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新农村、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研究报告

1 总论

1.1规划任务由来

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东莞市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使得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巩固,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此为契机,东莞市政府要求辖区内各城镇编制环境保护规划。

结合东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谢岗镇提出了全面建设“生态名镇、工业新城、幸福谢岗”的发展目标。在这些目标的要求下,为实现谢岗镇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在未来新一轮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能够保持持续改善,并达到东莞市对谢岗镇环境保护的要求,研究与编制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十分必要。

2014年,东莞市谢岗镇人民政府委托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开展《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2017-2020年)》的研究和编制工作。接受委托后,编制单位在谢岗镇政府和环境保护局的协助下,进行了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以及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编制了《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2017-2020年)》。

2016年4月15日,东莞市谢岗镇人民政府在谢岗镇组织召开了《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2017-2020年)》专家评审会,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根据专家评审意见,我院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上报审查。

1.2编制依据

1.2.1国家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七号),2008年2月28日修订通过,2008年6月1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5年8月修订,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1997年3月1日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第三次修正;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2004年8月24日修正;

(8)《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正;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17年1月

1日起施行;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修订,2011年3月1日起施行;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修正。

1.2.2国家法规及行政规章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7月16日修订;

(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11年修订;

(3)《城市绿化条例》,2011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年修订”;

(5)《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2017年修改;

(7)《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国发〔2000〕38号),2000年11月26日;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82号),2002年5月17日;

(9)关于发布《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 2001)等3项国家污染物控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公告2013年第

36号),2013年6月8日;

(10)《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2.3地方法规、行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1)《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3号),2015年7月1日;

(2)《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2年7月26日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3)《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2010年修正),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4)《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办法》,1997年12月1日通过,2004年7月29日第一次修正,2010年7月23

日第二次修正;

(5)《广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

(6)《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2010年修正;

(7)《广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8)《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7号),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9)《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第二次修正;

(10)《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2012年7月26日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第3次修正,自2001年7月1日起施行;

(11)《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2009年11月18日;

(12)《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粤府[2006]35号),自2006年4月4日起施行;

(13)《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粤环[2006]49号),自2006年5月15日起施行;

(14)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粤环[2011]14号),2011年2月14日;

(15)《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水质保护条例》(1998年11月27日),2014年修正;

(16)印发《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的通知(粤府[2005]16号),2005年2月18日;

(17)《广东省饮用水源水质保护条例》日,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18)《关于同意实施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批复》(粤府函[2011]29号);

(19)《关于印发<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粤环[2011]14号);

(20)《关于同意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复函》(粤办函[2009]459号);(21)《关于印发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的通知》(粤水资源[2009]19号);(22)《广东省实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规定》(1999年);(23)《广东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

(24)《广东省严控废物处理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35号,2009年5月1日;

(25)《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的通知,(粤环〔2013〕13号);

(26)《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的配套环保政策》(粤府〔2012〕120号);(27)《关于实施差别化环保准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年5月1日起施行;

(28)《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2010年修正;

(29)《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限制东江流域水污染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1〕339号);

(30)《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限制东江流域水污染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的补充通知》(粤府函〔2013〕231号);

(31)《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5-2030)>》(粤建城[2015]106号)。

1.2.4其他相关规划与规范性文件

(1)《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粤府〔2012〕120号);

(2)《广东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4年本)》;

(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的通知》(粤府[2014]6号);

(4)《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2月27日经东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5)《东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

(6)《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

(7)《东莞市“十三五”低碳发展规划》;

(8)《东莞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13-2020)》;

(9)《关于印发实施<东莞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15-2030)>的通知》(东环[2016]48);

(10)《东莞市石马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达标方案》;

(11)《东莞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12)《关于划定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通告》(东府[2014]23号);

(13)《东莞市域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5~2025)》;

(14)《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规划》;

(15)《关于印发<东莞市热电联产规划(第二次修编)>的通知》(东发改[2015]645号);

(16)《东莞市分布式能源发展规划》;

(17)《东莞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7-2020年)》;

(18)《东莞市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

(19)《东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20)《东莞市水土保持规划》;

(21)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22)《东莞市谢岗镇总体规划修改(2016-2020)》;

(23)《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年)》;

(24)《谢岗镇(银瓶合作创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5)《谢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26)《东莞市谢岗镇供水专项规划(2004~2020)》;

(27)《东莞市谢岗镇排水专项规划(2013~2025)》;

(28)《关于东莞市谢岗镇排水专项规划(2013-2025)的审查意见》(东水务函[2015]704号);

(29)《东莞市谢岗镇防洪排涝规划(2008~2020)》;

(30)《关于印发<谢岗镇2014年度石马河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谢府[2014]25号);

(31)《谢岗镇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

(32)东莞市谢岗镇历年统计年鉴;

(33)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局历年的环境保护统计资料。

1.2.5适用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4848-93);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5)《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

(7)《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9)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10)广东省地方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

(11)《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9078-1996);

(12)《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13)《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14)《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15)《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

(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2013年修订版);

(1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

(1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

1.3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实现绿色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生态功能良好为核心,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谢岗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谢岗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3.2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谢岗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谢岗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

(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6)坚持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服从区域、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注意环境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相互衔接、补充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综合协调作用。

(7)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立足当前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充分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4 规划范围和时限

1.4.1规划范围

本次环境规划范围为整个谢岗镇辖区,总面积91.04km2,包括现辖的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1.4.2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时限2017-2020年。

1.5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分类标准,石鼓水库划为Ⅱ类水域功能区;吓角水库(上库)划为Ⅲ类水域功能区;谢岗涌划为V类水域功能区。

规划区内的北部农田、南部生态用地以及集中的绿地为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一类区适用标准;其余地区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类区适用标准。

声环境质量、辐射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受污染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城乡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基本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相适应,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具体指标

根据《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以及《东莞市谢岗镇总

体规划修改(2016-2020)》的规划指标体系,结合谢岗镇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拟定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生态建设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见表1.5-1。

表1.5-1 东莞市谢岗镇环境保护规划(2017-2020年)指标体系

的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应全部计入谢岗镇的排放总量。因此,202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指标有所增加。

