该胃炎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并且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小李此前一直选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效果十分有限,所以现如今也想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尝试中医治疗,那么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呢?1.你了解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么?为更好的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帮助患者实现临床症状的缓解,则应当对该疾病进行更加细致的探寻,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
幽门螺旋杆菌是最近几年被认知的一种与胃炎、胃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关系密切的微生物。
人们胃部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该病菌会经由胃部进入十二指肠,而后会在正常的粘膜上不断的繁殖,粘膜就会不断的被侵害,进而抑制了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正常分泌,粘膜的防御功将会受到破坏,最终就导致了人体胃部发生病变。
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在患病初期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无规律性腹痛、消瘦、黑便等情况。
随着医疗手段的日益进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方式也日渐丰富,主要有胃液分析、血清检测、肠胃X线检测以及胃镜和活组织检测。
患者可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进行诊断方式的选择。
1.应当如何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治疗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探寻的方向,关于治疗该疾病在临床上已经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现将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治疗方式总结为如下几点:2.1西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西医普遍认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情易反复且治疗周期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一贯煎加减结合现代临床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弘扬传统医药。
方法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7例,对照组131例。
两组均口服克拉霉素0.2·d1·tid奥美拉唑40mg·d1·bid、兰索拉唑0.1·d1·ti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一贯煎加减。
对2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2组病人在临床疗效、胃镜检查结果、症状改善状况、hp检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较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慢性胃炎;一贯煎加减;克拉霉素;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慢性胃炎是指慢性胃粘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高,与年龄相密切,通常在30-50发人群较多,与职业和饮食不节病有关,特别是饮酒的人为多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主要由长期暴饮暴食和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等因素所致,也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
根据胃为娇脏,喜润恶燥,为此事用一贯煎加减结合现代临床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进行了临床观察,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取1996年——20010年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入组标准如下:①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甚至胀痛不适,或兼有嗳气泛酸,纳少嘈杂等症状;符合中医肝胃不和、胃阴虚的胃痛或痞满。
②纤维胃镜病理组织学诊断证实为慢性胃炎。
③观察病例。
共368例,男216例,女152例;年龄19岁-68岁,平均35岁;病程1年-15年。
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7例,对照组131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给药方法两组均口服克拉霉素0.2·d1·tid奥美拉唑40mg·d1·bid、兰索拉唑0.1·d1·ti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一贯煎加减痛白芍30g甘草10g胀甚加木香10g陈皮6g泛酸加乌贼骨30g瓦椤子30g厌食加山楂15g麦芽10g欲吐加法夏6g陈皮7g两胁胀痛加柴胡6g香附6g口苦加黄连6g吴萸3g病久加三七10g、白芨10g2日1剂,禁辛辣酸不易消化食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慢性胃炎中的效果。
方法采用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接诊收治的124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对照组44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80例,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按照中医辨证方法,分型进行中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55%;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上有明显优势(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中华独特疗法大成》中的国家诊断标准[4]:内镜检查中,患者在胃体、胃窦出现红白相间的黏膜充血及水肿,胃黏膜有花斑样改变,或者出现糜烂。
组织学、实验室检查及尿素酶检查中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改变。
并且患者在近4周没有用过抑酸剂、铋剂还有抗生素进行治疗过。
并排除消化道系统的其他疾病,且将妊娠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排除。
中医诊断结合《中华独特疗法大成》分类标准,参照临床实践,将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及具体舌象、脉象,主要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肝气犯胃四个类型。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宁波双伟制药有限公司,
h20065558)2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h20063684)1000mg及克拉霉素胶囊(白云山汤阴东泰林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00183)500mg,上午及晚上各口服1次,6周为1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按照中医辩证用中药汤剂辅助治疗。
湿阻气滞型,用平胃散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0g,佩兰10g,草豆蔻10g,薏苡仁12g,生姜9g,大枣7个,甘草6g;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黄芪20g,白芍12g,桂枝9g,生姜10g,大枣7个,饴糖,甘草6g。
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青皮12g、陈皮12g,芍药10g,丹皮10g,山栀10g,泽泻12g,贝母6g,黄连5g,吴茱萸30g,香橼10g,佛手10g。
肝气犯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柴胡18g,芍药12g,川芎10g,香附12g,陈皮10g,枳壳12g,甘草6g。
