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杨汉春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76
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周双海;赵东升;磨美兰;郭鑫;杨汉春【期刊名称】《中国兽医科技》【年(卷),期】2005(35)10【摘要】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BF株经口、鼻接种40日龄健康仔猪,在接种后不同时间宰杀,收集猪肺泡巨噬细胞(PAM),同时设立对照。
用FITC-Annexin V/PI 双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AM凋亡现象,通过EA花环试验测定Fc受体数目,通过吞噬鸡红细胞试验测定吞噬功能,分析PCV2感染对PAM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期内2种方法均没有检测到PAM凋亡,表明PCV2感染不会诱发PAM凋亡。
PAM的Fc受体数和吞噬鸡红细胞数的变化规律一致,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数量在接种后第3 d明显下降,第7 d有所回升,之后基本恢复,表明PCV2感染后PAM吞噬和清除病原的功能出现短暂下降。
【总页数】4页(P775-778)【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肺泡巨噬细胞;凋亡;Fc受体;吞噬【作者】周双海;赵东升;磨美兰;郭鑫;杨汉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农业部预防兽医学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2【相关文献】1.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细小病毒共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其干扰素表达水平的影响 [J], 刘祥义;陈立功;宋勤叶;杨芳;李艳琴;左玉柱;焦健达;王秀平2.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对猪肺泡巨噬细胞受体数的影响 [J], 李彦军;孔春梅;刘小宝3.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猪肺泡巨噬细胞TLR2/TLR4/CD16/CD18转录水平动态变化 [J], 王建立;杨柳;杨凯;李焕荣4.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不会诱发猪肺泡巨噬细胞凋亡 [J], 周双海;赵东升;杨汉春;郭鑫;司兴奎5.山豆根多糖对猪圆环病毒Ⅱ型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J], 贾妮娜;曹迷霞;杨剑;刘梦倩;陈奇;韦英益;胡庭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单克隆抗体鉴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株杨汉春;黄芳芳;张旭;田海燕;查振林【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1998(24)4【摘要】应用PRRSV单克隆抗体,采用直接与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对分离获得的PRRSV6个毒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所有分离毒株均能被单克隆抗体(SDOW17、A、B、C、D、E、F)所识别,呈现特异荧光,6个分离毒株均能与仅识别美洲型PRRSV的单克隆抗体F反应,结果表明6个分离毒株均属于美洲型PRRSV。
利用微量细胞培养对分离毒株TCID50测定结果表明,6个分离毒株的TCID50分别为10-7.5/0.1ml、10-7.5/0.1ml、10-7.5/0.1ml、10-7.75/0.1ml、10-7.25/0.1ml、10-6.25/0.1ml。
病毒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在感染细胞浆内可见典型的PRRSV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60nm左右,可见囊膜。
【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单克隆抗体;猪病【作者】杨汉春;黄芳芳;张旭;田海燕;查振林【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285.3;S854.4【相关文献】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山东分离株N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J], 曹丙蕾;张群;凌宗帅;邱洪凯;杨超然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A06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J], 廖立珊;詹爱军;杨俊兴;曾少灵;花群义;余兴龙;秦智锋;林庆燕3.一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 [J], 王聪慧;侯绍华;贾红;鑫婷;丁敏;朱鸿飞4.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uN4株GP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 [J], 孙艳;彭金美;安同庆;陈家锃;冷超粮;赵鸿远;常丹;童光志;田志军5.一株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ADC30-like毒株GP5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J], 秦义娴;刘丹;邓永;高金源;苏佳;朱真;吴华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蓝耳病防控高级峰会--暨浙江伊科拜克十周年庆典
何闪
【期刊名称】《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2014年10月8日~12日,由中英合资伊科拜克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主办的"蓝耳病防控高级峰会暨伊科拜克十周年庆"在江苏·苏州成功召开。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院长杨汉春,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兽医微生物学助理教授Dachrit Nilubol博士,泰国猪病专家Khampee Kortheerakul博士,中国农业大学赖志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赵占中博士等众位专家出席大会。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何闪
【作者单位】国际畜牧兽医信息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猪场的福音、蓝耳病的克星,信得科技"信蓝宁"隆重上市!r——2018信得科技规模化猪场免疫抑制病防控技术论坛暨信蓝宁新品发布会在青岛隆重召开 [J], 马桂东
2.亚欧猪病峰会伊科拜克疾病防控再出击 [J],
3.伊科拜克:10年辉煌再起航--记蓝耳病防控高级峰会暨伊科拜克10周年庆 [J], 黄若涵
4.蓝耳病防控高级峰会暨伊科拜克十周年庆在苏州召开 [J], 曹莉莉