1.6规划的技术路线

规划的技术路线见图1.6-1。

2 规划区域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谢岗镇(广东东莞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位于东莞市最东端,是东莞市的“东大门”,接壤惠州,毗邻深圳,与清溪、樟木头、常平、桥头四镇相接,全镇土地面积91.04平方公里,南部为山区,北部为平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谢岗镇地处铁路广九线、京九线的交汇点,两路铁轨在这里并轨南下,直达深圳、香港。距惠州机场30公里,距东莞口岸火车站15公里,距广州机场100公里,距樟木头火车站9公里,距深圳机场55公里,距深圳、皇岗口岸50公里,距盐田港50公里。目前,东莞市建设的东部快速干线、虎岗高速公路、在建的莞惠城轨、博深高速横贯谢岗镇。

2.1.2地形地质

2.1.2.1地形

谢岗镇属丘陵地貌地区,地势南高北低,银屏咀山脉横亘南部,银屏咀峰顶海拔898m,为东莞市最高峰。山区山体庞大,集中连片,分割强烈,山体起伏较大,海拔多在200m~600m之间,坡度30o左右。丘陵、台地海拔多在30m~70m之间,岗体浑圆,孤峰突兀。山岗面积占全镇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北部平原多为坡度平缓的埔田(海拔在6m~12m),塘、库水面星罗棋布。

2.1.2.2区域地质

根据1/20万《区域地质图》资料,东莞地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的谢岗-惠阳凹褶断束新华厦系莲花山断裂构造带南西段,经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构造图像比较复杂。区域内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尤以燕山构造阶段之断裂最为发育,而早期的断裂不太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二组断裂构造构成了本区基本构造框架,其中北西向断裂是主要构造。

图2.1-1 区域地质构造图

区域内北东向断裂构造一般为大断裂和深大断裂,多是逆断层,剪切应力为主,断裂带广泛发育片理化压挤带硅化绢云母化和糜棱岩化,主要有南岗——福田断裂,东江断裂,东莞——厚街断裂,横沥——虎门断裂,化龙——南沙断裂,狮子洋——伶仃洋断裂。

本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在东莞市境内未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地震台站记录以来的小震活动比较少。本镇未曾有过破坏性地震的记载,但在邻区广州、南海、番禺等地分别于1372年、1683年、1824年、1915年发生过六度地震。

据区域地质资料,本镇受断裂带影响较小,镇内处于相对稳定地段。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东建[2004]32号)文件,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谢岗镇为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谢岗镇所在区域地址构造稳定,现状地貌类型为第四纪形成,山丘以粗粒花岗岩为主,少量斑状花岗岩,岩石分裂成大块,至风化溶解成偏红色土壤,堆积山坡。由于粒度较粗,易被洪水冲刷。土壤为偏酸性粘土。谢岗镇属地震稳定地区,有记载的有感地震700年仅有数次,均在三级以下。

银瓶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面的银瓶咀山,是东莞市最高峰,海拔898.2米,东

条北行主山。保护区的整个地势由东南的银咀-白云嶂,西南的豆腐头顶-马坑山项-长山顶(海拔均在700米以上),逐渐向北面的石鼓水库(海拔103米)降低,整个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身北的漏斗状集雨区。银屏咀山体庞大,集中连片,分割强烈,山体起伏较大。自然保护区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土壤类型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保护区内海拔600米以下为赤红壤,海拔600米以上为黄壤。

2.1.2.3工程地质

根据该区域部分工程勘察资料,该镇范围内基岩出露较少,揭露地层主要有下第三系(E),第四系全新统(Q4mc)及人工堆积层(QS)。

(一)基岩

下第三系(E):主要为棕、灰棕、灰绿灰、褐红泥质粉砂岩,局部段为含砾泥质粉砂岩呈薄层分布于泥质粉砂岩之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将岩石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三个带。

下第三系(E):

1、全风化层:紫红色,绝大部分矿物风化呈土状,可见原岩风化碎屑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1.00m;

2、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裂隙面见钙质充填物,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1.0m;

3、弱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 泥质胶结,表面光滑,节理裂隙不发育,裂隙面见少量钙质充填物。强度较高, 层厚变化较大,多为1.00~13.00m。

(二)第四系

工程区第四系分布广,基岩多在山头及采石场出露。地层自上至下分述如下:

1、淤泥类(Q4mc)

浮泥(该层多在排渠、渔塘、水沟中表部出露):深灰色、灰黑色,含大量有机质,具腥臭味,饱和,呈流塑状。

淤泥:主要为灰色、深灰~灰黑色,部分淤泥含少量粉砂及大量有机质及炭质结核,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30~8.00m。

淤泥质粘土:深灰色、灰黑色,含少量有机质,局部见腐木和炭结核,饱和,呈软塑或流塑状,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0.00m;

2、砂类(Q4mc)

粉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部分粉砂含大量淤泥,层厚变化较大,多为1.0~13.0m。

中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磨圆度差,分选性一般,部分中砂含少量淤泥,中砂上部局部含大量粗砂和砾砂,多呈稍密或松散状态,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2.00m。

粗砂:深灰色,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磨圆度差,局部粗砂下部中砂含量占20 %左右,多呈稍密或松散状态。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7.0m;

3、粘性土类(Q4mc)

粘土:灰白色、桔黄色、棕红色粘土,湿~稍湿,可塑~硬塑,局部含砂量较高,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9.0m。

粉质粘土:桔黄色、棕红色粘土,稍湿,硬塑,局部粉质粘土上部含砂量较高,稍湿~湿,可塑~硬塑,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10.00m;

4、残积土(Qel):棕黄色、棕红色粘土,稍湿,硬塑,局部残积土上部含砂量较高,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0~8.00m;

5、填土(QS):多为素填土、杂填土、压实填土等,颜色较杂多为褐黄色﹑紫红色﹑肉红色﹑灰白色粘性土,层厚变化较大,多为0.5~6.0m。

2.1.2.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为主,局部存在微承压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区内上部土层中,地下水埋深变化较大,多为0.4~5.0m不等(受季节降水影响较大);下伏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基岩的强风化层中,埋深变化较大,多为6.0~23.0m。

孔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与地表水呈互补关系。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硫酸钠型水,PH值为6.0~7.0,呈中碱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硫酸钠型水,PH值为6.0~7.0,呈弱碱性。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及钢结构弱腐蚀性。

2.1.3气候气象

谢岗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长无冬、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热量丰富、气候温和等特点。年平均气温在21℃-22℃之间。一年中以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在13℃-14℃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在27℃-28℃之间,年降雨量1767.8毫米,多集中在4-9月;年平均相对湿度79%;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包括:2、3月份的低温阴雨天气;10月左右的寒露风;对东莞影响最严重是台风,一般台风集中在7-8月;还有春秋干旱、霜冷等。