上述方剂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择应用,每日1剂,共煎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6周为1疗程。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标准
同样参照《中华独特疗法大成》中的疗效标准进行判定:治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
且病理组织学及尿素酶实验检查中幽门螺旋杆菌均为阴性,慢性炎症转变为轻度。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幽门螺旋杆菌转为阴
性,胃镜检查提示慢性炎症有明显好转,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已经基本消失。
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发作的次数出现明显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由入院时的强阳性转为弱阳性或者转为阴性,胃镜检查比入院时有所好转,溃疡缩小≥50%。
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没有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患者慢性炎症没有好转。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输入专门的统计软件spss13.0,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x2检验,当p2.2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比较
从表2的统计中,对照组44例,幽门螺旋杆菌根除34例,未根除10例,根除率77.27%;观察组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根除76例,未根除4例,根除率95.00%;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起病慢,病程长,有些患者已经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病程。
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当前医学上尚没有具体的定论[5]。
但是从内镜及组织学研究上,临床学者证明,至少95%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均为阳性[6]。
因此当前临床上将幽门螺旋杆菌的转阴率及根除率作为慢性胃炎的治愈标准。
西医多是采用抗菌素治疗,但是长期应用抗菌素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出现耐药,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系列不良反应,很难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
黄宗良等[7]对近几年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做了综
述,通过总结对比认为西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于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中医属于祖国传统医疗方法,同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上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嗳气”“痞满”及“胃痞”的范畴。
多是由于胃络受阻,机体气机阻滞所引起,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出现了胃脘胀痛。
患者在临床上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为主要临床表现。
按照患者症状及具体的脉象、舌象,我们将此疾病主要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肝气犯胃四个类型。
治疗中奥美拉唑作用于胃壁黏膜,并抑制h+、k+、还有atp酶几者的活性,使胃壁细胞中的h+不能正常转运至胃中,以此使胃酸分泌减少。
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能够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良好杀灭作用。
且奥美拉唑同抗菌药联合应用能够使抗菌药更好向胃黏膜中渗透,增强抗菌素抗菌治疗的效果,促进溃疡及早愈合。
廖瑜修[8]从中医的角度为慢性胃炎进行分型治疗,证明中医药在慢性胃炎上有良好优势,能够明显减少疾病复发率。
从中医上讲,湿阻气滞型,患者以脘腹胀满隐痛,头胀胸闷,倦怠,食少纳呆,恶心,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舌苔白腻或厚腻,脉濡缓为主要的症候表现。
用平胃散治疗,方中苍术,厚朴,薏苡仁等中药能够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和中,诸药合用能够起到很好的燥湿理气,和胃止痛的目的。
肝气犯胃型患者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胸闷嗳气,善太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
用柴胡
疏肝散治疗,方中柴胡能够疏肝理气,白芍养阴柔肝,养肝血,柔肝阴;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理气和中;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良好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9-10]。
肝胃郁热型患者以胃脘灼热,痛热急迫,心烦易怒,噪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为主要临床表现。
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方中诸药主要发挥疏肝泻热,和胃止痛的作用。
脾胃虚寒型,患者主要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为主要临床表现,用黄芪建中汤能够很好发挥温中健脾,理气和胃的作用。
按照疾病病机辨证论治能够辅助西药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2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00%,而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9.5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仅为77.27%;两组相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治疗优势。
总之,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且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莫镇涛,方永奇.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2] 杨国祥.舒肝和胃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9-25.
[3] 刘统青,袁建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34-35.
[4] 王吉匀.《中华独特疗法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3-726.
[5] 赵志丹,王晓燕.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53-154.
[6] 仇亚男,沈明勤.慢性胃炎治疗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83-85.
[7] 黄宗良,邱圣红,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2):58-60.
[8] 廖瑜修.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实验与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3):106-108.
[9] 刘建军.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1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32-233.
[10] 傅晓丹.柴胡舒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5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0,22(2):49-50.
(收稿日期:20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