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32
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易感动物1、病原微生物:是发生相应疫病的基础,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没有相应疫病的发生。
2、传播途径:是指可以通过海、陆、空进行传播以及被病畜(病猪等)污染的物体和人都可以作为传播的媒介,是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易感动物:是发生疫病的关键,如果动物群具有强大的抗病能力(不易感),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途径,动物群可以抵抗耐过不发病。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要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生物安全有两个层面,国际层面上,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集中在预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疫病传播,这对于具有巨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来说是其主要的关注所在;猪场层面上,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疫病防制措施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原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内容:隔离、消毒、防疫、驱虫、保健、检疫、灭害(鼠、蝇、蚊、驱狗猫等)一、猪场隔离•隔离:将猪场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范围内)进行饲养管理。
•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各生产区人员之间的隔离、外来人员隔离、引进猪的隔离、病猪隔离1、隔离的内容包括如下:1.1、隔离舍:与生产区要一定距离,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引种隔离舍,距生产区至少500米以上(地处下风口);病猪隔离舍,一定要在下风口;1.2、严控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获准进场者一定要净化隔离3-5天方可进入1.3、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1.4、本场生产人员:外出必须48小时内返场,饲养员禁止串栋串舍;各生产区工具用具和物品必须专用。
•1.5、严禁场内人员在生产区内开伙;不准外购肉制品进场。
•注: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①、最危险的传染源,生产病源数量最多,毒力最强,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疫病;•②、一般隔离用抗菌素治疗2-3天无效者及时处理;•③、深埋、焚烧、尸井消毒等无害处理(必须远离水源、下风口)。
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疾病防治措施,以预防新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保护猪群健康,以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方法。
生物安全主要由4部分组成:生物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猪群的健康管理和猪场的环境管理。
一、生物性安全防疫生物性安全防疫在养猪业上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从外界带来疫病的危险性,目的在于保持猪群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疫病发生的3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及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采取相应的生物性安全防疫措施,从而防止或减少猪群疫病的发生。
导致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猪只之间的身体接触、粪尿接触、空间共享以及猪场选址、动物传播媒介、猪场工作人员、参观者、猪场水源和运输工具等。
二、主动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是指为了保障猪群的安全和健康生产,生产者制订实施的各项生物安全计划和措施。
主要包括猪场安全防疫制度、场内猪群的健康检测、免疫计划等核心内容。
1.防疫制度与执行主要包括对猪场、猪群、人员和其他生物等诸多对象的防疫措施。
兽医技术人员是主要的制定人和实施人,拟定全场的防疫、检疫、消毒、驱虫等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配合畜牧技术人员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监测,定期检查猪场全流程的防疫工作。
2.猪群的健康监测切实做好日常的疫病检查和检测工作,掌握猪群健康动态,评估猪的生物学性状与现有猪场环境中真实的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猪只的临诊检查、病理解剖检查、实验室诊断、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步骤。
3.免疫计划制订免疫计划,通过免疫接种疫苗或菌苗来保护猪群免受许多疾病的侵扰。
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或菌苗有计划地主动攻毒,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保护猪群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特定的传染病所传染。
疫苗接种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的疫病发生情况、疫苗性质、猪群健康和其他因素,使用适当种类的疫苗、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
三、猪群的健康管理通过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来保证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目前,已有许多规模猪场都提倡健康管理,并积极探讨健康管理模式。
一、目的为保障猪场生物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动物疫病,确保猪只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猪场所有猪舍、员工及外来人员。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猪场生物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管理。
2. 设立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四、生物安全措施1. 人员管理(1)入场前,员工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症状。
(2)外来人员需经生物安全办公室审批,办理临时通行证,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3)员工及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并经过淋浴、消毒。
2. 车辆管理(1)车辆进出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确保不带病原体。
(2)车辆停放区域与猪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3. 物资管理(1)饲料、疫苗、兽药等物资进入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2)物资储存区域与猪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4. 猪舍管理(1)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消毒。