5.新起点新征程——伊科拜克第十二届亚欧猪病防控高级峰会圆满落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家讲坛E-mail:jrxmsy@猪蓝耳病(PRRS)于1987年在养猪业发达国家发生以来,现已遍及全球。
我国1996年哈兽医首次分离到PRRSV,从而证实了本病在我国的存在。
十几年来,蓝耳病多次在我国猪群中暴发流行,特别是2006年又出现了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致使蓝耳病在猪群中持续流行,长期带毒,疫情越来越严重,给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看待当前蓝耳病在猪群中的发生与流行?多年来,大家对本病都有认识,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谈点对蓝耳病的再认识,仅供同仁参考。
1对猪蓝耳病的再认识1.1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的变异特性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已知的RNA 病毒中,PRRSV是变异率较高的病毒之一。
当前我国猪群中流行的PRRSV流行株呈现多样化趋势,不同毒株之间出现基因重组,活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重组,一个猪场、一个猪群同时存在经典蓝耳病病毒与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PRRSV),并同属于美洲型。
两个病毒株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HP-PRRSV在NSP2蛋白中存在30个氨基酸的缺失,其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以病毒接种健康实验猪死亡率高达40%~100%,病猪发热,肺炎症状明显,并有神经症状;而经典PRRSV致病性较温和,死亡率不高。
经典蓝耳病病毒代表毒株有CH-1a株、BJ-4株、YA1株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PRRSV)代表株有JxA1株、HuN4株、SYO608株等。
近来研究证实HP-PRRSV是由国内经典蓝耳病CH-1a 毒株逐步演变而来的,已成为当前我国猪群中引发蓝耳病的主要流行毒株,占据绝对优势。
HP-PRRSV随着免疫压力的增大,还在逐步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在个别核苷酸发生突变与基因缺失等。
2010年杨汉春教授报道:对HR-PRRSV监测发现,猪群中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发生变异,其氨基酸出现缺失与插入,并导致其毒力增强。
这必将会增加我国猪蓝耳病发生的复杂性,加重了防控本病的难度。
常惠芸研究员就《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做了报告,从口蹄疫当今的流行背景、口蹄疫抗体新型快速诊断技术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等做了详尽的汇报。
最后常惠芸研究员对在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应注意的事项、未来的发展,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级兽医师谢彩华谢彩华高级兽医师就《塞尼卡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做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塞尼卡标准物质的研制背景、现状、目的和意义及分类。
也对现有的成果做了展示。
本次会议报告主题三、四为人兽共患病和垂直传播及净化病。
复旦大学副教授张雪莲、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守峰、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爱珍、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主任吴志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翟新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刘思国、OIE/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高玉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兽医诊断中心高级兽医师顾小雪、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研究员闫若潜等就《我国畜间人畜共患病的流行与防控》、《狂犬病诊断与监测》、《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及净化方案》、《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人畜共患病防控》、《动物疫病净化策略探索与实践》、《牛结核病的诊断与检测》、《猪瘟根除策略》、《禽白血病的净化与监测》、《鸡白痢的流行、诊断及防控》、《猪塞内卡病毒病灭活疫苗(HN2017株,悬浮培养)及检测试剂研究》等课题做了报告,发表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通过专家们的课题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国兽医协会2020年兽医诊断高峰论坛圆满的结束了,这次高峰论坛,既是我国兽医行业科技创新的盛会,也是兽医检测诊断与技术交流的盛会,更是知名专家传经送宝的盛会,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对补齐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短板,提升疫病监测诊疗水平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让我们一道携手并肩为动物和人类健康、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河北省规模猪场猪瘟病毒感染情况及发展趋势的调查韩庆安;许玉静;郑丽;张晋江;刘红;杨汉春【期刊名称】《中国兽医科学》【年(卷),期】2009(39)1【摘要】为掌握河北省规模猪场猪瘟病毒(CSFV)的感染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采用RT—PCR方法对2004-2007年250个规模猪场的病料样本进行了猪瘟病原学检测。
结果显示,CSFV对河北省规模猪场的危害程度在2004和2005年较重,场总体阳性率分别为100%和55.71%,在2006和2007年较轻,场总体阳性率分别为12.07%和9.26%;对规模猪场的危害程度同猪场的规模呈负相关,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是猪群发病的主要特征,所占比率为60%。
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危害河北省规模猪场的CSFV是同一毒株的变异株。
