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历史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008.00 KB
- 文档页数:46
红色教育案例分享-红军长征经历标题:红军长征经历:无畏的奋斗与无私的奉献引言:红军长征,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是一场胜利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次跨越万里长征的生动经历。
红军的奋斗与奉献,为我们展示了信念与毅力的力量,激励着一代代人勇往直前。
本文将深入探讨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意义,并分享我对这段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1. 国共两党的分歧与合作:介绍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初期的分歧和合作,以及红军长征对于两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国共对峙与土地革命:探讨国共对峙时期,红军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斗争和建设,为长征的发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红军长征的过程1. 入川与川陕革命根据地:详细描述红军入川的背景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红军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
2. 第一次反围剿与遵义会议:探讨第一次反围剿的斗争与取得的胜利,以及遵义会议的召开和对红军长征的影响。
3. 红军战略转移与赤水战役:解析红军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转移的战略意义,并重点回顾赤水战役的策略与战术。
4. 西路军与北上抗日:介绍西路军的形成与北上抗日的背景,以及红军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关联。
第三部分:红军长征的意义与影响1. 政治意义:阐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如对党的建设、军队指挥结构、政策转变的重要启示。
2. 军事意义:探讨红军在长征中形成的灵活战略与战术,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3. 精神意义:论述红军长征所体现的革命意志和奋斗精神,对继往开来的中国革命者产生深远影响。
总结与回顾: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它展现了红军的无畏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展示了共产党员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和一心为民的初心。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与影响不可忽视,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培养了一支顽强的正规军队,同时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军事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历程、原因、经过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构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一、长征的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下,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与国民党军的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
二、长征的经过1. 出发与初期转移(1934年10月-12月)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约8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突围。
初期,红军面临着极端艰苦的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和艰难的行军。
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长征途中,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1935年1月-5月)遵义会议后,红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四次渡过赤水河,成功迷惑了敌人,随后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4.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大渡河进行了强渡,面对天险和敌人的阻击,红军展现了极高的勇气和决心。
特别是在泸定桥的战斗中,红军以少胜多,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5.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936年7月)红军继续北上,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行军。
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匮乏的条件下,红军士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6.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跋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成功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1. 革命力量的保存长征成功地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背景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壮大的历程。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长征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一、政治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动荡。
然而,中国的政治局势并未因此稳定下来,相反,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经济的危机愈演愈烈。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武装斗争,但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因此,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历史性的会议,毛泽东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指挥和理论领袖,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同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二、经济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经济状况非常落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当时的主要经济活动。
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危机,中国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被迫走向武装斗争,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阻碍。
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中积极发展农村革命,提倡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了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由于敌强我弱,革命力量处于劣势,中国共产党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转移。
1934年,中国红军开始了长征,跨越了中国的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终到达了陕北。
在长征中,中国红军不断开展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社运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背景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状况也非常落后,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与现实意义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开始了长征,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了陕北。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形势,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评价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中,这段历史被视为一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伟大探险。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共产党来说,红军长征是现代起义与革命理论的综合实践,是中国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在历史上,红军长征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凝聚了革命的力量,较为彻底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即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
但是,在革命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也面临了新的问题:事实证明,农民不可能一直领导着一个国家发展下去,尤其是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
因此,红军长征在历史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评价。
一方面,它被称为一次“漫长的胜利”,代表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巨大胜利。