(2)猪舍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防止交叉感染。
5. 疫病监测(1)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治疗。
(2)建立猪场疫病监测档案,及时上报疫情。
6. 疫情处置(1)发现疑似疫情,立即封锁猪场,隔离病猪。
(2)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对猪舍、环境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无病原体。
五、生物安全培训1.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生物安全意识。
2. 对外来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其遵守生物安全规定。
六、监督检查1. 生物安全办公室定期对猪场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员工及外来人员违反生物安全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由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总则(草案)现代规模化养猪场,其对猪场整体的生物安全防控原则是:积极、科学、适用的以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细致的以诊治为辅。
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应包括以下七方面: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检疫与隔离、猪场的清洁与消毒、猪只的免疫计划、猪只的驱虫计划、猪只的疾病诊治、猪只的营养与管理。
一、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1、猪场的选址与科学布局:猪场的选址应避开居民区和交通主干道,但交通应便利,地势高燥且水源方便的地方,其三公里内应无散养户。
养殖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分区布置,各功能区之间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厂区内空地应保有100%植被覆盖,不得有裸露的土地。
场区内的道路应划分出净道和污道,并严格坚持实施。
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主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场区主风向的下风向及地势较低处。
管理区内包括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饲料车间、肥料车间);生产区内为商品猪养殖舍;隔离区包括兽医室和隔离舍。
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地地势,依次合理布局各区域。
2、猪场基本防疫设备设置:猪场的外围最好建有活水生物防卫水沟,以防止外界动物的侵入。
四周建有密闭围墙,入场口建有淋浴室、更衣室和紫外光消毒室以及洗手台,场内建有转猪通道、上猪台、隔离舍、待售舍、饲料库房、入口汽车消毒池等。
3、人员车辆控制:养殖场区内应按照其防疫功能区的划分严格控制各区域的人员,严禁串场串区域。
场区工作人员应严格自觉的遵守猪场防疫制度(如不得随地吐痰大小便,不得饲养宠物,不得在场区开小灶)。
其外来参观人员应杜绝进入生产区。
因工作需要需进场的应严格经过消毒程序后方可进入。
场区大门及其各出入口都得设有消毒池,并每两周更换一次消毒液。
大门要设有长为机动车辆车轮周长一周半长的消毒池并结合喷雾消毒设施,进、出车辆必须严格仔细消毒。
停车场地应保持清洁,每两周清洗消毒一次。
3437卷第12猪场生物安全系统要点乔松林 1,解伟涛 2,郭振华 1(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2;2. 陕西石羊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21)生物安全(biosecurity )是指采取各种措施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切断病原传播途径,保障人和动物健康。
猪场生物安全指的是通过对猪只、人员、车辆、物品等采用严格的隔离、消毒和检疫措施控制病原微生物进入猪场,也包括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场内不同猪群、个体之间病原传播。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及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是猪场疾病防治的前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ASF )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深刻影响。
ASF 发生后,我国科学家加速了疫苗研制速度,但由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 )基因组、感染和致病机制的复杂性,预期短期内难以研制成功安全有效的预防用疫苗和治疗药物,ASF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猪场的常态化疾病。
ASF 疫情发生后,我国养猪业创新性地提出了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了能够有效应对ASF 疫情常态威胁基金项目:河南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S2012-0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5)作者简介:乔松林(1970-),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猪重要病原致病机制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E-mail :摘 要: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防控疾病的前提,也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
2018年我国发生非洲猪瘟以来,疫情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深刻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病都将是我国猪场的常态化疾病。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我国养猪业创新性地提出了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技术,建立了能够有效应对疫情常态威胁的生物安全技术体系,两年多来的防控实践证明了这些生物安全防控手段的有效性。
文章总结了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及注意事项,希望可以为猪场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参考。
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生物安全是指保护猪群免受疾病和病原体的侵害,确保猪场生产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生物安全对于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猪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首先,猪场应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措施和监管。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进出场管理规定,对外来人员、车辆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防止病原体通过外源传播。
其次,加强疫病监测和预防工作。
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疾病病变和异常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加强疫苗接种和免疫程序管理,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另外,加强饲料和水源的管理。