2.1.4地表水资源

2.1.4.1河流

谢岗镇水系发达,现境内主要河流有5条截洪渠:黎村、大厚、谢岗、赵林和曹乐截洪渠,过境主要河流(内河承泄区)有潼湖水、谢岗涌和石鼓河。其他小型河流还包括黄京坑水、马公坑水。

1、谢岗涌。潼湖水是东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洋背坑,自东向西流经惠州市镇隆、陈江、沥林、潼湖、桥场、军垦场及东莞市桥头、谢岗等地区,总控制面积494km2,潼湖围内有11条较大支流分别从北、东、南三面曲折迂回汇入潼湖平塘,再由谢岗涌、东岸涌排出石马河和东江。谢岗涌总长9.65km,河床平均坡降0.12‰,河槽平均宽度一般在70m~140m。谢岗涌两岸均修建有防洪堤,南岸谢岗镇内堤顶高程11.24m~11.44m。谢岗涌出口以上2km处有一分支,仍称为谢岗涌(本次称为谢岗涌2),全长4.25km,河涌平缓。谢岗涌承接了谢岗镇5条截洪渠洪水、所有堤防泵站排水,是谢岗镇河道的主要承泄区。

图2.1-2 潼湖水谢岗涌位置示意图

2、石鼓河。石鼓河发源于东莞市银屏咀山脉北麓,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大换、石鼓、旗岭下、官陂头、丹溪、埔仔、古庄,从下围仔流出东莞进入惠州(规划界点位于莞惠高速下游200m)。位于石鼓河上游修建有石鼓水库一座,以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兼顾防洪的小(1)型水库,坝址控制集雨面积17.8km2,河长7.67km,平均坡降38.4‰,河床由块石、卵石、砂石组成,河道水流湍急,洪水陡涨陡落,属山区性河流。谢岗镇镇界以上(镇界~石鼓水库坝下长约5km)流域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良好,边缘最高峰白云障海拔1003m。境内主要支流包括黄京坑水、马公坑水,各支流河床坡度较大,冲刷能力较大,部分河段基岩裸露,黄京坑水中下游河段矩形断面,渠宽3m~6m。

3、黎村截洪渠。黎村截洪渠主要截除广梅汕铁路以北的洪水,主要包括荔枝塘、乌石坑和五角神等3座水库,以及崖山南侧坡水、华泰工业园等洪水,总集水面积7.71km2。黎村截洪渠主要由荔枝塘、五角神及乌石坑排洪渠汇合而成,广梅汕铁路北侧交汇,进入黎村截洪渠,再往北3.5km汇入谢岗涌。荔枝塘排洪渠断面较为统一,平均6m宽,中下游河段横穿黎村工业区,矩形断面;五

角神、乌石坑排洪渠渠道断面较小,部分渠段已无法认别,洪水排入道路两侧排水渠道(1.5m宽左右)内,上游河段窄小,河宽约2m左右。

4、大厚截洪渠。大厚截洪渠主要截除沥圳、坑口水库及铁路以南其余坡水,总集水面积6.31km2。大厚截洪渠主要由沥圳水库排洪渠和坑口水库排洪渠汇合而成,两排洪渠于铁路南侧交汇,进入大厚截洪渠,再往北2.15km汇入谢岗涌。沥圳排洪渠河宽8m~15m。

5、谢岗截洪渠。谢岗截洪渠汇水区包括谢岗镇中心区、大坑、粪基窝排洪渠汇水区,总集水面积7.69km2。大坑排洪渠及中心渠(粪基窝排洪渠)交汇于谢岗中学北侧,交汇后往北0.23km穿广梅汕铁路后,往下1.05km汇入谢岗涌。粪基窝排洪渠又称中心涌,是谢岗镇中心区主要排水河道,全长1061m,平均仅宽5.7m,是排洪渠的主要卡口河段。

6、赵林截洪渠。赵林截洪渠主要排出金川工业区以南洪水,总集水面积9.26km2,其中樟木头域内4.09km2。截流的水库洪水包括焦坑及小长坑水库。赵林截洪渠谢岗镇域内长4.5km。下游河段河宽150m~250m,河面较宽;中游长0.78km,河宽15m~20m,土渠;谢常路以上河段现状仍为天然河段,杂草丛生,平均河宽10m。

7、曹乐截洪渠。曹乐截洪渠拦截谢长公路以南水库及其余坡面洪水,总集水面积6.35km2,涉及上游吓角水库(上库)、吓角水库(下库)及小更3座梯级水库,谢长公路以下长2.4km。截洪渠中下游河段宽30m~50m,谢常路附近河段河宽较小,平均约8m,上游河段河底杂草丛生。

2.1.4.2水库

谢岗镇境内共建设有水库10座,另在樟木头辖区内修建有2座小型水库,共管理12座水库。其中小(1)型水库3座:石鼓、吓角(上库)及坑口水库,其余9座均为小(2)型水库,包括:荔枝塘、乌石坑、五角神、沥圳、大坑、焦坑、小长坑、小更及吓角(下库)。

1、石鼓水库

石鼓水库位于谢岗镇南面村,于1964年由原惠阳地区组织,当时的惠阳县与东莞县联合兴建,1966年建成,建设费用按惠阳六成、东莞四成分摊,水库建成后按惠阳六成、东莞四成分配水量。水库现由惠阳市水利局主管。水库主要

功能为灌溉、供水、发电、防洪,是谢岗镇生活、工业用水主要水源。

水库工程由土坝一座、溢洪道一座、输水涵管一座和坝后电站一座(装机容量为250kw)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01.93m,最大坝高32.8m,坝顶长300m;溢洪道型式为开敞式无闸门控制的河岸式园弧形堰,宽30m,堰顶高程96.74m,1980年水库溢洪道扩宽至40.0m,2005年水库实施完成除险加固工程。

水库正常蓄水位97.48m,相应库容569万m3,死水位77.54m,相应库容20.3万m3,兴利库容549.0万m3,设计洪水位(P=3.33%)99.49m,相应库容690万m3,校核洪水位(P=0.33%)100.21m,相应库容735万m3。