表明,CSFV对河北省规模猪场的危害程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猪瘟病毒;规模猪场;阳性率;河北省;调查【作者】韩庆安;许玉静;郑丽;张晋江;刘红;杨汉春【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河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保定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6【相关文献】1.河北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及对策 [J], 刘宝京;李萌;李雪;刘志刚2.部分规模猪场种猪群猪瘟感染情况调查及免疫效果评估 [J], 王建涛3.河北省中小规模猪场猪瘟流行病学调查 [J], 许玉静;秦建华;韩庆安4.华南地区规模化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查 [J], 郭建超;李亮;许华钊;樊福好5.PRRSV对河北省规模猪场的危害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 [J], 韩庆安;郑丽;许玉静;刘红;张晋江;李同山;谷素琨;赵慧秋;杨汉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别关注 2019年第10期 第三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隆重召开2019年9月19-21日,第三届中国猪业科技大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青岛隆重举行。
这是继2015年、2017年在厦门、重庆成功举办中国猪业科技大会之后的又一次名家云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畜牧领域重要科技盛会。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畜牧兽医科研、教学、生产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者等1200多名代表参会,大会共收到论文378篇,7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到场支持。
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共安排了特邀报告80个,口头报告64个及107篇壁报展示。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伟生研究员,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所长李明研究员,中国动物卫生流行病学中心党组书记黄保续研究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名誉理事长阎汉平研究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李英研究员、文心田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乔玉锋研究员,学会支持单位代表中牧集团杨青春副总经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代表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李知洪总经理,学会副理事长单位雏鹰农牧魏国强总经理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中国猪业科技大会作为中国畜牧领域重要的科技盛会,关注科技与生产结合,报告养猪业最新的科技进展,结合当前的养猪生产实际问题,从遗传育种、营养饲料、疫病防控、生产福利等几个方面邀请了国内外一流的研究专家、技术专才、青年学者进行了诸多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专题报告。
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马闯先生北京博亚和讯农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资深分析师马闯先生围绕非洲猪瘟疫情对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2019年中国猪肉理论需求量下降6%,预计2020年需求将再降15%,猪肉供需缺口800万t。
16^此方政i t河北省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肉羊产业升级技术培训会在唐县召开水平,加快带动养殖户肉羊养殖致富,12月12日,由河北省羊产业技术体系保定综合试验推广站、环境控制与装备岗、石'为促进唐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家庄综合试验推广站联合举办的肉加强技术交流,提升肉羊养殖技术羊产业升级技术培训会在唐县顺利召开。
河北省畜牧兽医SF究所所长、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业分会会长敦伟涛,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保定综合试验站站长刘月琴,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东升以及河北省羊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专家、试验站站长、团队成员、唐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技术推广人员、肉羊养殖企业技术人员代表共计100余人参加了培训。
会议由保定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孙洪新主持,吴东升和敦伟涛分别致词。
会议邀请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月琴,羊体系创新团队疫病防控岗岗位专家、教授袁万哲、清苑职教中心教授邸铁山,河北省畜牧总绅科长张伟涛分别作了《唐县肉羊育肥问题及育肥技术解析》、《“疫”家之言:谈肉羊“无抗”养殖技术》、《唐县肉羊育肥技术》、《羊场环境控制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题报告。
次盛会,论坛分别由农财宝典总编 彭进和威远药业国内营销中心技术 总监王春江主持。
冯雪领在致辞中指出,食品安 全是最大的民生、最基本的公共安 全,是整个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经济 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本次论坛由威. 远承办,得到了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的大力支持,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 河北省整个兽药行业推动养殖减抗 工作的决心,体现了众多像威远公 司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兽药生产 企业对国家食品安全号召的积极响 应和认真落实。
冯雪领强调,食品安 全任重道远,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 前行,坚决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社会公共卫生安 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全力构建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畜牧业发展新格 局。
张庆在会上做了《大平台、大发 展、大未来》的主题报告,从行业发 展的角度诠释了变革时代的关键因 素、机遇把握,诠释了威远在变革时 代的战略选择,研发大平台、服务大 平台、事业大平台,致力成为全球最 有价值的兽药品牌。
编读互动Editor & reader interaction回顾2019年,对于在非洲猪瘟重创下,仍然成功养猪的从业者来说是高盈利的一年。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出栏量持续下降,创下近10年的历史新低,导致猪肉产品供不应求,生猪价格也随之暴涨,生猪养殖进入前所未有的高盈利时期。
如何恢复生猪产能、促进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以保证猪肉产品有效供给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养猪的政策,随着疫情的缓解和生猪价格的上涨,养猪从业者的恐慌心理也明显减缓,补栏积极性持续提高。
