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白话文运动共8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9.30 MB
- 文档页数:82
中国白话文运动为什么3次就成功了,什么是白话文运动中国白话文运动为什么3次就成功了,什么是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件大事。
它是一场真正的“灵魂深处的革命”。
它向当时青年心中注入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将具有永远不能磨灭的价值,个性解放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向吃人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发起挑战。
胡适在本质上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之所以要选择掀起一场文学领域的革命,是因为从他的实用主义世界观出发,认定文学是对大多数人进行宣传教育的最好的工具,要想很好地宣传他的信仰,就只有进行文学语言的变革。
因此,白话文运动的实质不是文学领域的风格转型,而是一种语言推翻另一种语言的政治意味十足的暴烈的行动。
白话文运动意味着,大众的语言要取代知识精英的语言成为统治的语言,知识精英必须放下架子,投入到向人民大众语言学习的热潮中去。
而正是白话文运动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要陷入泥沼,也决定了此后八十年中国的历史。
无论是早先的林纾还是后来的吴宓、梅光迪,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维护和对于白话文的抨击都集中在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他们错误地认为白话文运动是一场文学运动,因此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的问题最终就变成文言和白话孰更适宜文学表达的问题,这样文不对题当然不可能赢得论战的胜利。
胡适们的倡导白话文,希望知识精英都写人民大众看得懂的文章,这样,人民大众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精英的优秀思想,从而上升到和知识精英一样的层次,但是这只能是一种传教士式的天国梦想。
没有任何实例能够支持大众可以被启蒙的见解。
就算少数才智卓绝的人士可以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接近真理,大多数平庸之辈在面对优秀的思想时显得冥顽不灵地固执。
文言文是一种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大量的知识阅读才能掌握的语言,这样,操文言者与操白话者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文言文为知识精英和无知大众之间划清了界限。
本来,由于文言文这个堡垒的存在,知识精英和无知大众之间根本没有交流的可能,但白话文运动却拆除了这个堡垒,使得知识精英和无知大众处在同一屋檐下。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课本中,五四白话文运动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因而在文学史上具有显赫的历史地位。
但随着近些年来近代文学的逐渐被重视,特别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彰显以及它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使人们开始重新思索这一段历史,力图还原文学史的本来面目。
在此背景之下,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五四之前的近代白话文运动在这段历史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所发生的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比较详致的描绘,挖掘了大量的尘封己久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这一运动在当时所取得的实绩,对当时各种主要白话文体的具体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近代演说体白话文和近代白话小说的语言特色以及它们产生的意义和对后世白话文的深远影响,试图能够深入到近代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意义这一大命题的核心。
作者力图通过本文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语言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就也断不是从空而降的,它是在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前,已经出琨了大量的、成熟的白话文,并且布及各种文体。
正因于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没有近代的白话文运动,就不会有五四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关键词:白话文;近代;演说;白话小说。
AbstractInthetraditionaltextbooksOnthehistoryof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VemacularChineseMovementoftheMay4“MovementisalwaysregardedastheNewChineseCultureMovementaswellasthethresholdofChinesecontemporaryIiteratureandhericeiseminentinthehistoryofIiteratureHowever,asthecontemporaryliteraturehasgraduallybeguntobeattachedimportancetoinrecentyears,peoplebegintoreconsiderthisperiodinthehistoryandtrytorevertittoitsoriginalstateespeciallyforitsprominentstatusinthe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anditsgreatsignificaneein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Underthiscircumstance、ModemVemacularChineseMovementthatlastedfromtheend《19“’centurytotheMay4TMMovementpresentsjtsgreatimportanceinthehistoryInthethesis、thereiSacomparativelydetaileddescriptionofthehistoricalbackgroundofModemVernacularMovementbetweenthe1astyearsofQingDynastyandtheearlyyearsoftheRepublicofChina。
第27卷 第2期2008年4月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 ou rnal of Lanzh ou J iaotong UniversityV ol.27N o.2Apr.2008文章编号:1001 4373(2008)02 0078 04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张向东(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
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关键词:钱玄同;白话报;语言文字学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尽管在发起的动机、影响的范围、参与的阶层、对文言的态度等方面与五四白话文运动有诸多的不同,但它毕竟是自晚清以来的整个语言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
它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关系、它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是不容否定的。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驱,有了这前驱的白话文运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才有历史根据,![1]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直接开五四白话文学的先声![2]。
并非像胡适、周作人所言,晚清只有有意的主张白话!,而非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和后来的白话文学没有多大关系。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之间的密切关联,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员的相同。
尽管这些成员在五四时期的主张可能跟清末有很大的差距,甚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但我们还是能从中寻觅到内在的联系。
本文试图通过钱玄同这一个案,来说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历史关联及其对文学革命的影响,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文学史命题落到实处。
近现代古文的“白话文运动”影响简介"白话文运动"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对古文的使用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运动”对近现代古文的影响,并分析其在社会、教育和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影响因素1.社会背景: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人民对传统文字体系提出了批评,并希望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交流。
2.教育改革:新式教育系统推行后,需要有更简洁、具体明了的文字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3.知识普及:推广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需要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文字表达方式。
影响方面1. 文学创作领域•"白话小说"兴起:以《红楼梦》为代表,小说开始采用白话进行叙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体裁。
•古文形式的改编和演绎:通过白话文的使用,中国古代名著被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
2. 教育领域•教科书文字简明易懂:通过运用白话文表达,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国民素质:推广使用白话文有助于普及知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全民的受教育水平。
3. 社会交流领域•民众参与度增加:白话文的普及使得各个阶层都能更好地理解政治、社会等重要问题,并参与讨论和辩论。
•文字传播方式多样化:通过不同媒体以白话文传播信息,如报纸、杂志、广播等,提供多样的阅读选择。
总结"白话文运动"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它通过采用白话文的形式丰富了古代名著、推动了教育改革,并且提升了社会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这一运动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传统古文的使用和改革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白话文运动:既有晚清,何必“五四”?