2、荔枝塘水库

荔枝塘水库兴建于1958年6月,位于东莞市谢岗镇黎村村,坝后即为莞惠公路,水库主要为农业灌溉用水,兼顾养殖。属小(2)型水库,兴建时按1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由于副坝迎水面无砼护坡及防浪墙,不能满足防洪要求。1992年、1999年分别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主要工程内容有改建溢洪道和排洪渠,换涵管,加高培厚主坝,加建排洪道交通桥等。2002年按《广东省小型水库安全达标标准》对水库进行安全达标建设,按2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并通过市级验收,评定为合格等级。

水库由均质土坝、溢洪道、右坝肩放水涵等建筑物组成,总库容为27.3万m3,调洪库容为16万m3,兴利库容为10.69万m3,死库容0.61万m3,死水位为15.48m,正常水位为16.42m,设计洪水位17.39m,校核洪水位17.75m。达标后主坝顶部高程为19.02m,顶宽5m,坝长240m,最大坝高4m。副坝顶部高程为19.02m,顶宽5m,坝长215m,最大坝高3.5m。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进水口底部高程为15.68m,堰顶净宽8.65m,最大泄流量19.6m3/s。放水涵洞为钢筋砼圆形无压隧洞,直径0.8m,进口底高程为14.74m,最大放水流量1.2 m3/s。

3、乌石坑水库

乌石坑水库兴建于1955年3月,位于东莞市谢岗镇黎村村,水库以供水为主,兼顾灌溉。属小(2)型水库,兴建时按1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由于日久失修,主坝单薄,无砼护坡,无拉杆滑道,不能满足防洪要求。1994年对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主要内容为换涵管,建反滤体。2002年按《广东省小型水库安全达标标准》的防洪安全标准,对水库进行了安全达标建设,按20年

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并评定为优良等级。

水库由均质土坝、左岸溢洪道、左坝肩放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总库容为25.9万m3,调洪库容为8.45万m3,兴利库容为17.35万m3,死库容0.1万m3,死水位为20.04m,正常水位为27.74m,设计洪水位29.61m,相应库容25.0万m3,校核洪水位29.92m,相应库容25.9万m3。达标后主坝顶部高程为32.74m,顶宽5m,前迎水坡坡比1:2.5,砼预制块护坡,后背水坡坡比1:2.5~1:3,草皮护坡。坝长150m,最大坝高12m。溢洪道为开敞式明渠,进水口底部高程为27.74m,堰宽4m,最大泄流量9.19m3/s。放水涵洞为钢筋砼圆形无压隧洞,直径0.8m,进口底高程为20.04m,最大放水流量1.2 m3/s。

4、五角神水库

五角神水库兴建于1955年8月,位于东莞市谢岗镇大龙村,水库主要为农业灌溉用水,兼顾养殖。属小(2)型水库,兴建时按10年一遇设计,100年一遇校核。由于日久失修,坝体渗漏,迎水坡没有混凝土护坡,没有砼防浪墙,排洪道破旧,没有排洪道交通桥等。1998年对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主要内容是加高培厚主坝,更换涵管,建排水棱体。2003年按《广东省小型水库安全达标标准》进行加固,30年一遇设计,300年一遇校核。

现状水库由均质土坝、右岸溢洪道、左坝肩放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水库总库容为25万m3,调洪库容为8万m3,兴利库容为16万m3,死库容1万m3,死水位为26.93m,正常水位为36.84m,设计洪水位37.81m,校核洪水位38.44m。现主坝顶部高程为40.34m,顶宽5m,坝长130m,最大坝高14m。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进水口底部高程为36.84m,堰顶净宽6m,最大泄流量8.5m3/s。放水涵洞为钢筋砼圆形无压隧洞,直径0.8m,进口底高程为26.93m,最大放水流量1.2 m3/s。

5、沥圳水库

沥圳水库兴建于1958年6月,位于东莞市谢岗镇大厚村,水库原为山塘,以灌溉为主,兼顾养殖。2000年投入22万元扩宽左溢洪道除险。2002年按《广东省小型水库安全达标标准》的防洪安全标准,对山塘进行了安全达标建设,升级为小(2)型水库并通过了市级验收,评定为合格等级。由于集雨面积大,而水库的调洪能力小,故在大坝两肩各设溢洪道一座。

水库由均质土坝,左、右岸溢洪道,放水涵洞等建筑物组成,按20年一遇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 1、美丽乡村如何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是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他不仅仅是一种称号,而是通过建设而形成的一种乡村形态和生活方式。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认为美丽乡村规划应坚持政府引导、村民参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与建设同步考虑,统筹兼顾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凸显村镇特色,构建美丽乡村产业布局的空间骨架,宜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配套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生活品质提升。 做好美丽乡村规划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 2、美丽乡村如何结合现代农业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是当前镇、乡、村庄规划的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美丽乡村规划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根据项目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合理确定产业类型和规模、空间布局,制定产业发展路径,引入现代科技、现代管理、农业品种等,促进区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一产水平,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延长产业链,适度发展加工业;针对乡村的资源条件,合理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业。让农民不仅分享种养业而且分享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带来的收益,通过美丽乡村的建设,达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目的。 3、美丽乡村建设如何统筹休闲旅游业发展?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建设内容。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美丽乡村的规划,重点突出地域特色,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体验、科普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传承等为项目,依据各地具体条件,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构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美丽乡村综合体。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美丽乡村规划方案 一、现状问题: 1、交通现状: ***除北大街外,道路现状宽度为6-7 米不等,路面为水泥路面,质量一般;现状设有一处城乡公交站点。 现状自然村内均没有专门的车行道路,几乎不能通车,只能步行,且路面宽度高度不等,质量一般。 2、景观风貌及产业,特色资源现状 ***四面环山,离县城较近,有煤炭资源和瓷技术。 不足:①村庄内绿化不足,几乎没有宅间绿化;②村庄现状地势起伏较大,存在多处驳坎,坎上局部设有水泥墙、栏杆等,形式杂乱,景观风貌较差;③现状山体上树林偏少。 因有悠久的煤炭和瓷文化,因此可以设置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条件。 3、配套设施现状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村民不重视公共用地和空间的预留和协调,建筑间距较小,使得公共空间受到极大压缩,公共绿地、公共活动场地、交通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均显得局促和不足,现有各种村民设施不全,因此直接导致村民生活环境质量不高。另外,村庄内部卫生条件较差。如果未来发展特色旅游,相应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如旅游接待、停车场、餐饮、宾馆等。 4、建筑风貌 村庄的建筑都是均为村民自发建设的老房子,建筑风格色彩较为老旧,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建筑风貌杂乱而不统一,影响整体景观,另外,村民辅房乱搭乱建情况严重,且质量差、风貌差,尤其是作为猪圈或厕所使用,普遍存在脏、乱、臭的现象。 二、总体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 1、从发展的角度着眼,强调动态的建设观,正确处理村庄整治与村民生活、旅游开发 的关系; 2、抓住村庄发展的脉络,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突出人、自然、建筑相融的整体空间 环境特色,将村庄质朴、厚拙、自然的原始风貌及乡土文化加以保护,同时融入时 代特色,强化下姜村特色新农村的感染力。 3、以科学的态度对现有文化、建筑及其环境现状进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庄现 有发展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整治。 (2)规划原则 1、将村庄综合整治和产业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结合下***未来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分片实施,同时加强重点地段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保持村庄现有的自然肌理,拆除建筑违章,梳理开放空间,对部分建筑外貌局部进行改造,对建筑内部可以整修。 3、重点整治与一般整治相结合,建筑整治与环境整治相结合的原则。 4、对村民的私有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尊重与引导并重的原则。 5、建筑整治兼顾建筑样式的多样性和整体协调性的原则。

