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泰特勒翻译原则的对比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9.97 KB
- 文档页数:2
207 都市家教科 教 创 新【摘 要】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竭力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也能够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
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广为人接受的两大翻译标准是“忠实”与“通顺”。
本文从“忠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意义与风格两个层面的“忠实”,指出翻译中的“忠实”不仅仅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在语言风格、语体特色、民族特色等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一、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古往今来,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
其中,“忠实”原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翻译标准之一。
例如:释道安提出了“案本”说,即译者必须要按照原文的本意来进行翻译。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外国的翻译家也对“忠实”原则推崇备至。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三原则中指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山东大学(威海)期末论文论文题目:《水浒传》三种英译本之比较鉴赏学院:翻译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姓名:朱琳学号:201314350《水浒传》三种英译本之比较鉴赏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译学界已经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选取了英译本中影响力较大的三个译本,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小说翻译的四化原则两个方面,对比鉴赏了三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水浒传》翻译研究的内容和视野。
关键词:水浒传;对比鉴赏;翻译方法;语言风格Abstract:Outlaws of the Marsh, one of the famous classic literatures, has been explored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y translation field in the world. Making use of Newmark‟s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four principles of novel translation, this paper chooses three influential English renditions, making comparis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 method and language style, thus enriching its research content and vision to a certain degree. Keyword:Outlaws of the Marsh, comparison and appreciation, translation method; language style引言《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之一,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信达雅与外国译论比较研究将信达雅与国外译论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验证了信达雅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标签:信达雅;翻译标准;泰特勒的三原则;奈达的理论;目的论中图分类号: G623.31 引言三国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是我国最早的翻译理论,之后道安在佛经翻译时又提出了“案本而传”。
到了唐朝,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普及,玄奘发展了魏晋翻译理论,谓“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翻译领域的不断扩大,翻译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是在近现代,几乎每一位翻译大家都有一说。
1898年,严复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思想,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总结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
它是中国传统翻译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对“信、达、雅”作了精辟的厘定:“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问世之后,被赋予了各种称号:翻译原则、翻译标准、翻译规范。
还有人赞之曰“三字经”,也有人骂它作“紧箍咒”。
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从提出到发展成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的过程。
这三个字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因为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字影响的。
经过无数翻译家的努力,我国独特的翻译理论体系已经构成。
在中国历史文化大系统中,前辈翻译家揭示了译论之间的继承关系及其共同的历史渊源,梳理归纳出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四个概念为主线的理论系统,并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标准理论体系。
但是很多人在谈及翻译理论及翻译学时习惯强调中国特色,从而忽略了理论的共同性,导致了拒绝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
那么到底孰好孰坏呢?2 信达雅与外国译论任何学科都应借鉴前人的经验,翻译学也不例外,而前人也应该包括外国人。
西方国家一直有悠久的翻译传统。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如同女性,应当是隐身的,无声的,亦步亦趋地服从于原作者的。
在规范性翻译及描述性翻译中翻译的主体性逐渐显露出来,女性主义翻译更是强化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让译者的身影在文本中显现。
标签:规范性翻译;描述性翻译;女性主义翻译;译者主体性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声音一直是被忽略的。
而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译者主体性开始慢慢显现并被注重。
特别是女性主义译者做了许多的尝试来对抗被翻译家奉为“圣经”的传统的翻译理论。
1.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在历来规定性翻译研究过程中,忠实性是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而译者的主体性未被体现。
而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充实,传统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显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特别是女性主义翻译,作为女性运动与翻译研究的结合,高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从而译者主体性逐渐在传统翻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中闪现光彩。
2.规范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对源文本的关注。
原文及其作者的主要位置从来没有被挑战过,而翻译者总是被视为“中介”,自动将文本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
忠实性和对等性是评估翻译最重要的准则。