胡全章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38)002
【摘要】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胡全章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白话文运动: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J], 胡全章
2.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J], 陈迪强
3.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J], 湛莹莹
4.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J], 湛莹莹;
5.白话文运动与思想解放——重思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 [J], Yang Ya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研究简介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一次运动,它通过促进普通百姓的文化参与和推广使用白话语言,对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阶段对各类文体作品和作家的影响。
背景白话文运动起源于中国晚清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等问题。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推广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传播知识,从而改变国家发展面临的困境。
因此,他们开始倡导使用白话撰写文章、书籍及其他表达方式。
影响文体创新白话文运动使得以古典文言为主导的传统写作风格逐渐转向使用口语化、符合日常用词习惯的白话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促进了现代汉语文学的发展,并催生了一系列以口语化风格为特点的新兴文体,如白话小说、白话散文等。
这些新型文体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个人内心世界。
作家的影响白话文运动激发了众多作家的创作欲望,他们纷纷采用白话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揭示了社会问题,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引起广大读者关注。
其他知名作家如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也都在创作中受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大众化阅读传统古典文言难于普及,而使用白话表达则使得现代汉语文学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白话文运动推动下,书籍、报刊等各类文字作品开始使用白话撰写并出版,使得普通民众能够理解和参与到它们之中。
这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体,成为现代汉语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论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汉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体创新、作家的影响到大众化阅读,都带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运动逐渐改变了中国社会对于文字表达方式的认知,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持久的影响。
1白话文和外来词
“五四”后白话文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正统地位,白话文终于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鲁迅、巴金、茅盾等人就是用白话文创作出的文章并不是说要照搬口语,而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看懂,是在口语的基础上提高写出更精炼、更严谨、更规范、更优美的文章来。
我们在工作中,学习时,生活里,常常会接触使用一些外来词,“托福”、“的士科”、“汉堡包”、“高尔夫球”这类词随着改革开放,新事物不断涌入中国而越来越多,使用得也越来越频繁。
各种各样的外来词,音译的、意译的、半中半洋的外来词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处处可以见到,甚至一些外语词,象CD、MTV、UFO已经原装原样直接被登之于报纸、杂志、书籍上了。
1可靠。
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
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
张向东
【期刊名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27)002
【摘要】钱玄同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成员之一,和其他文学革命的发起者一样,他也参与了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将方言口语和古语勾连起来,为白话文学的存在找到了学理依据,提高了白话文的地位.他在清末所从事的这些文化学术活动,为他后来参加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清末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前奏.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张向东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方言文学语言——论清末民初文学语言建构中的若干逻辑[J], 邓伟
2.试论晚清白话文——兼谈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 [J], 梁志明;卢湘文
3.晚清白话文运动与《福建白话报》——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末报刊缩微品琐谈 [J],
林璋华
4.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辞语义和文化影响——兼谈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少年形象 [J], 郑晓岚
5.清末民初“少年”的修辞语义和文化影响——兼谈林译《鲁滨孙飘流记》中的少年形象 [J], 郑晓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白话文运动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革命,是中国有史以来汉语书面语发生的一次最大的颠覆活动,也是这百年之内中国语文演进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应该给以它怎样一个清晰明确的阐释呢?中国古典语言学家、汉语文艺语言学家胡奇光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关于“白话文运动”这一词条所撰写的内容陈述如下: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
”“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
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
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
”这一阐述将白话文运动的时间、地点、人物、主张、性质等等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了阐述,并赋予此次运动“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伟大意义,由此可见此次白话文运动的重要性及其深刻意义。
但是白话文并非始于1919年,而是发端于宋元话本,后兴于明清通俗小说。
清朝继承了明朝“复古”的传统,但是此时白话文仍不受重视,不过白话文并不因此而停顿,反而在民间有更大的发展,以漂亮的北京口语写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也是在这时候问世的。
到了清末,维新运动时期,虽然在改良主义者中出现了“文言一致、提倡白话”的呼声,但是他们多数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然维系文言文。
然而,与此前提倡白话文所遭遇的尴尬境况不同的是,1919年所开展的白话文运动却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第一次给予白话文以理论的支撑。
关于白话文写作的理论探索,还得从胡适说起。
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经以读者的身份写信给《新青年》,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随后整理成一篇文章,即《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词;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六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八曰须言之有物。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福建白话报》——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末
报刊缩微品琐谈
林璋华
【期刊名称】《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在识字不多的新军、会党、手工业工人、城市贫民中进行革命宣传,积极创办白话报刊,从而掀起中国报刊史上的白话报创办高潮。
福建第一份白话报刊《福建白话报》(1904年创刊)便是这一历史高潮延续的产物。
本文从晚清白话文运动及福建辛亥革命风云部分史实的关联,探讨〈福建白话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刊行历程,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总页数】4页(P62-64,30)
【作者】林璋华
【作者单位】福建省图书馆,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9.29
【相关文献】
1.钱玄同在清末白话文运动中的活动——兼谈清末的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之关系[J], 张向东
2.试论晚清白话文——兼谈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关系 [J], 梁志明;卢湘文
3.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J], 陈迪强
4.清末民初福州小报、副刊的发展及《华报》、《小民报》——福建省图书馆馆藏清末民国报刊缩微品琐谈 [J], 林璋华
5.白话文运动与思想解放——重思晚清至\"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 [J], Yang Yan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