村庄规划设计说明案例

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 设计说明 目录 第一章 规划设计说明........................................- 3 - 一、项目背景及村庄概况......................................................... - 3 - (一)项目背景....................................................................- 3 - (二)村情简介................................................................................- 3 - (三)新建区选址............................................................- 3 - 二、规划设计依据..................................................................................... - 3 - 三、村庄区位与现状分析................................................................... - 4 - (一)区位分析.......................................................................- 4 - (二)现状分析.........................................................................- 4 - 四、村庄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 - 5 - 五、村庄特色分析.............................................................................. - 6 - (一)区位特色......................................................................- 6 - (二)人文特色.................................................................- 6 - (三)建筑特色..............................................................................- 6 - (四)产业特色...........................................................- 6 - 六、村庄建设目标及定位......................................... - 6 -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镇**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完成镇委、镇政府下达我村的农村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快我村绿化步伐,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全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以镇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田园美、村屯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治理核心内容,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深入开展农村绿化、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乡村绿化全覆盖,把我村的生态环境再提高一个新的层次,促进我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1、坚持统一领导、属地分工负责的原则。村委会是属地绿化造林、养护和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党政主要领导是本辖区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监督、检查本村的各项工作。 2、坚持科学规划、精心建设的原则。严守建设标准,精心组织实施,确保规划到位、建设到位、治理到位。根据本行政村实际情况,突出各自特色,梯次推进,同时并举,逐步提高。在工作达标的基础上,实现美丽一村、示范一村。 3、坚持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企业与个人投资等激励机制,合力推进乡村绿化、环境整治工作。

4、坚持造林标准、制度保障的原则。各项绿化、环境整治工作要依据标准执行,按照管理办法考核,用制度推动绿化造林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健康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4年通过植树造林、道路边沟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净化、厕所畜禽场所治理、路灯安装、院落环境治理、田园环境治理等重点工作,改善环境,实现农村宜居、舒适、生态、美丽的目标。 四、工作重点及指导 绿化造林工作: (一)工作重点 1、村屯绿化。村内的坑塘鱼池、空闲隙地绿化美化,进村路、环村路以及村屯内所有街道两侧植满栽严,家庭院落果树点缀,新植乔木1500株以上,树木总量达到3000株以上。 2、沟渠、村路的绿化。村委会要完成好自已辖区内所有的总干、干渠、支渠以及乡路、村路的完善与改造。对缺苗断条的地段,要做好新造和补栽工作,合理增加网格密度,提高栽植标准,加快缺口部分的封闭合拢,保证造林标准,增强防护功能。 4、村委会所在地绿化。村委会的绿化面积要达到所占地面积的30%,所有空间栽严补齐,与周边道路,村屯,沟渠等绿化融为一体,增加林木覆盖率。 以上几项绿化工程中树种的选择、苗木规格等要点,按《盘锦市乡村绿化造林指导标准》执行,当年造林成活率确保达到国家造林技术规程要求的85%以上,力争达到95%以上。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补植以后,整体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要达到100%。 环境整治工作: 一、主要工作任务 (一)以道路、边沟建设为内容,全面实施畅通工程 在全村实施道路、边沟建设工程,各村主要道路要全部实现硬质化,次要道路及宅间路要采用简易硬化铺设。路面宽度主要道路不少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张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张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 2.1、气象资料 甘肃省陇南徽县位于甘肃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天水,西连成县,南通四川,东邻陕西,地处秦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 极端最高气温 38.3℃ 极端最低气温 -15℃ 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盛行风向西北风 最大冻深 15cm 无霜期:198~204天 2.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 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黄褐色,可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场地西北侧受山体内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Long the source of gansu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 2016年9月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乡村旅游规划案例集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远景近年来也不断丰富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经验,对行业动态和相关政策法规也认真学习,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乡村特色休闲及景观建筑设计、乡村游乐项目策划、农家乐升级、民俗村度假开发、古村落文化休闲开发、农业生态园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成功拓展休闲农业园区策划、特色农业观光主题园区、休闲农业博览园、特色采摘度假区、新农村整体规划设计、新农村风貌设计、乡村旅游景区规划、乡村主题度假区规划、乡村会所、温室建筑设计等等。 国外案例: 一、法国普罗旺斯,拥有最丰富的乡村度假地 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不仅是法国国内最美丽的乡村度假胜地,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度假人群。普罗旺斯的特色植物——薰衣草机会成为普罗旺斯的代名词,其充足灿烂的阳光最适合薰衣草的成长,因此,游客不仅可以欣赏花海,还带动了一系列格式薰衣草产品的销售。除了游览,其特色美食——橄榄油、葡萄酒、松露也是享誉世界。还有持续不断的旅游节庆活动,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和艺术氛围,不断吸引来自全球的度假游客。 二、澳洲葡萄酒庄园,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结合

