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32
疫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易感动物1、病原微生物:是发生相应疫病的基础,没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就没有相应疫病的发生。
2、传播途径:是指可以通过海、陆、空进行传播以及被病畜(病猪等)污染的物体和人都可以作为传播的媒介,是疫病流行的重要条件。
3、易感动物:是发生疫病的关键,如果动物群具有强大的抗病能力(不易感),即使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途径,动物群可以抵抗耐过不发病。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目的:就是要打断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生物安全有两个层面,国际层面上,对于生物安全的关注集中在预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疫病传播,这对于具有巨大出口市场的国家来说是其主要的关注所在;猪场层面上,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疫病防制措施建立健康猪群,防制疫病的发生,保证获得更高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原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内容:隔离、消毒、防疫、驱虫、保健、检疫、灭害(鼠、蝇、蚊、驱狗猫等)一、猪场隔离•隔离:将猪场置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有利于防疫和生产管理的范围内)进行饲养管理。
•生产区与生活区隔离、各生产区人员之间的隔离、外来人员隔离、引进猪的隔离、病猪隔离1、隔离的内容包括如下:1.1、隔离舍:与生产区要一定距离,根据各猪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引种隔离舍,距生产区至少500米以上(地处下风口);病猪隔离舍,一定要在下风口;1.2、严控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特殊情况,获准进场者一定要净化隔离3-5天方可进入1.3、外来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1.4、本场生产人员:外出必须48小时内返场,饲养员禁止串栋串舍;各生产区工具用具和物品必须专用。
•1.5、严禁场内人员在生产区内开伙;不准外购肉制品进场。
•注:病死猪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①、最危险的传染源,生产病源数量最多,毒力最强,可以通过接触传播疫病;•②、一般隔离用抗菌素治疗2-3天无效者及时处理;•③、深埋、焚烧、尸井消毒等无害处理(必须远离水源、下风口)。
猪场生物安全猪场生物安全是指采取疾病防治措施,以预防新传染病传入猪场并防止其传播,保护猪群健康,以获得最佳生产性能的方法。
生物安全主要由4部分组成:生物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猪群的健康管理和猪场的环境管理。
一、生物性安全防疫生物性安全防疫在养猪业上是指采取预防措施,减少从外界带来疫病的危险性,目的在于保持猪群的高生产性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针对疫病发生的3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及环境之间复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采取相应的生物性安全防疫措施,从而防止或减少猪群疫病的发生。
导致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猪只之间的身体接触、粪尿接触、空间共享以及猪场选址、动物传播媒介、猪场工作人员、参观者、猪场水源和运输工具等。
二、主动性安全防疫主动性安全防疫是指为了保障猪群的安全和健康生产,生产者制订实施的各项生物安全计划和措施。
主要包括猪场安全防疫制度、场内猪群的健康检测、免疫计划等核心内容。
1.防疫制度与执行主要包括对猪场、猪群、人员和其他生物等诸多对象的防疫措施。
兽医技术人员是主要的制定人和实施人,拟定全场的防疫、检疫、消毒、驱虫等工作计划,制订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配合畜牧技术人员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监测,定期检查猪场全流程的防疫工作。
2.猪群的健康监测切实做好日常的疫病检查和检测工作,掌握猪群健康动态,评估猪的生物学性状与现有猪场环境中真实的生长发育情况。
包括猪只的临诊检查、病理解剖检查、实验室诊断、检测结果的处理等步骤。
3.免疫计划制订免疫计划,通过免疫接种疫苗或菌苗来保护猪群免受许多疾病的侵扰。
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或菌苗有计划地主动攻毒,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保护猪群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特定的传染病所传染。
疫苗接种要根据本地区和本场的疫病发生情况、疫苗性质、猪群健康和其他因素,使用适当种类的疫苗、接种方法和免疫程序。
三、猪群的健康管理通过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来保证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目前,已有许多规模猪场都提倡健康管理,并积极探讨健康管理模式。
一、目的为保障猪场生物安全,预防、控制和消除动物疫病,确保猪只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猪场所有猪舍、员工及外来人员。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猪场生物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和管理。
2. 设立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四、生物安全措施1. 人员管理(1)入场前,员工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症状。
(2)外来人员需经生物安全办公室审批,办理临时通行证,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
(3)员工及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并经过淋浴、消毒。
2. 车辆管理(1)车辆进出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确保不带病原体。
(2)车辆停放区域与猪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3. 物资管理(1)饲料、疫苗、兽药等物资进入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2)物资储存区域与猪舍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交叉感染。
4. 猪舍管理(1)猪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消毒。
(2)猪舍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防止交叉感染。
5. 疫病监测(1)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隔离、治疗。
(2)建立猪场疫病监测档案,及时上报疫情。
6. 疫情处置(1)发现疑似疫情,立即封锁猪场,隔离病猪。
(2)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3)对猪舍、环境进行全面消毒,确保无病原体。
五、生物安全培训1. 定期对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生物安全意识。
2. 对外来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确保其遵守生物安全规定。
六、监督检查1. 生物安全办公室定期对猪场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员工及外来人员违反生物安全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由生物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总则(草案)现代规模化养猪场,其对猪场整体的生物安全防控原则是:积极、科学、适用的以预防为主;及时、准确、细致的以诊治为辅。
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应包括以下七方面: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检疫与隔离、猪场的清洁与消毒、猪只的免疫计划、猪只的驱虫计划、猪只的疾病诊治、猪只的营养与管理。
一、大环境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1、猪场的选址与科学布局:猪场的选址应避开居民区和交通主干道,但交通应便利,地势高燥且水源方便的地方,其三公里内应无散养户。
养殖场建筑设施按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分区布置,各功能区之间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厂区内空地应保有100%植被覆盖,不得有裸露的土地。
场区内的道路应划分出净道和污道,并严格坚持实施。
管理区应位于生产区主风向的上风向及地势较高处,隔离区应位于场区主风向的下风向及地势较低处。
管理区内包括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生产辅助设施(饲料车间、肥料车间);生产区内为商品猪养殖舍;隔离区包括兽医室和隔离舍。
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地地势,依次合理布局各区域。
2、猪场基本防疫设备设置:猪场的外围最好建有活水生物防卫水沟,以防止外界动物的侵入。
四周建有密闭围墙,入场口建有淋浴室、更衣室和紫外光消毒室以及洗手台,场内建有转猪通道、上猪台、隔离舍、待售舍、饲料库房、入口汽车消毒池等。
3、人员车辆控制:养殖场区内应按照其防疫功能区的划分严格控制各区域的人员,严禁串场串区域。
场区工作人员应严格自觉的遵守猪场防疫制度(如不得随地吐痰大小便,不得饲养宠物,不得在场区开小灶)。
其外来参观人员应杜绝进入生产区。
因工作需要需进场的应严格经过消毒程序后方可进入。
场区大门及其各出入口都得设有消毒池,并每两周更换一次消毒液。
大门要设有长为机动车辆车轮周长一周半长的消毒池并结合喷雾消毒设施,进、出车辆必须严格仔细消毒。
停车场地应保持清洁,每两周清洗消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