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资料

2017江苏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提纲资料

徐州市2017年小高考历史考点解析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编写人:徐州一中姜瑜孙辉修订:徐州一中陈季卿)

1.了解西周的建立

西周建立,周武王、周公两次推行分封制。(关注时间)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西周通过分封制管理国家,周王把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鲁、齐、燕、宋等),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体现出分封制下地方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区分)。诸侯对天子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礼乐制度是封建等级化的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注意嫡庶的区分),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等问题产生的矛盾。由宗法关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家国同构),大宗享有政治特权,并统治宗族成员。宗法观念影响深远(如尊宗敬祖、家谱、宗族意识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占卜);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分封制)。

1.了解秦的统一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分设三公是为了加强

皇权)

3.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此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也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周制指分封制)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1.

了解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封国并存。汉代的部分分封对中央形成离心,不利于中央集权。

2.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内容: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

评价: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也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

唐朝的委员制宰相设置通过分散相权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但三省分权不等于分权制衡。

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措施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宋代通过分割宰相权力的方法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

内容: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受中央节制,可以称作宰相府的派出所。另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即腹里)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管辖。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重血缘)。

汉朝的察举制(重德行)如:孝廉、茂才、贤良方正。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导致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考试):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养成社会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从制度设计的层面来看,科举制的进步性表现在相对公平公正。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清朝无丞相),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与宰相比较:宰相,中央一级的行政长官,制度赋予一定的决策权;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顾问咨询机构,有票拟权,可以参与机要,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无决策权,升降及权力大小皆由皇帝决定,不能制约皇权)

2.了解清朝的军机处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中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妨碍了社会进步,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对比西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出现两次工业革命;思想上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考点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编写人:徐州三中王玉军苏卿修订:徐州一中陈季卿)

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打开中国大门,英国借口中国开展禁

烟运动,发动了侵华战争。1842年,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自然经济对西方商品的抵制,西方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

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法联军发动了战争。1860年攻占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为摆脱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日本发动战争,迫使清政

府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根本目的—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直接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既得利益。1900年,列强发动了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2.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

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在华设立常设驻军的开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控制清政府)。②影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

此役中方失利,邓世昌等壮烈牺牲,北洋舰队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

2.了解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经过:丘逢甲、徐骧义军,刘永福清军所部。清政府不支持,最后失败。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诬为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2.了解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大规模屠杀和平居民和被俘中国士兵超过30万。(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731”部队:日本在东北成立的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健康活人做实验。

3.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建立:八一三事变后,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又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习惯称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作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四大会战:(1)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2)太原会战;(3)徐州会战: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1)配合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作战: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2)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进行百团大战。意义:它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5.探讨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注意: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未改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考点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编写人:张春香徐州高级中学修订:徐州一中陈季卿)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背景:外来侵略激化阶级矛盾

金田起义:1851年1月,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称天京,定为国都,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与清王朝对峙。

2.了解西征和北伐(新增考点)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过程:林凤祥、李开芳率北伐军从扬州出发,一直打到天津郊区。

结果:由于孤军深入,武器和给养供应不足,北伐最终失败。

影响:但它深入清朝腹地,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征

目的:巩固天京大本营。

过程: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关注西征进军方向)影响:太平军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3.了解《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内容:A土地的分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的分配:“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评价:①革命性: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体现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③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4.了解《资政新篇》(正确书写名称)

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内容:①政治:以法治国,官吏公开选举。②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③教育:开设新式学堂。

评价:①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②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并未真正实行。

1.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由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合并而成,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党的机关报:《民报》

2.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

导火线: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往镇压四川保路运动。

概况:1911年10月10日,在革命领导机构遭破坏的情况下,湖北新军自发进行革命,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首先率部起义。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3.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直接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结果: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最大功绩,但注意不是结束封建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1.了解五四运动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过程:(关注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影响: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爱国主义精神)②青年学生起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与辛亥革命对比:群众基础广泛。注意:中国共产党此时尚未建立)。③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的开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

2.了解中共“一大”

召开: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移至嘉兴)召开。

主要内容:①建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标有些超前,说明当时未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1922年中共二大解决这一问题)。

③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理解国共合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

●国共合作

时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国民革命运动

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很快歼灭吴佩俘、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看北伐进军图,与太平天国的北伐区分,并关注口号“打倒军阀,除列强”)。

意义:北伐胜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还有张作霖势力未消灭),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根基。

结果: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失败原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4.了解南昌起义

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过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与武昌起义区分)。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中共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南昌、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5.了解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6.理解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汉口、即“八七会议”。

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7.理解土地革命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为农民土地私有制)。

作用: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8.了解红军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思想。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主要史实: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始了革命新局面。

9.了解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背景:红军长征初期,博古、李德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红军和党处在生死存亡最危急的时期。

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10.了解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发动三大战役和解放南京

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三大战役(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

战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人民的支持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

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11.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考点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编写人:徐州市第二中学程杰秀修订:徐州三十六中孙宝成)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目的:共商国是--筹建新中国

(3)地点:北平(命题的指引,1928年-1949年为北平,1949年10月1日改为北京)(4)参加人员:中共、各民主党派、解放军、各民族及华侨代表(具有广泛性)

(5)内容:

①制定《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它成为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

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6)影响:

①为新中国成立做好了准备。

②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协的地位在1954年有变化,从代行人大职能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07年以来小高考没有直接命题)

(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意义:

①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开端;

②也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注意: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内容:

①确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

②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影响: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开创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制度可以确保曾经革命年代并肩作战的民主党派依然可以参政。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民族自治制度及民族自治区的设立意义:

①概念: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②目的(原则):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初步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实践: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⑤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了解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1)1982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2)基层民主扩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海选)

(3)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民主与法治是文明两大标尺,依靠法治巩固民主)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在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但在香港问题上首先实现)

3.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的实践:1997年7月香港的回归;1999年12月澳门的回归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

(1)1979年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和平统一;

(2)邓小平在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

(3)1987年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台胞赴大陆探亲、定居、采访观光、经商投资;(4)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两个民间团体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指,在1992年11月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中国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中国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5)1993年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一次历史性突破,为两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联系渠

道;

(6)2008年两岸直接三通得以实现。(2015年习马会,海峡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

5.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有助于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

考点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编写人:沛县中学张涛修订:徐州三十六中孙宝成)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有:

(1)另起炉灶

含义: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意义: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

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含义: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的情况

(1)参加日内瓦会议:

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越南)问题。

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会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共同的遭遇、共同关心的问题;存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原因:

(1)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概况: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中美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双方的共同愿望。(见P113 学思之窗)

美国:看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多年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中国: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过程:

A.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B.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C.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周恩来同尼克松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1979年元旦,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中日建交

原因: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两国民间团体的推动。

过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3.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对中国: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中国、美国、日本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积极作用。

1.了解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实行裁军、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理解上海合作组织

(1)成立: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2)性质: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作用: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考点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编写人:沛县中学张涛修订:辅仁中学邵维)

(1)梭伦改革

工商业的发展(这是雅典民主改革的深层次原因)造成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和新兴工商业者、平民矛盾尖锐。(这是注重改革的原因)

公元前594年,执行官梭伦实行改革。他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注意人的身份是公民,即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划分为四个等级,谁的财产多,谁的等级就高,谁就享有高的政治权利(此项措施最有利于新兴工商业者、打击了旧氏族贵族。不能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注意全体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只有前三个等级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务奴隶制(即解负令)。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6年,克利斯提尼对梭伦改革中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建立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行政选区)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会议(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扩大公民大会权利;实行陶片放逐法(陶片是指

2.了解伯里克利时期政治繁荣的表现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改革把雅典的民主制度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主要体现;扩大公民参政范围;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改革陪审法庭;实行工资和津贴制度(伯里克利改革的重要辨识点)(注意目的是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广泛性)

注;雅典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十将军委员会是雅典最主要的民主制度。

3.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积极作用:开西方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深远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精神文化的辉煌成就(现实影响)。

局限性:①就民主政治的范围讲,雅典公民权力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众多的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被排除其外。②过于泛滥的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利滥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很有可能极端民主化)③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奴隶主实行的少数人享有的民主,实质是一种专制。

(注意: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主权在民;公民意识;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权力制约)雅典民主政治于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的关系

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的贵族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关注原因),公元前449年制定《十二铜表法》。内容广泛,条纹清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权利,但维护的仍是奴隶主贵族的权利,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但也保留习惯法的旧俗。

2.了解公民法到万民法

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了解公民的含义),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万民法: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注意:

区别:公民法适用范围是罗马公民,万民法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不包括奴隶)。

转变的原因:是罗马在长期的扩张过程中,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版图的不断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政治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原有的法律无法解决。

3.认识罗马法的作用

考点7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编写人:沛县歌风中学 董恒建 修订:辅仁中学 邵维)

1.光荣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获胜。国王查理一世被压上断头台。

(2)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这

2.《权利法案》

(1)背景: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议会权力大增。

(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3)颁布:1689年,议会颁布。

(4

(5

奠定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1832年议会改革

(1)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完成)

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①降低财产资格要求,扩大了选民范围。②重新分配议席,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

(3

英国民主化进程。

4.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过程:①光荣革命后,国王经常召开秘密会议,称为内阁会议。②18世纪前期,沃波尔经常

(2)组成: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

(3

)运行机制:首相提出内阁成员,经国王批准(形式上)组成责任内阁。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5.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代表英国。

(2(3)内阁:掌握行政权,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是政府首脑。

(4)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保留国王)(国家象征)、贵族制(上院世袭)(荣誉象征)和民主制(下院选举)(掌握实权)融合一体的混合物。

(5)实行权力制衡和政党政治。

1.1787年美国宪法

①1787年宪法是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2.理解“制约与平衡”

理解三个权利的制约的方式(1)行政权归总统

①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每届任期4

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③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批准。④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律有否决权,但国会若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⑤美

(2)立法权归国会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每州两名,任期6年,参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按各州人口比例产生,任期2年。参议院权利大于众议院(既保证小州的利益、又兼顾大州利益)②法律需经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方可生效。③国会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弹劾权、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④众议院有权对违法的总统、副总统提出弹劾,然后交由参议院审判。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总统法令无效。③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时间:1875年。

(2)内容

①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员组成,众议员直接选出,参议员间接选出。参议院有

,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

(3)意义

2.德意志帝国宪法

(1)时间:1871年。

(2)内容

国王和宰相,同事有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不彻底的代议制。

3.理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及其表现形式

代议制民主:议会形式上是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特征

作用:①从政治体制上否定了君主专制,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调节了社会矛盾。③不同集团的利益之争,可以在议会中以和平方式实现。避免暴力冲突,稳定统治秩序。④对世界民

主化进程产生了广泛影响。

考点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编写人:沛县汉城国际学校邹政修订:徐州开发区中学)

1.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1)概况: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革命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注意时间,工业革命后)

(2)主要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评价)

②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③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2.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根本的区别即是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律)

3.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

(1)历史背景:

民族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跨台。

阶级矛盾: 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统治,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从原因来看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