澳洲乡村葡萄酒庄园已成为澳洲本地及世界旅游市场的热门度假项目之一。最具特色的当然还属其葡萄酒酿造业,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蜚声海内外,以口感好、甜味始终,价格实惠著称。游客不仅因葡萄酒而来,也因其特色壮丽的葡萄种植园和庄园城堡的特色景观。葡萄酒庄园还围绕葡萄酒酿造开展了丰富的旅游活动如:葡萄采摘、葡萄酒品尝、参观葡萄酒酿制过程、参加酒艺培训学校等,完美的结合了乡村产业与乡村旅游。 远景案例: 一、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

康绿鲜生态农业庄园位于彭镇沿河坝村,紧邻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约929亩,地势平坦,土壤质量较好。气候温和,发展条件较好。远景将康绿鲜以打造集示范、教育、生产、度假、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园区为设计理念。立足生态原则,结合国内庄园的发展形势与优秀范例来进行布图与设计。此次设计灵感主要来自“田园地方”这一传统文化。设计以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方向为两条主要景观轴线,外轮廓形似卵圆形的多功能体验区是农庄的核心,象征“天圆”,内部道路系统围绕两条轴线分布,象征“地方”,以此实现外圆内方、天圆地方的分布方式。农庄的种植区栽植模式围绕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两条轴线来分布,道路系统围绕整个园区穿插分布,使整个园区感官上更具规模,操作上更科学合理,同时有利于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长。 二、仁寿清见开发示范园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模板)

东丁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2016-2020) 一、现状分析 东丁村位于高密市西南部,隶属于高密市井沟镇,位于井沟镇驻地东侧,南依横一路,北与林家庙子村隔五龙河相望,南与新张家屯村相接,西与河北村为邻,东与草泊村为邻。村南、北各有路与高诸路相通,南达诸城,北至高密;村西公路直达阚家镇,交通便利。村中有南北向主路3条,与下小路直通,交通方便。全村292户、864人,耕地面积1922亩。该村主要以种植业、畜牧养殖业为主,属典型种植业村。现有小麦面积1711.57亩,养殖户13户,板厂两家。 东丁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52000元,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目前村内已硬化道路4公里,绿化600㎡,路灯36盏,垃圾箱19个,公共活动场所1000平方米。镇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乡镇成立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人大专职副主席任副组长。 二、定位与规模 东丁村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全年光照热量充足,年均气温12℃,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为602mm,水土光热与环境条件优良,有利于农业生产;小麦亩均产量,常年全镇领先。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东丁村两委干部自当选以来,坚持大事讲原

则,小事讲风格,在支部书记王传礼同志的领导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基础上,大胆开展工作,党建和环卫一体化等重要工作均在全镇名列前茅,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良好的群众基础,坚强的班子力量是东丁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优势。 东丁村现有人口864人,292户,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人口与总户数缓慢上升,预计规划期末(2016-2020),户数达到334户,人口达到1200人左右。 三、村庄建设 (一)用地与布局 按照预期,2020年东丁村户数达到334户,人口达到1200人左右,经调查分析,户型面积需求为226平方米/户居多,综合考虑居民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今后发展要求等因素,确定东丁村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为226平方米,本次规划实际考虑村民总户数为334户,村庄宗建设用地为16.3公顷左右。 现状建成区房子比较整齐,规划今后新建的住房在村庄原有的建设用地内进行建设,不再进行新村扩建。对整合后的村内闲置宅基地进行绿化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整合后的原村庄建设用地相对完整也保持了其完整性。 规划用地被整合成一个组团,为组团服务的配套设施主要放在现状村委的位置,公建主要配置有卫生所、图书室、文体活动

XX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XXxxXX村xx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人居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提升我镇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按照实现干净整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田园风光、绿化村落庭院、突出特色文化”的要求,全力做好环境治理、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四项重点工作,提升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村级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总体目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XX村卫生设施得到完善,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背街小巷常年保持干净整洁,形成长效保洁及垃圾处理机制,彻底解决脏、舌L、差”问题。建设绿色XX,进村路和主巷道有绿化景观,道路、房前屋后、渠道两旁全部绿化,并全面实施硬化、亮化工程,实现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协调发展的美丽新XX. 基本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有效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坚持示范带动,用先进典型带动整体工作开展;坚持长效管理,推动村级环境卫生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全民参与,形成政府主抓、村干部包组、群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任务 XX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环境治理 1、切实抓好卫生整治工作。按照清运垃圾、铲除杂草、挪走柴堆、清扫路面、刷白树木、拆除临建”的要求,彻底清理各类积存垃圾、背街小巷及门前三堆”拆除乱搭乱建、临时建筑、消灭所有卫生死角,使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2、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加强对保洁队伍的管理,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 进一步落实背街小巷保洁责任路段,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日产日清”村内各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浅谈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摘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十三五农村工作思路和内容,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广东省提出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4亿元巨额资金,建设42个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本文以仁化县青湖塘村、瑶塘村、断石村、夏富村为例,从总体设计及绿化设计等方面阐述对各村风貌整治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美丽乡村、风貌整治 一、现状调研 1、村庄人居环境 (1)老村以土坯层建筑为主,品质不高。 (2)自建新村缺乏统一规划,格局混乱。 (3)环卫设施缺乏。 2、片区概况 (1)青湖塘分片区,地处进入仁化县城和丹霞山风景区的门户位置,106国道沿线部分为建成区,风貌欠佳;部分以丹霞山为背景,竹林——稻田——村庄掩映,环境优美。 (2)瑶塘、断石村分片区,分列锦江两岸,靠近丹霞核心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村居环境优美,服务配套设施完善,景观环境和品牌形象有待提升。 (3)夏富村分片区,以夏富古村为中心,周边辐射8个村庄,,是丹霞山风景区中重要的“景中景”,自然资源丰富,服务配套设施有待提升。 二、现状分析 1、现状用地情况 耕地保护与城乡建设的冲突现状用地以村庄用地、农田和建设为主,周边为风景林地和水体。规划范围内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存在矛盾。 2、现状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需求,需整治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青湖塘片区的道路交通、供电、燃气设施基本能满足村民需求,但环境卫生设施还有待提升。 (1)道路交通 106国道穿过黄屋村,是青湖塘片区联系县城的主要道路;次干路为进村道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以及黄屋村内部功能片区的辅助性道路,老村内道路普遍狭窄弯曲,衔接不畅通,消防车辆无法进入,缺乏一些停车场地。 (2)环境卫生设施 全村有6个垃圾收集分点,1个收集总点,2名保洁员每天负责清理垃圾。垃圾由县环卫车统一清运,无垃圾填理场等垃圾处理设施。现状垃圾收集点离老村比较远,不够方便。 三、总体设计 1、青湖塘村 青湖塘村是“丹霞彩虹”规划的主体村之一,此次设计,通过复合功能(民宿与居住一体)、发掘文化内涵(本土特色符号运用)、景观塑造(传统元素及材料)等策略,打造具有“丹霞印象、门户新村”主题特色的印象民宿新村,设计内