另一方面,它也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深刻认识了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鼓动,与之前的工农革命比较而言,确立了对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
现实意义红军长征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至关重要。
首先,红军长征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无畏与勇气,以及为了民族利益而敢于放弃个人利益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依然是宝贵的。
其次,红军长征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的革命阶级,在旧制度决不满足当前社会需求时,能够准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能力。
这个能力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政治的最高领导机构。
此外,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还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政策上。
红军长征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它通过合理的政治机制和经济调整改革,在伟大历程上前进。
随着中国富强的崛起和经济体量的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思路得到了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词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十篇】1.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到底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2.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能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断。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3.红军长征十大历史故事: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赞誉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役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才是他自己的得意之笔。
长征过草地简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壮举,长征过草地是其中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的征程。
长征过草地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所经历的艰难跋涉。
本文将从长征的背景和原因、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以及长征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寻找新的根据地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34年,那时红军已经在中央苏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
由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红军被迫放弃中央苏区,面临被歼灭的危险。
为了保住队伍和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红军需要穿越广袤的草原地区,这里地势辽阔开阔,鲜有遮蔽物,红军很容易成为敌军的目标。
其次,草原地区气候干燥,水源匮乏,给红军的生存和补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再次,红军还要面对蒙古族游牧民族的袭击和阻击,增加了战斗的难度。
在长征途中,红军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行军和战斗,遭受了巨大的疲劳和伤亡,但他们始终坚持着革命信念,奋勇向前。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对于中国革命和红军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一支忠诚而勇敢的红军队伍,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更广阔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支持,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再次,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顽强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中迎难而上的标志,激励了无数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长征过草地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段充满艰辛和困难的征程,但它也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壮举。
长征不仅是红军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它为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精神和意义将永远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369天,全程行程24000余千米,历尽艰险,穿越山川河谷,涉过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一。
红军长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地位和影响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1.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长征前期处于党的建设和革命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十年敌我矛盾的激化,蒋介石发动了“围剿”战争,迫使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的决策背景。
在长征中,党中央成功地实现了军事艰难转移到陕北,掌握了继续抗日斗争的主动权,保证了革命的持续性和胜利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是党的一次自我革命,党中央在长征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开辟苏区、发动民众、建立武装、武装斗争”等战略思想;把土地革命纳入“三大革命任务”之一,确立了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流,推动了极左路线的调整;提出“党的路线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在过去革命斗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局面。
3. 长征是中国红军的传奇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缩影。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率领了不到三万名红军,经过山山水水,历尽艰险、奋斗不息,披荆斩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越过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终于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建设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念,尤其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的生存和革命斗争。
4.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是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长征的介绍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27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撤退和远征。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击,找到一个有利于发展革命事业的根据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进入全国扩展的新阶段。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共斗争。
共产党受到了重大打击,红军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一场长达一年的战略撤退。
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西的延安。
长征共经历了许多战斗和困难,其中最著名和最艰苦的是四渡赤水和雪山长征。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四川境内面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
红军将领刘伯承、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带领着红军进行了四次渡河,最终成功突围,摆脱了敌人的包围。
这一战斗体现了红军的机智和勇气,也给了红军在长征路上的士气极大的鼓舞。
雪山长征发生在1935年,红军在云南境内的神农架地区遭遇了严寒的雪山。
红军不得不在极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行军,士兵们面临极度的饥饿和寒冷,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
然而,红军坚定不移地前进,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艰苦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还积极与当地群众展开工作。
红军广泛开展土地革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红军还积极扶持妇女解放运动,在红军中建立了妇女独立团,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参军。