保证饲料和水源的质量安全,防止受到污染和感染病原体。
定期对饲料和水源进行检测和消毒处理,确保猪群摄入的饲料和水源不会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
此外,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保持猪舍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和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防止病原体在环境中滋生和传播。
加强粪便和废弃物的处理,防止成为病原体的潜在来源。
最后,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
提高员工对生物安全的重视和认识,加强员工的卫生防护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员工不会成为病原体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总之,猪场生物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细致地进行管理和监控。
只有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猪群的健康,保障猪场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
希望各个猪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共同努力,确保猪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和持续改进。
一、总则1. 为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场生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猪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本猪场所有生产、管理、服务人员及进场人员。
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1.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日常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 各部门、车间、班组应设立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本部门、车间、班组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三、生物安全措施1. 人员管理(1)进场人员需进行健康检查,符合条件后方可进入猪场。
(2)进场人员需穿戴专用工作服、鞋帽,并严格执行洗消程序。
(3)人员出入猪场应遵守相关规定,不得擅自串岗、混岗。
2. 物品管理(1)所有进场物品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进入猪场。
(2)猪场内物品分类存放,不得交叉使用。
3. 猪只管理(1)猪只进场前需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疫病。
(2)猪只饲养过程中,严格执行疫苗接种、驱虫、防疫等程序。
(3)猪只出场前需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无疫病。
4. 场地管理(1)猪场内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2)猪舍内粪便、污水等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5. 车辆管理(1)进场车辆需进行严格消毒,并遵守相关规定。
(2)出场车辆不得携带猪只、饲料等物品。
四、生物安全培训1. 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意识。
2. 加强对关键岗位人员的生物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其熟练掌握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五、监督检查1.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违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制度旨在确保猪场生物安全,预防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场生产安全。
各部门、车间、班组及全体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共同努力,共创猪场美好未来。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厂生物安全管理,保障猪只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维护养猪业生产秩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厂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有养殖区域、生产环节及员工。
第二章生物安全管理原则第三条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确保生物安全。
第四条严格分区管理。
将猪场划分为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等,明确各区域生物安全要求。
第五条人员管理。
加强员工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实行分区管理,严格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六条车辆管理。
进出猪场车辆严格消毒,确保无病原体带入。
第七条物品管理。
对进入猪场的物品进行严格消毒,确保无病原体。
第八条疫病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第三章生物安全措施第九条猪场环境消毒(一)猪舍内外环境定期进行消毒,消毒剂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环保的消毒剂。
(二)猪舍入口设置消毒池,工作人员进入猪舍前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并消毒。
第十条猪群管理(一)严格执行猪群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免疫率达到100%。
(二)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三)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抵抗力。
第十一条车辆、物品消毒(一)进出猪场的车辆、物品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二)消毒剂选用广谱、高效、低毒、环保的消毒剂。
第十二条人员管理(一)加强员工生物安全意识教育,定期组织培训。
(二)员工进入猪舍前必须更换工作服、鞋,并消毒。
(三)禁止员工在猪舍内吸烟、饮食。
第十三条疫病监测与报告(一)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二)严格执行疫病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
第四章责任与奖惩第十四条本厂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生物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对本部门、车间的生物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
第十六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疫情传播的,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对在生物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总则1. 为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场生产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我场所有猪舍、生产区、生活区及辅助设施等场所。