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四化同步”、城乡统筹和“三农”优先的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的,以乡村规划建设为引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以示范带动发展为突破,以镇村为主体,以创新社会管理为保障,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二、工作目标 从20xx年开始,全镇共选取王庙村、黄沟村、柴林村、桑村村等3个村庄作为“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力争通过3年努力,到20xx年底这3个村庄通过考评验收,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自20xx年起,在总结创建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其他村庄,进行分类、分批整治改造建设,逐步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入常态化。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村庄建设。

一是编制建设规划。试点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依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明确、可行的建设详细规划,明确在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规划编制要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要求,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既要考虑当前农民生产生活所需,又要考虑农村人口、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农村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综合配套,又要重点突出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较大公共设施项目的有序、有效安排。 二是科学改造提升。按照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路网布局,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空心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装扮美观舒适住宅,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配套庭院环境卫生设施,全面完成改厨、改厕。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严格管控无序违章建房,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促进村庄整体风貌协调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三是建设新型社区。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推进合村并点,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按照“配套、完善、提升”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农民的能力。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范文 项目建议书是由项目投资方向其主管部门上报的文件。 方案一词,来自于“方和“案。 乡村建设中的“案,书案,读书、写字都是案。 下面是学习啦为你带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方案建设美丽乡村, 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 手。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 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 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 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 进"生态人居"、 "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 "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 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 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 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到 2015 年底全县完成 100 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 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 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 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

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案例--富泉村村庄规划

实用标准文档 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案例-- 富泉村村庄规划 就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景区型民俗接待村——富泉村村庄规划 项目背景 一、项目背景 我国有大量的山地村庄,不可能全部搬迁进城镇,也不能够全部拆迁后集中到一个社区中居住。这些村庄如何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次规划的蒙山旅游区富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山旅游区大洼艺术写生基地入口处,总面积 790.5 公顷,由池家寨村和城泉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四个散点分布,共有 318户 946 人,山地多,耕地少,是典型的山村,也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区依托型村庄。此外,该村古迹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丰富且保存完好。例如,千年古墓群及穆桂英点将台,还有八路军蒙山大队的根据地楼子石等等,资源组合度很好。 但项目组通过多次对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福泉村在资源、经济收入与就业、人口、产业、村庄环境与村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起来,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具有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典型山村特征的三农问题。 核心思路 二、核心思路 面临山村的发展问题,如何在保护村庄风貌的基础上让村民过上城市人水平的生活, 实现不离村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富泉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全国无数山村而言,可能会 找到一种借鉴与模式。因此,绿维创景认为,要达到以上目标,这次村庄规划,不能局限于 土地基础设施及房屋改造等硬件建设,还必须按照三农问题解决方案的逻辑,形成三大基础:可持续的产业基础、卫生方便的现代生活基础、城市水平的社会保障基础。 基于此,本次规划充分发挥富泉村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以“乡村风情浓郁、 产业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交通便捷畅通、 文案大全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资溪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规划引领,注重景城联动、景村联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集镇为骨干、中心村为补充的新型生态城镇体系,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结合整体规划,推动镇村联动建设。要以全域规划的理念,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 根据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从全全局出发,着眼长远发展,确立人口相对集中、产业辐射能力强、要素集约、功能多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示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的“五美”总体要求。坚持“党政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和“农民筹资投劳、整合项目资金、财政奖补资金”三点结合的投入机制,突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在2015年,我县率先将高阜镇高阜、石陂两个中心村建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进一步提升其他乡(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三)、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导,突出特色。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自然地理条件,适应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差异,突出地域特色,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规划。

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要始终坚持“议”字当先,严格农民民主议事程序,落实农民主体作用,把维护好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3、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鼓励各地实际先行先试,在局部村点取得重点突破和经验模式后再逐步推开。 4、坚持多元投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鼓励农民和社会各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 5、坚持以县为主,统筹推进。继续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优势,发挥县级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监督等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统筹推进机制。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实施的主要内容 严格按照我县乡(镇)村联动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导则要求,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修编完善全县乡(镇)村庄布点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围绕“三区一园”、“四类村” 和农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村庄产业规划。按照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做到依山就势、聚散相宜、错落有致,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引导农户向中心村集中,新建房屋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政策规定标准,严禁村庄规划区外新建房屋。 2、整治农村环境。对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拆除的危旧房屋、猪圈、厕所、院墙必须无偿拆除到位。对村庄内河流、沟渠、池塘进行清污,对村庄内水塘

美丽乡村建设初设文本

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 初步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说明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徽县江洛镇邱门村基础设施建设便民广场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徽县江洛镇邱门村,本次工程主要是对邱门村的广场铺装、道路硬化、活动场地硬化、戏台、广场绿化、和其它配套建、构筑物(健身器材、宣传栏、太阳能路灯、文化背景墙、半篮球场、兵乓球岸、景观置石、景观石小品、木制凉亭及廊架、成品石坐凳、垃圾桶)的设计,建设项目占地面积为1048.0㎡,其中30厚芝麻灰毛面花岗岩广场砖铺设面积242.0㎡;150厚混凝土硬化面积(半篮球场、乒乓球岸、巷道、村委会院落及门口)801.0㎡;戏台设计占地面积72.0㎡;太阳能路灯9盏,场地配套健身器材一套,成品垃圾桶4个。其余工程量详见工程汇总表。 2、设计依据: 2.1、气象资料 省陇南徽县位于东南部,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北接,西连成县,,东邻,地处巴山地中的徽成盆地,徽县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大陆度52,千燥度0.89,四季分明.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基本气候特征如下:年平均气温 10-12.5℃ 极端最高气温 38.3℃ 极端最低气温 -15℃ 年平均降水量 700-850mm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盛行风向西北风 最大冻深 15cm 无霜期:198~204天 2.2、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该徽县县城周边建筑地质情况)自上而下的地质构成基本状况为: 1、耕土:黄褐色为主,稍密,稍湿,不均匀,见植物根系、黑色有机质等。该层厚度介于0.20~0.80m。 2、粉质粘土:遍布整个场地。黄褐色,可塑状态。土质不均匀,含钙质结核、黑色有机质,泥岩碎屑物,属坡积产物。场地西北侧受山体裂隙水影响,湿度较大。该层厚度介于4.30~16.00m,层面起伏大,层顶埋深介于0.20~0.80m,层顶高程介于1008.02~1019.60m之间。 3、泥质砂岩N:棕红色,强风化状态,均匀,稍湿,密实,坚硬,层状结构、水平层理。泥质含量较高,泥质胶结,胶结较好,透水性差,有较好的隔水性能。该层表部1.5m左右结构破碎,矿物有风化痕迹,部分矿物风化为灰白色、