这些举措使得红军在长征中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1936年,红军结束了长征,到达了陕西的延安。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共产党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红军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力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还加强了共产党内部的团结,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领导核心。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独特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发展革命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意义1934年10月,中国历史上一次史诗般的长征开始了,中国工农红军浴血奋战,跋涉了万水千山,终于到达了遥远的陕北,从此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这场历史事件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意义。
一、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在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失败后,被迫进行了长征,这一壮举让红军得以保留其力量,并且有了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役,打败了强敌,取得了胜利。
长征途中的一系列战役,不仅使红军赢得了经验,也对敌人的士气起了很大的打击。
特别是在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战略方针,引导红军把斗争的重点放在土地革命和群众工作上,从而在统一战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长征对中国文化意义的影响长征除了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外,还对中国文化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和素材。
长征途中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杨朔的小说《革命家庭》、《逃荒记》等。
这些作品生动地刻画了长征途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
其次,长征让文化和艺术进入新的阶段。
长征途中,许多艺术家跟随红军进行创作,形成了以民间文艺为代表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让文艺走向大众,更体现了其紧密联系于革命事业的面目。
在中国文艺史上,长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文艺走向了新阶段,并且开启了文化和艺术与革命事业相结合的新篇章。
三、未来长征的意义长征对中国革命和文化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现在,我们需要在新时代中新的长征。
首先,我们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努力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坚持与时俱进,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需要我们跟上时代步伐,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
长征简介50字篇一:关于长征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红军长征重要战役)1935年中央红军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一昼夜跑步奔袭达120公里,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篇二:长征简介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从数字看长征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
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大决战,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
为消灭长征中的红军,蒋介石调集了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马家军及少数民族中反动头人武装等10多支部队数十万大军,千方百计进行围追堵截。
在中央红军的队伍中,共有32位女同志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途中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牺牲,可谓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个奇迹。
长征途中,红军师以上干部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历史瞬间浓缩长征历史瞬间之一:湘江之战历史瞬间之二:遵义会议历史瞬间之三:四渡赤水历史瞬间之四:巧渡金沙江历史瞬间之五: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历史瞬间之六:突破腊子口历史瞬间之七:爬雪山、过草地篇三: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长征的简介500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中国内战期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和远征行动。
长征壮举发生在1934年10月开始,结束于1936年10月,历时约两年,红军主力胜利突围出敌重围,最终到达陕北地区。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寻找合适的根据地,进一步发展革命力量。
红军主力开始时约有十万人,经过艰苦卓绝的行军、战斗和生活条件,只有不到一万人成功到达陕北,损失极其惨重。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数百次战斗,走过险峻的山川、翻越险峻的雪山,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顽强意志和坚定决心。
长征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要战略转机。
红军在长征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群众基础,形成了可持续的游击战争模式。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与当地群众展开了广泛的群众工作,积极发动农民,打击地主,推动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长征也加强了红军内部的思想建设和纪律教育,加强了共产主义战士的意志品质和忠诚度。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首次接触了广大群众,领导和携带着大量的群众走过了数千里的山林和大漠,这种艰苦的行军路线实际上也是一次政治宣传和组织建设的过程。
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各地广大的工农群众,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红军壮大和革命热情的高涨。
在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局面逐渐稳定,为日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场伟大行动。
长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红军的组织纪律和战斗力,对中国革命和解放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象征,被视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征资料300字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长征中的感⼈⼩故事_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及意义“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长征中的感⼈⼩故事,希望⼤家能够喜欢。
⽬录长征中的感⼈⼩故事⼀个铜锅的故事红3军团某连有⼀个9个⼈的炊事班,携全连仅有的⼀个铜锅进⼊草地。
炊事员⼀个个牺牲,铜锅⼀次次换肩膀……⾛出草地后,铜锅已挑在司务长的肩上,炊事班的其他同志全都牺牲了。
贺龙嚼了3天的⽜⽪“为救命,贺龙把他的枣红马都杀掉给战⼠们吃了。
”⽼红军胡守富回忆说,每到宿营地,贺⽼总便千⽅百计地钓鱼,“⼏条⼩鱼熬成的汤,把饿晕的军团政委关向应救醒了,⽽他⾃⼰却嚼了3天的⽜⽪。
”总理亲⾃抬棺送葬⾝患重病的周恩来随红3军团过草地。
时任军团兵站部部长的杨⽴三⾝体也很虚弱,却坚持亲⾃抬周恩来,⾛出草地后便累倒了。
1954年,杨⽴三去世,⾝为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亲⾃为他抬棺送葬。
<<<返回⽬录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第⼀,长征是历史的新记录,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
中国红军在长征途中,击溃敌⼈的多次围追堵截,战胜⼈间稀有的艰难困苦,开辟了中国⼈民前进的道路。
第⼆,长征是宣⾔书,它宣告红军师不可战胜的⼒量。
在长征途中,国民党蒋介⽯妄图把红军⼀⼝吃掉。
红军在⽑泽东领导下,四渡⾚⽔,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击溃国民党军许多追歼部队。
接着,⼜向北胜利前进。
在长征中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410个团和⽆数⼟匪、地主武装,占领五六⼗个城市,⼀路浩浩荡荡,所向⽆敌,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的围追堵截遭到破产。
这充分证明了红军是英雄好汉,是不可战胜的⼒量。
第三,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民解放的道路。
红军不但是⼀⽀不可战胜的军队,⽽且⼜是⼀⽀执⾏⾰命政治任务的宣传队。
红军在长征途中随时向群众宣传抗⽇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抗⽇主张。
尤其是红军进⼊⼤别⼭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时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以及反动派的造谣欺骗,曾受到彝族三个家族的袭击,致使红军长征⼀度受阻。
长征简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
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
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
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
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
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