上期我们一起梳理了2019年养猪生产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在新的一年,更加理性看待生猪市场波动,把握好时机,全面提升猪场的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盘点养猪2019>>上期回顾>>下期预告当前,我国传统的猪场饲养模式因疫病防控难度大、生产效率低及生产不均衡等因素越来越难以适应畜牧业的高水平发展。
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生猪行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进程,广大猪场已经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
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技术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批次化生产,猪场实行批次化生产管理有助于实现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工业化的流程管理有利于提高猪场管理的执行力和水平,提高猪场的繁殖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另外,批次化生产将有效减少猪群疫病传播的风险,营造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对防控非洲猪瘟及其他疫病起到一定的作用,使我国的生猪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下一期主题中,我们将对猪场批次化生产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批次化生产与疫病防控的关系以及批次化生产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地探讨。
猪场批次化生产的重要性112020年37卷第3期 SWINE INDUSTRY SCIENCE 猪业科学月度评刊李相钊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猪疫苗产品技术总监,国家执业兽医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猪病的研究与猪场的技术服务工作,探索高效的防控方案,为客户创造价值。
全球专家共同探讨蓝耳病防控话题作者:吴君来源:《兽医导刊》 2013年第6期2013 年5 月20 ~ 22 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的2013 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美国、英国、比利时、波兰、西班牙、韩国等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国外专家学者100 余人,我国各地猪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养猪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研究人员600 余人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参会人数远超过主办方的预期,从前期宣传的400人左右的会议规模,到最终提前关闭报名窗口后统计近800 人的规模,如此之大的差距说明会议的重要性非比一般。
首先,猪蓝耳病是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头号疫病,2006 年我国蓝耳病大规模暴发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疫病研究人员和防控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们在抓紧研究防控措施和疫苗免疫对策的同时,也开始反思中国养殖模式的弊端以及众多疫病易发的原因,与国外专家学者的交流与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外的好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得到世界的肯定与认可,因此,对蓝耳病国际化的交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其次,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从1992 年5 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召开,并确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名,以后的每年都在美国举行一次,是全球蓝耳病研究领域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专业会议,在国际行业中影响巨大。
第三,本次国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学术研讨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对于中国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养猪业的生产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会议就蓝耳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与疫苗、控制策略等方面的进展、动态、成果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共同促进和提高各国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水平,对探索在全球范围和区域性控制和净化猪蓝耳病提供新的策略和途径,也使我国养猪生产科技人员有机会了解美洲、欧洲等各国在控制蓝耳病方面的新经验和新策略,并加以借鉴,从而推动我国养猪事业的发展。
X u m u s h o u y i 农村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的血清学调查刘丽云通过分析云南省永胜县2016-2018年5个规模养猪场及部分农村散养农户猪圆环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结果发现,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9.84%、15.76%、25.54%,表明在当地规模养猪场和散养农户中猪圆环病毒感染已普遍存在。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VC-2)引起的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传染病(施德兰等,2009)。
PVC-2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和育肥猪,除引起PMWS(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之外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主要有PDNS(猪皮炎与肾病综合征)、PRDC(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CT(仔猪先天性震颤)、PVC-2相关性繁殖障碍、PVC-2相关性肠炎等疾病(游一等,2009)。
由于该病没有药物治疗,也没有可靠的商品疫苗进行免疫预防,目前该病已成为影响养猪生产的重要疾病。