村庄规划实例

随书光盘 村庄规划实例 ——河北省宁晋县小河庄村庄规划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小河庄村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使各项基本国策和各种规划在该村得到落实,并为小河庄村庄规划和管理提供法律和法规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村内各项建设事业必须遵守本规划中确定的各项要求。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 基期年为2006年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第四条规划的原则 1. 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2.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即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 3. 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综合效益的原则; 4.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 5. 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的原则; 第五条规划依据 (一)政策、法规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6.《村镇规划标准》 7.《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 (二)规划依据 1. 宁晋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宁晋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3.《贾家口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 宁晋县城镇体系规划 5.《贾家口镇镇域总体规划及镇区建设规划》(2006~2020年) (三)基础资料依据 1. 小河庄村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 2. 小河庄村庄1:2000用地地形测绘图 3. 宁晋县、贾家口镇、小河庄1998~200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4. 小河庄村现状调查资料 5. 小河庄工业园区用地调查资料

01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的7个问题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存在的七个问题 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多个省对村庄整治,精品村打造不断推进,村庄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产业发展也成了聚焦点。因此,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对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空心化衰落、同质化发展、过度旅游、甚至大拆大建等现象,都和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有着相当的关系。部分传统村落古建筑面临倒塌,这样珍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失。 近几年来,各地开展了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基本做到了一村一规。但是,通过分析此前大量的规划成果,结合乡村一线的工作经验,一个错误的规划,往往比没有规划的危害还要大,同时发现还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共性问题: 一、规划对现状调查、解读深度不够。从很多规划成果可以看出,规划调研、编制、内容、成果均流于形式,堆砌正确但无用的文字,拼凑无意义的图纸。这样的规划,很难对指导乡村解决保护发展中的问题起到作用。乡村的产业发展、经济提升、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融合都离不开对乡村详细的调查、解读和讨论,否则很难对规划目标准确定位和对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二、规划对村落保护和利用不够。中国遗产保护里面从以前一直有一个观念,是从高等级的古建筑保护得来的经验。对于一般的乡村村落不列入遗产保护的范围。浙江省现在还有3万多个村子,这3万个村子里面,真正列入保护名录,正式的只有3000多个在名录上,有十分之一,但是这十分一就意味着有十分之九像这样的村子都会被拆除。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你不能用保护的那个村子代替被拆掉的

村子,因为这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地方的生活。怎么样能够让新的和旧的同存?让这样一个遗产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连续下去。很多乡村的传统建筑都面临垮塌,年久失修,规划如不作保护利用,就会慢慢消失,这些自然地村落本身就是一种遗产。同时,一定需要有新的建造和设计来与传统进行对话和呼应,才可能使想保护的东西被保护下来。 三、规划设计不完善,方案落地困难。规划设计目标想当然,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当地历史、传统文化、产业现状、乡村存在的问题和村民的愿景缺少深入调查研究;对现状地形、水文、植被、交通等情况不熟悉,规划和设计不符合乡村实际情况和需求;规划措施空洞,规划成果刻意用学术的语言表达,对上位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用地保护和森林保护政策也不了解,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碰到各种问题,让乡村领导很难把握。(如个别规划的景点开发设需挖山、砍伐森林,实际操作困难(如在森林区规划七彩滑道、悬索桥、悬涯酒店,开挖山坡造停车场等)。 四、针对性不强,规划设计不接地气。相当一部分规划仍然沿用城市规划的思维和办法,不顾乡村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生硬的划出几个层级的保护区划,凭空想象出一些原则性的规划措施,与乡村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在乡村中很难起到具体指导保护发展的作用。部分规划设计师看现场、拍照片就离开,很少有主动和当地乡镇府、村委、老百姓进行深入调查讨论(乡村传统文化是什么?村庄存在的问题,村庄的产业优势,村民的愿景是什么?)。乡村振兴要老百姓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持观望态度,部分老百姓对乡村建设不理解,甚至阻止建设,乡村工作开展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编制导则

第一章总则 一、制定目的 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科学指导张家口市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的编制,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参照《河北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结合张家口市提出的重点采取四种建设模式(精品示范模式、综合整治模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中心村建设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依据 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前,各县或各乡镇应首先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引领各片区村庄的统筹发展。 编制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应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15]187号)及《河北省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指引》,在对村庄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村庄分类,注意一村一品发展引导,该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调查、片区空间布局、整体风貌控制、传统文化保护、绿地系统营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及对策等内容,根据当地实际编制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通过村庄整体风貌引导、产业发展规划、传统文化保护、绿化景观营造、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统筹协调美丽乡村的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的编制应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是以县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或镇(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指导,并与镇(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三、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张家口市三大发展机遇为契机,落实各县或镇(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确定的任务及要求,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和工作重点。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宜居村庄为重点,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统筹推进。采取分区、分类、分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建设计划,按照村庄的特色进行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 四、编制原则 1、党政主导,农民主体 各级党委、政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主体,以县为单元,统筹谋划,合力推进,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规划编制应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切实作到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全方位、多角度地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规划审批之前应履行公示和村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程序,规划依法审批后应张榜公布并广泛宣传。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就地改造保留村,稳步推进中心村,保护开发特色村,控制搬迁撤并村、帮扶发展贫困村”的思路,根据各村庄自身发展实际,围绕“十二个专项行动”开展重点,科学确定村庄的具体建设内容。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更经济有效地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对保留类村庄,要一村一策,就地改造;对并入城镇与撤并村庄实施整合资源、有序整治;对中心村实施增减挂钩、联村并建;对历史文化名村实施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对贫困村实施重点倾斜、精准帮扶。 规划应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应当相对集中,根据村庄实际合理确定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