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
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
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
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
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
面军胜利会师。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
成了任务。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春,赣南,闽西分别成立工农民主政府,两区地方武装也分别编为红三军和红十二军。
6月,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
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组成红一方面军,由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
2.2.红二方面军由来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师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
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
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
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
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2.3.红四方面军由来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1931年成立于红安七里坪。
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1932年6月,国民党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
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多人离开鄂豫皖。
12月转战到川陕,并建立了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3月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
至1935年6月第一次与第一方面军会师时,四方面军发展到八万多人。
中央考虑到长征后的一方面军不足两万人,从四方面军抽了三个团共四千人补充一方面军。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加上陕北地方部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辖两旅一教导团及五个营,共一万三千人。
红四方面军主力改为三八五旅,旅长王宏坤,红三十一军主力改为三八六旅,旅长陈赓。
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共歼灭日伪军四十二万余人,军队由抗战初期万余人发展到三十万余人,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立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抗日根据地边成了一片。
抗战胜利后,一二九师主力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949年2月整编为第二野战军。
二野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冀鲁豫,在中原、华东和西南地区歼敌近230万人,土匪百余万人,部队发展到近120万人,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4.红军为何没有第三方面军?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央原计划将红军一、二、三、四军团依次扩编为四个方面军,后来因为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主动提议三军团和一军团合编为第一方面军,放弃了单独扩编为第三方面军的计划,遂造成第三方面军缺编。
其实,据历史档案资料考证,缺编是另有原因的。
红军由军发展到方面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30年1月以前,中央还没有统一编制红军的计划。
那时中央认为?quot;目前中国,只有朱、毛、彭德怀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其余如贺龙等都不能叫做红军",只能算作游击队。
(1929年6月25日《中共六届二中全会政治问题报告记录》)因此,各地红军的编制及番号也就各行其是了。
1930年1月,中央军事部召开会议,决定统一全国红军的番号和编制,将几支较大的红军编为一至八军。
4月15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按地域组成三个军团。
5月间,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对该计划作了调整,决定组成四个军团,即三、四军为第一军团,二、六军为第二军团,五、八军为第三军团,十一、十二军为第四军团。
六七月间,第一、二、三军团分别成立,只有第四军团没有成立。
从目前所见到的史料看,在此期间,中央及中央军委并没有发出成?quot;方面军"的指示。
同年8月23日,朱德、毛泽东所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所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
随即根据第二次攻打长沙的需要,为了便于统一指挥,自发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朱德为总司令,毛泽东为总政治委员。
中央在得知此情后,仍然没有发出组织方面军的指示。
8月29日,中央在给长江局的信中提到:"关于红军问题……在现时一、二、三军团上应成立总司令部组织",并没有指示其组成红一方面军。
这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要求全国红军的军团和方面军都取消,统编为一至七军,鄂豫皖地区的红军按统一规划编为红四军。
中央在此期间的多次指示中,仍然坚持取消军团和方面军的意见。
1931年11月,红四军和新成立的红二十五军合攻黄安县城,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成立了第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可见,红四方面军的成立也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
诚然,1931年底中央也曾有过组织方面军的计划。
按照该计划,全国较大的红军部队将基本上被编入第一、二方面军。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行。
因为鄂豫皖地区没等到与湘鄂西及鄂北等处打通,早已成立了红四方面军(中央本来的计划是让他们成立红二方面军)。
后来,他们得知中央这一指示后,也曾打算改称红二方面军,可是这个打算却一直没有付诸实行。
造成红三方面军缺编,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一、四方面军的成立不是中央统一规划的,但毕竟已成事实。
在那个年代,中央与各地的联系因交通不便而造成很多困难,各地的情况也是瞬息万变,因而发生这种现象并不奇怪。
中央在后来的指示中,也承认了这些组织。
作为主力红军,除此两大部外,尚有红二、六军团。
1936年7月,这两个军团遵照中央的指示,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委。
于是,第三方面军只好缺编。
3.方面军介绍3.1.方面军组成3.2.红一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中央红军)跳转到:导航, 搜索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年6月11日,在李立三主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要求红军进攻各大中心城市,以配合当地工人暴动夺取政权,进而在短时期内夺取中国政权。
在此要求下,红一军团准备进攻南昌,红三军团准备进攻长沙,但是由于红军实力仍然远逊于国民革命军,至当年8月,该计划以失败告终。
红三军团虽然短暂占领长沙,但是无法坚守,在受到极大损失后撤出,相反,红一军团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并未全力出击南昌,因而保存了较强的实力。
装备简陋的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双方自发组成红一方面军,并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万余人。
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之)、参谋长周子昆;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林清泉(罗荣桓代之)、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牿;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之)、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红三军团辖:红五军,军长邓萍(兼任)、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黄志竞、政治部主任吴天骥。
红一方面军编成以后,并未取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承认,直到同年九月,中共中央再次要求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时,才默认了红一方面军的存在,9月,红一方面军从长沙郊外再次撤退,转而攻下了吉安,将赣江两岸的苏区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到达江西新余罗坊,召开了罗坊会议,确定了先在农村巩固根据地,再进而解放城市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后,红三十五军和红七军先后归入红一方面军。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部队统称中央红军,直属中革军委指挥。
1932年6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建制,下辖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后为周恩来代替),叶剑英任参谋长(后为刘伯承代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后为杨尚昆代替)。
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经过多次扩编,除原有三个军团外,又增设了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
1933年后,实际指挥权在李德手中。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一路遭受重大损失。
1935年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