为查清永胜县猪圆环病毒病的感染情况,2016年-2018年,选择了县境内5个规模养猪场及部分农村散养户采集血清样品,进行了PCV-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为全县制定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1、主要试剂、仪器及血清样本:猪圆环病毒2型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试剂盒内含有预包被板、血清稀释板、阴、阳性对照血清、酶结合物、洗涤液、样品稀释液、底物、终止液。
多道和单道可调移液器、酶标仪等。
待检血清:无菌采集猪场及部分散养农户种猪(种公、母猪及后备种猪)、商品猪血清样本,分离血清,置于冰箱保存待检。
2、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1)样本稀释:在血清稀释板中按1:40的体积稀释待检血清样本(195微升样品稀释液加5微升待检血清样本)。
在血清稀释板中按1:4分别稀释阳性和阴性血清对照(180微升样品稀释液中加60微升对照血清)。
(2)加样反应:取抗原包被板,每孔加入稀释好的洗涤液200ul,静置3分钟倒掉液体,并在吸水纸上拍干,共计洗涤2次。
摘要: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类传染病。
该病在我国很多猪场广泛存在,造成大量的妊娠母猪出现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使广大养殖户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趋势,掌握该病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本文对最近几年来我国猪场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兽医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细小病毒病;诊断;综合防治猪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科学防控文新吾(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新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湖南衡阳421411)收稿日期:2023-03-28作者简介:文新吾(1974.05—),男,湖南衡东人,本科,中级兽医师,从事畜牧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
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伪狂犬病并列成为目前危害最为严重的三种重要繁殖障碍类传染病。
该病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后,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PPV )在我国多个省份的猪场普遍存在,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相当高,检出率可达85%,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1]。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猪场流行的细小病毒毒株主要为PPV1,虽然PPV2~PPV27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但是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致病机制等尚未明确。
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PPV2在育肥猪中的检出率较高,在小于9周龄的仔猪中检出率最低[2]。
目前,感染细小病毒病的猪群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免疫接种的方式进行疫病防控。
为使广大养殖户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猪细小病毒病的流行趋势,掌握该病科学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本文对最近几年来我国猪场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兽医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病原学猪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成员,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约为28nm ,由60个VP1/VP2结构蛋白组成,其中VP2和VP1分子分别占90%和10%,VP2具有抗原特性以刺激宿主免疫反应,在PPV 感染过程中参与病毒基因组的入核和成熟病毒粒子的组装。
一例规模化育肥场发生猪伪狂犬病的病例分析作者:柳永振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9年第01期摘要:猪伪狂犬病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及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和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的传染病,给养猪从业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某规模化育肥猪场猪只发生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成功防治经验进行分享,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剖解;病例分析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所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是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及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和新生仔猪大量死亡的传染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该病在全球范围的蔓延给养猪从业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伪狂犬病可以通过口鼻接触、胎盘及空气等途径进行传播,其中空气传播是PRV扩散的最主要途径,并且随着猪只高密度饲养、活动受限及连续生产等生产模式的改变,使该病出现更强的毒株,给该病的控制和净化带来了困难[1,2]。
自2011至2016年我国从北向南发生猪伪狂犬病以来,伪狂犬gE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 2016-2018年期间伪狂犬野毒感染阳性率在35%左右,整体趋于平稳,但如果在猪只交易和流通环节存在带毒的种猪,仍然可以导致伪狂犬野毒的感染和传播[4]。
本文就2018年9月份某规模化育肥猪场猪只发生伪狂犬病的发病情况、诊断及成功防治经验进行分享,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病情况发病猪场为存栏13,200头猪只育肥场,主要饲养12—27周龄(出售)阶段的育肥猪,保育猪来自自繁自育的种猪场。
2018年9月10日,一存栏1,100头的单元14周龄的猪只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50%,发病猪只体温升至41℃,当日死亡猪只9头,因发病前期对该病认识不足及处理方案不佳,至9月16日该单元死亡率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