3. 我场生物安全管理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方针。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2.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3. 各生产区、生活区及辅助设施等场所设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区域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 生物安全区域划分(1)一级区域:生产区、生活区、饲料仓库、污水处理设施等。
(2)二级区域:猪舍、猪舍通道、车辆通道等。
(3)三级区域:猪舍内部、饲料加工车间、兽医室等。
2. 生物安全设施建设(1)生产区、生活区、饲料仓库等场所设置消毒池、消毒通道、隔离区域等。
(2)猪舍内部设置隔离舍、兽医室、观察舍等。
3. 生物安全操作规范(1)人员进出管理:严格执行人员进出登记制度,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生产区。
(2)车辆进出管理:车辆进出需经过消毒池,禁止携带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
(3)物资进出管理:禁止携带动物及动物产品进入猪场,所有物资需经过消毒处理。
(4)猪只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猪只饲养规程,加强疫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隔离治疗。
4. 生物安全消毒措施(1)猪舍消毒:每月进行2次全面消毒,每周进行1次局部消毒。
(2)人员消毒:进入猪舍前需进行全身消毒,并佩戴防护用品。
(3)车辆消毒:进出猪场时,对车辆进行消毒处理。
5. 疫病防控措施(1)加强疫病监测,定期进行猪只抗体检测。
(2)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治疗,并及时上报。
(3)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制度,确保病死猪只得到妥善处理。
四、奖励与处罚1. 对在生物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生物安全规定,造成疫病传播或经济损失的责任人,依法进行处罚。
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做好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提高养猪场生产效益和抵御生物安全风险的能力,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猪场生产生活区域,包括员工、供应商、访客等所有在生产生活区域内的人员。
第三条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是指通过规范和管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活动,减少疾病传播风险,确保猪场生产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第四条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是猪场管理者的责任,管理者要对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的实施、执行、检查和监督负全面责任。
第五条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是猪场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部门都要遵守该管理制度。
第六条猪场组织要严格遵守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制度化管理,严格落实各项制度要求。
第七条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包括技术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等内容,全面保障猪场生物安全。
第八条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的修订和调整由猪场管理者商讨,经猪场管理者批准后执行。
第二章技术管理第九条猪场生物安全项目管理制度要求保证猪场内的环境卫生,并实行全面的消毒管理,确保猪场无病毒传染灶。
第十条猪场要对饲料、饮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饲料、饮水不受污染。
第十一条猪场要落实隔离带制度,对外来猪类、人员等进行严格的隔离管理,确保猪场不受外来病毒传染。
第十二条猪场要进行全面的疫苗接种,确保猪只生病率低、健壮。
第十三条猪场要做好病死动物处理工作,及时对病死动物进行处理,防止传染疫病。
第十四条猪场要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检测,确保猪场不受生物环境威胁。
第十五条猪场要进行全面的病害防治工作,确保不同病害不传染。
第十六条猪场要进行全面的卫生整治,确保猪场的生活区域环境卫生。
第三章人员管理第十七条猪场要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培训,确保员工对生物安全工作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第十八条猪场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确保员工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第十九条猪场要对员工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确保员工上岗前具备良好的工作技能。
猪群生物平安体系建立细那么〔一〕2005-11-24 阅读次数: 193 发布者:赵书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100089猪场的生物平安体系,是指在养猪生产中防制猪病传染源进入猪场,侵袭猪群,造成疫病流行的技术措施。
包括致病性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进入,增强自体免疫力和对已侵入猪场、猪群中的致病菌〔毒〕不能连续传染给其他猪只等一系列生物平安技术措施的实施,防疫免疫制度的建立等。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生产的开展,面临严重的挑战――猪群健康问题,每年因疫病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百亿元,使养猪生产的本钱增加,经营无利或亏本,甚至企业倒闭。
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疫病,具有新的特点:1.新疫病多,传播迅速。
1986-1990年普查时,畜禽疫病共有202种,80年代以来新病增加17种〔传染病15种,寄生虫2种〕,90年代又发现新的传染病10种,新病增加很快,且传播速度亦快。
如在1987年于美国北卡罗纳州发现的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蓝耳病,PRRS〕不到10年的时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蔓延,我国于1996年发现以来,迅速在全国流行。
又如在1996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我国于2001年开始有报告,一年后许多省、市、区均有发生。
2.非典型化。
如猪瘟,非典型猪瘟〔温和型〕呈现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感染,断奶前大批死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萎缩性鼻炎等过去是在种猪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呈现应激性发病,均为非典型特征。
3.攻击猪的免疫系统。
有很多病原体〔尤其以病毒为主〕如猪的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Ⅱ型等等,都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抑制。
4.在传播方式上也有改变。
如哺乳仔猪由胎盘垂直感染而发病;断奶仔猪由于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加上环境应激易发感染。
在繁殖、保育、生长育肥一条龙生产过程中,分段模糊、不能全进全出,以致母仔间的垂直、老幼间的接力传播,造成猪群中反复循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