如此,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具有规范性的,规定什么是翻译,并设置译者遵循的标准。
规定性翻译研究以极端的源文本倾向性为标记,而译者的主体性是被完全忽视的,更不用说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译者的性别。
译者必须是无形的以及翻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语言转换的过程,这样翻译版本才可以与原始文本一致。
忠实和精确,一直是规范性翻译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手法应和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而严复先生总结他的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其中“信”就意味着译文及译者应忠实于原著及其作者。
这些理论的重心都还停留在原文上。
3.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的主体性规范性的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及评判翻译实践,也并不认为译者能够脱离环境去进行翻译实践。
翻译标准 一:中国学者已建立了当地的翻译标准 如前所述,中国的第一个完整的翻译标准作者:严复。杨功夫的情况下,灯,和一些早期的词丽。出生在福建侯官1853。 1866年船舶福建省攻击船政学堂,被承认的专业操作。 1871年毕业的,不开车的使命军舰。 1876年,被送到英国留学,毕业于海军学院在1879年从英国绿色尼茨。同年,他在他的母校任教。任何教师1880海军总北部的一部分。至21岁死在家里的快乐。从1911年的1,898 13年,从他的翻译生涯的全盛时期。胡扬的翻译工作部著名的思想家对西方资产阶级的杰作。它涵盖了进化,哲学,社会和政治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翻译,保真度,优雅和表达能力,这是很难的,“这不是一个翻译他的感情,你自然会转换标准,这个标准,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仍然有一些指导有重要意义。“ 严复是后,有许多作家,翻译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出了翻译的标准视图。 鲁迅,提倡他们行使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翻译的角度来看:你必须采取两个帐户,所有的翻译“,当然,保存原有的宽限期,以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的目的有。“(”问题“草”。正在等待,1935年) 在转换效果方面,“是不是一个专业的图片,相同需求的形状非常相似:更多类似的的转换Furei翻译著名的惊奇,说,根据1951年的文学翻译实践应该是“(”序列。再次转换旧的高“) 通过的最高标准是“中国标准翻译,文学翻译,沉闷”“工程从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的(而不是方法)的标准,他Furei孙中山儒学进一步迫使不仅是因为在习惯语言的差异澄清的证据:在17世纪被认为是“可以容纳一个完全他说,原来的味道,”和“改建,原来“轮回”,而不是(轮回),称赞这方面的专家翻译,外壳的精神态度所造成的变化并没有改变。 “(”翻译的Rinshuu 1979年) 二:在中国的外国势力的标准翻译 在中国西部有一个翻译的悠久历史。西罗马帝国,西塞罗(公元前43年〜公元前106年)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翻译理论家。 “我是不作为的翻译,而不是演说者的解释器,我不知道,微软的Word文档,保留的实力和语言风格等。”在运行的西塞罗,西方的历史:在这本书中,他大量的翻译理论家说,已经出现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各种理论和观点。我们有以下一些比较熟悉。 英国泰特勒的三原则是翻译(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翻译一),你必须传达原文翻译(您需要给一个完整的原始工作的转录想法),翻译2风格的想法)性质相同的部分为原色调应该(以及如何写作风格,它必须作为原始字符相同),所有翻译的原始组成的易用性(翻译)你必须有必须有)原有的流畅性。 道费拉夫罗夫前苏联翻译思想和相当于:1)符合的原)方程(等效)的作用和选择1语言,并在译者的语言材料相当于风格相当于水平(2)提高。 奈达在我们的国家(尤金A.Nida)的有重大影响的美国科学家翻译。根据的翻译。“所谓翻译的定义,是指在一种语言符号的语言:语言符号1从写作风格不同的语言是最接近的意义和代名词,原来的信息是最自然的读者的反应。“奈达语言再现,主张在翻译的焦点。他是法官,我相信正确的翻译和翻译,您将需要提供翻译作为参考。你能理解这个词已经不被翻译的唯一标准来衡量翻译质量,语句不是语法规范,读者问的整体反应。 奈达翻译理论的翻译,纽马克(纽马克)对应不同的理论,但实际转换的要求,必须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意图。翻译是忠实于原来的读者,以确定原始观众的特点,请寻求一种方法来确定的重点,根据其预期目的的语言,给读者的目标语言。 以上是典型的理论观点的转换。许多翻译理论见解不同,但已被设计为提高卓越的翻译水平。这是每个人的努力,在从事翻译方向的做法。 三:大学英语的学生,必须有翻译的标准 翻译能力的“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理解,中国的技术是正确的。是“正确认识”要求,忠实翻译的有关TEC的基本信息,袁先生一个基本的“两个标准”流利“和”忠实的基本要求流利的翻译所以,不需要两个标准可以认为这项规定是这些“会翻译。没有忠诚,是不是说一口流利的翻译是不是一个好翻译。但是,如果不流利的翻译,人们,如何掌握无法阅读以下的相同:翻译翻译实践的目的,这两个规模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需要注意两种趋势:我有英语大学系统的学生“,”你不要有“错环是不无宁团的信的真实,这在许多情况下,两问一个趋势。如果你不适合“,表现坚决生病,你可以参与免费手链和难以阅读的长度,而不是原始的形式。 信息来源:http://www.urelitetech.com.cn
翻译的标准翻译基础理论(3):翻译标准一、定义:翻译标准:指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准绳,是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是翻译工作者不断努力以期达到的目标。
切实可行的标准,对发挥翻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常提到的翻译标准有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刘重德的“信达切”,许渊冲的“三美”,国外则有“等效”,“等值”,“对等”等。
---《译学词典》方梦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二、我国的翻译标准言论1. 支谦的“因循本质,不加文饰”相传中国第一篇谈翻译的文字,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他在文中提到翻译佛经时,应“因循本质,不加文饰”,这便是翻译标准的最早雏形。
2.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最早对翻译标准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探讨的是东晋的高僧道安,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后世佛经翻译产生了很大影响。
《祐录》卷八《摩诃钵罗若波罗密经钞序》:“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 胡语尽倒而使从秦, 一失本也;二者, 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 非文不可, 斯二失本也;三者, 胡语委悉, 至于咏叹, 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四者, 胡有义说, 正似乱辞,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 或千、五百, 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五者, 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 三达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 而删雅古, 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愚智天隔, 圣人叵阶, 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 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 迭察迭书; 今离千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 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3. 玄奘的“五不翻”到了唐代,高僧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的论述,即神秘语,多义词,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